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衍同志二三事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ld7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是复杂的,他提进步的不爱落后的,那是自己没有经验。恋爱成为戏剧的主题,也就因为复杂。人的喜欢、爱好、趣味、外形——相投合就有缘,单是思想一条是不可能的。搞艺术的要懂,不懂就是不通人情世故。还有,社会决定人,不是人决定社会。
  
  解放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夏衍同志一直在主管电影工作。但是,最近在纪念话剧百年的时候,他的名字却一次次地被人们提起,看来这似乎是矛盾的。其实,仔细想想这是非常自然的,因为老一辈的电影人,无论是编剧、导演、演员乃至电影厂厂长,很多都是出身于话剧,本来就是话剧人。
  解放初期,夏衍同志作为上海市文艺界的领导人,同时兼任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我于1951年3月考入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演员培养学馆,虽是个后生晚辈,却因此有幸接触到了夏衍同志。他给我们上课、作报告,他的报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干净,没有废话,连多余的字都没有。再就是他那浓重的乡音——绍兴官话。比如有一次他讲到了戏剧性,他用浓重的乡音说:“什戏剧性呢?有人说‘舞台全黑,一人仓皇而出,乓乓两枪。这就是戏剧性。’”听到这里,我们都笑了,他却依然严肃地接着说:“我认为,不见得。”他没有严词批驳,只轻轻地用了“不见得”三个字,就像他的小说,像一杯清茶那么淡雅那么耐人回味。
  1951年我们到上海郊区参加“土改”前,他在作动员时,让我们不要自以为有知识,就瞧不起农民。他说:“我们知识分子有时候是最没有知识的了,到了农村,常常把麦苗当成韭菜。”因此,我们到农村之后,没有再出现见到麦地,就惊呼“哎呀,那么多的韭菜啊”的笑话。但是有一次,我们行走在村间的小路上,一位女老师看到路边地上一个方坑,方坑的表面上结着一层褐色的东西,她问:“这是什么呀?”一个男同志说:“大酱。不信,你闻闻。”女同志真的凑近了去闻,一闻就叫了起来:“哎呀,真臭!”同学们轰然大笑!我们没有将麦苗当成韭菜,却出了将粪坑当成酱缸的笑话。
  “学馆”结业后,部分同学被集中起来排了一出戏,是夏衍的剧本《法西斯细菌》。排这出戏的目的是学习,通过实践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
  1954年6 月16日夏衍同志整整用了半天的时间,为我们作了有关《法》剧历史背景的报告。夏衍同志专门谈《法西斯细菌》的资料,我还没有看到,所以在纪念话剧百年的时候,将这个报告扼要地摘录如下:
  这个剧本是1942年写的。中国有这样的人——为科学而科学,不问政治。事实上你不管政治,政治要来管你。那时有人认为政治是不干净的,是那些政客管的。然而这批科学人士在科学落后的中国是重要的。我也就是想写这个剧本来教化他们。当时很多医生先不管政治,后来受政治压迫而参加抗日工作。
  我今天谈谈历史背景,也来个倚老卖老。年轻人对历史懂得少,当时有人可能在吃奶,当然这也难怪。但作为一个青年人,最少应该懂得近百年历史。由于不熟悉,好像距离1942年很远了,在北京有人对‘号外’都不知道,这大有所感。我们到底是中国青年还是外国青年?
  
  知识分子的道路:
  
  可能有人问为什么不写工人?事实是当时工人不可能到卡尔登(解放前上海的著名话剧剧场之一,解放后改名长江剧场。)看戏。我们要教育知识分子,通过他们再教育工农。知识分子起着桥梁作用。工农自发斗争是不能胜利的,工人、农民一般看不了资本论,就靠知识分子到工农中去唤起工农从自发斗争转到自觉斗争。因此特别是革命的知识分子是很重要的,差不多每个国家革命都少不了这种桥梁作用,在俄国托尔斯泰等就是忏悔贵族。
  中国五十年来知识分子是比较贫困的。中国吃败仗,人民受苦,受了帝国主义的压迫,就增长了爱国感,知识分子要求革命。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知识分子中一部分认为发展资本主义不行,要打倒资本主义。这是一。
  二、知识分子是软弱的,别人牺牲他鼓掌,要他牺牲他要考虑,他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他有几条路可走。旧社会不合理使他义愤,接受了进步思想。他革命是从意识出发,不是从生活出发的。工农是受压迫才革命的,知识分子是带着满腔同情去帮助工农。帮得好,好。不好,算了,走!所以他带有动摇,自高自大。当然,他们如果能接受马列主义,理论与实践结合了,思想感情也改变了,全心全意为工农服务,不断改造自己,可以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
  三、我的剧本中写的是国民党区域的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白区与红区的制度风气也都不同。
  太平洋战争爆发,我由香港到重庆。重庆的话剧很繁荣。有一次和曹禺闲谈,他要写三人行,结果没写,我就来写。写了三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道路。1.想搞政治,完成自己的抱负,不满现状,不满帝国主义,如剧中的赵安涛。他基本上是想向上爬,他不想参加党派, 只想到国民党中找个官职,他想‘做了官我就可以做好事’,然而这不可能。2.俞实夫式的。不参加革命,我靠医学去为人民服务,我不必要去管政治。3.就是秦正谊,他是有奶就是娘,较低级。
  这个戏基本上是二人行,赵、秦是个人主义要批判的。俞实夫品质是好的,有理想的,就是不懂政治。这种人今天还是有,所以主要教育教育这些科学家,作为真正的科学家就应该懂政治,今天如果不问政治又得逃难。医生不懂政治的最多,艺术家多少还接触政治,医生叫病人叫‘病例’,不叫病人。‘贫困’这个病,医生是医不好的,是社会舞台。你在社会上是逃不开政治的,你以为自己脱离政治就像鸵鸟把头埋在沙漠里,以为别人看不到,但别人是看到的。俞在剧本的最后,是正确的出发。
  
  产生剧本的历史条件:
  
  有人说这个剧本不像我写的。这个剧本是为中华剧艺社写的,当时应云卫是剧艺社的领导,也很苦,吃不上饭的,演过《愁城记》,结果不卖钱。我的剧本是不赚钱的。到了重庆,应云卫一定要我写,我说‘我的剧本反正不赚钱’,他说‘写赚钱的’,我推,他就睡在我家里。我感动了,我写,问他如何卖钱?他说‘景多,人多’。我把景写多了,人也多了,生、旦、净、末、丑都全了,这是为应云卫的要求,其实有些人物是陪衬,钱八小姐就是陪衬,要是感到人物浪费可以不要的。划拳、广东话,都是应云卫的噱头。这个戏不是清炖,而是杂烩。不过陪衬是很重要的,就如吃药,奎宁外加糖衣,一个严肃的主题,加上花旦起糖衣的作用,有的药加上色彩,有的加上填充剂。主题说一下只要15分钟,加上这些就是戏。
  钱裕是进步的,为何爱珍尼·马?我说这要作专题报告。我是把希望放在青年人身上的,很多剧本都是这样。
  当时进步的爱落后的会怎么样?今天可以开小组会,当时没有。
  人生是复杂的,他提进步的不爱落后的,那是自己没有经验。恋爱成为戏剧的主题,也就因为复杂。人的喜欢、爱好、趣味、外形——相投合就有缘,单是思想一条是不可能的。搞艺术的要懂,不懂就是不通人情世故。还有,社会决定人,不是人决定社会,马、钱是在香港。
  
  留学生问题:
  
  1919年我在日本,当时留学生有三万人,之所以人多,因为近、便宜。在日本的多为小资产阶级,在英美的多为大资产阶级。去日本只要16元大洋就到长崎,26个小时。当时公费穷,30元(中国一块袁大头可以换日元一块二)可以过一个月,俞实夫是研究生,一个月大概70元。
  当时经济上、政治上都受压迫,中国是二等的弱国,甚至高深的学问都不让学。有钱的留学生在日本搞腐化,根本不上学。国民党左派,共产党在留学生中有传统。考进学校,高等三年,大学三年。毕业后回来,不能回来就留在日本当助教、靠同乡。日本的女人对男人低头,日本男人打女人,所以日本女人喜欢跟中国人,但中国人穷。
  香港,是投机家集中地,也是各党派都有的地方。2000元就可以出报,它是和平的地方,是交通要道,经济上的输血管,滇缅公路未开辟,出口就靠它。香港变成军需、药品的入口处。政治复杂,投机家大赚,走私商发财,也是很大一批知识分子的逃亡地,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避难所。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来了,不行了,就又逃难,进步的、公开的没有了。
  广州是中外交通的枢纽,得广州可以断绝中外交通,以窒息中国抗战。由此出发北经武汉达北平,造成一条纵贯中国大陆的走廊。以此为基地,向南洋发展。
  他还给我们讲了武汉失守的原因及后来的形势,还有汪精卫投降,日本对解放区大扫荡,蒋介石坐山观虎斗,皖南事变,三次反共高潮,珍珠港事变等国内外形势。夏衍同志作那么长的报告,不用稿子,娓娓道来,没有废话,自然有种吸引人的力量。
  这出戏本来是只作为内部排练不进行公演的,但领导看过连排之后作出了新的决定:先是作彩排性演出一个星期!后来因为观众反映好,又在上海工人文化宫进行了正式公演。
  1954年,华东地区进行话剧会演。夏衍同志专门为上海人艺写了话剧剧本《考验》,由导演艺术家、副院长、我们的老师黄佐临导演,参加了会演,获得了好评。这也是他解放后写的唯一的一个话剧剧本。
  我作为一个青年演员知道的情况有限,即使如此,也可以看到夏衍同志虽然肩负着上海市的文化领导工作,是非常忙的,但作为上海人艺的兼院长,他决不是挂名而已。老一辈的艺术家,似乎是不干只挂空名的事的。
  后来夏衍同志上调到北京,我虽然也于1956年在中央实验话剧院工作,因为夏衍同志更多的时间在掌管电影方面的工作,接触的机会自然也就少了。
  到了1981年,为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话剧院准备排练由江苏省作家李培健创作的剧本《孙中山伦敦蒙难记》。当时夏衍、司徒慧敏等老同志,对于我们的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夏衍同志更是带着病,亲自动手,对剧本进行了认真细致的修改,我因为有幸是在解放后第一个扮演孙中山先生的演员,所以见到过夏衍同志修改的剧本,在原剧本的很多扉页上留下了密密麻麻、干干净净、像蝇头小楷一样、清秀的钢笔字。有人问这个剧本如今是文物了吧?我想:应该是。这个记录着夏衍同志心血,饱含着夏衍同志对话剧的深情的剧本,一直被李培健同志珍藏着。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特别节目纪念九位话剧前辈大师时,他们就夏衍同志对我进行了采访,促使我对夏衍同志做了一次深情地回忆。虽然作为后生晚辈,谈到的都是小事,但却是我对前辈的一片敬慕爱戴的真情。
其他文献
一    星期三的早晨,我走在大街上。我失业了。失业了无班可上,也睡不着,就来到大街上闲逛。  逛了一圈,我饿了,就进了一家早餐店。我的早餐向来是两个皮蛋加一碗白粥。我连说了两遍,那个倒霉的老板依然弄成是两个皮蛋煲成一碗粥。我没有了心情,招手叫外面探头探脑的小孩进来,指了指那碗皮蛋粥。小家伙毫不客气,我倒在靠背椅上,顺手想点一支烟。可是皮包里没有火机,旁边就有人点了火递过来,回头一看,是个男人。我
期刊
一    周末,我和呈伟坐在电影院里。  像一对真正的情侣一样,我们坐了双人的位子,我怀里抱着大捧的爆米花,一颗一颗丢进嘴里。仿佛十七八岁的小女生,有些小小的矫情。  电影开演了,我盯着屏幕,心思却不知道飞到了哪里。这样的电影让我沮丧,其实我是希望上演《异度空间》那样的恐怖电影,我可以在恐怖镜头出现的时候,大声尖叫,借机把头埋到呈伟的胸口,他的手或许还会妥贴温柔地拍我几下,宠溺地说,别怕,有我呢。
期刊
“奥威尔这个人本身很不错,但说到底我觉得他蠢。跟很多英国人一样,他是个理想主义者,而在我看来,他似乎是个愚蠢的理想主义者。”(《北回归线》的作者亨利·米勒)  “如果我确实需要选择一个同类心灵,我肯定会选择那位伟大的艺术家(指卡夫卡),而不选奥威尔或其他图解思想的流行作家和政论小说家。”(纳博科夫《斩首之邀》前言)  “奥威尔从来不喜欢和任何属于太有权势或太成功联系起来……他写作从来不考虑是否受欢
期刊
如果说若干年前F4的出道唤醒了只关注于女性美的人们,并将他们领入“男色时代”,那么今时今日,《王的男人》中千娇百媚的李俊基,《加油好男儿》中被誉为“天生尤物”的向鼎等铺天盖地的小美男们,则身体力行地证明了“新男色时代”的到来。  不过,很多现实生活中为人子、为人夫的普通男人,也许会对“男色”嗤之以鼻或假装嗤之以鼻。其实男人爱美、男人扮美,只是他们对自身要求的一种外部体现,这与强壮的体魄、阳刚的气度
期刊
近年来,随着内蒙古自治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步伐的加快,内蒙古对外文化交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集中力量推名人、创名作、塑名剧,打造一批文艺演出精品项目,不断走向国内国际文艺演出市场。同时不断积极引进和发展文艺演出中介机构,逐步建立现代演艺演出业运营机制,切实提高市场营销能力和经济效益,使得自治区在海外演出和展览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对外演出和展览在增加数量的同时,质量和层次有了明显提高。 
期刊
赋,曾经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文体,“五四” 以后,逐渐衰微了。为什么会衰微?归纳起来可以有三条道理:一是言文分离;二是创作艰难;三是受到当时新锐文化人物的批判。总之,这是一种已经悄然退出历史舞台的文体,当然又岂止是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章回小说等等,曾经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灿烂辉煌做出巨大贡献的种种文体,都已经被中国当今文坛摒弃,成为历史深处幽暗的折光了。  2005年岁初,一位在西城区工作的朋友
期刊
今年4月,谷雨时节,在万物复苏的季节里,作为全国范围内第一个拉开序幕的艺术博览会,上海春季艺术沙龙必将会成为今年中国艺术市场的风向标。艺术品作为新兴力量进市,沙龙对于其发展前景始终抱着乐观积极的态度,并致力于为国内外所有的艺术收藏爱好者提供一个更广泛的、更高品质的艺术品市场。    沙龙的理念与使命    上海春季艺术沙龙顺应当今中国艺术市场的潮流,以“典藏艺术、品味生活”为理念,将自身定位于国际
期刊
“你永远也不会知道你自己到底有多大的潜能!”每当有人提及我的插图,这便是我最想说的一句话。  我爱文字,并且因爱而一路不弃不离——直到20多年后,青春岁月里那些同样爱文字的人不存任何幻想地毅然拂袖而去;而我,悄悄地跟随着,像一个善良而又死心眼儿的人,仍旧徜徉在那片青青的草地里。我也爱美术,但我只是远远地看着它们“美”,并因为盲目地爱它们而独自欢娱。可是,无论如何我也没想到——会为自己的作品配插图。
期刊
辞书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盛世修典”,纵览我国漫长的史册,每当社会政治清明、经济正常发展,辞书发展就循着健康的轨迹;反之,则走向低谷。当上个世纪“十年文革”结束,一个小国的元首访华,赠送我国一本厚重的该国的《百科全书》,其时我国的领导人只能回赠一本小小的《新华字典》时,怎不令人感慨?!  辞书又是汇集人类知识精华加以解释,并提供应用范例,供人检索参考应用的工具书。它被称为人们掌上的大学和无言的导
期刊
从事文化记者多年,看过的话剧、戏曲能有上百场。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加,每每看罢演出走出剧场的时候,我总不免要自问一句:戏剧的灵魂到底是什么?我觉得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论是谁,都很难用一句话表达清楚。其实,在探讨戏剧的灵魂之前,首先要把戏剧、戏曲和话剧的关系弄清楚。你不要以为这是个常识问题,我敢说,前去剧场看戏的人当中,决大部分都搞不懂。  我所以要提出这个问题,是看了话剧《寻找春柳社》后进一步促使我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