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予大力倡导。”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主要运用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究、独立发现和和作共商;二是借助于语文实践活动的手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课堂内外、校园内外、学科内外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语文综合性学习不能视同于狭义的研究性学习,它比研究性学习更强调活动的丰富性;也不能等同于以往教材的语文实践活动,它比语文实践活动更重视内容的综合性;更不能混同于整个课程结构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它是一种规范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领域,首次成为我国语文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也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一个亮点。
一、语文学习内容的有效性
重視学生的收获和体验的交流,养成及时总结的好习惯,使得综合性学习意义更为深远。在教师更新观念的前提下,必须更新学生的观念,师生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经历、直接体验,力图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学生是参与者和活动的主体,只有在总结和交流中才能为以后活动的开展积累宝贵的经验,也只有发挥他们的主体性真正认识到活动的深远意义,才能让活动开展得更为有效。因此我认为活动后的交流与反思比活动本身更为重要,既可以让学生自由讲,也可以由主持人发表看法,还可以让学生把活动的感受和体会用文字记录下来,这样学生就不会再把语文孤立成为冷冰冰的字词句,而是视他们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朋友。
二、学习途径的多样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也不同于以往的语文课外活动。其主要区别就在于:在学习内容上,不再拘泥于“语文学科”,而是要关注、关涉科学、人文和自然、社会、人生以及历史、现实、未来等科学、文化、艺术、道德各个领域;多媒体可实现不同学科模块在同一节课堂上的不同转换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在方法途径上,不再单单通过语文活动或情境模拟来达成某项能力的提高,而是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多媒体系统,运用各种学习方法与手段,包括运用科学探究、发现学习、资源学习以及小组合作、独立探究等多种学习方法与手段;不仅运用传统的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也可借鉴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不仅要开展语文活动、实现课内课外结合,而且更要注重在实际情境中、社会实践中、生活体验中养育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达成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从学习功能上看,不再单单追求智育目标,而是要特别注重兴趣爱好、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合作精神的培养,促成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三、学习过程的实践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从实践的过程来看,它要求学生不仅要认真阅读课内外书籍,还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问等实践活动亲身去体验语文、学习语文,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实践的方式来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和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可以是自主探究,也可以是合作交流。从实践的手段来看,可以让学生走进现实世界考察、调查访问,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走进人们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在具体的主题实践活动中,实践的方式和手段都是体现在实践的过程之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因此实践是第一位的。能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的。
四、学习目标的综合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它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等。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新体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是一门学科,它既没有教材,又没有学科学习的严密的系统性和顺序性。在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的开发和学习方式的设计时,应遵循自主性、开放性、可行性、发展性、实践性、实效性等原则。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内容的开发上,可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
1、语文教材中有关知识的综合。
为了实现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学必须强调调整教材内容,加强知识的整体联系;补充大量课外阅读,注入丰富的人文内涵与时代气息,在继承优秀文化中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中弘扬优秀文化。阅读教材中,有些课文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在选定内容时,除了从本册相关内容上考虑外,还十分重视语文知识的前后联系。
2、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语文知识可以延伸到数学、自然、社会、艺术等学科中,借此实现学科与学科的融合。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运用各学科知识来探寻与求知,注重学生知识视野的开拓,真正实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材中许多内容涉及到地名、方位、周边环境、历史背景等,课前要让学生亲自查一查,为学习课文做准备;课文中介绍的自然科学知识,学生一时不能明白其中道理的,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实验;与美术相联系的,可以让学生动笔画一画;与音乐相联系的,让学生倾心听一听、唱一唱,在领悟音乐的同时,激发学生思考,将学生对音乐浓厚的兴趣迁移到语文课堂来,在音乐声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领悟;能激发学生真情实感的,不妨让学生写一写。各学科有意义的内容都可记录下来,都会变成情真意切的佳作。
3、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的结合。
语文课程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扩大学习资源,拓宽语文运用的时空领域,立足于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天然联系,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的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体验”“创作”等一系列的活动中观察生活,体悟人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发生在身边的事,往往就是良好的语文教学资源。
语文综合性学习既是一种课程组织形态,又是一种语文学习方式,是以“学会生存、学会学习”为目标,以学生的兴趣与需要等内部动机为基轴,不受学科分类所束缚,在调查、实践、亲身体验、信息技术的应用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成果展示等形式,综合地运用各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开展问题解决活动,使学习得到深化、扩展,进而实现生成性学习。它超越了传统单一的学科界限,跨学科、多领域,通过学生主体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过程,有机地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发展。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界定为: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通过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整合语文学习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新体系,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听说读写的综合发展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是学习资源的有效整合,形式是基于活动的语文学习,本质是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实践。
一、语文学习内容的有效性
重視学生的收获和体验的交流,养成及时总结的好习惯,使得综合性学习意义更为深远。在教师更新观念的前提下,必须更新学生的观念,师生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经历、直接体验,力图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学生是参与者和活动的主体,只有在总结和交流中才能为以后活动的开展积累宝贵的经验,也只有发挥他们的主体性真正认识到活动的深远意义,才能让活动开展得更为有效。因此我认为活动后的交流与反思比活动本身更为重要,既可以让学生自由讲,也可以由主持人发表看法,还可以让学生把活动的感受和体会用文字记录下来,这样学生就不会再把语文孤立成为冷冰冰的字词句,而是视他们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朋友。
二、学习途径的多样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也不同于以往的语文课外活动。其主要区别就在于:在学习内容上,不再拘泥于“语文学科”,而是要关注、关涉科学、人文和自然、社会、人生以及历史、现实、未来等科学、文化、艺术、道德各个领域;多媒体可实现不同学科模块在同一节课堂上的不同转换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在方法途径上,不再单单通过语文活动或情境模拟来达成某项能力的提高,而是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多媒体系统,运用各种学习方法与手段,包括运用科学探究、发现学习、资源学习以及小组合作、独立探究等多种学习方法与手段;不仅运用传统的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也可借鉴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不仅要开展语文活动、实现课内课外结合,而且更要注重在实际情境中、社会实践中、生活体验中养育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达成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从学习功能上看,不再单单追求智育目标,而是要特别注重兴趣爱好、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合作精神的培养,促成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三、学习过程的实践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从实践的过程来看,它要求学生不仅要认真阅读课内外书籍,还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问等实践活动亲身去体验语文、学习语文,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实践的方式来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和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可以是自主探究,也可以是合作交流。从实践的手段来看,可以让学生走进现实世界考察、调查访问,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走进人们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在具体的主题实践活动中,实践的方式和手段都是体现在实践的过程之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因此实践是第一位的。能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的。
四、学习目标的综合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它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等。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新体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是一门学科,它既没有教材,又没有学科学习的严密的系统性和顺序性。在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的开发和学习方式的设计时,应遵循自主性、开放性、可行性、发展性、实践性、实效性等原则。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内容的开发上,可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
1、语文教材中有关知识的综合。
为了实现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学必须强调调整教材内容,加强知识的整体联系;补充大量课外阅读,注入丰富的人文内涵与时代气息,在继承优秀文化中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中弘扬优秀文化。阅读教材中,有些课文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在选定内容时,除了从本册相关内容上考虑外,还十分重视语文知识的前后联系。
2、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语文知识可以延伸到数学、自然、社会、艺术等学科中,借此实现学科与学科的融合。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运用各学科知识来探寻与求知,注重学生知识视野的开拓,真正实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材中许多内容涉及到地名、方位、周边环境、历史背景等,课前要让学生亲自查一查,为学习课文做准备;课文中介绍的自然科学知识,学生一时不能明白其中道理的,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实验;与美术相联系的,可以让学生动笔画一画;与音乐相联系的,让学生倾心听一听、唱一唱,在领悟音乐的同时,激发学生思考,将学生对音乐浓厚的兴趣迁移到语文课堂来,在音乐声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领悟;能激发学生真情实感的,不妨让学生写一写。各学科有意义的内容都可记录下来,都会变成情真意切的佳作。
3、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的结合。
语文课程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扩大学习资源,拓宽语文运用的时空领域,立足于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天然联系,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的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体验”“创作”等一系列的活动中观察生活,体悟人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发生在身边的事,往往就是良好的语文教学资源。
语文综合性学习既是一种课程组织形态,又是一种语文学习方式,是以“学会生存、学会学习”为目标,以学生的兴趣与需要等内部动机为基轴,不受学科分类所束缚,在调查、实践、亲身体验、信息技术的应用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成果展示等形式,综合地运用各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开展问题解决活动,使学习得到深化、扩展,进而实现生成性学习。它超越了传统单一的学科界限,跨学科、多领域,通过学生主体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过程,有机地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发展。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界定为: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通过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整合语文学习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新体系,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听说读写的综合发展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是学习资源的有效整合,形式是基于活动的语文学习,本质是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