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的识别与再现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dy_l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散文翻译要贴近与再现原文风格,保证对原文风格的适应性。译出散文的风格首先需要抓住原作风格的表现手段,如散文的外部形式标记(语音、词汇、句法篇章、修辞)以及内部形式风格;其次,运用模拟、对应、重建、淡化等手段再现风格;第三,相对于所指意义而言,通常优先传达内涵意义。
  关键词:散文 风格 标记 意义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散文有多种外延,英语里没有“散文”这个词,西方把它称为随笔。在汉语里既有狭义的“小散文”,也有广义的“大散文”。“小散文”即现在人们通常说的散文。它是文学的轻骑兵,短小精悍,状物、叙事、议论、抒情,这也是本文要使用的概念。“大散文”则包括今天所说的散文、随笔、杂文、序跋、书信、日记、碑文、散文诗等,在古代和韵文相对,现在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才用。
  散文有高度的自由和随意性。最自由提供了选择的可能,然而也是危险所在,因为最多的可能性容易使人无所适从。而且,散文不像小说、戏剧自有故事吸引读者,也不像诗歌音节铿锵,琅琅上口。一般地说,它是作者自己的独白——他一个人在那里说,说得不好,人家就不爱听。这些散文创作的危险也同样适用于散文翻译。文学翻译是一种艺术性的劳动,难度很大,而散文翻译又有其特殊的难处。译者要在不羁的文字中抓住主旨、意蕴,使译文意脉贯通,巧妙地译出散文的风格,保证译文对原文的适应性(adaptation)。如果说论说文主要诉诸于人的理性,那么散文主要诉诸于人的感情,前者注重说服力(persuasiveness),后者注重感染力(appeal)。文学的功用在感人,与作品的形貌相比,感人的力量更多地寄于风格神韵。译出风格是对译者提出的天然要求,并非对翻译的额外苛求。
  
  二 抓住原作风格的表现手段
  
  风格翻译的关键,在于与原作风格的适应性,要传达风格,最基本的任务是发掘原语的全部风格。风格根源于内容而表现于形式。散文的风格形式(stylistic form)既包括内部(inner form)也包括外部(outer form)。
  外部形式(outer form)是我们识别风格的最重要手段,是风格分析中直观和基础的一步。我们要抓住赋形于遣词造句、行文音韵上的美,对词语、句子、句群进行形式结构分析,认识原作的风格意义。语言学的描述越详尽,传译时就越能洞见幽微。
  外部形式由以下4类属性标记组成,即散文的各种文体因素(语音、词汇、句法篇章、修辞)。
  1 音系标记(phonological markers)
  人类的语音首先诉诸于听觉,语言文字系统的音乐特征是语体基本的特征,可以构成语言的风格美。英语对音韵的要求更为严格。韵律学(prosody)不仅适用于诗歌,也应用于散文。散文的句子有节奏和音乐感。英国作家毛姆说:“字词有分量,有声音,有形状,只有把这些考虑在内,你才能写出既好感又好听的句子”。对散文的理解应当包括词句长短疏离的安排和词语音韵节奏的调配,使译文与原文“异质同构,共感共鸣”。
  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名篇“How to grow old”语言节奏很强。译者必须把握住全篇的气势,才能使译文与原文一样节奏鲜明。下例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不同的译文不同的节奏效果。
  例一:An individual human existence should be like a river small at first,narrowly ontained with.
  in its banks,and rushing passionately past boulders and over water-falls.
  译文一:人生应当像条河,开始河身狭小,夹在两岸之间,河岸水奔腾咆哮,流过巨石,飞下悬岩。
  译文二:人生好比一条河,开始是峡谷细流,接着是激流勇进,冲过巨石,飞下悬岩。
  这一段里,作者运用比拟修辞格(analogy),以河流比作人生的三部曲:涓涓细流——汹涌澎湃——坦荡入海。作者对每一个阶段做了生动的描写,有起有伏,有明显的节奏效果。本句讲的是河流(也就是人生)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有其内容narrowly contained within its banks,第二阶段的内容是passionately past boulders and over water-falls,两个阶段用了at first和and作为衔接手段,脉络清楚。
  译文一没有理解这一节奏感,把起重要衔接作用的and漏译,造成译文思路不明,使节奏分明的两大阶段混淆起来,损害了原文的节奏;译文二用了“开始是……接着是”,恰当地表现了原文的节奏气势,同时以“峡谷细流”取代译文一拖泥带水的“河身狭小,夹在两岸之见”,显得凝炼,从“神韵”和“骨力”上,再现了原文的节奏美。
  2 词语标记(lexical markers)
  风格意义在最基础的层次上体现在词语的使用中。词语标记可以显示作者的用词倾向,用词是平易或端雅,是否爱用某些形容词或副词,爱用口语还是书面语,爱用方言还是标准语等。
  例二:一个人的生命究竟有多大意义,这有什么标准可以衡量吗?提出一个绝对的标准当然很困难;但是,大体上看一个人对待生命的态度是否严肃认真,看他对待劳动、工作等等的态度如何,也就不难对这个人的存在意义做出适当的估计了。(邓拓)
  译文:What is the significance of life Is there any gauge to measure it It’s rather difficult,of course,to advance an absolute standard.However,the significance of one’s existence can,more or less,be evaluated by looking at one’s attitude toward life and work .
  这篇文章用词简洁、准确、纯净、俊逸。译文顺应原文,用词清楚、平易、利落、富于变化。散文翻译家应是一个各种文体都拿得起的文体家,但是,笔者认为,最基本的要求还是顺应原文,用自然的语言再现原文。
  3 句法及篇章标记(syntactic markers)
  句法及篇章标记包括句法型式和篇章组织程式。例如,是否反复使用并列句、复合句、平行句、对比句、省略句,是否交替使用长短句,是否省略连接词,是否有倒叙等。下例就很好地把握住了句法及篇章标记。
  例三:I longed to wander over the scenes of renowned achievement-to tread,as it were, in thefootsteps of antiquity-to loiter about the ruined castle-to meditate on the falling tower-to escape,in short,from the common-place reality of the present,and lose myself among the shadowy grandeur of the past.(Washington Irving)
  译文一:有什么地方,是以纪念古代的丰功伟绩的,我最喜欢在它左右徘徊——那时候我觉得我是(踏在历史的脚迹上面)——我看见了一片瓦砾的古堡遗迹,就留连不舍,看见了摇摇欲坠的古塔巨楼,就低 凭吊。总而言之,我那时候避开了现实的庸俗,置身于迷离恍惚的古代盛世,我也就忘了我自己了。
  译文二:我渴望到那些有过丰功伟业的故地去漫游——仿佛是去步履一下往古的足迹——留连于废堡颓
  之侧,低徊于古塔巨楼之中——总之,暂时忘情于眼前的凡庸现实,而沉缅在过去繁华胜事的幻影里去。
  原作是华盛顿·欧文的散文集《见闻札记》的一篇。这几句讲欧洲的魅力。原文longed后跟有5个并列的不定式短语,表达了作者的强烈渴望。译文一将其译成了对往事的一般记叙,看不出“渴望”,译文二抓住了原文的这个特点,很成功。
  4 修辞标记(markers of figures of speech)
  修辞是一种风格手段。许多作家的独特风格正是在于他们擅长运用修辞格。由于修辞标记较容易把握,且篇幅所限,此处从略。
  掌握了以上4类标记,有助于我们从语言形式上认识原作所承载的风格意义。但是,要全面认识原作的风格,单凭直观的外部形式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细心掌握风格的内部形式,即非直观、意念、心理和情态的因素。风格的意境、神韵、风骨等特征,我们称之为内部形式(inner form)。这是个模糊的概念,但在总体上可感可析。
  识别内部形式首先要从整个篇章着眼。翻译者必须具有综合能力,能集中各种印象于一体,析出全文的主要特征,切不可囿于一词一句。其次,如果说对外部形式的把握主要靠译者的语言功力,那么这一层次主要靠译者的艺术功力,因为翻译有许多超越规律的成分。奈达说:有些翻译理论家企图规定很多公式来确切地说明在每一种情况下,应该怎么译。可是各种不同的情况太多了,各种不同的体裁太多了,各种不同的读者太多了,各种翻译和交际的目的也太多了。我们所需要的不是那些复杂的公式和理论,而是对于语言的表现力、文化的重要性以及翻译的艺术性特别敏感的译者。
  风格的分析工作是一个整体,其中包括各个环节及层次。不论是外部形式或内部形式,不论是语言还是艺术分析,我们的思考常常互相交织,不应该理解为其间存在着机械的分界线。福楼拜说:“越往前进,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山顶汇合”。
  
  三 再现风格的常用手段
  
  翻译的任务,一是理解,二是表达。在翻译中,掌握作者风格不易,在译文中体现作者风格更难。本文部分借用翻译家刘宓庆对翻译中再现风格的手段进行总结。
  1 模拟(imitation)。即按照原文的语言形式美和文章气质复制译文。不失神采的形式模拟可以收到预期的审美效果。美国散文家E.B.White说过,语言的使用始于模仿。模拟在风格的翻译中具有最广泛、最切实可行的意义。最广泛,因为对大多数作品来说,以模拟来传译原文的风格完全可能办到。最切实,因为对大多数译者来说,尽力模仿原文风格并不难。
  以模拟来传译风格的关键是紧紧抓住风格的外部形式。换句话说,模拟是风格标记体系的对应转换。如果做得恰到好处,就能从结构上保证译文风格对原文风格的适应性。但是,模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特别是双语在民族文化和心理素质上存在着显著差异时,刻意地模仿常常适得其反。
  2 对应(corresponding)。对应则比模拟进了一步,它避免了因承袭原型可能带来的生涩感,顾及了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差异,发挥了译文的优势。以对应来传译风格的关键是,一方面译者要善于捕捉原文风格标记,特别是模糊性标记,另一方面,在译语中找到与原文的美相对应的表达方式。
  3 重建(recasting)。重建是一种高层次的风格转换手段,其实质是风格意义的再创造。重建的前提是译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 淡化(de-coloring)。淡化是一种权益性对策,即在确保概念意义的前提下不得已放弃(或部分放弃)风格意义。淡化并不意味着风格顿失, 技巧的淡化本身也是一种艺术手段。但这并不等于译者只需直译词意(或意译大意)。请看下例。
  例四:her boundless plains waving with spontaneous verdure;her skies,kindling with the magic of summer clouds and glorious sun-shine…(Washington Irving)
  译文一:有一望无际满目绿色的大平原……美国的天空,阳光普照,夏云过处,光彩奇丽。
  译文二:那绿色葱茏,好风阵阵的无际平原……那夏云丽日,谲诡幻变的灿烂天空。
  这个例子仍选自欧文的那篇散文。这几句讲美丽的美国风光。“her boundless plains”一句,译文一已十分标准,没有语义的错误,然而不如译文二保持了原文的动感。“her skies”一句,译文一过于外露,缺少了意蕴,失去了朦胧美,不如译文二更具原文情致。
  此外,散文翻译的出路一是跳出形式的囚笼,一是走出多义的沼泽。要了解语义传达过程中出现的障碍,首先要澄清“意思”这个概念。奈达把“意思”归纳为所指意义、内涵意义和语法意义3类。在散文翻译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即在特定的语境中,原文的某一词语或句子同时兼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处于不同层次的意义,译语很难尽情传达。那么,应优先传达哪一类型的意义呢?一般地说,在信息的传达中,所指意义的传译应当居首位,但是要区别不同文体的语言职能,因为在不同文体中,各类语义的重要性会发生变化。科技文体的语言具有认知职能,所指意义的传译应当居首位;而文学语言具有美学职能,因此,内涵意义相对而言就比较重要。请看下例。
  例五:From the point of yonder rolling cloud I plunge into my past being,and revel there, as the sun-burnt Indian plunges headlong into the wave that wafts him to his native shore. The long-forgotten things,like‘sunken wrack and sumless treasures’,burst upon my eager sight,and I begin to feel,think,and be myself again.(Hazlitt)
  译文:我会从那远方滚滚的云端,翻身跃入我的过去,并且沉缅恣乐其中,犹如一个黝黑的东印度人那样,一头栽入碧波之中,然后顺着海浪的漂浮而重新返回故土。于是久经遗忘的许多东西——“沉埋的什物,无尽的奇珍”又会灿然俱呈,赫赫眼前,不禁生我感触,引我深思,大有还我初服之感。
  这段文字的风格很俊逸。最后一句看起来并不复杂,但却未必容易从风格上把它译好。原文中的“feel”与“think”都有“强烈地去感受”与“深入地去思考”的含意,所以不能照直译成“于是我开始去感受,思考,这样就又成了我过去的自己了。”译文的处理很好,译出了风格与意蕴。
  
  四 对做好散文风格的翻译提几点意见
  
  1 翻译与读书
  译者如何领悟原文的韵味,又如何在译文里传译过来,取决于译者在语言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修养。表面看来像是直觉的鉴赏能力,实际上凝聚着深厚的文化和语言修养,否则很难做好基础层次的分析。译者要提高修养,一条途径是多读书。多读一些我国的文学杰作或散文佳作,在阅读中仔细体验语气、韵味、风格。这有助于熟悉我国固有句法及行文习惯,并充实语汇,在潜移默化中,提示自己译文不可流于俗滥。
  更应多读英文散文,同时加强中英散文的文体因素对比,寻找语义对应、形式对应的异同,确定对应的适应度,尽力找出合适的双语对应体,探索语义转换和形式转换的规律。
  此外,动笔之前,要做两项研究。一是作家研究,包括生平、爱好、性格、职业、政治、艺术追求等,否则很难真正把握作家的风格。二是作品研究。要深入钻研原文的思想内容,发掘它的丰富意蕴。原文钻得透,才能放开胆子,译文才能写得俏,内容译透,风格才能译好。尤其要着重收集该作家风格的评论,研究他的风格和表现形式,要让作者在心中成为一个有独特性格的活人。如果拿到原文就译,走一步看一步,必然谈不上使自己的译文适应原作的风格。
  2 翻译与情感
  要选择自己真正喜爱的,或者与自己气质、经历相似的作家的作品。这样领悟自然就深一层,而一旦充分感受到了原作的风格,它就自然而然地要求冲破重重困难,以求在译文中得到重现。傅雷蜚声译界,译著等身,他的翻译实践证明:心中要有真情实感,笔下才有优美译文。他曾精辟地指出:“译事要以艺术修养为根本:无敏感之心灵,无热烈之同情,无适当之鉴赏能力,无相当之社会经验,无充分之常识(即所谓杂学),势难彻底理解原作,即日或理解,亦未必能深切领悟”。这里,艺术修养被概括为5个方面,在这5个方面之中有关感情的不仅占了两个方面,而且被放在了第一和第二位。感情的重要可想而知。
  3 翻译与艺术
  翻译是一种艺术。散文的翻译也是一种艺术。翻译的理论探讨往往不能不把焦点集中在字句章节上,但是任何一部好的文学作品,首先必是一个整体,是一件完整的艺术品。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做一种艺术。以爱艺术之心爱它,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视翻译为美术之一种(translation as a fine art)。
  风格翻译的第一要义是与原语风格的适应性,达到像王佐良所说的“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问题在于如之”。增一分则太强,减一分则太弱。但是任何语言经过翻译之后都不可避免地蒙受损失。没有话语是可以完全重复的,永远不能说译文没有丢掉原作的任何特点。林语堂曾客观地指出:“一百分的忠实,只是一种梦想。翻译者能达七八成或八九成之忠实,已为人事上可能之极端。”因为“凡文字有声音之美,有意义之美,有传神之美,有文气文体形式之美,译者或顾其义而忘其神,或得其神而忘其体,决不能把文义文神文气文体及声音之美完全同时译出”。翻译是一种艺术,所以,和其它艺术一样,要巧妙地调节互相竞争的各种因素,而不能对每一种因素都给以充分的照顾。换言之,文学翻译离不开妥协。国画大师齐白石说过,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按精确思维来看,这是自相矛盾;从模糊思维来看,这正是文学创作的至理名言。有些文学作品,作者因表达的需要而特意留下空白,翻译时有可能要补写,有时则在亦虚亦实处可能要扩写。
  傅雷讲:“艺术乃感情与理智之高度结合,对事物必有敏锐之感觉与反应,具备了这种条件,方能有鉴赏;至若创造,则尚须有深湛的基本功,独到的表现力”。林语堂也说过:“凡艺术之成功,必来自个人相当之艺才,及其对于该艺术相当之训练。此外别无成功捷径可言”。正像一切艺术之作一样,散文翻译也要求埋头苦干,劳心焦思,始能臻于佳胜。不过,译者倘能把自己的全部心血、精力、修养、感情都倾注到翻译中去,他将会感到一种艺术创造的快乐——这就是一个翻译工作者的最大幸福吧。
  
   参考文献:
   [1] Maughm,W.Somerset.Lucidity,Simplicity,Euphony[A]. 吴景荣编:《散文选读》(下),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2] 夏力力:《文学翻译与节奏美学》,《中国翻译》,1996年第6期。
   [3] 刘士聪、段钨金:《One-Third of our Lifetime》,《中国翻译》,1994年第2期。
   [4] 俞云根:《英美名著选读与翻译》,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5] Nida,Eugene,A.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6] 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89年版。
   [7] 高健:《浅谈散文风格的可译性》,杨自俭、刘学云编:《翻译新论》(1983-1992),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8] 刘宓庆:《文体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版。
   [9] 王佐良:《新时期的翻译观 一次专题翻译讨论会上的发言》,杨自俭、刘学云编:《翻译新论》(1983-1992),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0] 陈荣东:《一篇不该忽视的译论——从〈论翻译〉一文本看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中国翻译》,1997年第4期。
   [11] 许渊冲:《再谈〈竞赛论〉和〈优势论〉》,《中国翻译》,2001年第1期。
  
   作者简介:梁颖,女,1971—,天津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美国文学、比较文学,工作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王维深受佛学影响,其心境平和淡泊,常以澄澈、虚静、恬淡的心境体味着人生和宇宙的空寂清幽。也因此,其山水田园诗以无承有、以静载动,在空寂闲淡、静谧清幽的意境中呈现出玲珑剔透、干净澄澈的空灵美。  关键词:空灵 意境 虚静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被誉为“诗佛”的唐朝诗人王维的“山水诗”在我国异彩纷呈的艺术王国里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享有很高的声誉。他汲取了佛学“挑水砍柴
期刊
摘要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政界、文学界、法学界、史学界的百科全书式人物,成为众多学术领域研究的重要对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梁启超在欧洲游历一年多,对战后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作了全面细致的考察。欧洲之行,既让他游观了欧洲景色,更使他心灵深处酝酿着一场“绝大的革命”。本文试从旅游文化的角度来阐述欧游对梁启超思想观念产生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梁启超 欧洲游历 西方观 衍变  中图分类号:I206.2
期刊
摘要 据史料记载,古代已开始使用实物广告、音响广告、标记广告、对联广告等多种形式。本文作者发现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关于古代广告方式的记载,特分类研究之。  关键词:古代广告方式 文学作品 存现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广告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中国古代的商业活动自商代始就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商朝有人专门组织物品交换,这些人被称之为商
期刊
摘要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已深得人心。然而人们面对无孔不入、狂轰滥炸的信息,无所适从并且烦躁不安,广告自身的功利性也使得人们不可避免地产生抵抗情绪。单纯的关注诉求的广告效果已不能令人满意,关于广告创意的问题突出地摆在了当前广告传播实务和理论研究面前。本文将从广告表现的陌生化和诉求的单一化两个方面来论述广告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中的生存与发展方向。  关键词:同质化时代 表
期刊
摘要 东巴文化不仅属于纳西族,也属于中华民族,乃至属于全人类的历史和未来。学习和研究东巴文化,不仅传承和弘扬纳西族先民“自强不息,广纳开放,和合共荣”的精神,而且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将起到积极作用。本文透过解释学的视野,从东巴文化的概念范畴、核心价值、当代影响、传承与创新等方面,论述了东巴文化与现代精神的辨证统一关系。  关键词:解释学 东巴文化 民族精神 和合  中图分
期刊
摘要 概念之表征,至今仍无共识。因其在范畴化基础上形成,而范畴围绕原型构建,故其可用原型意象、意象图式表征,因后者不仅可储存于记忆,还可在心理空间进行抽象、隐喻、转喻等操作。  关键词:概念表征 意象 意象图式 隐喻投射 转喻操作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概念表征的理论很多,影响较大的当属经典理论、原型理论、样例理论、图式理论、知识理论。本文拟用当代认知语言学的相关原理,论证
期刊
摘要 层递手法在古典诗歌中有着相当普遍的运用。本文试以一些经典的古代诗歌为例,通过对层递手法的界定、类型、作用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层递手法对于诗歌情感的表达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尤其值得现代诗歌创作借鉴。  关键词:层递 诗歌 情感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层递是古典诗歌中运用相当普遍的一种手法。它在表达深沉情感的方式上有两种基本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借景烘托,间接抒情;第二种类
期刊
摘要 “把”字句意义既不是致使义,也不是处置,它是语言主观性表达主观化的一种手段,已经高度语法化。通过汉英平行语料的对比,可知英语主观性的表达跟汉语在手段上有很大的不同——英语主要采用词汇手段,而汉语主要采用句法手段。  关键词:“把”字句 主观性 主观化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汉语语法研究历来就重视对句式的研究,这可以说一直伴随着《马氏文通》以来汉语语法研究的整
期刊
摘要 本文从德国目的论的角度出发,针对目前儿童文学翻译存在的一些问题,以《爱丽思漫游奇境记》(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这篇童话的几个中文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应该以儿童的心理特征、理解能力和审美需求为基础,用符合儿童的语体特点把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忠实地传达出来。  关键词:目的论 儿童文学 童话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龙”这一在华夏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文化词的翻译历来颇有争议,即使是在《红楼梦》全译本这样的典范之作中,“龙”的翻译亦有其不足之处。根据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可将《红楼梦》中的“龙”音译成“loong”。通过这一在英文中具有一定使用基础,而又为汉语所特有,并带有象形文字特点的词的选用,世界人民对“龙”的文化内涵会有一个更加正确的认识,而对《红楼梦》译本的不断完善,也会使其在西方更具影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