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针对语文课堂枯燥、乏味,使学生昏昏欲睡的情况,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探讨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习环境更加轻松、愉快;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语文教学质量 课堂氛围 老师 学生
课堂气氛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公共情绪状态,是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课堂气氛,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优化教学效果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营造良好的语文教学气氛呢?笔者通过多年的语文课教学实践,总结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影响课堂气氛的要素很多,有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但其中最关键的还是教师,只有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才有可能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教师在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最佳的教学心态
教师的教学心态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它是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反映,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学时要保持最佳心理状态。首先,课前准备要充分。课前应认真仔细地做好准备工作,特别对教案要胸有成竹,对教学各主要环节能历历在目,做到教学过程清新、结构合理、方法恰当、内容适度,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知特点。课前准备充分,是教师形成教学最佳心态的重要条件,是教师获得课堂教学自信心的基础。其次,教学要投入。教师一旦走上讲台,就要心无杂念,能快速进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用教学激情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教学艺术去提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得体地运用手势、动作、表情、神态等体态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学生的情绪,与学生一道分享数学知识的高尚情趣。只有教师教得投入,学生才能学得专心,良好课堂气氛才能顺利形成。此外,还要善于发挥教学机智,妥善处理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同时,教师要提高控制不愉快心理的能力,始终保持最佳教学心态。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好,彼此心里相容,教与学双方才会沉浸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之中。教师讲解得激情满怀,生动传神,学生学得全神贯注,兴趣盎然。反之,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必然会感到一种心理压力,教师教学也不能得心应手,课堂气氛势必沉闷、呆板。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的基础。平日,教师要注意深入到学生中,和学生打成一片,成为知心朋友,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感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心灵之间的差距,真诚地关心和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允许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质疑问难,对他们充满爱心、关心、热心、耐心和信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1.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心态
任何学习过程都存在复杂的心理活动,在不同心理状态下,学生学习的表现与效果截然不同。当学生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时,学习情绪高涨,专心致志,课堂气氛热烈而愉悦。为此,教师应注意:(1)把微笑带进课堂。微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微笑可以征服学生的心灵。当学生思想走神、思绪信马由缰时,充满理智和期待的微笑能使学生“迷途知返”;当学生答问受挫时,满怀鼓励和依赖的微笑能使学生心安智生、“柳暗花明”;当学生表演成功时,饱含肯定和赞赏的微笑能使学生信心大增,激起更强的求知欲。教师亲切的教态、爱抚的目光和鼓励的言语能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融洽的合作气氛,使学生形成和保持积极主动的良好学习心态。(2)把成功带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和不同的收获,既提出共同要求,又提出个别要求。如在课堂作业的配置与处理上,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并通过当堂批改或讲评等方式,及时满足学生急于知道作业正确与否的迫切心理需求,拓宽学生思路,使那些解题时”别出心裁”的学生得到赞誉。这样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乐于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
2.让学生积极探究新知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论,更要理解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探究情境,诱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从中得到探索者的收获、发现者的欢乐、胜利者的喜悦。可采用:(1)展示知识魅力,激发探究兴趣。教学知识本身蕴藏着一些有趣的规律和美的因素,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加以挖掘,充分展示其固有的内在魅力,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强烈的探究欲望。(2)激发需要的火花,不断激起认知内驱力。我们不仅要在课的开始创设情境,揭示矛盾,引发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究兴趣,还应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精心创设“跳一跳,摘得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常处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矛盾之中,不断从内心迸发出需要的火花,始终保持紧张的、富有创造性的精神状态,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
关键词: 语文教学质量 课堂氛围 老师 学生
课堂气氛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公共情绪状态,是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课堂气氛,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优化教学效果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营造良好的语文教学气氛呢?笔者通过多年的语文课教学实践,总结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影响课堂气氛的要素很多,有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但其中最关键的还是教师,只有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才有可能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教师在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最佳的教学心态
教师的教学心态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它是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反映,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学时要保持最佳心理状态。首先,课前准备要充分。课前应认真仔细地做好准备工作,特别对教案要胸有成竹,对教学各主要环节能历历在目,做到教学过程清新、结构合理、方法恰当、内容适度,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知特点。课前准备充分,是教师形成教学最佳心态的重要条件,是教师获得课堂教学自信心的基础。其次,教学要投入。教师一旦走上讲台,就要心无杂念,能快速进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用教学激情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教学艺术去提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得体地运用手势、动作、表情、神态等体态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学生的情绪,与学生一道分享数学知识的高尚情趣。只有教师教得投入,学生才能学得专心,良好课堂气氛才能顺利形成。此外,还要善于发挥教学机智,妥善处理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同时,教师要提高控制不愉快心理的能力,始终保持最佳教学心态。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好,彼此心里相容,教与学双方才会沉浸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之中。教师讲解得激情满怀,生动传神,学生学得全神贯注,兴趣盎然。反之,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必然会感到一种心理压力,教师教学也不能得心应手,课堂气氛势必沉闷、呆板。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的基础。平日,教师要注意深入到学生中,和学生打成一片,成为知心朋友,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感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心灵之间的差距,真诚地关心和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允许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质疑问难,对他们充满爱心、关心、热心、耐心和信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1.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心态
任何学习过程都存在复杂的心理活动,在不同心理状态下,学生学习的表现与效果截然不同。当学生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时,学习情绪高涨,专心致志,课堂气氛热烈而愉悦。为此,教师应注意:(1)把微笑带进课堂。微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微笑可以征服学生的心灵。当学生思想走神、思绪信马由缰时,充满理智和期待的微笑能使学生“迷途知返”;当学生答问受挫时,满怀鼓励和依赖的微笑能使学生心安智生、“柳暗花明”;当学生表演成功时,饱含肯定和赞赏的微笑能使学生信心大增,激起更强的求知欲。教师亲切的教态、爱抚的目光和鼓励的言语能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融洽的合作气氛,使学生形成和保持积极主动的良好学习心态。(2)把成功带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和不同的收获,既提出共同要求,又提出个别要求。如在课堂作业的配置与处理上,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并通过当堂批改或讲评等方式,及时满足学生急于知道作业正确与否的迫切心理需求,拓宽学生思路,使那些解题时”别出心裁”的学生得到赞誉。这样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乐于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
2.让学生积极探究新知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论,更要理解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探究情境,诱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从中得到探索者的收获、发现者的欢乐、胜利者的喜悦。可采用:(1)展示知识魅力,激发探究兴趣。教学知识本身蕴藏着一些有趣的规律和美的因素,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加以挖掘,充分展示其固有的内在魅力,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强烈的探究欲望。(2)激发需要的火花,不断激起认知内驱力。我们不仅要在课的开始创设情境,揭示矛盾,引发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究兴趣,还应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精心创设“跳一跳,摘得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常处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矛盾之中,不断从内心迸发出需要的火花,始终保持紧张的、富有创造性的精神状态,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