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气管切开;固定圈
【中图分类号】R46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4-0249-01
气管切开是临床急救技术之一,在神经外科[1]气管切开术已成为抢救重型颅脑损伤的重要措施,但常因为外套管固定材料选择不当,造成固定过紧、局部潮湿利于细菌生产、颈部皮肤勋伤,固定过松导致脱管等。为了能够适当的固定外套管,我科从2008年1月至2010年 12月改用一次性鼻导式氧气管的固定圈套一次性输血管和止血带作为固定材料,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科收治气管切开患者和在本科室行气管切开的患者共46例,男性40例,女性16例,年龄19-84岁,平均45岁,带管时间18-430天,平均86天。所有患者在行气管切开术前颈部皮肤完好,带管入院的患者中有3例局部皮肤有轻度破溃,经过使用该固定方法后给予治疗,待局部皮肤完好,之后列入全部观察对象。本人将46例病人按照住床单、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单床号位观察组,双床号位对照组。两组性别、年龄、疾病种类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材料:所有的气管切开套管均为金属套管,一次性输血器选用莫菲氏滴管以下至弹力硅胶管以上为宜,内径为0.30cm,外径0.35cm取25cm和15cm两段。一次性输氧管固定圈30cm两段,外径为0.15cm,止血带2~2.5cm三段,内径0.38cm。
1.3 方法:行气管切开术后或病人入院后,对照组按常规使用白色棉布带固定气管套管;观察组在气管切开前将固定圈的一段套入选定的25cm输血管内,近端内套入固定圈,外套入准备好的止血带,同方法准备好第二段,此段两端套入止血带,在行气管切开术毕,将长段套有止血带的一端内的固定圈系在气管套管的固定孔上,将尾端绕过颈后至对侧,同法系好第二段,根据颈围大小,选择适当长度的在颈部的侧面打一手术结固定,松紧以放入一横指为宜[2],去除多余的,然后将止血带套在结上,这样每个结都用止血带套牢。新入院的病人,按上述方法固定。两组均按严格执行气管切开术后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1.4 观察指标:观察并详细记录患者颈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糜烂及更换套管时有无脱落。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Fisher's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表1)
3 讨论
3.1 便于清洁:当气管切开时患者经气管套管咳出的分泌物,棉布带为棉布类,易被污染而且清洁困难,经常潮湿,成为细菌的良好培养基,对颈部皮肤刺激很大,引起气管切开口感染或呼吸道感染,尤其是有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人,对控制感染更为困难了;输血管、固定圈、止血带表面光滑,每天气切护理时可以用碘伏、酒精擦式消毒,即使被分泌物污染,先用消毒的卫生纸擦干净后及时给予消毒,,有效防止细菌繁殖。
3.2 病人舒适:传统的棉布带被污染后,变成潮湿,对皮肤刺激很大,如果不及时更换,布带的粗糙,干后变的发硬[3],易刮伤颈部皮肤,导致皮肤红肿,破溃、糜烂等,造成二次损伤。另外感觉病人不适,出现用手抓、头部摆动等躁动,加重病情,所以每天更换2-3次以上;输血管、固定圈、止血带表面光滑橡胶物质,即使有较多的分泌物污染,用消毒的卫生纸擦干净后及时给予消毒,必要时可以再用消毒过的卫生纸擦干,更换枕下的护垫,依然是干燥清洁的,同时输血管、固定圈、止血带具有一定的伸展性和柔软性,可以减少颈部的压力和摩擦力,一般2-3周更换1次,病人亦无感觉不适。
3.3 防止脱管:传统的棉布潮濕,更换次数多,如病人躁动和操作稍不注意易造成脱管,威胁病人生命,也加重护士的护理工作;上表中可见因更换固定带而脱管有3例,而观察组没有因为更换固定带而至脱管现像。更换固定带时,先准备好用物(同气管切开时),然后常规消毒清洁后先系上长段,绕颈后至对侧,同法系好另一段,再侧面打手术结固定,去除多余的,套上止血带,然后摘去旧的固定带即可。可以单人操作,既能防止脱管发生,又减轻护士的护理工作。
综上所述, 使用输血管、固定圈、止血带固定气管脱管明显优于传统的棉布带,能废物利用,减少耗材,减轻病人负担,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使用[4]。
参考文献
[1] 陈丽静 昏迷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气管套管的选择(J)东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护理学杂志(外科版),2007年08期9~10
[2] 张媛媛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两种套管效果观察及护理(J)威海市立医院,齐鲁护理杂志2009年15卷22期50~52
[3] 刘静巧用弹力绷带固定气管套管(J)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二病区,护理学杂志,2008年、04期27~27
[4] 丁圣荣 气管切开外套管两种固定材料的比较安徽省池州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 ,临床护理杂志(J),2010年04期79~80
作者单位:537000 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中图分类号】R46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4-0249-01
气管切开是临床急救技术之一,在神经外科[1]气管切开术已成为抢救重型颅脑损伤的重要措施,但常因为外套管固定材料选择不当,造成固定过紧、局部潮湿利于细菌生产、颈部皮肤勋伤,固定过松导致脱管等。为了能够适当的固定外套管,我科从2008年1月至2010年 12月改用一次性鼻导式氧气管的固定圈套一次性输血管和止血带作为固定材料,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科收治气管切开患者和在本科室行气管切开的患者共46例,男性40例,女性16例,年龄19-84岁,平均45岁,带管时间18-430天,平均86天。所有患者在行气管切开术前颈部皮肤完好,带管入院的患者中有3例局部皮肤有轻度破溃,经过使用该固定方法后给予治疗,待局部皮肤完好,之后列入全部观察对象。本人将46例病人按照住床单、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单床号位观察组,双床号位对照组。两组性别、年龄、疾病种类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材料:所有的气管切开套管均为金属套管,一次性输血器选用莫菲氏滴管以下至弹力硅胶管以上为宜,内径为0.30cm,外径0.35cm取25cm和15cm两段。一次性输氧管固定圈30cm两段,外径为0.15cm,止血带2~2.5cm三段,内径0.38cm。
1.3 方法:行气管切开术后或病人入院后,对照组按常规使用白色棉布带固定气管套管;观察组在气管切开前将固定圈的一段套入选定的25cm输血管内,近端内套入固定圈,外套入准备好的止血带,同方法准备好第二段,此段两端套入止血带,在行气管切开术毕,将长段套有止血带的一端内的固定圈系在气管套管的固定孔上,将尾端绕过颈后至对侧,同法系好第二段,根据颈围大小,选择适当长度的在颈部的侧面打一手术结固定,松紧以放入一横指为宜[2],去除多余的,然后将止血带套在结上,这样每个结都用止血带套牢。新入院的病人,按上述方法固定。两组均按严格执行气管切开术后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1.4 观察指标:观察并详细记录患者颈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糜烂及更换套管时有无脱落。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Fisher's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表1)
3 讨论
3.1 便于清洁:当气管切开时患者经气管套管咳出的分泌物,棉布带为棉布类,易被污染而且清洁困难,经常潮湿,成为细菌的良好培养基,对颈部皮肤刺激很大,引起气管切开口感染或呼吸道感染,尤其是有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人,对控制感染更为困难了;输血管、固定圈、止血带表面光滑,每天气切护理时可以用碘伏、酒精擦式消毒,即使被分泌物污染,先用消毒的卫生纸擦干净后及时给予消毒,,有效防止细菌繁殖。
3.2 病人舒适:传统的棉布带被污染后,变成潮湿,对皮肤刺激很大,如果不及时更换,布带的粗糙,干后变的发硬[3],易刮伤颈部皮肤,导致皮肤红肿,破溃、糜烂等,造成二次损伤。另外感觉病人不适,出现用手抓、头部摆动等躁动,加重病情,所以每天更换2-3次以上;输血管、固定圈、止血带表面光滑橡胶物质,即使有较多的分泌物污染,用消毒的卫生纸擦干净后及时给予消毒,必要时可以再用消毒过的卫生纸擦干,更换枕下的护垫,依然是干燥清洁的,同时输血管、固定圈、止血带具有一定的伸展性和柔软性,可以减少颈部的压力和摩擦力,一般2-3周更换1次,病人亦无感觉不适。
3.3 防止脱管:传统的棉布潮濕,更换次数多,如病人躁动和操作稍不注意易造成脱管,威胁病人生命,也加重护士的护理工作;上表中可见因更换固定带而脱管有3例,而观察组没有因为更换固定带而至脱管现像。更换固定带时,先准备好用物(同气管切开时),然后常规消毒清洁后先系上长段,绕颈后至对侧,同法系好另一段,再侧面打手术结固定,去除多余的,套上止血带,然后摘去旧的固定带即可。可以单人操作,既能防止脱管发生,又减轻护士的护理工作。
综上所述, 使用输血管、固定圈、止血带固定气管脱管明显优于传统的棉布带,能废物利用,减少耗材,减轻病人负担,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使用[4]。
参考文献
[1] 陈丽静 昏迷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气管套管的选择(J)东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护理学杂志(外科版),2007年08期9~10
[2] 张媛媛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两种套管效果观察及护理(J)威海市立医院,齐鲁护理杂志2009年15卷22期50~52
[3] 刘静巧用弹力绷带固定气管套管(J)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二病区,护理学杂志,2008年、04期27~27
[4] 丁圣荣 气管切开外套管两种固定材料的比较安徽省池州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 ,临床护理杂志(J),2010年04期79~80
作者单位:537000 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