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m2东风渐

来源 :安邸AD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wobadgir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只身赴美借住友人家中,到历经无数次搬家,沈伟最终在纽约西村买下了一间70平方米的公寓。与其舞蹈、绘画:作品一样,将对中西方文化美学概念的诠释融入生活之中,成就了这样一个极富艺术魅力的家。
  采访知名华人舞蹈家沈伟的前一日,刚好是他赴美届满20周年。1995年1月15日,荣获全额奖学金赴美留学的沈伟只身来到纽约,“当时天气也像今天这么冷,我就带着两个箱子,里面装着衣服和被子,借住在一位朋友家,在那里挤了一个多月。”沈伟语调缓缓地回忆着,往事仿佛历历在目。20年来,沈伟历经无数次搬家,从曼哈顿到布碌仑、东边到西边、上城到下城,但生活的颠沛从未动摇他追求艺术的生命状态。2000年,沈伟创作的《声希》与《天梯》震撼了欧美舞蹈界,开启了他不凡的艺术创作生涯。
  经常到各国巡回演出、几乎以酒店为家的沈伟,四年多前终于在纽约西村为自己购买了一间公寓,“我喜欢这里安静的生活气息,到处都是树木,楼宇仅有三到五层,有些老旧但有生活气息,是有感觉的房子,是纽约的感觉。”沈伟说,西村是纽约最早期的住宅区之一,迄今仍保存着老旧楼宇的特色,环境清幽,没有大马路的喧嚣,附近餐馆小而cozy(温暖),令他着迷不已。“之前花了两年多看了上百间房子,一看到这间就很喜欢,坐北朝南,采光很好;另外虽然不是大楼但又有电梯,对我这种经常旅行要搬箱子的人来说,真的很方便。”
  走进沈伟的家,空气中萦绕着袅袅檀香,与室内冷色系主调和典雅的设计相得益彰,令人觉得虽然置身于繁华纽约,却又有着与世隔绝的静谧。“这间公寓大约70平方米,本来是一室一厅,前屋主的设计还得过奖。”喜欢宽敞空间感的沈伟将隔间打掉,以素雅的亚麻布帘作为卧床与客厅的区隔;白色的墙壁漆换上安静舒服的冷色系灰色,保留原本的木地板,并将客厅的圆柱修改为方柱。向来视觉风格敏锐、讲究细节的沈伟,从卧床的隔帘、窗户窗帘、抱枕、陈列的家具、灯饰、画作、摆饰等,都细腻地将其巧思与设计风格融入其中。
  许多人赞赏沈伟的舞蹈既融合当代的身体语汇,又飘逸着东方意境,跨越东西方文化的形式与界线,展现独特的视觉表现与艺术内涵。这般的美学风格也呈现在沈伟的家中。“我的家具有来自中国、意大利、法国、德国、土耳其、北欧的设计作品,我喜欢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创意与设计理念。”沈伟钟情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但不醉心旧物,也无法认同冰冷的现代风格设计,“破旧立新,将旧的东西赋予新的概念与意识在其中,这是我很喜欢的。”所以,沈伟会将10多年前从北京传统家具店购买的板凳以皮料外包展现新风格;以中式传统的红色谢篮作为绿色植物的盆栽;在木制鸟笼挂上一条LED灯,瞬间将其转变成令人惊艳的灯饰。
  此外,沈伟家中客厅的沙发、茶几和圆桌等呈现的是1950年代西方简约的家具设计风格,两旁置放的则是10多年前从北京传统家具店寻宝而来的一张线条干净的宋朝风格木制座椅,以及一张精致雕琢刻工的龙头椅把座椅;客厅墙壁的中央是他在意大利购买的威尼斯手工制精雕挂镜,左右则是父亲的书法作品。问沈伟为什么这么摆设,他想了想说:“就是直觉,感觉这个空间很适合。”似乎,在中国生长26年、美国生活20年,沈伟已经将自己对中西方文化、艺术等美学概念的诠释,彻底展现于他的家,以及他的生活态度中。
  沈伟的书桌和书柜是另一个极具特色的家具,整体看来像是一个陈旧的大箱子,一面是书柜,一面是书架和折叠小桌,两边底下有轮子,可以折叠闭合。“这个是特别定制的,非常好用,书柜上有很多小柜子,因为我的东西很多,这些小柜子让我可以很好地整理东西,便于管理。”这个大型书箱上,还置放多个沈伟搜藏的古董箱子,有些甚至有100多年历史。沈伟家中还有两个分别代表一次、二次世界大战的地球仪,“我喜欢地球仪,也喜欢历史,有空就会看看地球仪上的国家,想着这世界的变化。”
  独具创意的精致设计在沈伟家中随处可见,不论是收藏他人的作品,或是自己的创作。像是家中有三座灯饰出自有“光之诗人”美誉的德国灯饰设计师Ingo Marurer创作,包括其最为人熟悉的“Lucellino”光之鸟,“充满想象力与设计感,”沈伟说。Astierde Villatte的陶瓷艺术品则是沈伟的另一个珍藏,这些兼具典雅华丽与复古颓废的手工瓷具是沈伟的最爱,他拿起Astierde Villatte茶杯轻轻啜一口茶后说:“当你喝茶时,用这些设计师的茶具,你感受的是设计师的手工、爱心,对事情认真讲究的态度。这是一种感官的沟通,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喝茶已经不只是喝茶,是一种生活的质感。”
  除了是一位优秀的舞蹈家、编舞家,成长于艺术家庭的沈伟自幼也展现对绘画的热爱与天分,曾学习东方国画与西方油画的他去年年底刚于迈阿密举行了《黑、白与灰》画展。在沈伟家中的卧床墙上,有着以亚麻布为底的绘画创作,“当时每天一点一点地画,觉得这抹红白很适合这个卧床,很安静清新的感觉。”客厅的画作《无题》则完成于2011年;厨房里一幅中国戏剧女旦的画笔触色彩细腻而丰富,竟然是沈伟16岁时的创作。
  沈伟的巧思与细腻设计也展现于各种细节中,像是在抱枕布料上缝制一条暗红色皮带与金属扣,除了增添设计感,也对应茶几周围的金属边框,“Element(元素)是很重要的。”另外,沈伟的生活中也不能缺少植物与花,除了定期采买的大束花卉,其客厅还有一个养植多年的大盆仙人掌盆栽,“仙人掌可以消除辐射啊”,沈伟笑着说。
  生活即艺术,艺术即生活,是沈伟的最佳写照。到世界各国巡演,让他有机会体验许多不同的艺术、价值观、文化,以及各种对人的创作的认识,“平常上街,只要看到符合我的审美观我喜欢的东西,我就会马上买下来,这些人类的智慧精华感染着我,感动着我。”沈伟认为,这是对生活质感的一种追求。
  经过40多年的岁月洗练,沈伟的艺术生涯发展日益蓬勃忙碌,有时一年在纽约8到10个月,有时可能只有两三个月,“虽然有时候时间不是很多,但对我而言,家就是一个可以让我自己平衡下来的地方;回到家,我会感到舒服、放松而安静。”
其他文献
调配的功力  如果朋友病了,你要带什么前去看望?“我拎着一袋子菜到他家,一看只有一口奶锅和一个连把都没有的炒锅。我得当机立断,要迅速考虑能做哪几道菜和做这几道菜的顺序。”对居奕来说,这过程也像他曾经的绘画专业一样,是调配出来的。  1979年来北京念美院附中,15岁的居奕由南至北,接受的改变很多,譬如吃。因为食堂的菜实在难以下咽,又没钱下馆子,所以逮着机会他就往本地同学家去“混”。“久了也不能白混
期刊
“如果我作为模特出现在镜头中,一定会是我想要的样子。有些人认为我的形象个性太强,又不是年轻姑娘,市场不会接受,但喜欢我的人却会在杂志上给我留出8页版面。”Lily Cantins侃侃而谈着她的职业路数,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她既是模特,又做造型师的那种掌控影棚的场景。然而现在的她却站在炉灶旁,和着音乐一边煮米饭,一边炒着油红的鲜虾,一边又向盛满海虹的第三只锅里扔进自己喜欢的调料……今天的主餐西班牙海鲜饭
期刊
Michael Sailstorfer是德国当下大受追捧的一位年轻艺术家,从学生时代起就颇受艺术圈关注,其作品几乎都取材自日常物品,他用孩子般的眼睛观察和发现这个世界,以极富想象力的浪漫方式再塑空间与时间,幽默,荒诞,诗意。  MichaeL SaiLstorfer艺术家  1979年出生于巴伐利亚州Velden,曾在慕尼黑及伦敦学习艺术,目前工作生活于柏林。雕塑、空间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是他的艺术创
期刊
还未到开门时间,迈阿密巴斯艺术博物馆(Bass Museum of Art)的门外,人们已经排起了队伍,都等着进去参加Peter Marino的个人收藏及作品展开幕。这座纯白的博物馆,因为他而变成了一个充满神秘感的暗黑迷宫,入口处的整面墙都被电影胶片覆盖了……他可从来不走寻常路。每个人都知道Marino和奢侈品关系紧密,而且爱找艺术家合作,但如此近距离欣赏他那令人目不暇接的100多件私人艺术藏品,
期刊
凯宾斯基雁栖湖上  雁栖湖边上,一座如旭日升起的建筑,因为APEC会议而一夕风靡世界。这正是上海华都建筑张海翱设计的“日出东方凯宾斯基”酒店。圆球状的建筑如一扇贝壳,而那鱼嘴状的主入口大门,亦寓示着繁荣昌盛,这种充满中国符号和吉祥寓意的设计完全符合业主北京市政府的朝望。不过,酒店的设计重点仍在于其环保节能的建筑理念:自给自足的太阳能电力和热水系统,用上1万多块玻璃板,在求得最大自然光线外,还通过各
期刊
微风亲吻着脸颊,脚下的细沙让人恨不得脚趾可以无限伸长。放眼望去,到处是性感的比基尼女郎和胸肌、二头肌、三头肌俱全的帅哥。进化论者正在享受“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法则,突然间一个全身塑料管、像洪荒时代的恐龙般的怪物,摇摇摆摆,迎面走来。生物学家立刻起疑,迈阿密有退化论吗?原来这是荷兰艺术家Theo Jansen的风力动能作品“海滩怪物”(strandbeest),他应瑞士爱彼表品牌旗下爱彼艺术委员会
期刊
上海和北京,春日里的两城各自精彩。宜人的3月天,还不赶快穿上早春行头,出门过一天惬意闲暇的小日子,周末就应该这么享受。  工具之美  好多人都说:“田子坊最近越来越好玩儿了!”为什么这么说?来看看TASTEWall你就明白了。“这里的风格不想那么Art Deco,简约一点,出售的东西实用性高,专业度也高。”Viko是TASTE Wall的负责人之一,也是名专业摄影师。她和做时装设计的丈夫小野泽丰先
期刊
Patrizia Moroso在zz岁时进入家族企业,其实有点“临危受命”的意味。1980年代后期,欧洲如今天一样正遭受着经济危机,她和哥哥从大学中被“紧急”召唤回家,以帮助经营家具工厂的父母共度难关。“我的父母一辈做的都是非常简约、精美的现代家具,但是他们并没有特别的设计、市场和品牌意识。读了艺术大学的我,头脑中对设计的理解自然和他们有所不同。”1986年,Patrizia和一个善于画滑稽漫画的
期刊
成都IFS:古迹上的国际窗  如果上帝在关上一扇门和打开一扇窗之间会有时间差,那透过这扇新窗看到旧门的斑驳,也会深感时间的力量。2007年,当香港九龙仓集团以1.65万m2的楼面价格拿下这块“地王”时,集团高层都豪情万丈地想要在成都这个西南重镇用成都国际金融中心(成都IFS)的建筑线条和商业曲线勾勒出这座城市全新的国际化天际线。未承想,工程刚开始,一片唐宋时期的水利工程遗迹就在脚下被挖掘出来。因为
期刊
空间,像一个神奇的多维魔盒,可以充满侵略性地延展扩张,又可以谦卑自敛地收缩复合,三部“有容乃大”的微型汽车正是如此。它们并非如外表看起来那样简单,除了身形小巧却内涵丰富的空间体验,每款车的型格特色都映射出各自不同的生活理念,也带来对家居世界蕴于无形的微妙影响。从不羞于展露张扬性格的MINI Cooper,延续着半个多世纪的纯正英伦范儿,如今又以丰富多变的车型配置吸揽一众拥趸,成为“小车大空间”的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