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无我,清风来袭

来源 :延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if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克敬新作《无我》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借传统外壳以表达当今社会诸多问题的方式。这次他破釜沉舟表现出了一个作家决绝的一面,将写作背景置身于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周原文化的故乡——岐山(也有作者故乡扶风的影子),还有什么比看到传统文化在这里丧失而更悲痛的吗?还有什么比看到传统文化在这里得到恢复而欢呼雀跃的吗?
  两千多年前,华夏文明在这里發源,“礼治”开启世界文明。“周原膴膴堇荼如饴”,在这诗经曾经的发源地,儒家也发出了“人之初,性本善”的呼声,那时的他们对人类文明的未来充满了乐观,他们哪里会料到,华夏文明命运多舛,自那时起两千多年经历了怎样的浩劫?在一篇两万多字的中篇里,吴克敬用周人的儒雅、秦人的干练将一个小世界的是非恩怨娓娓道来,尽显作者对文字的掌控力。
  选取一座庙,一座庙里的和尚来完成一件恢复传统的大事,这种叙事方式本身就是一个作家深谙传统的表现。昔日的凤凰来栖的凤栖镇已风光不再,空心仓桐就是生活在当下污浊世事里的俗人,也是空心人。老桐树是曾经强大的传统,现在是什么样子的呢?集市出现了,却也出现了不洁的存在,有钱与色的交易,也有钱与权、权与色的交易。传统无力地应对着现代,看看老桐树的存在状况就可窥见:老桐树“秃秃的,生着几条细细的枝桠,挑着几片薄薄的树叶,有风的时候,像风筝一样飘飘摇摇,没风的时候,就安安静静地戳在半天上,贪婪地吸收着太阳的光芒。”这就是我们传统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的现状。悲呼?愤呼?
  小和尚无我在追寻在“文革”中惨死的师傅,完成师傅的遗愿重建寺庙的过程中,他充分体现了寒山与拾得的那一问一答,那问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那答曰:“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有自己做人做事的信条,所以可以面对世人对他处理天价布施的怀疑,也能面对代表权威又腐败的镇书记,他始终不卑不亢,表面敬重,心理唾弃,主张修佛而不求佛,主张诚心向佛而不用赃款敬佛,一个人艰难地在凤栖寺完成着自己的使命。因为有自己做人做事的信条,所以在面对鱼豆花用私生女嫁祸于他、污蔑之时,他仍然善待孩子,最终这个世界黑归黑,白归白,并且走向洁净与安宁。在当下浮躁的、娱乐至死消费至上的社会,恢复传统确实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只有像白白的、圆圆的,干干净净的无我和尚这样的智者才能承担起这样的责任。
  和尚无我的讲道过程是一场传统文化与西方心理大师弗式对人的存在的分析的对弈。西方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存在“我”可以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其中“本我”(ego)位于人格结构的最低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的,他遵循快乐原则,因而在西方文化中,自大狂是对一个人人格缺陷的最严重批评(即egoist)。“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从本我中分化出来,其作用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他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同时追求完善的境界,遵循道德原则。可以看出,西方心理学对“我”的存在是哲学的动态概念,这三者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而且研究的重点是“本我”到“自我”这样一个过程,因为“本我”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和非组织性的结构,它是人出生时人格的唯一成分和人类的共同开始,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础。“本我”是非道德的,是本能和欲望的体现者,为人的整个心理活动提供能量,却又强烈地要求得到发泄的机会。
  而在无我师傅讲经过程中,他将“我”划分为“物我”、“身我”、“情我”、“德我”、“本我”,这五个层次的划分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道德境界上的划分,是一个成人道德境界的界定。如文中所述:
  “物我”的人,认同“我”即物质。这种人对一切物质的东西都很敏感,有极强的占有欲;“身我”的人,认同“我”即身体。他们特别在乎自己的身体,最为开心的事情,就是乐于娱乐自己的身体;“情我”的人,认同“我”即情感。这种人极其在乎情感需要,精神非常脆弱,一时的失意,都可能干出傻事来;“德我”的人,认同“我”即道德。这种人特别享受荣誉的滋养,把自己的名节看得高于生命,便是“杀身成仁”,也在所不辞;“本我”的人,认同“我”即本体。这种人善修好学,清净自在,事实是一种“无我”的状态。
  在西方的心理学中,“本我”研究是性格特征的基本研究,是自我与世界的关系的处理,而在作者五个“我”的划分中,主要侧重的是人与世界关系的比重问题,取决于本体看重的是身外之物中的物质、金钱,还是身体、还是道德?其中,“身我”、“情我”与西方的“本我”较为接近,即以自我为中心,快乐至上。“德我”较接近弗氏的超我,而“物我”与“本我”即是作者自己通过中国传统与哲学创造出来,虽与弗洛伊德的同名,但含义截然相反,它已经不是心理学、哲学上的概念,而是一个宗教上的境界了。事实上,无论是否为了传统文化的发生、发力,作者的第五境界完全可以直接是“无我”或者“非我”,便可以达到与西方观点更加泾渭分明的效果。在这里,我猜想作者可能是为了呼应题目,为了进一步让作者让读者明白自己的用心,无我师傅进一步这样阐述:
  无我师傅说:我现在还做不到无我。我把无我当作一种目标,时时提醒我,我希望我能无我,也希望所有的人都能无我。
  这是这篇文章的立意之处,无论是无意识的自我创作,还是有计划的整篇布局,作者在动笔之前只有这一点我可以确定。修佛也许遥远,远不可及,但修身是每个人的必修功课。在中国漫长的哲学发展历史中,哲学的起点就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士大夫情怀,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佛家包容,甚至可以说一部中国哲学史就是修身史。具体到吴克敬笔下的无我师傅,他就是张载笔下民胞物与的精神的体现。北宋关学大儒张载讲学的地方就在作者的老家附近,耳濡目染的关学的伦理思想让他的创作总是充满了儒雅之气。在张载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观点中,“气”为世界的本源。人为物中一物,人同天地万物一样都源于“气”,人的本性也同于天地万物的本性,所以他提倡爱一切人如同爱同胞手足一样,并进一步扩大到“视天下无一物非我”。“非我”即“无我”。无我师傅的这个目标几乎成了凤栖镇大部分人的目标,许多东西都在悄悄改变,首先是枯死多年的老桐树复活了,这也印证了小和尚之前的踌躇满志的说过:老桐树还会活过来的这个大胆的预言。
  是的,春是来了,好像徐徐吹动的春风里,也像无我师傅在老梧桐树树洞听到的水流声一样,湿漉漉地吹着,吹得老梧桐树的树身上,这里那里的,生发出一些嫩嫩的枝条来,而嫩嫩的枝条上,还带着点点叶蕾,绽放出许多的叶片儿,翻转在嫩嫩的枝条上,一天天地变着样子,变着颜色,开始时有点浅浅的红,慢慢地绿着,这就绿成嫩枝条一样的绿颜色了。
  传统的力量得到了肯定,镇上的很多事情都在改变,年三十的第一炷香由两位建寺功臣而不是由任何达官显贵点燃,凤栖寺真的做到了“千圣万贤有凤来栖,长善久德乘龙扶风”。文学必然要走向文化,文字的背后一定要有文化的担当,这样的作品才有可能走向经典阅读的可能,若干年后能够屹立在世界文学之林的作品必定是承载了独特的文化。吴克敬的写作就证明了这一点,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作品,从情感上来说他写给关中大地,他的故乡——扶风,那个“扶助京师,以行风化”的美好地方。从写作方法上来说,他正在接近哲学立意、诗学叙事和文化;从人文关怀和一个作家的情怀来说,他正在接近我们写作的终极目标:用传统文化和信仰来拯救这个世界,并最终指向了世俗的解决之道。
  传统能拯救当代社会吗?也许可以,也许很难。烧死的传统很难恢复。烧死的传统,努力却可以恢复。这是作者的信心与雄心,也带给我们信心与雄心。我想民心也最期待有一个外壳能把所有的涣散的传统凝聚在一起,那个东西是什么呢?也许是无我,去掉心中的贪、癫、痴,才会到达那个境界的吧。社会问题和矛盾的解决,绝不是依靠强势的管理,凝结人心的办法,也许是了解世人在新常态下新的想法,对于世人信什么和不信什么,都得了然于心才行,更希望那个人人无我、清风来袭的时代早日到来。
其他文献
落 叶  夏圣修(山东省泰安市 师范附小五年级1班)  一群落叶在空中跳舞  打着旋儿 轻飘飘的  从树上落下来  一群孩子  在树下跳着街舞  他们转着圈  像陀螺一样  飞速地旋转  像弹力球一样  跳上去  又落下来  落叶遇到了孩子  它说  我想回到大地的怀抱  温暖一下  孩子说  我想做一片叶子  站在树梢  仰望天空  月亮的巡逻车  金同方(江苏省常州市 新桥实验小学二年级9班)
期刊
一  这个所谓的公主,是我十多年前就认识的一位同事。具体来讲,是2001年,那年十月,我从生产一线应聘到机关办公室工作,一个部门四个人,一个主任,一个秘书,一个档案员,还有一个文书,就是我。  上班第一天,万主任把我带到大办公室,一个个给我介绍,这个是秘书东东包,东北大学的高才生;这个是档案员小凤,黑金山党校的毕业生。  我很客气地弯腰,虽然单位不大,这两人以前也见过,也知道,但相互之间并无交往。
期刊
1  我记得很清楚,六岁生日的那天夜里,我梦见自己突然飞起来了。  梦里,有一座五颜六色的木头房子,房顶上歇着数不清的五颜六色的小鸟,蹦蹦跳跳,叽叽喳喳。木头房子和小鸟的背景,是一個无比巨大的橙黄色的月亮,泛着晕黄朦胧的光,就像一个冒着水蒸气的暖洋洋的新鲜而诱人的柠檬,似乎还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清香。  然后,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加入到鸟儿的队伍里。我的内心充满了神奇的力量,全身也充满了不可预测的
期刊
夤夜的惊雷与闪电  昨夜的雨下得狂乱  我听着没有动身也没有动心  我懂清晨会有洗过的风迎向我  开窗的一刹那  我梦中的野兽  那头不断接近弗朗西斯麦康伯的公牛奔了  出去  它越过大唐通易坊  越过大雁塔的尖顶顶  它不停地向西越过  它急于去超度  它没有杀死麦康伯  我的梦方醒  梦中我像海明威笔下玛戈一样绝望和哭泣  只是我憎恨的虚伪的冷酷的蓝眼睛的威尔逊  变成了另一张我见过的脸  我
期刊
诗意生活是人生最高境界  李 东:王老师您好!您的《现代诗歌教育普及读本》出版,得到众多专家学者和中小学校长的联合推荐,面世五个月来,引发了广泛关注和好评,成为一本“现象级”的著作。您觉得儿童成长中开展“诗教”的意义在哪里?  王宜振:中国是一个诗歌的泱泱大国,自古以来就有“诗教”的传统。诗教就是用诗来管理、教化社会,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以诗治国”,而这里的“治国”,就是指诗对人精神的引导和教化。诗
期刊
一份差事了。他同另外一名同样来自于乡村的青年一起在夜里值更,防止博物馆里的那些奇珍异宝被偷盗。  他们守卫的实际上是一家自然博物馆,里面的展品不是历时弥久的器皿和文物,而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难得一见的矿石、化石和动物标本。这些展品里不乏价值连城的宝贝,比如说包裹有晶绿剔透的天然橄榄石的石铁陨石、袅袅腾腾散发着馥郁香味的龙涎香、来自于中国的似肉非肉的太岁、来自于埃及的法老木乃伊、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一只渡渡
期刊
弗雷德里克·福赛斯(Fredrick Forsyth 1938年8月25日—— ),英国著名作家,出生在英国肯特郡阿什福德市,在汤布里奇学校上完中學后就读于西班牙的格拉纳达大学。1970年,他决定开始从事小说创作,写出了他的第一部小说《豺狼的日子》,很快成为国际畅销书,并被拍成同名电影,风靡全球。1972年和1974年,他又写出《敖德萨档案》和《犬战》两部风靡全球的长篇小说,即被拍成电影。此后,他
期刊
一、心悸的追寻  (1)  青狐朦朦胧胧地醒来了,尚未睁开眼睛,它便下意识地来回摆动着蓬松而粗大的毛尾。  只要触碰到小青狐,它就可以安心地再睡一会儿;之后,打一个长长的哈欠,睁开惺忪的睡眼,侧屈着、扭头舔舔被自己的毛尾圈着的小青狐。接着,它等着小青狐醒来,然后,带着它在这宽敞而又舒适的岩洞里,打熬过漫长的白天。  已经是初冬了,白天被寒冷侵蚀得削薄了许多,但青狐依然感到难捱,因此,它只能熬。只有
期刊
我喜欢来自于一代人内部的差异性。  王原君、杨碧薇、老刀、白木、泽婴、紫石这六位诗人唯一的共性就是都出生于20世纪八十年代。我想到杨碧薇小说《另类表达》中的一句话:“我做了很多凌乱的梦。我梦到八十年代了。”而我并不想把他们共同置放于“80后”这一器皿中来谈论——尽管这样谈论起来会比较便利,但是也同样容易招致诟病——我只想谈谈他们作为“个体”的差异性的诗歌状貌。当然,这一“个体”不可能是外界和场域中
期刊
丹霞波浪谷  一团团燃烧的火焰  一层一层的波浪  波涛汹涌  你我被围困  而天空高远  云朵低垂,湖水安静  是风。流水和时间  黄土被冲刷、分割  红土和黄土将沙丘覆盖  流动的,只是风吹  望秋风  红脸高粱  低下头,抱紧自己的细腰  豆壳鼓胀,就等太阳下  那几声爆响  张生从客厅走到书房  从书房走到客厅  听见木门  不断被风摇动  月亮又大又圆  猫在厦檐角弓背伸头  “喵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