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园环境特色建设的美学思考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ss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笔者在学习何国华先生所著的《陶行知教育学》的过程中,发现陶行知先生有着较系统的美育思想,他特别重视学校校址的环境美。先生早在1926年就在《我之学校观》一文中说:“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起点。远处着眼,近处着手。改造社会环境要从改造学校环境做起。全校师生应当以美术的精神共同改造学校环境,凡应当改造的一丝一毫都不肯轻松放过才能表现真精神。师生不能共同改造学校环境而侈谈社会改造,未免自欺欺人。”[1]再联想起自己20多年学习和工作过程中生活和参观过的各级各类的学校,其中许多学校富有人文特色,比如说苏州大学本部(老东吴大学)就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典范,她既拥有百年历史的欧洲风格的钟楼,又拥有千年历史的文峰古塔;又如苏州市第十中学就是清代苏州织造府所在地,他还拥有太湖奇石——瑞云峰;又如苏州中学、苏州平江实验学校、吴江中学等都拥有文庙,景范中学有纪念范仲淹的祠堂,这些都反映了学校有着深厚的人文积淀。由此,不禁使我对校园环境特色建设的美学内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笔者认为校园环境建设的美学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艺术美
  
  学校环境建设应该富有艺术的美感,在这里笔者列举一个典型的校园标志性艺术雕塑的例子进行说明。上海市建平中学的纯铜雕塑“金苹果”。这并不是一只普通的蘋果,而是将丰富的精神内涵融入了雕塑艺术中,在希腊神话中,“金苹果”象征着智慧。传说维纳斯获得桂冠时,得到的奖品也是一只“金苹果”。因此,“金苹果”在人们心目中代表着智慧和美好。据说,全世界著名的“金苹果”雕塑有三座,建平中学的则为世界之最,其直径达2米,比纽约的长0.5米,比巴黎的长0.35米。校长马恩洪说:“要把校园的雕塑作为一种校园文化的标志,代表我们崇尚一流,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可见该校是将“金苹果”视为建平中学的一种象征,一个标志。它将学校文化的精神凝聚在艺术的美感中。当然并不是每个学校都要学习建平中学,花费巨资来建标志性的现代雕塑,而应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艺术的设计,比如在学校教学楼的造型艺术设计上,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相关的设计。
  
  二、文化美
  
  人们都习惯把学校看作学文化的主要场所,所以,一个名牌学校除了具有令人赏心悦目的校园自然环境外,还必须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优秀的文化来陶冶学生的心灵,江苏无锡江阴市陆桥中学就是这样一所学校。该校地处苏锡常地区,因此她将苏州园林的建筑艺术融入了校园环境建设中来,从而使得学校在文化环境建设上与整个地区园林文化特色结合起来。尤为可贵的是学校将文化与环境完美地结合起来了。由于陆桥中学的领导深知整洁优雅的环境能陶冶学生的情操,积极向上的氛围有助于学生形成优良的品行。所以学校不惜花巨资对校园进行环境改造,精雕细琢,使面貌焕然一新。“让学校内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堵墙都能起到育人的作用”在陆桥中学成为现实。走进校门,一眼就能看到飘扬的国旗以及正面教学楼上“团结、进取、务实、创新”的校训,教学楼前“哺育”的雕塑,激励教师为学生献出无私的爱,长廊中的《毕业歌》,激发学生从小树立献身祖国的远大志向;校门口的整衣镜,河池中的石刻《爱莲说》(极有特色),内容广泛的宣传画廊以及悬挂于树上的数不清的警句、格言,无一不体现着“育人”这两个字的文化内涵。
  
  三、科学美
  
  学校是同学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之一,所以学校在进行环境建设的时候,必须努力营造一种浓厚的科技氛围,以此激发同学们更加勤奋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从而把学校建设成为有特色的名校。因为我们知道,美的东西总是吸引人的。对此,我觉得江苏省示范初中——吴江市七都中学在这方面做得是比较好的。七都中学以科技为特色,学校的标志性雕塑是“科技之光”,学校还建有一个规模很大的海模基地,在教学楼的墙壁上到处悬挂着各种各样的舰艇、飞机、火箭等图片资料,每幅图片都配有详细的解说词,同学们下课后经常围绕着这些图片热烈地讨论;也有的同学自己制作航海模型,所以课后的海模基地总是围满了师生在进行海模试验,同学们对航模、海模的兴趣非常浓厚。由于群众基础好,所以以孙凯元为首的一大批同学多次在全国性的航模、海模比赛中获嘉奖,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学校的科技氛围很好,就连学校的春游活动也跟科技分不开,比如组织学生到上海科技馆、秦山核电站参观,让孩子们对科技事业产生兴趣,我觉得这与学校的特色建设目标非常一致。
  
  四、和谐美
  
  校园的环境建设还必须注意和谐美,如此才能以和谐的环境来培养和谐的人。所以很多的学校在进行环境建设时,总是注意传统风格与现代风格的结合、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结合、整体环境与局部环境的结合,这样才能使学校的环境做到和谐美。这就像我国古代的文人、画家一样,他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他们相信“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所以和谐的山水画成为历代文人画的主要题材之一,而且总是力求将山与水完美地结合起来。而“仁者与智者”自古至今都是读书人努力追求的理想,培养“仁者与智者”也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所孜孜以求的目标,所以在国内的所有高校中,几乎没有一所大学不将山水园林艺术融入校园环境建设中,目的就是努力地营造优美和谐的环境来熏陶学生。以此标准来看待我们的校园建设,便可以看出我校虽然努力地做到了科学美,但是在和谐美这一点上却不够理想。七都中学所处的大环境怎样呢?她位于太湖之滨,远望可见洞庭东、西二山,可以说处于独特的天然山水之间。而某建筑设计院在规划七都中学校园建设时,却没有将此因素考虑进去。笔者认为为了使我们的校园与大的环境协调起来,必须继承和发扬古代的优秀传统,让我们的校园有山有水。山可以就近取材——利用天然的太湖石堆砌,水可以引太湖活水,再根据园林艺术的美学原理,在水塘边植上柳、塘中种上藕、水中养上鱼,这样学校不就有了灵气与活气了吗?古人说得好: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如果我们的校园总体环境设计与当地的地理风貌、历史文化及传统人文有机结合起来,她将再也不是生硬、怪异,而是和谐、自然且富有特色了。
  总之,笔者认为,一所学校如果能在校园环境建设中综合考虑将艺术美、文化美、科学美、和谐美有机结合起来,她就一定能够营造出一种良好的、科学的人文主义育人环境,就一定能培养出更多的“仁者”、“智者”,也一定能建设成为一所富有个性和特色的学校,这就好比一个人不一定成为伟人、名人,但他必须成为一个有个性的人一样,如此他才有其生存和发展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卷二.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其他文献
在新课程的话语体系里,最为普通和常见的“教学”一词被“课程实施”所取代。在很多人眼里,“课程实施”似乎更具有理论的意味,更具有革命性,而“教学”一词未免太“大众化”、“经验化”。表面上看,这只不过是玩弄概念的游戏,但从深层次上看,却有着不同的理论取向和价值判断。课程这个概念,无论从东方还是西方,无论从古代还是现代,抑或后现代来看,较之于教育与教学这两个平实的概念,都指向教育或教学中的“物化”的方面
期刊
三、进行新课程实践的成效    1.进一步提高了对新课改的认识、理解和把握能力  通过学习,使广大教师意识到新课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我国教育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使我们意识到高中教育要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培养模式”,丰富的教学模式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使我们认识到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在课改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了自我发展和提升的期望和内在需求;使我们认识到师
期刊
课堂上,我在学习网站上布置了几个任务,以巩固上节课学习的相关的VB知识,让学生通过FTP提交作业。大部分学生都在认真地操作着,有两个学生却不时地小声说着什么,又不断地低下头操作着什么,这引起了我的注意。趁巡视辅导时我走近他俩,原来是在玩扫雷游戏。感觉到我走近了,他们赶紧把窗口关了。我没有理会,不想轻举妄动,因为现在的学生如果你没有现场抓个现行儿,他们是不会甘心承认的。这两位学生正在为因自己的动作麻
期刊
教学改革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古今中外,长期以来,都有教育家倡导改革,教育工作者上下求索,践行新的教育理念与方法。有所不同的是,本次我国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教育主管部门以行政方式推进的、大范围(例如高中新课改同时在山东、 广东、海南、 宁夏等4个试点省区全面推行)的教学改革举措。它是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法,从教学内容到评价机制的系统性课程改革实验。因此,有人形容此次课程改革是“革命
期刊
上一期着重讨论了谁来“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问题,有一点可达成共识,即从长远看,每位教师都可能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那么接下来的关键问题就是谁“能”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问题了,或者说教师们怎样才能在认同课程价值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能力。  基于此,教师培训成为各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的焦点,各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培训应运而生,这些措施都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推进。但我们
期刊
一、由一个统计表引起的教学研究    在湖北省中小学校本研究“教学案例与课例协作研究项目启动暨经验交流会议”上,全体语文教师围绕“阅读教学中读的有效性”案例研究主题,以《生命·生命》一课教学为研究载体,为大会代表展示了观察研究课和课堂诊断、专业引领等现场研究活动。课堂诊断中,贾传琼老师提供的一张“朗读时间抽样统计表”引起了我极大兴趣。  第一组数据是今年四月中旬,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到我校
期刊
一、为什么要重视指导学生进行选课    选择性是高中新课程的一大特点。为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如地理有3个必修模块,而选修模块却达到7个;物理只有2个必修模块,而选修模块更是高达10个(要从其中3个选修模块中选择1个来修满必修学分)。 
期刊
这里所指的高级思维是相对于识记、模仿、领会、运用等相对低级的思维而言的,指的是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指的是学生分析和评价的能力。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在注重传统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对《符号与标志》这个教学案例的介绍和分析,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一、案例背景    《符号与标志》是英国曼切斯特的一所小学关于学生基础能力培养的典型教学案例,适用于低年级的学生,
期刊
2007年7月,第五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以下简称“NOC活动”)在重庆圆满结束。赛场的余温还未退去,第六届“NOC活动”的启动号角已经吹响,大赛筹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第六届“NOC活动”网络创新竞赛将于10月底正式启动,并改名为“中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  在第六届活动中,“NOC活动”将延续一贯的活动宗旨,把“培养创新思想、具有动手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贯穿于
期刊
新华网北京9月9日电(记者邹声文)金秋时节,北师大校园里阳光灿烂、鲜花盛开。9日上午9时许,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国务委员陈至立专程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刚刚入学的免费师范生,在英东学术会堂,与几百名学生和老师进行座谈。   温总理首先说:“目前,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已在全国六所师范大学试点。实施这一制度,就是要在全社会真正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真正成为最受尊重的事业,鼓励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