拘那罗陀的荫泽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i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宁静高处,在南安丰州九日山的西峰,一块磐石与我不期而遇。托举我的这块巨大岩石,是高僧拘那罗陀在上面翻译过《金刚经》的“翻经石”。
   倘若没有张汜的出现,拘那罗陀肯定与泉州无缘。梁大同年间(535—545),官任直后的张汜奉旨出使扶南,访求名僧和大乘诸论。张直后的诚恳,深深感动拘那罗陀,他决定毫无保留地把200余卷经论梵本向华夏信众传播。事业成功的基础,必定要远离安逸的生活。中大同元年(546)六月,岭南天气略微炎热,年垂五十的印度高僧踏上南海郡,随即马不停蹄地北上,风餐露宿整整两年。太清二年(548)八月,车舟劳顿的拘那罗陀终于抵达建康(今南京),武帝萧衍待为上宾,亲加顶礼,使住宝云殿。
   如果不了解萧衍,这位大德高僧受到重视的程度是难以想象的。说句客观话,萧衍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他在中兴二年(502)逼迫齐和帝“禅位”建立南梁,立国初期崇儒,社会相对安定。他一生做了45年皇帝,可惜晚年耗费大量精力,研究的经学、史学、佛学的著作达千卷。甚至入寺庙做和尚、当住持、讲经书,在全国遍建佛寺。他对佛学过度痴迷,疏于朝政,在太清二年八月爆发的“侯景之乱”中被囚禁,两年后饿死于台城。
   作为与鸠摩罗什、玄奘、不空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拘那罗陀是有决心以实绩报答梁武帝的知遇之恩的。然而,他刚入住宝云殿没几天就发生的内乱,打乱了他的计划,但没有削弱他弘扬佛学的信心。逃离建康这个是非之地,婉拒侯景的召用,辗转几处,于陈武帝永定二年(558)落脚晋安郡(今福州),在这座古老郡城待了三年,做的还是老本行,陈天嘉二年(561)来到梁安郡。
   梁安郡的地点迟迟没有结论,史学家经过漫长的考证,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家章巽认为故址在南安丰州,设置时间从梁天监元年(502)至陈天嘉五年(564),之后改名为南安郡,他的发现得到梁大珂博士和杨维中教授的赞同。
   拘那罗陀为什么选择丰州九日山译经?因为“去山二里许”有一座建于西晋太康九年(288)的建造寺。原来,在唐景云二年(711)撤武荣州为泉州,治所移至临海的晋江下游之前,丰州一直是闽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丰州的金溪水域宽阔,顺流而下直通晋江出海口,漕运极为发达。可以说,海上丝绸之路从这里铺展。太康年间,西晋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凭借地理优势,此期间丰州生机勃勃,开福建寺庙先河的建造寺在九日山庙下、金溪河畔落成。
   泉州的晋江两岸第一次从中原大规模移民是在西晋末年,朝廷的日暮途穷导致群雄纷争,“永嘉之乱”迫使大批中原士族举家南逃,史称“衣冠南渡”。丰州作为郡治,居住的人丁殊多。九日山的得名,源于中原士子常常于九月初九重阳节到此登高望远,寻找怀念故园的寄托……拘那罗陀驻锡“佛法无边播四方”的著名伽蓝——建造寺的依据更加充分。
   对于禅学深刻的悟解,成熟了拘那罗陀的淡定,他在中国生活23年,不改初衷,坚持翻译经论传记64部、278卷。他在九日山“因取梵文、译正了义”的《金刚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梵译汉版本。大乘《金刚经》是学佛唯一必读的佛典,其经义是成佛独一无二的妙道,与《论语》《道德经》并列视为禅、儒、道三家的宝典,号称“一切诸佛,皆从此经出”,无疑是学佛沙门的一盏明灯。拘那罗陀以生命的执着,在九日山的建造寺和磐石上演绎着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他以风中的冥想,表达宗教的哲学和哲学的宗教。光阴太细,指缝太宽,倏忽间,三年已在这位有追求的智者忙碌中悄悄溜走。
   高僧拘那罗陀是旅居泉州的第一个外国人,但绝非是最后一个人。在他离开九日山231年后,姜公辅来了。姜公在宰相任上,唐贞元八年(792)因直言敢谏触犯圣怒被贬为泉州别驾,用现代语表述,这个职务是刺史助理,是个可有可无的闲职。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到贬谪荒僻之地,姜公辅的心理落差可想而知。好在刺史席相对他礼待优容,想方设法为他消除心中的忧愤哀痛。泉州市区东湖公园里古人建有二公亭,为的是纪念二人在泉州建立的私谊。
   姜公辅心情稍微平复后,闻知高士、诗人秦系流寓九日山,决计前往拜访。刺史席相提供了诸多方便。高士的义项是指学术、技能、地位高的人。唐代士子以归隐为最高境界,且形成风气。秦系在西峰住了25年,留下许多写意重于写实的诗章。
   这一次见面,让姜、秦两公成为莫逆之交。姜公辅索性筑室东峰,与秦系对峰而居,时而松下饮酒,时而临溪垂钓,时而谈诗论文。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在九日山生活13年的姜公辅病逝,秦系把他安葬在东峰南麓,现在墓冢仍存。他们的名字,因九日山的姜相峰、高士峰两座青峰而不朽。姜公辅是爱州日南(今越南河内以南)人,或许有人会质疑,日南是大唐属地,姜公辅不能归入外籍。姜公辅算或不算不是问题,还有人来得比他更早。他们是唐武德年间来泉州传教的三贤、四贤。武德(618—626)是唐高祖李渊的年号,也是唐朝的第一个年号。唐朝使用武德这个年号一共9年。长眠在泉州东郊灵山的三贤、四贤,是伊斯兰教始祖穆罕默德的门下贤士,他们确实是正宗的外国人。况且九日山上,也遍存亚、非人的印迹。
   建造寺移建九日山南麓今址是唐大历三年(768),唐懿宗年间扩展成拥有54所院落的大寺,后来改名延福寺,寺旁的通远王祠,又称昭惠庙,主祀海神通远王。北宋泉州太守蔡襄感其灵验,大旱时亲往祈雨,果然天降甘露,在蔡襄的努力下,朝廷加封通远王为善利王,寻加号广福,显济。
   北宋时陆上丝绸之路被阻绝,经济中心南移,是不是冥冥之中得到拘那罗陀的佑护?哲宗元祐二年(1087)泉州成立市舶司,这是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足见朝廷对于泉州经济的倚重。古代船舶没有发动机,航行靠风,浩浩荡荡的外国商船,乘夏季西南风而来,冬季顺东北风归国。为了温暖外商,吸引更多人前来贸易,“夏迎舶,冬遣舶”的祈风典礼应运而生。地点选在九日山通远王祠。
   祈风名义上是祈求海上航行平安,但祈求增加税赋收入是最主要目的。典礼是最高规格的——郡守和市舶司主管官员担任主持人、主祭,参加的嘉宾有蕃商代表和地方官员。仪式结束后,主官们登山泛溪,饮酒赋诗,有心的官员还勒石记事。这座“无石不刻字”的名山,在“翻经石”周边的摩崖上,珍存77方蔡襄等名士的题刻,都是书法艺术的瑰宝。最能体现海交活动有13方,记载了从1174年至1266年南宋92年间10次祈风典礼和3次市舶司官员的活动。刻在摩崖上的文字,定格着“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盛事。
   目光投向泉州湾,思绪穿越宋元时期,我看到,航标灯摇曳在姑嫂塔上,于是有了惊艳的回眸;航标灯闪亮在六胜塔里,于是有了无悔的追随:一艘艘载满丝绸、茶叶、瓷器和中华文明的商船出港。如今,开元寺“泉州湾古船陈列馆”陈列着一艘宋代商船,这是1974年从古刺桐港滩涂下挖掘的。出土的文物有4700多斤檀香木等香木料、56件瓷器、2000多个贝壳、504枚唐宋铜钱……泉州被确定为海丝起点,实在有太多的实物支持。与此同时,偌多域外物资和文化也从泉州港传入内地。
   正是許许多多先民秉持务实精神,创造了泉州宋元成为泱泱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的奇迹。在泉州大地上,如果没有存留摩尼教草庵、伊斯兰教清净寺、道教老君岩、佛教开元寺东西塔、喇嘛教“三世佛”石像等宗教建筑,“宗教圣地”和“世界宗教博物馆”美誉将难以花落泉州。这些全国独一无二的历史文物,都是“海丝”高度繁荣时期——宋元工匠的杰作,而这种“工匠精神”需要认真传承。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许许多多的外国友人的第二故乡,这些友人之中,有的人在这块神奇的土地终老;有的人在这块神奇的土地繁衍后代,成为始祖;比如蒲寿庚,比如赛典赤·瞻思丁……当然,还得感谢雅各·德安科纳、马黎诺里、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等宋元时期造访泉州的旅行家,是他们的游记,让“刺桐城”“光明之城”的声名远播,引得一代又一代外国人向往。
其他文献
睢宁,是一幅画。   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先民生存、繁衍;商周时期,这里就建有下邳古国;秦汉时即已建县,并曾做过徐州的州治;自金兴定二年始置睢宁县起,至今八百余年,虽朝代有更迭,隶属有变迁,而县名始终未变。“睢水安宁”一直是这方土地上老百姓的美好愿景。“一部三国史,半部在下邳”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在睢宁博物馆,在下邳城遗址,在故黄河,在圯桥,在那一块块粗犷而细腻的汉画像石里,在那孤独而悲怆的
(接上期)  121章 2017年4月3日(农历三月初七),星期一  三天前,母亲就来电话,问哪天扫墓。我说这几天有客人要陪,估计要到清明那天才会有空。  往年,我一般会在清明前一两天就会扫好墓,然后在县城分批次接待从外地回乡扫墓的朋友,可是今年不一样,好朋友鲁智和建荣两家七口分别从南京和苏州来饶,我于前天起陪同他们在婺源游玩,今天上午又到龟峰观景,中饭后鲁智一家人返回南京,我与建荣一起回到广丰老
集市上的香气  我又想念故乡的集市了,也往往这个时候,脑子里会突然想起《斯卡布罗集市》这首歌。  莎拉布莱曼的声音犹如天籁,纯净得不带一丝尘土和繁华,听过一次就忘不了,像生长在斯卡布罗小镇上的着芜荽、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香气迷死人。斯卡布罗是英国曾经繁华的古镇,而我的故乡,是在浙江新昌的江南小镇———儒岙。儒岙的集市,曾经与许多乡村的集市一样,热闹而又质朴,能从心底里长出来温暖的花来。  出门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这是一本讲述蒙古草原小狼传奇的儿童小说,改编自长篇小说《狼图腾》。故事主要围绕知青陈阵和他收养的小狼展开,由几十个有机连贯的“狼故事”组成,情节紧张激烈而又新奇神秘。那些精灵一般的蒙古草原狼似乎随时要从书中呼啸而出。狼的每一次侦察、布阵、伏击、奇袭的战术,狼对气象、地形的巧妙利用,狼的视死如归和不屈不挠,狼族中的友爱亲情,狼与草原万物的关系,倔强可爱的小狼在失去自由后艰难的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我的故乡在梅山沟壑纵横的皱褶深处。小时候对太阳从东边的山头升起总是充满欣喜,对山的那一边充满无限遐想,一种奔赴他乡闯荡世界的志向,早已随着那朝阳日复一日地在心底潜滋暗长。离开故乡的日子久了,慢慢地就又有了另一种回望,故乡也像围城,在家的幻想出远门,在外的想回家,不知不觉间,故乡终究成为人心无以替代的熨帖和抚慰,成为人心柔软、温馨的源泉。无论身处何地,故乡的背景常在。
一   与时间赛跑,苏北的脚步一寸又一寸拉近。   走进睢宁,山亲,水也亲。  二   九曲古黄河,静默无声。古邳,被睢宁捧在掌心。黄石公的神秘兵书低声地倾诉着,波澜不惊的黄河故道,仿佛水月禅寺里禅定千年的高僧。   这些起起伏伏的山丘与平原,这些曲曲折折的河流与水域,怎样为睢宁布局谋篇?   乡村与城市,以怎样的姿勢拥抱?油画与水墨,以怎样的技法交融?  三   淮河流淌,依旧以古老
我走进川汇  走进了一片诗意浩瀚的湖泊  远古《千字文》的丽韵  早已化作沙颍贾鲁河的涛声  镌刻进豫东大地流淌的岁月  夏日的风 卷着柳絮  在空中飘逸成诗句  掛在关帝庙的画栋雕梁上  忠义光日月  春秋贯古今  这句我万千敬仰写下的诗  这位从疆场上走来的圣人  我知道积淀千年的“中原农耕文明”  又要在川汇这块厚实肥沃的土地上  高筑起“中原大粮仓”  时光会永远讲述——  周口小灌台龙山
记得那是我很小的时候,一次和几个小孩在任营村头玩耍,看到大路上一个盲人向村头走来。他手拿一根竹竿(盲杖,盲人叫它马杆子),在地面上划拉着小心地到了村头的一棵树下。他从肩上搭着的布袋里拿出两块钢板,很有节奏地敲了起来,不一会儿的工夫他的身边围来了几位上了年纪的妇女、老头。我和小朋友们也挤了上去,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残疾人。他闭着一双眼睛,看上去很丑陋。当他和别人说话时,那双闭着的眼睛偶尔睁开一下,
在我的记忆深处,有一位善良的农村“五保”老人,大家都称她为“藿香奶奶”。   藿香奶奶是一位烈士家属,新中国成立前,丈夫在战场上牺牲了,年轻时就守寡,没有子女,一直自食其力,丧失劳动能力后,由政府负责赡养。   老奶奶深居简出,从不到邻居家串门,也不出门走亲戚,在我的印象中,她好像一直处在“世外桃源”中。她身体硬朗,很少生病,偶尔有点小毛病也不需看医生。她的住房不大,一厅一室,客厅兼厨房,收拾
我常常记着二道沟那个地方。那里没设村也没建镇,只是长江源头的一片荒野,但是二道沟住着三户人家:10个战士的兵站,5个养路工人的道班,还有一户游牧而来的藏民。二道沟的寒冷是出了名的,隆冬的最低气温可降到-32℃。可是,在最冷的季节我把它揣在怀里,会一直走进唐古拉山的最深处。那是因为二道沟有一个美丽的故事,战士是故事的主人公,还与泉水和月亮有关。  那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追歼残匪的一名解放军战士,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