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感是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当中,我们有必要对数感的培养展开实践探索与研究。本文从数学思维方式、活动经验、问题解决方法等角度,分别阐述如何通过数感教学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数感;思维方式;活动经验;问题解决方法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摒弃“知识本位”的陈旧教育思想,要坚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本位。数感是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本文以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对小学数学中段教学中数感的培养策略进行了解读,为教育同仁研究学生数感的培养提供了实证借鉴。
一、 用数学思维方式去思考——数感教学核心的强化点
小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学生活经验,他们对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已经具备了初步感知的能力,然而这也仅仅是停留在比较感性的层面。小学数学中的数感教育教学就是要使这种感性的认识借助数学的思维方式将其上升到理论认知的层面,从而使小学生能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数学规律,从而有效培养他们的数感。如在教授《烙饼问题》这一课时,教学内容是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学生在教师一步步地引领下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每次最多烙2张饼,两面都得烙,每面烙时需要3分钟。请问:怎样烙才能最快吃上饼”,在教学时,以数学思维为媒介,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即用数学思维思考、用数学思维分析、用数学思维归纳。如当学生们通过操作发现并提出“当烙1张饼和烙2张饼都需要6分钟的问题”时,这说明学生已经在用数学思维对生活问题展开了思考,教师此时可以利用统筹思想来引导学生思考。为了找出生活中的规律,教师接着举例,让学生分析“烙3张饼时,什么样的烙法可以尽快吃上饼”,通过操作,学生们发现有三种方法,它们分别用时9分钟、12分钟、18分钟,学生们对用时这个数不断反思,就是在用数学思维进行分析,从而使他们进入了数感教学的第二个层次;接下来,教师不断增加饼的张数,最后让学生总结烙n张饼的方法和用时,这就进入了用数学思维进行归纳的数感教学第三层级,从而使学生在亲身经历和探索中发现了“用时的规律”,有效培养了他们的数感。
二、 用活动经验去解决——数感教学核心的优化点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摒弃“知识本位”,就是让我们打破“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通过“活动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数感,让学生在与数学素材和小伙伴的互动中建构起数感的结构体系。如在教授《亿以内数的认识》时,教材安排了《一亿有多大》的活动实践课。活动中,学生们纷纷从高度、长度、时间、质量等角度出发,不断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通过推理和计算来感知一亿到底有多大。如他们选择了熟悉的打印纸作为对象,从高度的角度感知一亿有多大,他们先量出50张打印纸的高度,然后通过数学推理得出一亿张打印纸到底有多高,从而感知一亿到底有多大,等等。通过这次数学活动,学生们从生活出发,有效培养了他们的数感。由此可见,用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数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三、 灵活地选择方法——数感教学核心的深化点
在培养学生数感时,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灵活选择问题解决的方法,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数学学科所强调的算法多样化和优化,就是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数学问题灵活选择解决方法的能力。如在教授《条形统计图》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通过比较来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师出示这样的问题:在10分钟之内,路口经過了以下车辆:自行车,50辆;出租车,30辆;公交车,5辆;轿车,10辆。针对这一数学素材,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何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这一统计结果?”学生们开始讨论:“用1个格代表2辆”“用1个格代表1辆”,等等,但最后他们总结说这样需要的格数太多。教师可以趁机这样引导:“那么用1个格代表几辆车比较合适呢?”学生继续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他们最后通过推理总结出用1个格代表5辆或10辆车比较合适。在自主学习与交流比较中,学生发现要根据数学素材中数据的规律,确定每个格应该代表几,从而在自主探索中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此外,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本体性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学生对表象的建立,从而无法使学生的数感得到真正的发展。如在量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搭建感知体验活动的平台,让他们在丰富的体验中学着经验性地表达数量单位的大小。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再将学生当成是“盛装知识的容器”,也不能再仅仅将自己看作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应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把自己当作数学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本文从数学思维方式、活动经验、问题解决方法等角度,分别阐述了如何通过数感教学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吉丽丽.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的教学分析[J].华夏教师,2018(33):54.
[2]陈书芳.浅谈小学生的数感培养[J].黑河教育,2018(9):69-70.
作者简介:
廖玉洁,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实验学校。
关键词:数感;思维方式;活动经验;问题解决方法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摒弃“知识本位”的陈旧教育思想,要坚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本位。数感是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本文以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对小学数学中段教学中数感的培养策略进行了解读,为教育同仁研究学生数感的培养提供了实证借鉴。
一、 用数学思维方式去思考——数感教学核心的强化点
小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学生活经验,他们对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已经具备了初步感知的能力,然而这也仅仅是停留在比较感性的层面。小学数学中的数感教育教学就是要使这种感性的认识借助数学的思维方式将其上升到理论认知的层面,从而使小学生能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数学规律,从而有效培养他们的数感。如在教授《烙饼问题》这一课时,教学内容是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学生在教师一步步地引领下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每次最多烙2张饼,两面都得烙,每面烙时需要3分钟。请问:怎样烙才能最快吃上饼”,在教学时,以数学思维为媒介,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即用数学思维思考、用数学思维分析、用数学思维归纳。如当学生们通过操作发现并提出“当烙1张饼和烙2张饼都需要6分钟的问题”时,这说明学生已经在用数学思维对生活问题展开了思考,教师此时可以利用统筹思想来引导学生思考。为了找出生活中的规律,教师接着举例,让学生分析“烙3张饼时,什么样的烙法可以尽快吃上饼”,通过操作,学生们发现有三种方法,它们分别用时9分钟、12分钟、18分钟,学生们对用时这个数不断反思,就是在用数学思维进行分析,从而使他们进入了数感教学的第二个层次;接下来,教师不断增加饼的张数,最后让学生总结烙n张饼的方法和用时,这就进入了用数学思维进行归纳的数感教学第三层级,从而使学生在亲身经历和探索中发现了“用时的规律”,有效培养了他们的数感。
二、 用活动经验去解决——数感教学核心的优化点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摒弃“知识本位”,就是让我们打破“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通过“活动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数感,让学生在与数学素材和小伙伴的互动中建构起数感的结构体系。如在教授《亿以内数的认识》时,教材安排了《一亿有多大》的活动实践课。活动中,学生们纷纷从高度、长度、时间、质量等角度出发,不断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通过推理和计算来感知一亿到底有多大。如他们选择了熟悉的打印纸作为对象,从高度的角度感知一亿有多大,他们先量出50张打印纸的高度,然后通过数学推理得出一亿张打印纸到底有多高,从而感知一亿到底有多大,等等。通过这次数学活动,学生们从生活出发,有效培养了他们的数感。由此可见,用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数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三、 灵活地选择方法——数感教学核心的深化点
在培养学生数感时,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灵活选择问题解决的方法,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数学学科所强调的算法多样化和优化,就是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数学问题灵活选择解决方法的能力。如在教授《条形统计图》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通过比较来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师出示这样的问题:在10分钟之内,路口经過了以下车辆:自行车,50辆;出租车,30辆;公交车,5辆;轿车,10辆。针对这一数学素材,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何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这一统计结果?”学生们开始讨论:“用1个格代表2辆”“用1个格代表1辆”,等等,但最后他们总结说这样需要的格数太多。教师可以趁机这样引导:“那么用1个格代表几辆车比较合适呢?”学生继续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他们最后通过推理总结出用1个格代表5辆或10辆车比较合适。在自主学习与交流比较中,学生发现要根据数学素材中数据的规律,确定每个格应该代表几,从而在自主探索中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此外,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本体性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学生对表象的建立,从而无法使学生的数感得到真正的发展。如在量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搭建感知体验活动的平台,让他们在丰富的体验中学着经验性地表达数量单位的大小。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再将学生当成是“盛装知识的容器”,也不能再仅仅将自己看作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应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把自己当作数学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本文从数学思维方式、活动经验、问题解决方法等角度,分别阐述了如何通过数感教学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吉丽丽.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的教学分析[J].华夏教师,2018(33):54.
[2]陈书芳.浅谈小学生的数感培养[J].黑河教育,2018(9):69-70.
作者简介:
廖玉洁,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