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广大教育工作者奋发有为,教育领域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顶层设计更加科学,江苏已建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主体框架已经确立,拓展规模的任务基本完成。教育质量更获认可,江苏教育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高于世界中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教育公平更可感受,教育起点公平得到有效保障,有学上问题已经解决。服务发展更富成效,人才和智力贡献成绩显著,形成了新时代江苏发展的最大优势;文化传承、风尚引领的贡献逐步增强,崇文重教、和谐文明的氛围逐步形成,为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这是新时代江苏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起点。
与此同时,全省教育改革发展依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比如在基础教育资源供给、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等教育服务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投入等方面。对照人民群众满意、对照现代化教育强省建设目标,全省教育系统要牢牢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不动摇,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科学理解江苏教育现代化的新内涵
江苏教育现代化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从推进方式看,可以分为起步探索阶段、区域推进阶段和整体提升阶段。从内涵变化看,已经走过以改善办学条件为主(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和以提高办学水平为主(本世纪初至现在)两个阶段,目前开始进入第三阶段。这个阶段的核心任务是高质量发展,具体内涵可以概括为五个“更加注重”。
更加注重普及科学的教育理念。倡导“平衡充分发展的教育,才是适合的教育;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等科学理念,发展适合的教育,致力于解决过去没有解决或者没有解决好的以及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更加注重丰富办学资源。当前,人民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向往更加迫切,要顺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优化办学条件,拓展教育供给,努力在幼有所育、幼有优育和学有所教、学有优教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更加注重构建发展性政策体系。政策需要随着事业发展不断调整,制定政策、设计制度要用动态的观念,如果没有发展性政策,即便今天的政策是适应教育现代化需要的,但是这些政策明天就有可能成为现代化进程的制约。构建发展性政策体系,归根结底是要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更加注重提供贴心的教育服务。现代化的教育一定是对人高度关怀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强调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真正把学习者放在教育的中心位置,制度设计和教育活动坚持以人为本,把贴心的服务贯穿教育运行全过程。
更加注重引领社会精神文化风尚。在现代化的教育中,学校文化应该成为社会崇尚的文化元素,这需要教育领域和社会各界持之以恒地作出努力。
准确把握江苏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趋势
适应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江苏推进教育高质量总体上需要实现“五个转变”。
发展重点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更加注重结构优化转变。总体来说,江苏教育体系的主体框架已经确立,拓展规模的任务基本完成。必须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战略主题,把优化教育结构作为主要任务。如何推动教育区域结构、类型结构、学科结构等要素的调整和优化,应该成为教育改革决策的主要着眼点。
发展方式由注重刚性保障向更加注重弹性供给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在用制度刚性保障老百姓平等受教育权利的同时,大力倡导适合的教育理念,更多提供与个性需求相适应的弹性教育供给和发展性教育政策体系。如何改变硬性的、不留余地的教育供给方式,更多地形成与弹性需求相适应的教育供给方式,逐渐成为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必须解决的紧迫命题。
发展要求由注重达标考核向更加注重特色品牌转变。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特色就是生命,品牌代表形象。因此,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既要抓达标示范,保基本、守底线、统一要求,更要加强特色品牌建设,以特色形成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影响力。如何在基本条件、基本规格、统一要求得到总体满足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突出特色和打造品牌,这是推进江苏教育现代化更加突出的重要任务。
发展取向由注重学校建设向更加注重师生成长转变。坚决扭转不科学的人才评价导向,根据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探索富有特色和符合规律的办学之路,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建设专业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建立健全以学生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通过科学化、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多元化、系统化的评价方式,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努力構建师生协同发展的育人格局。
发展评价由注重水平高低向更加注重人民满意转变。必须转变发展评价导向,更加突出人民满意,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深入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更加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问题,使教育更有温度,服务更为贴心,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江苏人民,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坚决守好教育基本原则的新要求
时代在发展,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日益个性化、多样化,教育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和目标要求都在不断变化,所以教育工作的思路、方式、方法等也要相应地随之变化。但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教育发展有其基本规律,人才成长有其基本规律,经济社会发展有其基本规律,这些基本规律有着自身的稳定性,将长期影响和决定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走向,这些基本规律是我们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因此,在推进“五个转变”的同时,必须坚持“七个不变”,从而实现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有机结合。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导向不变。这是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基本导向。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教育工作。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六个方面下功夫,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坚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强化教育系统党组织建设,推进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 坚持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任务不变。扩大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是发展教育的两大重要责任,对江苏教育来说,这两项任务可谓任重道远。必须坚持把促进公平作为基石,统筹好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统筹好城乡教育和区域教育,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每一个人都能通过努力改变命运和完善自我。质量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线,要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突出质量内涵,提高质量意识,着力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追求不变。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历来是党和国家教育的根本问题。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和实践教育。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建立健全协调各方的共同育人观,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政绩观和教育评价观,强化育人为本的教师职业观,坚决防范贪求经济利益的错误行为,统筹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坚持守好办学治校底线的要求不变。守好安全稳定的底线,增强忧患意识,注重风险防控,强化安全教育,落实工作责任,完善体制机制,确保安全稳定。守好意识形态的底线,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加强阵地建设与管理,强化舆论正面导向,牢牢掌握领导权和话语权。守好纪律和职业道德的底线,强化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意识,定期研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狠抓教师队伍师德建设,严惩违法违纪违规行为。
坚持正常教育教学的秩序规范不变。教学秩序是教学工作中各种重要关系的安排,教学单位有条不紊活动的状态。教学规范是教学活动应当遵守的标准和要求。基本教学秩序、教学规范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关键,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认真查找课堂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严管、严抓教学秩序、教学规范,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时间节点,落实责任到人,把从严管理的规矩立起来、把课堂教学建设强起来、把课堂教学质量提起来。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坚持教师队伍积极向上的势头不变。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一支良好的教师队伍,必须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势头、活泼快乐的良好心态和认真负责的良好状态。尽可能减轻学校升學考核压力,避免中小学教师长期超负荷工作。完善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坚决克服“五唯”现象,把老师从应付各种考核中解脱出来。强化尊师重教,提升教师地位,拓宽教师职业发展空间,激发教师后期发展动力,增强教师荣誉感归属感。优化从教环境,让教师轻松愉快工作,健康幸福生活。
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路径不变。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把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相融合,更加重视教育的实践性,把学校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积极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参加社会生产实践,在实践锻炼中磨练必备品格、提升关键能力。提升实践教育的有效性,充分整合利用各类实践教育资源,组织开展丰富的实践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健康全面快乐成长。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
责任编辑:张 宁
与此同时,全省教育改革发展依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比如在基础教育资源供给、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等教育服务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投入等方面。对照人民群众满意、对照现代化教育强省建设目标,全省教育系统要牢牢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不动摇,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科学理解江苏教育现代化的新内涵
江苏教育现代化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从推进方式看,可以分为起步探索阶段、区域推进阶段和整体提升阶段。从内涵变化看,已经走过以改善办学条件为主(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和以提高办学水平为主(本世纪初至现在)两个阶段,目前开始进入第三阶段。这个阶段的核心任务是高质量发展,具体内涵可以概括为五个“更加注重”。
更加注重普及科学的教育理念。倡导“平衡充分发展的教育,才是适合的教育;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等科学理念,发展适合的教育,致力于解决过去没有解决或者没有解决好的以及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更加注重丰富办学资源。当前,人民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向往更加迫切,要顺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优化办学条件,拓展教育供给,努力在幼有所育、幼有优育和学有所教、学有优教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更加注重构建发展性政策体系。政策需要随着事业发展不断调整,制定政策、设计制度要用动态的观念,如果没有发展性政策,即便今天的政策是适应教育现代化需要的,但是这些政策明天就有可能成为现代化进程的制约。构建发展性政策体系,归根结底是要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更加注重提供贴心的教育服务。现代化的教育一定是对人高度关怀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强调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真正把学习者放在教育的中心位置,制度设计和教育活动坚持以人为本,把贴心的服务贯穿教育运行全过程。
更加注重引领社会精神文化风尚。在现代化的教育中,学校文化应该成为社会崇尚的文化元素,这需要教育领域和社会各界持之以恒地作出努力。
准确把握江苏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趋势
适应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江苏推进教育高质量总体上需要实现“五个转变”。
发展重点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更加注重结构优化转变。总体来说,江苏教育体系的主体框架已经确立,拓展规模的任务基本完成。必须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战略主题,把优化教育结构作为主要任务。如何推动教育区域结构、类型结构、学科结构等要素的调整和优化,应该成为教育改革决策的主要着眼点。
发展方式由注重刚性保障向更加注重弹性供给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在用制度刚性保障老百姓平等受教育权利的同时,大力倡导适合的教育理念,更多提供与个性需求相适应的弹性教育供给和发展性教育政策体系。如何改变硬性的、不留余地的教育供给方式,更多地形成与弹性需求相适应的教育供给方式,逐渐成为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必须解决的紧迫命题。
发展要求由注重达标考核向更加注重特色品牌转变。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特色就是生命,品牌代表形象。因此,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既要抓达标示范,保基本、守底线、统一要求,更要加强特色品牌建设,以特色形成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影响力。如何在基本条件、基本规格、统一要求得到总体满足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突出特色和打造品牌,这是推进江苏教育现代化更加突出的重要任务。
发展取向由注重学校建设向更加注重师生成长转变。坚决扭转不科学的人才评价导向,根据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探索富有特色和符合规律的办学之路,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建设专业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建立健全以学生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通过科学化、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多元化、系统化的评价方式,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努力構建师生协同发展的育人格局。
发展评价由注重水平高低向更加注重人民满意转变。必须转变发展评价导向,更加突出人民满意,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深入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更加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问题,使教育更有温度,服务更为贴心,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江苏人民,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坚决守好教育基本原则的新要求
时代在发展,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日益个性化、多样化,教育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和目标要求都在不断变化,所以教育工作的思路、方式、方法等也要相应地随之变化。但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教育发展有其基本规律,人才成长有其基本规律,经济社会发展有其基本规律,这些基本规律有着自身的稳定性,将长期影响和决定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走向,这些基本规律是我们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因此,在推进“五个转变”的同时,必须坚持“七个不变”,从而实现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有机结合。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导向不变。这是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基本导向。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教育工作。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六个方面下功夫,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坚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强化教育系统党组织建设,推进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 坚持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任务不变。扩大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是发展教育的两大重要责任,对江苏教育来说,这两项任务可谓任重道远。必须坚持把促进公平作为基石,统筹好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统筹好城乡教育和区域教育,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每一个人都能通过努力改变命运和完善自我。质量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线,要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突出质量内涵,提高质量意识,着力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追求不变。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历来是党和国家教育的根本问题。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和实践教育。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建立健全协调各方的共同育人观,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政绩观和教育评价观,强化育人为本的教师职业观,坚决防范贪求经济利益的错误行为,统筹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坚持守好办学治校底线的要求不变。守好安全稳定的底线,增强忧患意识,注重风险防控,强化安全教育,落实工作责任,完善体制机制,确保安全稳定。守好意识形态的底线,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加强阵地建设与管理,强化舆论正面导向,牢牢掌握领导权和话语权。守好纪律和职业道德的底线,强化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意识,定期研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狠抓教师队伍师德建设,严惩违法违纪违规行为。
坚持正常教育教学的秩序规范不变。教学秩序是教学工作中各种重要关系的安排,教学单位有条不紊活动的状态。教学规范是教学活动应当遵守的标准和要求。基本教学秩序、教学规范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关键,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认真查找课堂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严管、严抓教学秩序、教学规范,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时间节点,落实责任到人,把从严管理的规矩立起来、把课堂教学建设强起来、把课堂教学质量提起来。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坚持教师队伍积极向上的势头不变。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一支良好的教师队伍,必须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势头、活泼快乐的良好心态和认真负责的良好状态。尽可能减轻学校升學考核压力,避免中小学教师长期超负荷工作。完善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坚决克服“五唯”现象,把老师从应付各种考核中解脱出来。强化尊师重教,提升教师地位,拓宽教师职业发展空间,激发教师后期发展动力,增强教师荣誉感归属感。优化从教环境,让教师轻松愉快工作,健康幸福生活。
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路径不变。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把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相融合,更加重视教育的实践性,把学校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积极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参加社会生产实践,在实践锻炼中磨练必备品格、提升关键能力。提升实践教育的有效性,充分整合利用各类实践教育资源,组织开展丰富的实践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健康全面快乐成长。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
责任编辑:张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