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对当前地铁通信传输系统的特点进行分析,对地铁通信传输系统的应用现状进行总结,对当前使用的地铁通信传输系统进行深入的分析,为地铁通信传输的系统选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地铁通信;地铁传输;传输系统
中图分类号:U23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这使得城市交通状况成为了国家无法忽视的一个重大问题。而地铁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城市新型交通方式,在已建成城市正對人群的顺利出行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因此,地铁交通方式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要保证地铁的高效建设以及良好运行,对于地铁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一、当前地铁通信传输系统的特点
地铁通信系统对于信息传输的可靠性有很高的要求,一般为了信息传输可靠性得到提升,传输信息采用高端的数字光纤设备,利用通道自愈环网结构。地铁传输系统目前需要的接口一般采用标准制式,数量减少,提高了地铁数据的传输稳定性。地铁系统的用户在数量和种类上得到确定,暂时不会有较大的变动。系统从安全角度被分为非实时业务和实时业务。当前,地铁的通信传输系统在应用方面有多种技术的应用,他们在应用中各有优劣,在我国的地铁通信传输发展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地铁通信传输系统的应用现状
传统的地铁通信系统由光纤传输子系统、无线集群通信子系统、泄露电缆传输子系统、中继器、路站监控子系统、程控电话子系统等构成,应用于地铁的运营与指挥管理。首先,由调度员发布信息,经过控制中心和无线移动交换机将信号传送到集群基站;然后基站将收到的信息以光缆传送到各车站的中继器,中继器将信号放大,反馈到全线泄漏电缆辐射,最后让手持台持有者、车站值班员及列车司机收到来自调度员的高质量信号。当手持台持有者、车站值班员、列车司机回馈信息时,其发出的信息通过泄露电缆接收并传到中继器,中继器将信息信号放大,经过光合路器、光电转换设备与光缆连接,通过光缆将信息传回基站,基站控制中心将信息转达给调度员。在这种传输配置下,可满足地铁工作人员之间的“两两相互通信”需求,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应加强对公众无线及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认知,将其纳入支持中。因此,传统的传输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地铁运营的需求,需要探索全新通信传输方式,提高信息传递的稳定性、快捷性。
三、对当前地铁通信传输系统的分析
1、ATM异步传输模式
异步传输模式是1988年由ITU-T提出实现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的核心技术,是未来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定义的传输技术,它包括传输和交换,是一种面向接续的技术。能够进行各类电路仿真,承载语音、数据和图像业务,实现宽带接入及交换。ATM的主要特点:信元长度固定,采用异步时分复用方式;标准化设备,易于与其他通信系统互联;工作方式面向连接,采用统计复用的方式,可动态和灵活的分配用户带宽,以及通过虚拟电路实现网络内的连接,是系统的传输容量得到充分的利用。可承载不同业务,支持多媒体应用,提供端到端的接入解决方案;具有QoS保障,QoS能够控制网络上传输流的带宽、延时和精度水平,网络可靠性高。然而,ATM归根结底是一种交换技术,是通过光接口连接ATM设备来构筑ATM传送网络的,因此欠缺类似自愈环那样的功能,在处理故障和实现保护时用的时间较长。
2、开放式传输网络(OTN)
开放式的传输网络(OTN)是西门子公司推出的时分复用技术,网络拓扑机构就是双向通道、双光纤的环路,其网络之中的节点是以光纤链路为基础来充分的互联,这些光纤所组成的两个互为反省循环的环路。使得这种传输方式的数据帧在同一个环网之上来进行不停的传递,其中也包含各个节点之间的通讯数据。我们从逻辑的角度来进行出发,顺时针方向所传送的数据环则就被称为主环,同理逆时针方向所传送的数据就称为了副环或者是次环。在一般的情况之下,全部的数据均是沿着顺时针的方向来在主环上来进行数据的传送,而这时的次环就处于一个备份的状态。其工作的性质是相同的,主环的工作状态就是可以实现监督。在必要的情况之下,依据其实际的情况一部分甚至是全部的将主环的任务替代。
3、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
随着局域网的发展,业务的发展趋向于IP化,地铁的传输设备顺应这一发展趋势,逐渐发展为一个大容量、能够承载语音和数据图像等多种元素的多业务传输平台。多业务传送平台是为了适应多种业务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对各种业务进行处理封装,该项技术采用了保护技术和原先的交叉能力,进而有效的满足了话音业务的需要,实现了实时和非实时的数据业务功能。这一技术最大的优点实现了多业务接入的传输。主要具有以下特点:支持多种协议的拓展功能,进而提供集成的数字交叉实现连接交换;支持动态的宽带分配,进而对宽带实现分配和调整;提供的管理业务具有综合性和高效性,在网络技术的帮助和支持下,实现端到端的业务性能,同时对故障进行合理的定位;支持以太网的业务类型,可以提供点到点、点到多点和多点到多点的服务;可以实现业务的多平台传输,进而实现网络传输的业务调度和宽带管理,方便应用于各个层次的网络。
4、RPR——弹性分组环的传输技术
RPR是一种新型的传输模式,它以IP业务为基础,技术先进,而且能够有效地实现互联,其网络管理可靠、可行,并且能够支持传统的业务。这种传输模式对地铁所涉及的视频、语音以及各种数据等,都能够提供很好的网络组合方案。RPR采用的是环状的拓扑结构,结构简单,但是能够涵盖所有的节点、实现节点的顺利交换。它还使用了最优化的时钟信号发布方式,能够随时保持与网络的同步。但是,目前RPR研发还存在着厂家之间兼容互通的一些问题,没能够实现国产化,这样以来它的造价就相当高了。
5、SDH——综合业务的传输方案
SDH是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初实现商用的一种同步数字传输模式,这种模式安全可靠、可行性高,能够满足通用的需求,目前广泛应用于高铁、铁路以及电力、石油工程等方面,是现代的电信传输网络基础。SDH采用了全球统一的接口,能够保证各种设备的兼容,可以在整个过程中实现协调工作。这种传输方式还具备了网路自愈的功能,能够有效地提高网络资源使用效率。但是,SDH支持的方式是一种简单的点到多点之间的电路交换的方式,在网络开始启动后就要建立固定的传输链路,宽带利用率依旧是处于较低的水平。而且,这种传输方式也没有为宽带广播以及视频传输等安装直接的接口,在使用的时候必须同时配合其他的许多设备来使用,比较难以管理。
结束语
总之,目前比较适用的便是新兴的RPR传输模式。但是,地铁设施作为一个原本就造价昂贵的交通设备,对于其建设已经不是普通的城市能够负荷的,它只能在大型现代城市慢慢普及。PRP价格之高,更是使得目前各个想要建设地铁交通的城市望而却步。所以,作为一个交通效果良好将来一定会大范围建设的地铁设施来讲,降低目前适用的信息传输设备的造价是一项非常紧急的任务。各个相关研究部门必须不断地研发新技术,以便于城市人群能够早天摆脱拥挤的交通状况。
参考文献
[1]牛艳.关于地铁通信传输系统的探讨[J].华章,2012(22):301.
[2]詹荣.关于地铁车站传输系统设备搬迁的探讨[J].消费电子,2013(10):94.
[3]刘靖.地铁线路延长线工程传输系统拆解方案探讨[J].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2010,07(3):72-74.
[4]崔茂迪.北京地铁8号线通信传输系统衔接方案探讨[J].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2011,08(3):54-57.
[5]宋海峰.地铁通信传输系统监控模式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3(6):122-123.
关键词:地铁通信;地铁传输;传输系统
中图分类号:U23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这使得城市交通状况成为了国家无法忽视的一个重大问题。而地铁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城市新型交通方式,在已建成城市正對人群的顺利出行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因此,地铁交通方式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要保证地铁的高效建设以及良好运行,对于地铁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一、当前地铁通信传输系统的特点
地铁通信系统对于信息传输的可靠性有很高的要求,一般为了信息传输可靠性得到提升,传输信息采用高端的数字光纤设备,利用通道自愈环网结构。地铁传输系统目前需要的接口一般采用标准制式,数量减少,提高了地铁数据的传输稳定性。地铁系统的用户在数量和种类上得到确定,暂时不会有较大的变动。系统从安全角度被分为非实时业务和实时业务。当前,地铁的通信传输系统在应用方面有多种技术的应用,他们在应用中各有优劣,在我国的地铁通信传输发展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地铁通信传输系统的应用现状
传统的地铁通信系统由光纤传输子系统、无线集群通信子系统、泄露电缆传输子系统、中继器、路站监控子系统、程控电话子系统等构成,应用于地铁的运营与指挥管理。首先,由调度员发布信息,经过控制中心和无线移动交换机将信号传送到集群基站;然后基站将收到的信息以光缆传送到各车站的中继器,中继器将信号放大,反馈到全线泄漏电缆辐射,最后让手持台持有者、车站值班员及列车司机收到来自调度员的高质量信号。当手持台持有者、车站值班员、列车司机回馈信息时,其发出的信息通过泄露电缆接收并传到中继器,中继器将信息信号放大,经过光合路器、光电转换设备与光缆连接,通过光缆将信息传回基站,基站控制中心将信息转达给调度员。在这种传输配置下,可满足地铁工作人员之间的“两两相互通信”需求,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应加强对公众无线及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认知,将其纳入支持中。因此,传统的传输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地铁运营的需求,需要探索全新通信传输方式,提高信息传递的稳定性、快捷性。
三、对当前地铁通信传输系统的分析
1、ATM异步传输模式
异步传输模式是1988年由ITU-T提出实现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的核心技术,是未来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定义的传输技术,它包括传输和交换,是一种面向接续的技术。能够进行各类电路仿真,承载语音、数据和图像业务,实现宽带接入及交换。ATM的主要特点:信元长度固定,采用异步时分复用方式;标准化设备,易于与其他通信系统互联;工作方式面向连接,采用统计复用的方式,可动态和灵活的分配用户带宽,以及通过虚拟电路实现网络内的连接,是系统的传输容量得到充分的利用。可承载不同业务,支持多媒体应用,提供端到端的接入解决方案;具有QoS保障,QoS能够控制网络上传输流的带宽、延时和精度水平,网络可靠性高。然而,ATM归根结底是一种交换技术,是通过光接口连接ATM设备来构筑ATM传送网络的,因此欠缺类似自愈环那样的功能,在处理故障和实现保护时用的时间较长。
2、开放式传输网络(OTN)
开放式的传输网络(OTN)是西门子公司推出的时分复用技术,网络拓扑机构就是双向通道、双光纤的环路,其网络之中的节点是以光纤链路为基础来充分的互联,这些光纤所组成的两个互为反省循环的环路。使得这种传输方式的数据帧在同一个环网之上来进行不停的传递,其中也包含各个节点之间的通讯数据。我们从逻辑的角度来进行出发,顺时针方向所传送的数据环则就被称为主环,同理逆时针方向所传送的数据就称为了副环或者是次环。在一般的情况之下,全部的数据均是沿着顺时针的方向来在主环上来进行数据的传送,而这时的次环就处于一个备份的状态。其工作的性质是相同的,主环的工作状态就是可以实现监督。在必要的情况之下,依据其实际的情况一部分甚至是全部的将主环的任务替代。
3、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
随着局域网的发展,业务的发展趋向于IP化,地铁的传输设备顺应这一发展趋势,逐渐发展为一个大容量、能够承载语音和数据图像等多种元素的多业务传输平台。多业务传送平台是为了适应多种业务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对各种业务进行处理封装,该项技术采用了保护技术和原先的交叉能力,进而有效的满足了话音业务的需要,实现了实时和非实时的数据业务功能。这一技术最大的优点实现了多业务接入的传输。主要具有以下特点:支持多种协议的拓展功能,进而提供集成的数字交叉实现连接交换;支持动态的宽带分配,进而对宽带实现分配和调整;提供的管理业务具有综合性和高效性,在网络技术的帮助和支持下,实现端到端的业务性能,同时对故障进行合理的定位;支持以太网的业务类型,可以提供点到点、点到多点和多点到多点的服务;可以实现业务的多平台传输,进而实现网络传输的业务调度和宽带管理,方便应用于各个层次的网络。
4、RPR——弹性分组环的传输技术
RPR是一种新型的传输模式,它以IP业务为基础,技术先进,而且能够有效地实现互联,其网络管理可靠、可行,并且能够支持传统的业务。这种传输模式对地铁所涉及的视频、语音以及各种数据等,都能够提供很好的网络组合方案。RPR采用的是环状的拓扑结构,结构简单,但是能够涵盖所有的节点、实现节点的顺利交换。它还使用了最优化的时钟信号发布方式,能够随时保持与网络的同步。但是,目前RPR研发还存在着厂家之间兼容互通的一些问题,没能够实现国产化,这样以来它的造价就相当高了。
5、SDH——综合业务的传输方案
SDH是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初实现商用的一种同步数字传输模式,这种模式安全可靠、可行性高,能够满足通用的需求,目前广泛应用于高铁、铁路以及电力、石油工程等方面,是现代的电信传输网络基础。SDH采用了全球统一的接口,能够保证各种设备的兼容,可以在整个过程中实现协调工作。这种传输方式还具备了网路自愈的功能,能够有效地提高网络资源使用效率。但是,SDH支持的方式是一种简单的点到多点之间的电路交换的方式,在网络开始启动后就要建立固定的传输链路,宽带利用率依旧是处于较低的水平。而且,这种传输方式也没有为宽带广播以及视频传输等安装直接的接口,在使用的时候必须同时配合其他的许多设备来使用,比较难以管理。
结束语
总之,目前比较适用的便是新兴的RPR传输模式。但是,地铁设施作为一个原本就造价昂贵的交通设备,对于其建设已经不是普通的城市能够负荷的,它只能在大型现代城市慢慢普及。PRP价格之高,更是使得目前各个想要建设地铁交通的城市望而却步。所以,作为一个交通效果良好将来一定会大范围建设的地铁设施来讲,降低目前适用的信息传输设备的造价是一项非常紧急的任务。各个相关研究部门必须不断地研发新技术,以便于城市人群能够早天摆脱拥挤的交通状况。
参考文献
[1]牛艳.关于地铁通信传输系统的探讨[J].华章,2012(22):301.
[2]詹荣.关于地铁车站传输系统设备搬迁的探讨[J].消费电子,2013(10):94.
[3]刘靖.地铁线路延长线工程传输系统拆解方案探讨[J].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2010,07(3):72-74.
[4]崔茂迪.北京地铁8号线通信传输系统衔接方案探讨[J].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2011,08(3):54-57.
[5]宋海峰.地铁通信传输系统监控模式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3(6):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