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骆驼祥子》的人物形象塑造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ttuu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舍经典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通过对一个底层人力车夫形象变化的塑造,描绘旧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挣扎,控诉北洋军阀割据的老北京,统治阶级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无情盘剥。通过对祥子及其简单的人物关系网的人物形象细节刻录,小说展现出一个活灵活现的动荡时代。
  一、人物生活历史背景
  20世纪20年代末期,中国正经历新旧军阀权力割据战争,北京作为北洋军阀争斗的中心地带,小农经济、轻工业难以维持,农民纷纷破产;再者,这个时间段自然灾害频发,一贯以自给自足经济为主的农耕人口,难以应对,想要生存,必须走进城里务工,祥子正是这走进城市的千万农民工中最典型的一个农村破产青年,他经历着最肮脏、最黑暗、最动荡、混乱和灾难的时代。
  二、人物性格细节描写
  农村出身的祥子,初来谋生的城市,展现出他性格中自信的一面,他相信通过自己的劳动能改变现况,具有中国传统劳动人民朴素的优良品质。他认为努力拉车就不会挨饿,就不必为生存问题发愁,他相信拉车是正儿八经的劳动者,并且认为自己拉车挣碗饭吃是这个天底下最有骨气的事情,所以在拉车的时候,好几次因疾病缠身,他都坚信自己强壮的体格能够支撑得住,抵抗病魔,扫除万难。
  同时,祥子富有理想,勤劳能干。他从小在农村长大,却很早就失去父母,所以吃了很多的苦,在这样的情况下,磨练出勤劳、能干的優良品质。小说中,他的梦想就是买一辆属于自己的人力车。为此,他省吃俭用、精打细算,用三年的汗水奔波换来了一辆属于自己的人力车。这就是他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辛勤劳动的品质。在车厂时,他也一样停不下来,当同行在一起有说有笑的时候,只有他自己一个人在干活。由此可见,这是祥子的性格,也是他的理想支起的现实。
  当然,心地善良,淳朴老实,有责任心、同情心也是祥子具备的品质,当祥子拉车时,他不小心跌倒,不仅弄坏他的爱车,还碰伤了曹先生。此时,他提出了一个简单而诚实的要求,即不付月薪,表现出祥子富有责任感。在茶馆坐着的时候,祥子看到一位老先生因寒冷和饥饿而晕倒在地,他经过思想斗争之后掏出辛苦挣来的汗水钱买十个包子送给遇到困难的祖孙二人,让他们度过一个寒冷的晚上。这两件事中,足矣表明祥子心地善良,有责任心。
  当时,旧社会的本质是黑暗的,祥子自身却没有看到当时的本质,只是满怀人生理想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认为依靠个人的努力,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自己的奋斗方式使他被朋友远离,孤立无援,再也没有办法来面对如狂风骤雨般的打击。他身边的人,每个人的经历,对他来说都是前车之鉴,然后他并没有吸取教训。在他的认知里,拥有一辆好的洋车,那就会有好的生活。从这里可以看出,同旧中国广大劳动人民一样,祥子思想保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小说中,人物性格变动的刻录也揭示了祥子性格心理上的弱点,在面对生活不能承受之重的打击下,不能继续坚强,开始选择自暴自弃,在多方面的影响下改变了原有的生活态度。这就是当时旧中国下的国民生活缩影。他所经历的、所看到的,慢慢演变成为他的一种习惯,成为他所向往的“高等车夫”,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在内心里,他仍想好好过日子,但是回想自己的经历,便开始绝望。
  拥有了人生中的第一辆车,祥子却被宪兵抓去当壮丁;在曹先生家里干包月时,被孙侦探骗走;为了置办妻子的后事,卖掉了车;最后在他儿子离世时,祥子没有了寄托和念想,彻底对这个世界绝望。这是作者通过社会现况、文化延伸等方面对人物悲剧的描写,也展现了老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祥子自身遇到的不幸,折射出他的性格及心理上的软弱,看似坚强的外表,经受不起那个时代的狂风暴雨,揭示出旧中国时的国民劣根性,也批判了环境的恶劣,诸多因素导致祥子在谋生的道路上一步一步地堕落。车子毁坏、被抓壮丁、妻子虎妞和儿子离世等事情都是把祥子推向深渊的触手;是他从不服从命运的安排到最后屈服于现实,理性彻底消失,道德支柱崩溃,自我放纵,跌入流氓无产者的队伍,这是把人变成鬼的旧社会逼迫的结果。
  三、人物形象塑造及借鉴
  老舍通过对祥子进城后生活三起三落的描写,在人物日常细节小事阐述及心理变化,表露出那个历史时期底层小人物的矛盾及挣扎,也侧面映衬出旧社会的强大、罪恶又病态。祥子只是社会的产物,想要改变却又无能为力,还不能顺应社会,最后被吞噬的可怜人。
  祥子和车厂老板女儿虎妞的情感纠葛,是两个阶层人物理想的矛盾冲突,虎妞把祥子当成性欲的需求,但在祥子看来,虎妞是他的生活追求,不同的需求观给祥子带来了无法抹除的灾难。纵观《骆驼祥子》,人们很明晰能够看出老舍想要表达的主题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这就是造成祥子悲剧的主要原因。老舍继承了鲁迅对国民性的思考,写下这部小说,表述的就是老舍对底层贫苦市民的关注,揭露且抨击腐朽的旧社会制度。祥子生活在北京这一座具有浓厚封建保守意识的大城市,主人公的人生经历让读者一步一步地通过阅读,去感受当时封闭落后的经济状况和保守愚昧的奴性文化,并对这种文化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深刻的反省。
  老舍笔下的小说,对于本位文化是宽容、朴素的,对人世间所抱有的态度都是极为同情的。所以,小说对国民性批判时更多的是温和的讽刺。正如人无完人,他所说的憎恶坏人,而坏人也有他好的一面。喜欢好人,但是好人也有缺点。老舍从人物双面性出发,怀着对弱势底层群众的同情,写下这部悲剧小说。
  四、结语
  祥子在老舍的笔下,经历这个腐败的社会环境不得不堕入深渊,从一开始的向命运抗争到最后的低头,一切的一切都已然成为泡影,社会环境毁灭了一个人的人性,是悲惨的。老舍批判的不仅仅是现实社会,还有传统文明以及落后的、愚钝的国民性,揭示出人心所藏的污浊和兽性。老舍既对弱者同情,又厌恶人伦关系中的贪婪和丑陋。通过《骆驼祥子》这部批判旧社会人吃人的长篇小说,读者可以感受到旧社会对于人性的扭曲和伤害。
其他文献
有多少机遇是被缘分抓住的,有多少激情是被缘分点燃的,有多少青春是被缘分绚烂的。9月,飘荡着芬芳,瓜果纷纷吐香。9月,成熟与丰收并存,热情与恬淡同在。新时代新一代的青春少年,风华正茂,朝气蓬勃,缘聚于美丽而温馨的云师大。青春正当时,未来有可期。我们将在这所有着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省属重点大学奋力学习,我们将在这所有着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梦工厂扬帆远航,乘风破浪去寻觅人生的“象牙塔”,追逐人生理想,实现
期刊
受制度因素、文化因素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以男性为主体,女性文学长期是我国古代文学的薄弱之处。但近百年,文学形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女性文学深入到人文领域,基于对古代文学的性别研究,分析两性创作的独特之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近百年中国古代文学的性别研究,并对基本理论进行了梳理以及探讨,对内容进行了全面反思,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经验借鉴。  对古代文学进行性别研究主要基于近百年,人们的思想文化空前繁荣
期刊
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了他对“道”与“德”的基本观点,“道”就是事物发展的原理或起因,“德”就是做事的基本原则。老子分别阐述了宇宙万物起源、动静转化循环往复、清静无为等思想,并把这些思想运用到世界起源、处世之道、为政之道、养生之道中。笔者将结合老子的分类简要分析以上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一、自然之道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在《道德经》的开篇引入了“道”的概念,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
期刊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共赴国难,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千千万万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各界民众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击日本侵略的英雄凯歌,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感天动地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  ——习近平《在紀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  草 海  记忆是支离破碎的,仿佛草海边的碎砖烂瓦,难以恢复一面完整的墙。几十年前的往事
期刊
鲁迅在小说《故乡》中深刻地表达了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在塑造闰土这样辛苦麻木的农民形象的同时,也向读者呈现了一个尖酸刻薄、唯利是图的杨二嫂形象。作为一个次要人物,有关杨二嫂的笔墨并不多,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用“辛苦恣睢”四个字来描绘再恰当不过,这样的形象深入脑海,使人难以忘怀。  一、多角度分析杨二嫂  (一)杨二嫂的语言  《红楼梦》中,王熙凤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从侧面
期刊
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称“诗家总爱西昆好”,以“西昆”一词指代李商隐。而《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将“西昆”冠于李商隐是错误的,为辨析孰是孰非,本文探究“西昆”一词的出处及此称谓的演变历程。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四【李义山诗注三卷附录一卷】谈及李商隐诗集注疏时,扼腕刘可、张文亮诗注本已佚,云:“故元好问《论诗》绝句有‘诗家总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语。”而此语下,有小字:“案:西昆体乃宋杨亿等模拟
期刊
西晋政权到了晋惠帝时走向了无可挽回的衰败,彼时内忧为八王之乱,外患为南匈奴虎视眈眈,司马氏政权真正到了日薄西山之时。  晋怀帝永嘉元年,刚刚掌握了大权的司马越任命刘琨为并州刺史。大丈夫受命于危难之际。《晋书·刘琨传》记载刘琨赴任路上:“九月末得发,道险山峻,胡寇塞路,辄以少击众,冒险而进,顿伏艰危,辛苦备尝,即日达壶口关……目睹困乏,流移四散,十不存二,携老扶弱,不绝于路。及其在者,鬻卖妻子,生相
期刊
很多人都认为,“魏公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子”。事实上,北京市内的“魏公村”却是一个有着神秘历史、多姿多彩民族特色和美好发展前景的城市中心区。本文在分析魏公村历史变迁的基础上,分别从多元文化、多民族融和、民族美食以及拆迁改造等视角,说明魏公村在搭建不同民族文化交流桥梁中的作用,展现其美好的未来。  对于外地人来说,魏公村可能就像见到农村的村庄一样,但对于在魏公村居住、成长的孩子来说,位于北京市内
期刊
望思想的彼岸,可见绚丽的晚霞。/渡口空寂无人,我在岸边徘徊。/我是一个渴望过河的渡客,/不知艄公在哪里,只知太阳何时落山。//当落日将晚霞收进自己的口袋,我过河又干什么呢?/如果有人摆我渡过这条其实不宽的河流(它在我们的观念中,却是又深又宽),/我追得上晚霞的脚步吗?//渡船的船头朝着彼岸,/它却被绳索栓在河的这端。/小河两岸已经飘起缕缕炊烟,/谁知赶路的我还在这里望河兴叹!//  ——庞铁坚《渡
期刊
元稹《伤悼诗》的情感表达是由“伤悼死亡”发展到“思考死亡”,这种“自悼”现象的出现是由于社会动荡、诗人生活困厄以及对死亡的困惑。  一、元稹《伤悼诗》中的“死亡之思”  本文所研究的元稹的伤悼诗,是指《元氏长庆集》卷九所包含之诗,“悼亡诗满旧屏风”,元稹创作了众多情真意切的悼亡诗来纪念原配妻子韦丛。这些诗句中盈溢着对妻子的思念、愧疚与赞美之情,但是读者通过细读会发现,其中不少诗句除了丧妻之痛,更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