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音乐作品编创中的服饰造型研究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libb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国民族音乐发展长河中,服饰造型的研究承担检验民族音乐作品编创品质的任务。民间音乐理论结合作品表演,对于开展广泛而有影响的民间音乐教学行动研究有积极的作用。而服饰造型作为实践课程中涉及的与艺术相关的知识点,其具体研究的内容和过程以及涉及的美学思想,对民族民间音乐理论拓展与实践创新有开拓思维的启发,更有效推动了教学实践演示的形象开展。
  关键词:服饰造型;民族音乐教学改革;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0266-02
  民族音乐作品的编创及演出是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民族音乐作品的实质是以民族民间音乐理论为基础,结合地方文化背景编创而成的表演艺术。表演者根据剧目的内容将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肢体语言、服饰造型等进行的外在呈现,也是创新教育艺术实践核心理念的组成部分。
  民族音乐剧目中的舞美服饰是艺术实践教学中涉及到的重要教具,其选择、应用、研究不仅应从学理的视角进行民族音乐文化思想上的升华,更应结合民众娱乐语境以及认知心理规律进行实质性探索。因此,研究民族民间音乐剧目的服饰,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借助他山之石并结合传统戏剧服饰的造型方法和应用规律尤为重要。
  一、传统民族音乐作品的服饰语境分析
  传统民族音乐包括民歌、民间舞蹈、曲艺、戏曲等类型,传统音乐作品的表演者和组织者主要是演艺团体和相关文化部门。以高校民间音乐教学研究体系来分析传统民族音乐作品的服饰发展更符合艺术文化发展赓续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例如,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作品的编创演绎涉及到舞蹈的表演,而舞蹈被称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它能够生动地展现出不同民族的生活习俗、人文环境、民族服饰等历史变迁的轨迹[1]。高校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研究的历史脉络清晰,民族音乐作品的覆盖面广泛,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从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角度,对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入普通高校素质教育课堂的方式方法进行思考和探索着实重要。以舞蹈服饰造型作为研究对象,可在完善传统民间音乐教学系统的历程中,更多还原服饰的历史造型风格。
  高校音乐教学,尤其是地方性院校的音乐理论教学中融入地方民间音乐的实践表演,其演艺服饰具有大众共识同一性。
  传统民族音乐的表演服饰从广义概念来讲集中了民歌、戏曲表演和舞蹈等多方面的服饰特点。表演服饰的造型观念对传统民族音乐演艺的内容、风格和民间艺术审美倾向具有积极的意义,传统的表演服饰在民间音乐作品表演中扮演了双重角色。
  从高校音乐教学体系来看,地方性音乐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表演在整体音乐教学中所占比例很小,甚至为零。在音乐节目演出中只有传统民族音乐与音乐教学改革个别的作品影射了民族民间音乐传统音乐文化根底,其意义及指向性依然模糊,缺乏与传统音乐理论教学的紧密联系,无法展示集群性的民族民间音乐特征,也缺失对民间音乐的归类和对比,尚未能与现代高校音乐理论教学改革步调保持一致。但是从中可以分析出传统音乐作品所包含的时代艺术背景要求服饰造型的社会公众审美一致性。
  二、当代民族音乐作品服饰的现状考察
  当代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尤其是地方性院校的音乐理论教学,将理论与实践演出相结和,经过理论的分析、指导和分类,再结合音乐作品的编创及视觉形象的演出,使教学环节开展生动且深刻。
  (一)精神文化内涵在实践教学中的体现
  当代民族民间音乐作品编创演出,是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改革的深化体现,多在教室内或小型多功能报告厅中进行。演出中所需的服饰,既有物理的保暖效果,又着重起到在表演活动中衬托角色、烘染表演气氛、营造表演环境的重要作用。不论表演者还是欣赏者都能在此氛围中体会到地方音乐表演的特色。演出服饰是现代民族民间音乐学生表演状态的物化显现,充分模拟了地域文化的艺术特点。这是高校师生对民间群众审美特点和传统民间音乐、民间美术及习俗的精神内涵,通过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舞台表演进行的艺术诠释。
  因此,民族音乐服饰是地方民俗文化传播途径的重要媒介之一,也是音乐教学改革措施中突破了传统纯理论教学模式的新探索。
  (二)当代民族民间音乐服饰是对传统服饰的延展
  在民族音乐表演过程中,服装与表演者共同成为阐述表演内容的形象载体,通过说唱、舞蹈等演绎的形式揭示主题内容的同时,又具有形式美感的观赏价值。民族民间音乐表演的服饰的造型风格,在创意上与传统内容相匹配,它以是否准确的凸显表演的风格、表演的内容、演绎的情境为检验标准[2]。地域性的民间音乐作品涵盖了广泛的民族民间音乐题材和内容,在高校教学实践中编创的作品,其具体的服饰风格与当地表演沿用的服装有地域文化、审美以及重新解读的差异性。
  民族民间音乐编创作品艺术表演的服装造型,以不同地域人们崇尚喜爱的民间音乐为基础,其审美功能从服装的装饰性来看,不论款式、纹饰、缀饰、色彩等都强调突出服装的整体协调性。基于传统服饰的色调和图案特征,将色彩的明度、纯度和色相大胆运用到服饰图案中,同时将简约与朴素、华丽与端庄的多重艺术风格完成服饰的造型,从而达到色彩与造型完美的结合,丰富了演出服饰的层次感,突出了整体服饰的亮点,也为舞台艺术表演的角色成功塑造了艺术性格。
  所以,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改革在尝试教学方法的突破外,还包含了对舞美的要求,服饰造型的改良,怎样既不失传统服饰艺术风格,又有现代审美倾向,这是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反复尝试才能获取经验的艺术实践过程。
  (三)民族民间音乐作品编创中服饰的形式美
  服饰在民族民间音乐编创作品表演中都有比较显著的标志,并且在演绎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安徽沿淮花鼓灯舞的服饰,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头上夸张的大绸花,可以使演员的整体形象和精神气质得以提升,这也是形式美的一种体现。服饰配饰的合理应用,可以在表演过程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得演员含蓄内敛的情感得以间接传播,与演绎的情境相交融,形成服饰独特的形式美。   民间音乐编创作品中服饰的形式美在服饰的造型体系中通过统一的审美要求,相同意义不同的元素符号将其地域文化内涵内化到音乐作品中,外延于具体的音乐作品表演者所着的服饰中。因此,形式美是服饰与相关民族民间音乐作品审美相一致的体现,也是实践教学中活态的对传统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并且在支撑其地域传统审美造型的前提之下,承担着时代和高校音乐教育的责任。在民族音乐教学的改革实践中,能为教学拓宽思路,以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改革,丰富了21世纪音乐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同时,为民族民间音乐的课程拓展提供了隐性思路。
  三、民族音乐作品编创与服饰造型的互动关系
  首先,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是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之下,传统民族音乐理论与地方传统音乐、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三者紧密结合的成果。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现代传统音乐技艺、文化内涵、传承人及相关服饰审美造型等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其次,民族音乐作品编创,是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将人文精神、民族情感在音乐作品中表达出来。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作品编创的成功与否与表演者的艺术技艺、对民间音乐文化理解的程度有关,同时与表演者服饰造型有密切关系。
  再次,优美、恰当的服饰造型对于表演者演艺出角色的身份内涵或个性特征有重要作用。可以说,民族音乐作品编创与服饰造型相互掣肘,又互相助推,民间音乐编创的作品服饰传承着地方民族文化精神和民族审美心理。时代的发展对地方音乐服饰的造型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服饰的造型随时间的推移发生流变。由此可见服饰是民族民间音乐时代印记的折射,同时也是地域民族文化艺术的具象呈现,它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传达出时代文化语境下,地区民众的精神状态和审美情操。更体现了民族民间音乐理论教学改革初期,勇于实践的高校音乐教师及学生所做的积极、主动的努力,有助于找出进一步深入开展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方法和途径。
  总之,从教学实践的视角分析,民间音乐作品是具体舞台形象化的艺术形式,根据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涵,融合了角色性格特征、音乐、舞蹈、美学要求等多种元素。在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改革中合理运用这些有利因素,对提高教学质量,改变传统民间音乐教学的纯理论模式有助推作用。
  随着现代艺术教育的完善和发展,民族民间音乐教育科学逐渐形成跨学科的通识教育领域,覆盖了地域文化视野下的民间音乐、民间美术等专业知识结构。面对历史文化的变迁,如何在民族民间音乐实践教学中,有效的运用服饰的审美造型理论和具体的技术研究,对于创新民族民间音乐教学体系的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现代音乐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单纯地注重培养的结果,更加关注高校音乐专业学生体验、感受民族音乐的过程。民族民间音乐的课程改革,既让学生学习了地域特色的理论知识,又有创造性的实践教学活动,扩展了课程概念的同时,开发了课程活动领域,使民族民间音乐理论与实践的具体操作融合一处,既锻炼了学生舞台实践能力,又扩大了民族民间音乐的影响,同时也为服饰的造型设计提供了发展空间。而服饰造型作为实践课程中涉及的与艺术相关的知识点,其具体研究的内容和过程以及涉及的美学思想,对民族民间音乐理论拓展与实践创新有开拓思维的启发,更有效推动了教学实践演示的形象开展。本文从传统民族音乐作品服饰的历时性出发,结合具体实践教学中服饰的造型,用民间音乐所需的造型特征的视角审视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改革的意义,以此反思服饰造型在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和问题。
  参考文献:
  〔1〕郑晓星.回归自然 重拾历史——对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进入普通高校课堂的思考[J].北京:音乐研究,2009,(11):30-31.
  〔2〕潘健华.中广场演艺服装设计导论[J].上海: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01,(1):34-35.
  (责任编辑 徐阳)
其他文献
摘 要:相对集中行政审批制度是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政府简政放权的突破口,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型政府的里程碑。银川市行政审批服务局经过一年多实践,在提升行政效能、整合公共资源、简政放权、便民利民服务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但在审批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行政部门之间权责不对等、利益不协调、部分审批效率不高、监督不到位等问题,应从科学下放许可事项、协调部门权责、进一步创新审批方式等方面完善相对集中行政审
期刊
摘 要:旅游文化具有显著的大众性特征,大众文化是发展文化旅游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从大众文化的特点入手,解析消费者对文化旅游的需求特征、审美情趣和接受方式。在对红山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优势和瓶颈分析的基础上,以大众文化为视角探寻旅游开发的切入点,要遵循“坚持市场导向、体现大众情怀、突出文化创意、强化活态呈现”的旅游开发思路,并借助通俗化的解读和娱乐化的表达方式,使红山文化旅游产品具有时尚性、新奇性、技术
期刊
摘 要:研究《觉醒》和《纯真年代》女性主义的目的在于通过解读两部小说的创作背景的时代特色发现人物和情节设置的社会现象,更好地理解作者创作动机和小说所要表达的主旨思想。  关键词:父权社会;女性主义;《觉醒》;《纯真年代》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0140-02  女性主义,Feminism,又可译为女权主义,既是一种盛行于20世纪60年
期刊
摘 要:荻原朔太郎是日本近代象征主义诗人,被奉为“日本近代诗之父”,开拓了日本近代诗的地平线。病态、疼痛、神经质、关系意识障碍、疯狂、颠倒、极度的挣扎都是荻原诗歌最显性的特征。浓郁的诗情,纷繁的隐喻与符号又构建了荻原朔太郎独特的象征森林。其第一部象征主义诗集《吠月》用最朴实的语言凝视内心之情感,牢牢抓住感情神经,通过对韵律的把握,提升诗歌的艺术感染力。韵律是诗歌的生命,而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因此说荻
期刊
摘 要:亨利·詹姆斯是19世纪著名小说家,英美现代文学主义的开拓者,在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心理小说的创作更是开创了时代的先河。他的著作中曾塑造了很多令人惋惜的儿童形象,他们在童年时期经受成人世界的无情摧残和爱的缺失,最终导致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独特的个性。成长环境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它不仅仅意味着儿童生存的空间,更是决定儿童心理成长是否健康的首要因素。  关键词:亨利·詹姆斯;《T
期刊
摘 要:隶书技法是高校美术与设计学院书法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对隶书体势的把握是学习隶书技法的关键,书法学高校教师应该站在学术的前沿,引导学生在准确临摹的基础上提高艺术创新能力,培养个性,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隶书作品,实现高等书法学隶书教学的课程教学目标。  关键词:隶书;体势;书法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0187-02 
期刊
摘 要:长沙市城市公共标识语存在诸如英语翻译的错误和汉语拼音拼写的不规范等问题,特别是在交通公共标示语中,这直接影响着省会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为此应成立城市标识语规范专家委员会,并根据语言文字法和写译国家标准制定统一的城市公共标识语标准;建立城市标识语审核机构;统一制作能体现长沙城市文化形象的标识语;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的相互协调与合作,避免政出多门造成的混乱。  关键词:公共标识语;长沙交通标识语;
期刊
摘 要:《黄色墙纸》是美国作家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最著名的代表作,也是女性批评者所探索的著名的女性主义作品之一。小说叙述者从多种角度展现了所遭受到的压迫和她的疯癫,揭示父权制社会对女性身体和精神的摧残和压迫。虽然《黄色墙纸》的叙述者的反抗及“胜利”具有不彻底性,但是,吉尔曼用反传统的手法,在叙述者逐步迈向疯癫的过程中叙述其不断变化的心理状态,借助一个疯癫女人之口,表达了女性追求独立和自由的愿望,
期刊
摘 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何以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是思政教育中的现实问题。通过考察“史学危机”的挑战、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渊源,揭示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在联系,得出了如下结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 要:随着思想和人权文明的进步,人性化管理成为一种新的更容易被接受的管理模式,高校对大学生的管理也应该适应形势,打破“制度为本”的传统管理方式,突出“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实施柔性管理。柔性管理就是要与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关系、信任关系,从而激发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和生活的激情。柔性管理是新时代高校管理体制的需要,是弥补传统刚性模式缺陷的需要,是当代大学生复杂情感的需要,为此,要促进新旧管理模式互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