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幼儿入园焦虑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这对正常的教育活动和班级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本文通过对幼儿园一日环节中小班幼儿入园的焦虑行为进行的分析,旨在了解焦虑产生的原因以及变化的特点,使幼儿来园后能尽快稳定情绪,顺利摆脱心理危机,健康愉快地适应新的环境,以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关键词] 优化 一日活动环节 缓解 入园焦虑
幼儿的分离焦虑是一个普遍存在于新入园幼儿中的心理问题,当家长把新入园幼儿送到幼儿园并离开之后,孩子们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所谓焦虑,指的是个体在预感潜在的危险或不幸时,所产生的强烈的负性情绪和紧张的神经症状(Barlow,1988)。通过观察,我发现孩子入园主要存在三对矛盾:依恋——分离,自理——依赖,任性——约束。以上三方面的适应内容主要表现在四个环节:入园时与家长分离、集体活动、进餐、午睡。为此,我从孩子入园的这几个环节入手,分析每个环节小班孩子出现焦虑的表现、焦虑的程度以及成因,从而提出针对性的有效策略,采用逐个击破的方式以缓解幼儿的入园焦虑,引导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一、幼儿焦虑现状分析
经过观察发现幼儿焦虑的几个时间点:入园分离、室内外活动、午餐、午睡。表现为:大声哭闹、默默流泪、神情呆滞等,这些表现并非持续,而是随着活动环节的不同而转变,焦虑的强度也在发生着改变,每一环节焦虑产生的主要原因也是不尽相同的。
(一)幼儿焦虑的原因
不同环节幼儿焦虑的行为表现
环节 幼儿焦虑的表现 焦虑原因 焦虑程度
入
园
分
离
时 1、在分离时会大声哭闹,并在地上打滚。
2、不停的重复要求父母来接。
3、会默默流泪,不与他人说话。
4、神情呆滞地坐在椅子上。
5、寻找自己的物品并紧紧的抱着。
周边人群、环境的改变
严重
教
学
活
动
时 1、幼儿情绪激动、不稳定,注意力分散、情绪低落,对集体活动情绪不高。
2、喜欢跟随某个老师。
3、被有兴趣的活动所吸引暂时忘记哭泣。 活动对象、活动模式的改变 较轻
进
餐
时 1、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进食,甚至不吃。
2、边吃边哭,老师来喂的时候就不哭,老师一走开继续哭。
3、一会跑开了。
4、在老师喂的条件下肯吃饭。 进餐时间、进餐
习惯、进餐模式、能否独立进餐 一般
午
睡
时 1、哭着要回家睡觉。
2、不肯把自己的衣服脱掉。
3、抱着自己的小书包,抗拒入睡。
4、要求老师在旁边陪睡。 幼儿睡觉的时间、地点和习惯的变化 较重
(二)幼儿焦虑的类型
从表中可以看出,四个不同时段,孩子不适应表现背后的原因都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情绪上的不适应
幼儿从出生起,逐渐形成了对父母或其他养护者的依恋,依恋的对象成为幼儿安全的象征,是幼儿得以信任、依赖的人。在没有建立起新的依恋之前,幼儿对自己亲人的依恋情感仍然是强烈的。
2.环境上的不适应
幼儿在家庭中成长,对自己的家庭及生活环境非常熟悉,初到幼儿园园内的各种生活环境对幼儿来说是陌生的,虽然摆满玩具的玩具柜、使幼儿感到新奇,但却感到陌生,本能的产生不安全感,从而产生分离焦虑。
3.生活上的不适应
在家里幼儿生活缺乏一定的规律,随意性很大,幼儿园有规律的生活使幼儿感到很不习惯,另外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较为欠缺。
4.同伴交往上的不适应
这个年龄的幼儿在入园前,父母或长辈是他们主要的教育者和“同伴”。幼儿在这种环境中始终是自我中心、随心所欲。因而没有分享、合作、谦让、平等、互助、关心他人等方面的意识。
我们所观察到的孩子焦虑表现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类型:
1.哭闹不稳定型
这类孩子反映比较严重的是大哭大闹型的。比如会在地上打滚,甚至在与家长分离的时候打老师,这类孩子用玩具或简单的亲近方式无法消除他们的不安全感,需要老师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耐心,多顺应满足。而且这类孩子的注意力容易转移,遇到感兴趣的东西就停止哭泣,新鲜劲过去后会继续哭。
2.安静内敛型
这一类型是比较胆小和腼腆的孩子,自控能力强,不大哭大闹,就一个人坐着抹眼泪,不让摸也不让碰,不和小朋友玩,这类孩子往往借助布偶玩具来安慰自己,难以亲近陌生人。
3.情绪稳定型
一周内情绪稳定,无需给予过多安慰,也有的刚开始的时候好奇,好奇心一过也会出现哭闹的行为,能和老师互动,并主动和老师攀谈,但这类孩子在游戏活动中,经常发生打闹、争抢玩具。
二、缓解幼儿焦虑策略
根据幼儿在一日环节中的不同环节焦虑的表现、原因的分析,对每一环节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以缓解幼儿的焦虑。
(一)理性情感引导,减轻入园分离时的焦虑。
理性情感引导,是指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条件(延迟分离的时间)并且通过对幼儿园环境“家庭化”改造,教师尝试扮演妈妈,让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情感完成良好的转移,从而对幼儿园建立一种新的依恋。
1.亲子陪伴,共同体验新环境
试入园是让家长陪伴孩子慢慢熟悉新环境,新生活,让新入园幼儿逐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对待初入园的幼儿,教师都普遍希望家长把孩子送到班级后就马上离开,便于教师统一管理。其实孩子的焦虑情绪没有得到释放而是强制性的被压制了,长此以往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由此我们采取了延时分离的做法。 2.创设环境,转移孩子依恋情感
其一,营造一个孩子熟悉的环境。允许孩子带自己喜欢的玩具、图书到幼儿园,称呼孩子的乳名等等,这些会让孩子倍感亲切,从消除陌生感。
其二,创设一个孩子喜欢的环境。老师运用形象生动的玩具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如带响的玩具车辆色彩鲜艳的软质皮球等,转移孩子的依恋之青,还可以建议家长自带孩子喜欢的婴幼儿音像节目来园播放。
其三,扮演“妈妈老师”,让孩子对老师产生依恋感。孩子在陌生的环境里,最容易失去安全感。而让孩子对老师产生依恋,则是形成安全感的基础。教师应该自觉地把老师和慈母的角色统一起来,而且突出慈母角色,对孩子充满慈母之情,施以慈母之爱。在和新入园幼儿接触的过程中,教师始终保持亲切的微笑、温和的话语、疼爱的眼神……幼儿触觉较为敏感,教师应多与幼儿肌肤相亲,如拍拍幼儿的小脑袋,拉拉幼儿的小手,抱抱他们、亲亲他们,说说悄悄话,让幼儿感到老师象妈妈一样,让幼儿将依恋家人的感情转移到对教师的依恋上,从而产生安全感。
(二)快乐游戏,分散孩子焦虑心理
在集体活动时,要求遵守活动的规则,幼儿不能随心所欲,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教师将以快乐为前提,以游戏来吸引幼儿,分散他们的焦虑,以便更好的适应集体活动。
1.自由选择与集体活动交替进行
新《纲要》指出: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幼儿一日活动”,“时间安排应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灵活性,既有利于形成程序,又能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照顾到个体需要”,“保证幼儿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的时间”。幼儿在家中的活动是自由不受约束的,而在班级集体活动中会约束幼儿的行为,并给他们造成焦虑。所以我选择自由与集体交替的原则,在自由活动中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这样便于孩子之间相互交流、活动,缓解其情绪,满足其需要,使他们尽快地融入到群体环境中。
2.游戏活动富有情景趣味
小班孩子好奇心强、注意力易分散,以无意注意的为主,因此组织多种多样、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的游戏,以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转移恐怖不安、爱哭、焦急等不良情绪。比如有趣的“娃娃家”创设类家的区域活动环境,让幼儿充当爸爸和妈妈,抱一抱小宝宝,或用孩子熟悉和喜欢的玩具材料,设计新奇而富有变化的游戏,牢牢地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点。如游戏《毛毛虫爬爬爬》、《变、变、变》等。
3、用好多彩的户外环境
室内环境空间毕竟有限,能提供活动的方式不多;常呆在活动室里,环境新奇感的刺激带来的兴趣激发功能会降低,不利于入园新生焦虑情绪的替代和转换。因此,我经常带领孩子走进丰富多彩的户外环境,让富有刺激的、宽阔的户外环境与孩子进行心灵的“对话”。新鲜的户外环境、大型的运动器具、开阔的活动场所、其他同伴快乐游戏的场面都能激发孩子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从而达到消除分离焦虑、与新环境建立起融洽关系的教育目的。例如:参观大哥哥、大姐姐的活动室、观看他们的有趣的活动现场;散步了解园景;玩沙、玩水;大型器具活动等。
4、大手牵小手,体验大带小的活动
小年龄的孩子喜欢和大年龄的孩子在一起,孩子与孩子之间总是更容易亲近,能充分调动在园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们与中五班小朋友一起,“一帮一”的生活活动,如:帮助喂饭、系裤子的等,并不断拓展活动形式,愉快的手工合作活动,随意的情境游戏表演等。大孩子的音容笑貌,是一种无声的情绪感染。
(三)技能干预提高,分解午餐时的焦虑
在家访中了解到大部分的幼儿都是父母喂饭,且进餐的位置不固定。在午餐环节孩子面临着原有就餐环境、就餐模式的改变,幼儿又将会出现一定的焦虑,幼儿的生理及心理的发展角度出发,孩子完全有能力自己独自进餐,因此我们试图从技能培养入手通过前观察、过程中的帮助、过程后的练习,以改善午餐时的焦虑。
1、午餐中的适时帮助
从家庭中的自由式进餐到集体活动中的定时定位进餐,很多孩子刚入园的时候而产生焦虑。为了锻炼孩子们自主拿勺进餐,我们采取了“两把勺子进餐”的策略。孩子们手拿一把小勺吃饭,老师用另一把勺子在一旁帮助,当孩子吃的不太好或者吃的不太干净的时候帮一勺,这样既能让孩子心情愉快的学习正确的用小勺进餐的方法,同时又得到了老师的示范指导,一举两得。
2、午餐后的练习跟进
创设环境,为幼儿提供动手练习的机会。幼儿进餐能力的培养,决非一日之功,它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坚持不懈的锻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注重创设相应的环境供幼儿参与操作。如:用废旧雪碧瓶制成可爱的张嘴娃娃,再提供小勺、小豆、米粒等,幼儿在喂娃娃的同时,使用小勺的技能也得到了提高。给娃娃喂食、洗衣、打针,学爸爸妈妈烧菜、烧饭等操作行为自然形成,并在反复的操作中获得发展,同时对稳定、调整情绪起了一定的作用。
(四)亲情氛围营造,缓解午睡时的焦虑
午睡一直是幼儿入园中最令人头痛的问题,睡眠时间、地点、环境的变更让原来处于焦虑的幼儿更加焦虑。于是我们通过教师的怀抱、音乐、故事、亲抚等一系列的手段来营造一种亲情的氛围,使幼儿重新获得安全感,有效缓解午睡时的焦虑。
1、温柔的怀抱诱睡
孩子离开家人的怀抱来到幼儿园,面对陌生的老师和小朋友,他们没有安全感,因此,在幼儿刚入园进行午睡时,他们不愿意睡觉,他们哭闹。我说:“不哭的宝宝老师就抱抱你。”快速发现没有哭闹的宝宝,走过去很亲热地抱一抱他,并对他说:“宝贝真乖。”其他孩子就很羡慕,有的孩子会边哭边说:“老师抱抱我。”小班很渴望、依恋妈妈的怀抱,老师用抱一抱的方式,让孩子对老师产生亲近感、安全感,找到老师像妈妈的感觉,对安抚他们的情绪起到了稳定的作用。
2.轻柔的音乐助睡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个体从胎儿期就喜欢音乐,婴儿一出生就表现出对音乐的本能的偏爱,同时音乐本身对人类的听觉器官来说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感官刺激。因此在幼儿午睡前可让幼儿听音乐,让美好的音乐帮助入睡。音乐的选择上,我们小音量播放轻柔、缓慢的轻音乐,模拟大自然的各种音响,如:鸟语、流水等等声音,让孩子在乐曲声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神思遐想,愉快地进入甜甜的梦乡。
3.美好的故事引睡
给个别迟迟不能入睡的幼儿轻声地讲述故事:“有一天啊,小狗想出去玩,妈妈对它说,别的小朋友都睡觉了,小鸭睡觉了,小猫睡觉了,他们都闭上眼睛睡觉了……”讲述时用一种特轻柔疲倦的声音,同时不断地重复“睡觉了”、“闭上眼睛了”、“已经睡着了”声音断断续续,缓慢无力,最后逐渐减弱,变得若有若无,常常故事还没讲完,孩子就已经睡着了。
4.细心的关爱抚睡
孩子午睡时要注意保持室内安静,教师要细致观察,正确指导、纠正孩子的不正确睡姿。有的孩子咬牙齿、吮手指、说梦话、做恶梦大喊大叫,这就需要老师耐心抚慰使其重新入睡。有的幼儿有尿床的不良习惯,老师要耐心了解其成因,与家长共同配合来逐步纠正,确保孩子的睡眠质量。当他们悄悄进入梦乡,我帮他们盖好小被,轻轻地,生怕打搅了他们的美梦!
优化幼儿的一日活动环节,能减轻和逐步消除幼儿心理压力和焦虑感,使其顺利的度过入园适应这一重要的时期,完成他们迈向社会的成功一步。同时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继续从家园共育、环境等其他方面对缓解幼儿入园焦虑做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丁祖荫.幼儿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5
[2] 徐立群.新入园幼儿分离性焦虑的表现及防治对策[A].浙江幼儿教育研究文集,杭州:新时代出版社
[3] 霍艳芳.幼儿入园压力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探讨[J].当代学前教育,2009年02期
[关键词] 优化 一日活动环节 缓解 入园焦虑
幼儿的分离焦虑是一个普遍存在于新入园幼儿中的心理问题,当家长把新入园幼儿送到幼儿园并离开之后,孩子们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所谓焦虑,指的是个体在预感潜在的危险或不幸时,所产生的强烈的负性情绪和紧张的神经症状(Barlow,1988)。通过观察,我发现孩子入园主要存在三对矛盾:依恋——分离,自理——依赖,任性——约束。以上三方面的适应内容主要表现在四个环节:入园时与家长分离、集体活动、进餐、午睡。为此,我从孩子入园的这几个环节入手,分析每个环节小班孩子出现焦虑的表现、焦虑的程度以及成因,从而提出针对性的有效策略,采用逐个击破的方式以缓解幼儿的入园焦虑,引导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一、幼儿焦虑现状分析
经过观察发现幼儿焦虑的几个时间点:入园分离、室内外活动、午餐、午睡。表现为:大声哭闹、默默流泪、神情呆滞等,这些表现并非持续,而是随着活动环节的不同而转变,焦虑的强度也在发生着改变,每一环节焦虑产生的主要原因也是不尽相同的。
(一)幼儿焦虑的原因
不同环节幼儿焦虑的行为表现
环节 幼儿焦虑的表现 焦虑原因 焦虑程度
入
园
分
离
时 1、在分离时会大声哭闹,并在地上打滚。
2、不停的重复要求父母来接。
3、会默默流泪,不与他人说话。
4、神情呆滞地坐在椅子上。
5、寻找自己的物品并紧紧的抱着。
周边人群、环境的改变
严重
教
学
活
动
时 1、幼儿情绪激动、不稳定,注意力分散、情绪低落,对集体活动情绪不高。
2、喜欢跟随某个老师。
3、被有兴趣的活动所吸引暂时忘记哭泣。 活动对象、活动模式的改变 较轻
进
餐
时 1、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进食,甚至不吃。
2、边吃边哭,老师来喂的时候就不哭,老师一走开继续哭。
3、一会跑开了。
4、在老师喂的条件下肯吃饭。 进餐时间、进餐
习惯、进餐模式、能否独立进餐 一般
午
睡
时 1、哭着要回家睡觉。
2、不肯把自己的衣服脱掉。
3、抱着自己的小书包,抗拒入睡。
4、要求老师在旁边陪睡。 幼儿睡觉的时间、地点和习惯的变化 较重
(二)幼儿焦虑的类型
从表中可以看出,四个不同时段,孩子不适应表现背后的原因都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情绪上的不适应
幼儿从出生起,逐渐形成了对父母或其他养护者的依恋,依恋的对象成为幼儿安全的象征,是幼儿得以信任、依赖的人。在没有建立起新的依恋之前,幼儿对自己亲人的依恋情感仍然是强烈的。
2.环境上的不适应
幼儿在家庭中成长,对自己的家庭及生活环境非常熟悉,初到幼儿园园内的各种生活环境对幼儿来说是陌生的,虽然摆满玩具的玩具柜、使幼儿感到新奇,但却感到陌生,本能的产生不安全感,从而产生分离焦虑。
3.生活上的不适应
在家里幼儿生活缺乏一定的规律,随意性很大,幼儿园有规律的生活使幼儿感到很不习惯,另外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较为欠缺。
4.同伴交往上的不适应
这个年龄的幼儿在入园前,父母或长辈是他们主要的教育者和“同伴”。幼儿在这种环境中始终是自我中心、随心所欲。因而没有分享、合作、谦让、平等、互助、关心他人等方面的意识。
我们所观察到的孩子焦虑表现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类型:
1.哭闹不稳定型
这类孩子反映比较严重的是大哭大闹型的。比如会在地上打滚,甚至在与家长分离的时候打老师,这类孩子用玩具或简单的亲近方式无法消除他们的不安全感,需要老师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耐心,多顺应满足。而且这类孩子的注意力容易转移,遇到感兴趣的东西就停止哭泣,新鲜劲过去后会继续哭。
2.安静内敛型
这一类型是比较胆小和腼腆的孩子,自控能力强,不大哭大闹,就一个人坐着抹眼泪,不让摸也不让碰,不和小朋友玩,这类孩子往往借助布偶玩具来安慰自己,难以亲近陌生人。
3.情绪稳定型
一周内情绪稳定,无需给予过多安慰,也有的刚开始的时候好奇,好奇心一过也会出现哭闹的行为,能和老师互动,并主动和老师攀谈,但这类孩子在游戏活动中,经常发生打闹、争抢玩具。
二、缓解幼儿焦虑策略
根据幼儿在一日环节中的不同环节焦虑的表现、原因的分析,对每一环节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以缓解幼儿的焦虑。
(一)理性情感引导,减轻入园分离时的焦虑。
理性情感引导,是指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条件(延迟分离的时间)并且通过对幼儿园环境“家庭化”改造,教师尝试扮演妈妈,让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情感完成良好的转移,从而对幼儿园建立一种新的依恋。
1.亲子陪伴,共同体验新环境
试入园是让家长陪伴孩子慢慢熟悉新环境,新生活,让新入园幼儿逐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对待初入园的幼儿,教师都普遍希望家长把孩子送到班级后就马上离开,便于教师统一管理。其实孩子的焦虑情绪没有得到释放而是强制性的被压制了,长此以往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由此我们采取了延时分离的做法。 2.创设环境,转移孩子依恋情感
其一,营造一个孩子熟悉的环境。允许孩子带自己喜欢的玩具、图书到幼儿园,称呼孩子的乳名等等,这些会让孩子倍感亲切,从消除陌生感。
其二,创设一个孩子喜欢的环境。老师运用形象生动的玩具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如带响的玩具车辆色彩鲜艳的软质皮球等,转移孩子的依恋之青,还可以建议家长自带孩子喜欢的婴幼儿音像节目来园播放。
其三,扮演“妈妈老师”,让孩子对老师产生依恋感。孩子在陌生的环境里,最容易失去安全感。而让孩子对老师产生依恋,则是形成安全感的基础。教师应该自觉地把老师和慈母的角色统一起来,而且突出慈母角色,对孩子充满慈母之情,施以慈母之爱。在和新入园幼儿接触的过程中,教师始终保持亲切的微笑、温和的话语、疼爱的眼神……幼儿触觉较为敏感,教师应多与幼儿肌肤相亲,如拍拍幼儿的小脑袋,拉拉幼儿的小手,抱抱他们、亲亲他们,说说悄悄话,让幼儿感到老师象妈妈一样,让幼儿将依恋家人的感情转移到对教师的依恋上,从而产生安全感。
(二)快乐游戏,分散孩子焦虑心理
在集体活动时,要求遵守活动的规则,幼儿不能随心所欲,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教师将以快乐为前提,以游戏来吸引幼儿,分散他们的焦虑,以便更好的适应集体活动。
1.自由选择与集体活动交替进行
新《纲要》指出: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幼儿一日活动”,“时间安排应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灵活性,既有利于形成程序,又能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照顾到个体需要”,“保证幼儿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的时间”。幼儿在家中的活动是自由不受约束的,而在班级集体活动中会约束幼儿的行为,并给他们造成焦虑。所以我选择自由与集体交替的原则,在自由活动中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这样便于孩子之间相互交流、活动,缓解其情绪,满足其需要,使他们尽快地融入到群体环境中。
2.游戏活动富有情景趣味
小班孩子好奇心强、注意力易分散,以无意注意的为主,因此组织多种多样、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的游戏,以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转移恐怖不安、爱哭、焦急等不良情绪。比如有趣的“娃娃家”创设类家的区域活动环境,让幼儿充当爸爸和妈妈,抱一抱小宝宝,或用孩子熟悉和喜欢的玩具材料,设计新奇而富有变化的游戏,牢牢地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点。如游戏《毛毛虫爬爬爬》、《变、变、变》等。
3、用好多彩的户外环境
室内环境空间毕竟有限,能提供活动的方式不多;常呆在活动室里,环境新奇感的刺激带来的兴趣激发功能会降低,不利于入园新生焦虑情绪的替代和转换。因此,我经常带领孩子走进丰富多彩的户外环境,让富有刺激的、宽阔的户外环境与孩子进行心灵的“对话”。新鲜的户外环境、大型的运动器具、开阔的活动场所、其他同伴快乐游戏的场面都能激发孩子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从而达到消除分离焦虑、与新环境建立起融洽关系的教育目的。例如:参观大哥哥、大姐姐的活动室、观看他们的有趣的活动现场;散步了解园景;玩沙、玩水;大型器具活动等。
4、大手牵小手,体验大带小的活动
小年龄的孩子喜欢和大年龄的孩子在一起,孩子与孩子之间总是更容易亲近,能充分调动在园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们与中五班小朋友一起,“一帮一”的生活活动,如:帮助喂饭、系裤子的等,并不断拓展活动形式,愉快的手工合作活动,随意的情境游戏表演等。大孩子的音容笑貌,是一种无声的情绪感染。
(三)技能干预提高,分解午餐时的焦虑
在家访中了解到大部分的幼儿都是父母喂饭,且进餐的位置不固定。在午餐环节孩子面临着原有就餐环境、就餐模式的改变,幼儿又将会出现一定的焦虑,幼儿的生理及心理的发展角度出发,孩子完全有能力自己独自进餐,因此我们试图从技能培养入手通过前观察、过程中的帮助、过程后的练习,以改善午餐时的焦虑。
1、午餐中的适时帮助
从家庭中的自由式进餐到集体活动中的定时定位进餐,很多孩子刚入园的时候而产生焦虑。为了锻炼孩子们自主拿勺进餐,我们采取了“两把勺子进餐”的策略。孩子们手拿一把小勺吃饭,老师用另一把勺子在一旁帮助,当孩子吃的不太好或者吃的不太干净的时候帮一勺,这样既能让孩子心情愉快的学习正确的用小勺进餐的方法,同时又得到了老师的示范指导,一举两得。
2、午餐后的练习跟进
创设环境,为幼儿提供动手练习的机会。幼儿进餐能力的培养,决非一日之功,它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坚持不懈的锻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注重创设相应的环境供幼儿参与操作。如:用废旧雪碧瓶制成可爱的张嘴娃娃,再提供小勺、小豆、米粒等,幼儿在喂娃娃的同时,使用小勺的技能也得到了提高。给娃娃喂食、洗衣、打针,学爸爸妈妈烧菜、烧饭等操作行为自然形成,并在反复的操作中获得发展,同时对稳定、调整情绪起了一定的作用。
(四)亲情氛围营造,缓解午睡时的焦虑
午睡一直是幼儿入园中最令人头痛的问题,睡眠时间、地点、环境的变更让原来处于焦虑的幼儿更加焦虑。于是我们通过教师的怀抱、音乐、故事、亲抚等一系列的手段来营造一种亲情的氛围,使幼儿重新获得安全感,有效缓解午睡时的焦虑。
1、温柔的怀抱诱睡
孩子离开家人的怀抱来到幼儿园,面对陌生的老师和小朋友,他们没有安全感,因此,在幼儿刚入园进行午睡时,他们不愿意睡觉,他们哭闹。我说:“不哭的宝宝老师就抱抱你。”快速发现没有哭闹的宝宝,走过去很亲热地抱一抱他,并对他说:“宝贝真乖。”其他孩子就很羡慕,有的孩子会边哭边说:“老师抱抱我。”小班很渴望、依恋妈妈的怀抱,老师用抱一抱的方式,让孩子对老师产生亲近感、安全感,找到老师像妈妈的感觉,对安抚他们的情绪起到了稳定的作用。
2.轻柔的音乐助睡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个体从胎儿期就喜欢音乐,婴儿一出生就表现出对音乐的本能的偏爱,同时音乐本身对人类的听觉器官来说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感官刺激。因此在幼儿午睡前可让幼儿听音乐,让美好的音乐帮助入睡。音乐的选择上,我们小音量播放轻柔、缓慢的轻音乐,模拟大自然的各种音响,如:鸟语、流水等等声音,让孩子在乐曲声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神思遐想,愉快地进入甜甜的梦乡。
3.美好的故事引睡
给个别迟迟不能入睡的幼儿轻声地讲述故事:“有一天啊,小狗想出去玩,妈妈对它说,别的小朋友都睡觉了,小鸭睡觉了,小猫睡觉了,他们都闭上眼睛睡觉了……”讲述时用一种特轻柔疲倦的声音,同时不断地重复“睡觉了”、“闭上眼睛了”、“已经睡着了”声音断断续续,缓慢无力,最后逐渐减弱,变得若有若无,常常故事还没讲完,孩子就已经睡着了。
4.细心的关爱抚睡
孩子午睡时要注意保持室内安静,教师要细致观察,正确指导、纠正孩子的不正确睡姿。有的孩子咬牙齿、吮手指、说梦话、做恶梦大喊大叫,这就需要老师耐心抚慰使其重新入睡。有的幼儿有尿床的不良习惯,老师要耐心了解其成因,与家长共同配合来逐步纠正,确保孩子的睡眠质量。当他们悄悄进入梦乡,我帮他们盖好小被,轻轻地,生怕打搅了他们的美梦!
优化幼儿的一日活动环节,能减轻和逐步消除幼儿心理压力和焦虑感,使其顺利的度过入园适应这一重要的时期,完成他们迈向社会的成功一步。同时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继续从家园共育、环境等其他方面对缓解幼儿入园焦虑做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丁祖荫.幼儿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5
[2] 徐立群.新入园幼儿分离性焦虑的表现及防治对策[A].浙江幼儿教育研究文集,杭州:新时代出版社
[3] 霍艳芳.幼儿入园压力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探讨[J].当代学前教育,2009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