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工业化正处于加速成长阶段,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这对政府的决策与改革、企业自身的创新与管理、协会的服务与自律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从哪些方面入手,采取何种措施,应对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下行压力?带着这些问题,《经济》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与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加速期
《经济》: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工业化快速发展后,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大国,请您谈谈对中国工业化的认识和理解。
李毅中: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工业大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GDP的年均增长在10%左右,这在世界上都是少有的。2011年,我国GDP实现47.5万亿人民币,仅次于美国,其中工业实现18.8万亿人民币;我国是世界上工业产品门类、工业行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有一些关键技术也走在世界的前列。这些都说明了我们的工业够大,发展够快,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对世界的影响都是有目共睹的。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还处在工业化的加速期,工业大而不强,在全世界的产业链里还处于中低端,结构性的矛盾、深层次的问题比较突出。首先是投资结构不合理,带来产能过剩,同时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其次是能耗物耗太高,能源、资源和环境都难以支撑。去年我国的总能耗是34.8亿吨标准煤,占世界的20.3%,创造的GDP占世界的10.4%,单位 GDP的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是发达国家的4倍;进口依存度越来越高,56%的石油,50%的铁、铝,80%的铜依靠进口;仅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就有约60亿吨,如此下去环境和资源都不可支撑。第三是技术创新力度不够,一些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仍然依赖进口,受制于人。
所以我们在“十六大”提出了走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技术先进、结构合理、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深度融合。
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二是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两步并作一步走。
就全国而言,我们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加速期,并没有实现工业化。中国的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都离不开工业化。所以,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格局不会改变。
经济下行没必要惊慌失措
《经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环境,经济发展遇到许多困难和挑战,您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下行压力,经济发展走势如何?应采取哪些相应措施?
李毅中:第一,虽然经济发展趋缓,但尚在可控范围之内,这也是我国调控希望的结果,所以没必要惊慌失措。如2012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7.7%,固定投资增长20.5%,社会消费商品零售总额增长14.1%,CPI上涨2.3%,财政收入累计同比增长10.9%,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6.2%,绝大部分尚在年初安排预计的范围之内,现在有筑底起稳的趋势。第二,宏观上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大,回头的趋势不明显,尤其是出口,受国际影响很大,仍处在低迷状态。
中央提出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我完全赞成。第一从投资来看,要针对有效需求,保持一定的合理的投资强度,不盲目投资,不过度投资,但不是不投资,当前情况下投资还是拉动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关键是要调整投资结构,控制过剩产能,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第二是消费拉动,要推进消费分配制度改革,汽车、房地产、家电、高档消费品等仍是消费热点,此外,信息消费有可能成为新的消费热点。第三需要国家政策支持。结构性减税、经营体制改革、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小微企业的政策要加快落实。第四企业自身也要坚持主业、技术创新、信息化管理、“产学研用”相结合。新技术的开发对象是用户,用户要参与研发的全过程。“用”就是要进入市场,研发不能仅停留在论文、评奖上,关键在成果转化。
谨防实体经济的“空心化”
《经济》:在您看来,现在企业发展中普遍遇到的难点有哪些?如何应对?
李毅中:当前国民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较大,自2011年下半年至今,GDP增速和工业增加值的增幅都有所下降,突出表现为企业经济效益和利润的下降。今年1-8月份,工业企业利润为3.06万亿人民币,同比下降3.1%,其中8月份同比下降6.2%。
究其原因,企业方面,首先是出口下降,今年1-8月出口累计增长仅7%,很多外向型企业经营困难;其次,近年来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2011年全年,生产者购进物价指数上涨9.5%,生产者产品物价指数上涨6%左右,大大压缩了企业的盈利空间。虽然工业企业的利润今年以来变为负增长,但能源、原材料价格仍在高位振荡。从行业来看,部分产业产能过剩。受西方经济影响,加上国内社会结构性的矛盾和政策上的缺陷,导致产生“脱实向虚”,资金不再投向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存在“空心化”的倾向。
在应对措施上,对企业而言,首先要端正主业,不能三心二意、随波逐流;其次要推行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推进成果转化,提高生产要素水平;再次财务管理要集中、稳健、精细,搞好经济核算、成本控制,减少资金占用,加快周转,推进管理信息化,实现降本增效。
目前,全国有行业协会7万家,其中全国性的600余家,包括工业领域的280多家,其发展也存在一定问题。一是生存难、家底薄、负担重、困难大;二是定位不清楚,没有法律依据,对政府在购买服务或委托服务时如何甄选对象缺乏相应的依据和说明;三是人才缺乏,很难长时间留住新人;四是行业自律不规范,有违规甚至违法现象。
对此,政府要加快行政职能的转变,制定行业协会法和各项法规,并给予协会适当的政策支持,例如免收会议费代收代支等非盈利性收入的税款等。与此同时,行业协会也要端正服务态度,转变自身职能,更好地为政府、企业服务。
“两化”融合要全面推进
《经济》:请您谈谈“两化”融合对推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作用。
李毅中:“十六大”以来的10年,“两化”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首先,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有很大进展;其次,用信息技术提升改善经营管理,实现业务流程再造,效率大大提高;再次,把信息技术嵌入研制新产品的过程中,提高产品附加值;最后,各地建立了许多示范企业、信息软件平台,示范典型取得了成效。
但“两化”融合离我们的建设目标还有很长的距离。第一,广度和深度不够,广度上仅限于重点行业、示范企业;在深度上,还没有制定评价标准、规范,形成系统的网络。第二,缺乏总体设计、具体部署、实施方案和有效措施,缺少专门的政策支持。第三,行业和地方分割,不能实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出现盲目投资,重复建设。
要进一步实现“两化”融合,我认为第一要提高认识,普及知识,特别是领导干部和高管层要努力学习,掌握新一代信息技术。
第二要做好顶层设计。要有《两化融合促进法》,《电信法》也要尽快出台立法,电信没有法律依据不行。“两化”要有总体设计、年度安排,并尽快建立标准体系。
第三要广覆盖、全渗透。对不同的企业要分类指导、典型示范、重点推进。信息技术要用在企业科研设计、生产制造、管理经营、销售服务的全过程,以此来提高效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开始就要与信息化融合。
第四,信息技术要广泛应用在经济社会的各行业各领域。包括社保、医疗、教育、城市管理、文化艺术等。信息技术与文化艺术结合,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反过来拉动消费。
第五,电子信息产业自身的发展,如下一代通信网、互联网以及物联网、云计算,电子核心元器件、基础软件、高端芯片、集成电路、宽带工程等要起到支撑作用。
加强行业技术攻关
《经济》:今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明确了新兴产业占总工业增加值的15%,请您谈谈如何培育和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李毅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三个特征:先导性、成长性、辐射性。这是我国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提出的,并明确了7个方向的重点领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是要有新技术,有了新技术才是真正的新兴产业。而我们恰恰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是缺乏的,现在我们的抓手就是国家级16个重大科技专项,其中信息产业就有3个,希望能加快步伐。在此基础上要发展行业技术攻关,例如解决电动车的锂电池问题,就需要加强行业攻关力量。
其次,我们要与传统产业结合,不能另搞一套。传统产业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装备、人才基础,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带动了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
最后,企业市场主体要和政府主导结合起来。政府要解决影响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问题。加强互联网监督管理、资源税费改革、价格改革等,要为新兴产业发展创造条件;要制定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在研制、示范、推广等环节给予政策支持。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加速期
《经济》: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工业化快速发展后,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大国,请您谈谈对中国工业化的认识和理解。
李毅中: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工业大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GDP的年均增长在10%左右,这在世界上都是少有的。2011年,我国GDP实现47.5万亿人民币,仅次于美国,其中工业实现18.8万亿人民币;我国是世界上工业产品门类、工业行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有一些关键技术也走在世界的前列。这些都说明了我们的工业够大,发展够快,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对世界的影响都是有目共睹的。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还处在工业化的加速期,工业大而不强,在全世界的产业链里还处于中低端,结构性的矛盾、深层次的问题比较突出。首先是投资结构不合理,带来产能过剩,同时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其次是能耗物耗太高,能源、资源和环境都难以支撑。去年我国的总能耗是34.8亿吨标准煤,占世界的20.3%,创造的GDP占世界的10.4%,单位 GDP的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是发达国家的4倍;进口依存度越来越高,56%的石油,50%的铁、铝,80%的铜依靠进口;仅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就有约60亿吨,如此下去环境和资源都不可支撑。第三是技术创新力度不够,一些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仍然依赖进口,受制于人。
所以我们在“十六大”提出了走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技术先进、结构合理、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深度融合。
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二是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两步并作一步走。
就全国而言,我们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加速期,并没有实现工业化。中国的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都离不开工业化。所以,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格局不会改变。
经济下行没必要惊慌失措
《经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环境,经济发展遇到许多困难和挑战,您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下行压力,经济发展走势如何?应采取哪些相应措施?
李毅中:第一,虽然经济发展趋缓,但尚在可控范围之内,这也是我国调控希望的结果,所以没必要惊慌失措。如2012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7.7%,固定投资增长20.5%,社会消费商品零售总额增长14.1%,CPI上涨2.3%,财政收入累计同比增长10.9%,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6.2%,绝大部分尚在年初安排预计的范围之内,现在有筑底起稳的趋势。第二,宏观上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大,回头的趋势不明显,尤其是出口,受国际影响很大,仍处在低迷状态。
中央提出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我完全赞成。第一从投资来看,要针对有效需求,保持一定的合理的投资强度,不盲目投资,不过度投资,但不是不投资,当前情况下投资还是拉动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关键是要调整投资结构,控制过剩产能,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第二是消费拉动,要推进消费分配制度改革,汽车、房地产、家电、高档消费品等仍是消费热点,此外,信息消费有可能成为新的消费热点。第三需要国家政策支持。结构性减税、经营体制改革、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小微企业的政策要加快落实。第四企业自身也要坚持主业、技术创新、信息化管理、“产学研用”相结合。新技术的开发对象是用户,用户要参与研发的全过程。“用”就是要进入市场,研发不能仅停留在论文、评奖上,关键在成果转化。
谨防实体经济的“空心化”
《经济》:在您看来,现在企业发展中普遍遇到的难点有哪些?如何应对?
李毅中:当前国民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较大,自2011年下半年至今,GDP增速和工业增加值的增幅都有所下降,突出表现为企业经济效益和利润的下降。今年1-8月份,工业企业利润为3.06万亿人民币,同比下降3.1%,其中8月份同比下降6.2%。
究其原因,企业方面,首先是出口下降,今年1-8月出口累计增长仅7%,很多外向型企业经营困难;其次,近年来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2011年全年,生产者购进物价指数上涨9.5%,生产者产品物价指数上涨6%左右,大大压缩了企业的盈利空间。虽然工业企业的利润今年以来变为负增长,但能源、原材料价格仍在高位振荡。从行业来看,部分产业产能过剩。受西方经济影响,加上国内社会结构性的矛盾和政策上的缺陷,导致产生“脱实向虚”,资金不再投向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存在“空心化”的倾向。
在应对措施上,对企业而言,首先要端正主业,不能三心二意、随波逐流;其次要推行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推进成果转化,提高生产要素水平;再次财务管理要集中、稳健、精细,搞好经济核算、成本控制,减少资金占用,加快周转,推进管理信息化,实现降本增效。
目前,全国有行业协会7万家,其中全国性的600余家,包括工业领域的280多家,其发展也存在一定问题。一是生存难、家底薄、负担重、困难大;二是定位不清楚,没有法律依据,对政府在购买服务或委托服务时如何甄选对象缺乏相应的依据和说明;三是人才缺乏,很难长时间留住新人;四是行业自律不规范,有违规甚至违法现象。
对此,政府要加快行政职能的转变,制定行业协会法和各项法规,并给予协会适当的政策支持,例如免收会议费代收代支等非盈利性收入的税款等。与此同时,行业协会也要端正服务态度,转变自身职能,更好地为政府、企业服务。
“两化”融合要全面推进
《经济》:请您谈谈“两化”融合对推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作用。
李毅中:“十六大”以来的10年,“两化”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首先,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有很大进展;其次,用信息技术提升改善经营管理,实现业务流程再造,效率大大提高;再次,把信息技术嵌入研制新产品的过程中,提高产品附加值;最后,各地建立了许多示范企业、信息软件平台,示范典型取得了成效。
但“两化”融合离我们的建设目标还有很长的距离。第一,广度和深度不够,广度上仅限于重点行业、示范企业;在深度上,还没有制定评价标准、规范,形成系统的网络。第二,缺乏总体设计、具体部署、实施方案和有效措施,缺少专门的政策支持。第三,行业和地方分割,不能实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出现盲目投资,重复建设。
要进一步实现“两化”融合,我认为第一要提高认识,普及知识,特别是领导干部和高管层要努力学习,掌握新一代信息技术。
第二要做好顶层设计。要有《两化融合促进法》,《电信法》也要尽快出台立法,电信没有法律依据不行。“两化”要有总体设计、年度安排,并尽快建立标准体系。
第三要广覆盖、全渗透。对不同的企业要分类指导、典型示范、重点推进。信息技术要用在企业科研设计、生产制造、管理经营、销售服务的全过程,以此来提高效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开始就要与信息化融合。
第四,信息技术要广泛应用在经济社会的各行业各领域。包括社保、医疗、教育、城市管理、文化艺术等。信息技术与文化艺术结合,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反过来拉动消费。
第五,电子信息产业自身的发展,如下一代通信网、互联网以及物联网、云计算,电子核心元器件、基础软件、高端芯片、集成电路、宽带工程等要起到支撑作用。
加强行业技术攻关
《经济》:今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明确了新兴产业占总工业增加值的15%,请您谈谈如何培育和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李毅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三个特征:先导性、成长性、辐射性。这是我国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提出的,并明确了7个方向的重点领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是要有新技术,有了新技术才是真正的新兴产业。而我们恰恰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是缺乏的,现在我们的抓手就是国家级16个重大科技专项,其中信息产业就有3个,希望能加快步伐。在此基础上要发展行业技术攻关,例如解决电动车的锂电池问题,就需要加强行业攻关力量。
其次,我们要与传统产业结合,不能另搞一套。传统产业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装备、人才基础,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带动了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
最后,企业市场主体要和政府主导结合起来。政府要解决影响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问题。加强互联网监督管理、资源税费改革、价格改革等,要为新兴产业发展创造条件;要制定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在研制、示范、推广等环节给予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