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工程屋面防水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如何才能有效的防止屋面渗漏、开裂等问题,已成为工程技术人员探讨的话题。为此,本文作者主要就新型防水卷材的施工方法及施工要求及质量保证措施进行了阐述,并对屋面防水工程的后期使用提出了建议。
新型卷材 施工 屋面防水 质量控制
屋面防水工程是建筑工程的一个重要分部工程。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对建筑工程屋面防水质量的要求在迅速提高。防水卷材已从沥青防水卷材、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向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演进。新型防水卷材的使用,从选材方面确实能够较大限度的提高屋面防水的质量,但由于屋面所处的特殊部位受温度、湿度、材料性能等影响,屋面渗漏、开裂等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形成质量通病。笔者根据多年的经验,总结提出了屋面新型防水卷材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1新型防水卷材的施工方法及施工要求
1.1施工方法
新型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常用的有SBS-弹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APP-塑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PEE-改性沥青聚乙烯胎防水卷材。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有三元乙丙(EPDM)、聚氯乙烯(PVC)和氯化聚乙烯。以上卷材可单层铺设,也可复层使用,根据不同卷材可采用热熔法、粘贴法、自粘法施工。热熔法是采用火焰加热器熔化热熔型防水层底层胶进行粘贴的施工方法。施工时火焰加热器应均匀加热卷材,不得过分加热或烧穿卷材,厚度小于 DEE 的高聚物改性沥青卷材严禁采用热熔法施工。卷材表面热熔后应立即滚铺卷材,卷材下面的空气应排尽,并辊压粘结牢固,不得空鼓。铺贴的卷材应平整顺直,搭接尺寸准确,不得扭曲,皱折。
粘贴法是在常温下采用胶粘剂等材料进行卷材与基层、卷材与卷材间粘结的施工方法。施工时应均匀涂刷胶粘剂、不露底、不堆积。铺贴的卷材下面空气应排尽,并辊压粘结牢固。铺贴卷材应平整顺直,搭接尺寸准确,不得扭曲#皱折,接缝口应用密封材料封严,宽度不应小于10mm。
自粘法是采用带有自粘胶的防水卷材进行粘结的施工方法。铺贴卷材前基层表面应均匀涂刷基层处理剂,干燥后应及时铺贴卷材。铺贴卷材时,应将自粘胶底面的隔离纸全部撕净。卷材下面空气应排尽,并辊压粘结牢固。铺贴的卷材应平整顺直,搭接尺寸准确,不得扭曲、皱折。搭接部位宜采用热风加热,随即粘贴牢固,接缝口应用密封材料封严,宽度不应小于10mm。
1.2施工要求
1.2.1卷材施工的环境气候
雨天、雪天严禁进行卷材施工,五级风及其以上时不得施工,气温低于0摄氏度时不宜施工,为了保证施工操作以及卷材铺贴的质量,宜在+5到+35度气温下施工I如必须在负温下施工时,应采取相应措施,以保证工程质量。热熔法施工时的气温不宜低于-10摄氏度。施工中途下雨、雪,应做好已铺卷材四周的防护工作。夏季施工时,屋面如有露水潮湿,应待其干燥后方可铺贴卷材,并避免在高温烈日下施工。
2防水卷材保护
2.1水泥砂浆保护层。
卷材铺设完毕,经检查合格后,应立即进行保护层的施工,及时保护防水层免受损伤。保护层的施工质量对延长防水层使用年限有很大影响。水泥砂浆保护层的水泥砂浆配合比一般为水泥:砂=1:2.5到3(体积比)。保护层施工前,应根据结构情况每隔LJPE用木板条或泡沫条设置纵横分格缝。铺设水泥砂浆时,应随铺随拍实,并用刮尺找平,随即用直径为8到10mm的钢筋或麻绳压出面分格缝,间距不大于#E。终凝前用铁抹子压光保护层。保护层表面应平整,不能出现抹子抹压的痕迹和凹凸不平的现象,排水坡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2.2细石混凝土保护层
细石混凝土整浇保护层施工前,也应在防水层上铺设一层隔离层,并按设计要求支设好分格缝木板条或泡沫条,设计无要求时,每格面积不大于36平方米、,分格缝宽度为10到20mm。一个分格内的混凝土应尽可能连续浇筑,不留施工缝。振捣宜采用铁辊滚压或人工拍实,不宜采用机械振捣,以免破坏防水层。振实后随即用刮尺按排水坡度刮平,并在初凝前用木抹子提浆抹平,初凝后及时取出分格缝木模(泡沫条不用取出),终凝前用铁抹子压光。抹平压光时不宜在表面掺加水泥砂浆或干灰,否则表面砂浆易产生裂缝与剥落现象。若采用配筋细石混凝土保护层时,刚性防水层中应配双向的冷拔钢筋网片,并在分隔缝处断开,以增强防水层刚度和板块的整体性,钢筋网片在防水层中的布置应尽量偏上的部位,因为防水层表面受温差变化影响大而易产生裂缝,同时考虑表面碳化对钢筋的影响,因此,钢筋网片的保护层厚度不低于10mm,在铺设钢筋网片时用砂浆垫块支垫。抹压面层时,严禁在表面洒水、加水泥浆或撒干水泥,以防龟裂脱皮、降低防水效果。细石混凝土保护层浇筑完后应及时进行养护,养护时间应不少于7d。养护完后,将分格缝清理干净(泡沫条割去上部10mm即可),嵌填密封材料。
3质量保证措施
3.1搞好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
施工前必须搞好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在圖纸会审的基础上,要求施工单位依据施工图纸的要求和’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及相关的技术规程编制屋面防水工程施工方案。施工方案应包括施工段划分、施工工艺、施工工序、节点处理方法、质量控制措施、按工序安排的施工进度、质量验收标准与方法和成品保护等内容。
施工管理人员应根据施工方案向班组进行技术交底,要下达施工任务书,必须明确交代施工工艺、关键部位,作业的难点与重点,施工质量要求和安全技术措施等。
3.2严把防水材料进场检验关
一是进场的防水卷材和粘结材料应具备合格证明书及产品识别标志,并应有进场记录;对防水卷材和粘结材料应随机见证取样进行复验合格后,方可使用;二是基层处理剂的选择应与卷材的材性相容;三是胎体品种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四是施工中必须严格控制,加强管理,杜绝混乱,以防错用。
3.3坚持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持证上岗。
屋面渗漏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施工技术力量薄弱,操作人员未经培训上岗作业,加之新型防水材料不断出现,施工工艺与操作方法不断更新,因此,我们要求施工单位必须提高防水班组和操作人员的技术素质。所有参加防水施工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必须持证上岗。管理人员必须由懂防水技术、参加考核且获得合格书的技术人员担任。
3.4坚持按图纸和施工规范要求施工
屋面防水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程,不仅面层施工质量要求很严,各构造层的施工质量对防水层质量影响也极大,如找平层、保温层、保护层和架空层以及落水口等的施工质量好坏,将会直接影响或损害防水层的质量。因此,我们特别强调屋面工程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施工,每完成一道工序必须进行自检,严格过程控制。
4屋面防水工程的后期使用
注意事项
屋面防水工程竣工验收后,应由使用单位指派专人负责屋面管理同时,应有完善的保养制度,要定期检查,规定大修、小修、返修年限,以延长屋面的使用寿命。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严禁在防水层和保温隔热层上凿孔打洞,严禁重物冲击;不得任意在屋面上堆放杂物;经常检查节点的变形情况。(2)严防在屋面增设构筑物或加层,以免造成屋面负荷超重,防水被破坏。(3)每年雨季前后、入冬下雪前、冬季结束后均检查屋面有无下水堵塞,有无大面积积水,并及时清扫、冲洗屋面,保证屋面干净、排水畅通。
5结束语
屋面新型防水卷材施工应严格按照施工规范的要求施工,并确实落实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材料检验、持证上岗,按图施工等的方面技术措施,其施工质量就能得到保证。同时,后期使用得当可以延长屋面防水工程的寿命。
参考文献
[1]朱国梁,潘金龙.简明防水工程施工技术手册[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2]建设部.建设工程监理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缩印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新型卷材 施工 屋面防水 质量控制
屋面防水工程是建筑工程的一个重要分部工程。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对建筑工程屋面防水质量的要求在迅速提高。防水卷材已从沥青防水卷材、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向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演进。新型防水卷材的使用,从选材方面确实能够较大限度的提高屋面防水的质量,但由于屋面所处的特殊部位受温度、湿度、材料性能等影响,屋面渗漏、开裂等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形成质量通病。笔者根据多年的经验,总结提出了屋面新型防水卷材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1新型防水卷材的施工方法及施工要求
1.1施工方法
新型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常用的有SBS-弹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APP-塑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PEE-改性沥青聚乙烯胎防水卷材。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有三元乙丙(EPDM)、聚氯乙烯(PVC)和氯化聚乙烯。以上卷材可单层铺设,也可复层使用,根据不同卷材可采用热熔法、粘贴法、自粘法施工。热熔法是采用火焰加热器熔化热熔型防水层底层胶进行粘贴的施工方法。施工时火焰加热器应均匀加热卷材,不得过分加热或烧穿卷材,厚度小于 DEE 的高聚物改性沥青卷材严禁采用热熔法施工。卷材表面热熔后应立即滚铺卷材,卷材下面的空气应排尽,并辊压粘结牢固,不得空鼓。铺贴的卷材应平整顺直,搭接尺寸准确,不得扭曲,皱折。
粘贴法是在常温下采用胶粘剂等材料进行卷材与基层、卷材与卷材间粘结的施工方法。施工时应均匀涂刷胶粘剂、不露底、不堆积。铺贴的卷材下面空气应排尽,并辊压粘结牢固。铺贴卷材应平整顺直,搭接尺寸准确,不得扭曲#皱折,接缝口应用密封材料封严,宽度不应小于10mm。
自粘法是采用带有自粘胶的防水卷材进行粘结的施工方法。铺贴卷材前基层表面应均匀涂刷基层处理剂,干燥后应及时铺贴卷材。铺贴卷材时,应将自粘胶底面的隔离纸全部撕净。卷材下面空气应排尽,并辊压粘结牢固。铺贴的卷材应平整顺直,搭接尺寸准确,不得扭曲、皱折。搭接部位宜采用热风加热,随即粘贴牢固,接缝口应用密封材料封严,宽度不应小于10mm。
1.2施工要求
1.2.1卷材施工的环境气候
雨天、雪天严禁进行卷材施工,五级风及其以上时不得施工,气温低于0摄氏度时不宜施工,为了保证施工操作以及卷材铺贴的质量,宜在+5到+35度气温下施工I如必须在负温下施工时,应采取相应措施,以保证工程质量。热熔法施工时的气温不宜低于-10摄氏度。施工中途下雨、雪,应做好已铺卷材四周的防护工作。夏季施工时,屋面如有露水潮湿,应待其干燥后方可铺贴卷材,并避免在高温烈日下施工。
2防水卷材保护
2.1水泥砂浆保护层。
卷材铺设完毕,经检查合格后,应立即进行保护层的施工,及时保护防水层免受损伤。保护层的施工质量对延长防水层使用年限有很大影响。水泥砂浆保护层的水泥砂浆配合比一般为水泥:砂=1:2.5到3(体积比)。保护层施工前,应根据结构情况每隔LJPE用木板条或泡沫条设置纵横分格缝。铺设水泥砂浆时,应随铺随拍实,并用刮尺找平,随即用直径为8到10mm的钢筋或麻绳压出面分格缝,间距不大于#E。终凝前用铁抹子压光保护层。保护层表面应平整,不能出现抹子抹压的痕迹和凹凸不平的现象,排水坡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2.2细石混凝土保护层
细石混凝土整浇保护层施工前,也应在防水层上铺设一层隔离层,并按设计要求支设好分格缝木板条或泡沫条,设计无要求时,每格面积不大于36平方米、,分格缝宽度为10到20mm。一个分格内的混凝土应尽可能连续浇筑,不留施工缝。振捣宜采用铁辊滚压或人工拍实,不宜采用机械振捣,以免破坏防水层。振实后随即用刮尺按排水坡度刮平,并在初凝前用木抹子提浆抹平,初凝后及时取出分格缝木模(泡沫条不用取出),终凝前用铁抹子压光。抹平压光时不宜在表面掺加水泥砂浆或干灰,否则表面砂浆易产生裂缝与剥落现象。若采用配筋细石混凝土保护层时,刚性防水层中应配双向的冷拔钢筋网片,并在分隔缝处断开,以增强防水层刚度和板块的整体性,钢筋网片在防水层中的布置应尽量偏上的部位,因为防水层表面受温差变化影响大而易产生裂缝,同时考虑表面碳化对钢筋的影响,因此,钢筋网片的保护层厚度不低于10mm,在铺设钢筋网片时用砂浆垫块支垫。抹压面层时,严禁在表面洒水、加水泥浆或撒干水泥,以防龟裂脱皮、降低防水效果。细石混凝土保护层浇筑完后应及时进行养护,养护时间应不少于7d。养护完后,将分格缝清理干净(泡沫条割去上部10mm即可),嵌填密封材料。
3质量保证措施
3.1搞好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
施工前必须搞好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在圖纸会审的基础上,要求施工单位依据施工图纸的要求和’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及相关的技术规程编制屋面防水工程施工方案。施工方案应包括施工段划分、施工工艺、施工工序、节点处理方法、质量控制措施、按工序安排的施工进度、质量验收标准与方法和成品保护等内容。
施工管理人员应根据施工方案向班组进行技术交底,要下达施工任务书,必须明确交代施工工艺、关键部位,作业的难点与重点,施工质量要求和安全技术措施等。
3.2严把防水材料进场检验关
一是进场的防水卷材和粘结材料应具备合格证明书及产品识别标志,并应有进场记录;对防水卷材和粘结材料应随机见证取样进行复验合格后,方可使用;二是基层处理剂的选择应与卷材的材性相容;三是胎体品种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四是施工中必须严格控制,加强管理,杜绝混乱,以防错用。
3.3坚持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持证上岗。
屋面渗漏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施工技术力量薄弱,操作人员未经培训上岗作业,加之新型防水材料不断出现,施工工艺与操作方法不断更新,因此,我们要求施工单位必须提高防水班组和操作人员的技术素质。所有参加防水施工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必须持证上岗。管理人员必须由懂防水技术、参加考核且获得合格书的技术人员担任。
3.4坚持按图纸和施工规范要求施工
屋面防水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程,不仅面层施工质量要求很严,各构造层的施工质量对防水层质量影响也极大,如找平层、保温层、保护层和架空层以及落水口等的施工质量好坏,将会直接影响或损害防水层的质量。因此,我们特别强调屋面工程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施工,每完成一道工序必须进行自检,严格过程控制。
4屋面防水工程的后期使用
注意事项
屋面防水工程竣工验收后,应由使用单位指派专人负责屋面管理同时,应有完善的保养制度,要定期检查,规定大修、小修、返修年限,以延长屋面的使用寿命。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严禁在防水层和保温隔热层上凿孔打洞,严禁重物冲击;不得任意在屋面上堆放杂物;经常检查节点的变形情况。(2)严防在屋面增设构筑物或加层,以免造成屋面负荷超重,防水被破坏。(3)每年雨季前后、入冬下雪前、冬季结束后均检查屋面有无下水堵塞,有无大面积积水,并及时清扫、冲洗屋面,保证屋面干净、排水畅通。
5结束语
屋面新型防水卷材施工应严格按照施工规范的要求施工,并确实落实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材料检验、持证上岗,按图施工等的方面技术措施,其施工质量就能得到保证。同时,后期使用得当可以延长屋面防水工程的寿命。
参考文献
[1]朱国梁,潘金龙.简明防水工程施工技术手册[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2]建设部.建设工程监理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缩印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