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岛人歌动地诗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51906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长岛地理位置、历史文化、流传渊源等多个角度分析了长岛渔歌的形成发展以及艺术特征。介绍了在长岛现今流传较广、最具有代表性的几类长岛渔歌,并对长岛渔歌的未来发展、传承保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长岛渔歌,海洋文化
  在黄渤海交界的海域中,有一片美丽而神奇的海岛群。32个大小岛屿散布如花簇,这就是中国的东部海疆——长岛(亦称庙岛群岛或长山列岛)。
  长岛地处胶辽半岛之间,是山东省唯一的海岛县。岛上的海洋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都十分丰富。独特的海洋环境使这里的人们被深深地打上了大海的烙印。长岛的历史就是人与海洋多少年来慢慢磨合进而渐渐融合的过程。
  长岛属典型的移民社会,民间文化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征。长岛自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居住,椐考古资料证明:远在3.5万年前,人类的足迹便已踏上了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并开启了文明的繁衍与传承。距今7千年前,各岛之中又相继出现了数十处聚落社群,形成了独具海岛特色的长岛史前文明。在之后的几千年里,人类文明在此绵延相续,从未间断。长岛地处渤海海峡。自古至今一直是中原与东北亚、朝鲜、日本及北美等地区的海上交通枢纽。因此长岛也是族群迁徙与文化传播的重要地带。交通的繁荣对长岛的音乐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其中较为著名的如闯关东。
  如此的地理和历史环境使得长岛的音乐颇有其特色。笔者亲入长岛岛内,驾船穿梭于各岛之间,感受着当地淳朴热情的民风和音乐。长岛现在最后一批唱着长岛小曲长大的船老大和渔村大妈,大都八、九十岁上下,生长在大风帆航海的年代里,爱唱爱跳。他们表示唯一的愿望就是能在有生之年,把原汁原味的长岛套曲和长岛渔号唱给所有人听,唱给所有热爱大海,热爱歌唱,热爱生活的人们听。本文将从渔歌套曲——长岛套曲[1]入手,近距离接触长岛渔歌,并探讨海洋文化、海岛文化对长岛套曲形成的影响。
  舶来的明珠 用长岛之手串成大海的项链——长岛套曲
   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岁月里,伴随着艰苦的劳动作业,长岛人民创作出了许多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小曲。并在在世代传承哼唱中,形成了独具海岛生活特色的“长岛套曲”。
  长岛套曲的形成源于长岛的移民特色。流传在长岛各地的民俗小调,深受族群迁徙和文化传播的影响。在几千年的族群迁徙中,特别是在明末清初的民族大迁移的过程中,大量来自中原、西北的民俗小调被带到了长山各岛。这些小调与长岛当地的渔民渔号、小调相结合,形成了长岛特有的民俗小调。在近代的闯关东大移民中,长山各岛数万移民又将这些带着浓重海洋气息的民俗小调带回了关东大地。
  在十个有人住的居民岛上,都流传着很多民俗小调。特别是砣矶岛流传的民俗小调已自成体系,形成从内容到曲牌环环相扣的套曲。曲目和曲牌的旋律与平时所见大致相同并无较大改动。形成长岛自身特点的地方在于其歌词的不同。
  套曲中有歌唱年轻人纯洁爱情的《红腰带》、《关东花》、《送情郎》等。这一类歌曲与传入地差别并不大。以单纯描写爱情为主。歌词直接火辣,表现出年轻人无拘无束,热情直爽的性格。例如:
  红腰带
  妹爱哥哥黑乎乎的俊,哥爱妹妹白净净的美,黑哥俊妹生生的爱,情深深过北塘里的水。
  红腰带
  巧大姐
  澄晴天,下大雪,跟东来个巧大姐,你坐坐,我歇歇,你那小脚儿我捏捏。
  澄晴的天,下大雪,跟西来个巧大姐,你坐坐,我歇歇,搂上个小腰儿叫姐姐。
  澄晴天,下大雪,跟南来个巧大姐,你坐坐,我歇歇,你那个小脸儿我贴贴。
  澄晴天,下大雪,跟北来个巧大姐,你坐坐,我歇歇,你的小腿儿我憩憩(qie)[2]。
  送情郎
  送情郎送(兹)在大门以外/我问你(那个)情郎哥哥儿多得儿回来/回来呀不回来捎封书信来呀/捎书信呀免得小奴呀常常挂心怀/送情郎送(兹)在大门以东/不料想天老爷爷刮了一场大北风/刮风布雨下雨来好哇/搁住我那情郎哥哥儿在家过上一冬/送情郎送(兹)在大门以南/风摇动桃树来燕子又拆散/这一散那个留今郎一路上多路费呀/这一拆散那个留今郎呀一路上抽香烟/送情郎送(兹)在大门以西/猛抬头啊看见了一个老头卖梨的/奴有心買给(ji)情郎哥哥儿吃呀/鲜得儿圆那个肚得儿贴又不下去两东西儿
  歌唱夫妻恩爱、情人相恋的曲目有《小红鞋》、《擦官粉》、《呜里瓦》等。虽然是情歌,但歌词中加入了女子对出海情人(丈夫)的担心。较上面一种情歌而言,更多地表现出渔家生活的点滴。海上作业风险非常大,一去不回的情况很多。所以妇女多带着矛盾的心情唱离别的情歌。明明知道情人此去可能就是最后一面,但为了生计仍要忍痛送别并鼓励情人。歌词内容通常为叮嘱船上需要注意的问题,表达依依不舍的情绪,请捎信等。仔细观察会发现歌词中虽然也有凄婉之意,却暗含坚强之心。例如:
  小红鞋
  哥俩好
  小烟袋,扁扁锅,你是兄弟我是哥,上酒店,把酒喝,喝醉了,打老婆,打死老婆怎么过?有钱娶个花朵朵,没钱说个黑老婆,黑老婆,花朵朵,哪个赶上咱老婆,为咱生儿女,贤慧孝公婆,从早忙到晚,不惹是非不传舌,几辈难得的好老婆,戒了酒,戒了烟,从此再不打老婆。
  小红鞋
  渔家女
  梭儿短,线儿长,奴在檐下织渔网,心儿牵着线儿走,丝丝扣扣系心上,哥哥出海闯大洋,一帆风雨一帆浪,先贤夫子有古训:有女不嫁渔夫郎,奴家本是苦命女,许下终身伴渔郎,渔家自有渔家后,愿得岁岁年久长。
  小红鞋
  月下会
  崖头下织网一笮两梭,打柞来了俺那个亲哥哥,有心上前说句话,滩里滩外行人多。月上柳梢青石板上坐,大庙后约俺那个亲哥哥,星星映着大桅的灯,庙门里尽是扑灯的蛾。手搓辫稍眼涩口儿渴,情哥身后大手抱住我,又惊又喜身儿打颤,羞得那月儿藏庙阁。   擦官粉
  思君
  狗不叫,鸡不鸣,夜黑风高天难明,天难明,想俺那人儿,怀抱孩儿守孤灯,守孤灯,做噩梦,渔船出海十天整,十天里,刮大风,铺水盖浪生做营生,做营生,为家庭,打渔糊口度光景,度光景,一人顶,盼俺那人儿早回程。
  擦官粉
  天上星
  天上星,亮晶晶,小酒壶,配酒盅,八仙桌子配板凳,十八的闺女配个洋学生。
  天上星,亮晶晶,十八的閨女正年轻,洋学生人品好,不愿做官不留城,恋着渔家女,耕海牧渔共营生。
  擦官粉
  俺的夫
  梭儿飞,线儿走,奴织渔网一扣扣,俺郎打渔多辛劳,奴在家里不停手,檐下晒鱼干。屋后种瓜豆,全家老少吃与穿全凭一把手,清水捞白鱼,浪里扎网口,夫为生计出远洋浪中飞木舟,夫是顶梁柱,夫在奴不愁,天天焚香求娘娘[3]家安人长寿,夫在浪里走,奴在家里忧,牵肠挂肚愁日子何时是个头?
  呜里瓦
  男:呜里瓦呜里瓦呜里呜里瓦啊
  女:王大娘在洞房绣鸳鸯啊
  男:呜里瓦呜里瓦呜里呜里瓦啊
  女:忽听见门外子吵吵嚷嚷呀
  男:呜里瓦呜里瓦呜里呜里瓦啊
  女:我隔着门缝我仔细望啊
  男:呜里瓦呜里瓦呜里呜里瓦啊
  女:原来是举火的大老张啊
  (哎呀,老张来啦)
  男:一我原住王家庄啊
  女:呜里瓦呜里瓦呜里呜里瓦啊
  男:庄上有个王大娘啊
  女:呜里瓦呜里瓦呜里呜里瓦啊
  男:大娘你莫要大惊诧啊
  女:呜里瓦呜里瓦呜里呜里瓦啊
  男:王大娘啊
  (王大娘,想死我了!)
  女:一听见老张我心欢畅啊
  男:呜里瓦呜里瓦呜里呜里瓦啊
  女:我得去会会是大老张啊
  男:呜里瓦呜里瓦呜里呜里瓦啊
  女:我踏上当机我放下扇呐
  男:呜里瓦呜里瓦呜里呜里瓦啊
  女:我急急忙忙我跑出绣房
  (哎呀大老张,你可来啦)
  男:我一时不见你心发慌啊
  女:呜里瓦呜里瓦呜里呜里瓦啊
  男:反复思来反复想啊
  女:呜里瓦呜里瓦呜里呜里瓦啊
  男:等着大娘我到天亮啊
  女:呜里瓦呜里瓦呜里呜里瓦啊
  男:才放簸箕啊天刚亮啊
  女:呜里瓦呜里瓦呜里呜里瓦啊
  女:老张你身强力又壮啊
  男:呜里瓦呜里瓦呜里呜里瓦啊
  女:烟嘴少壮你又漂亮啊
  男:呜里瓦呜里瓦呜里呜里瓦啊
  女:即使咱俩不能如愿啊
  男:呜里瓦呜里瓦呜里呜里瓦啊
  女:来世咱俩再配鸳鸯啊
  男女合:来世咱俩再配鸳鸯啊
  《砣子南头》是长岛的北岛地区一大特色。至今北岛渔家大嫂[4]唱哭坟调的传统依然保留。每逢农历十八和二十六,北岛的渔家大嫂必会发自内心地去悲伤哭坟。哭坟不限于在坟地,还可以在自家的牌位或者岛上的庙堂里。哭坟调不仅旋律悲戚动人,还配有固定的手势动作。最常见的为右手高高上扬再重重落下拍地,左手抹鼻涕眼泪向后甩。取哭天抢地之意。虽然现在这一活动依然在民间存在,但渔家大嫂们却羞于向外人展示。访其原因,竟是怕现代社会对她们的“封建”活动耻笑。所以在大嫂们唱哭坟调的时候,外来人只能隔着海远远听。但即使是远远地听,也极为催人泪下。例如:
  砣子南头
  俺那个人儿
  俺那个人儿,是个能耐的人儿,白天能打鱼儿,下晚讲故事儿,都讲啥故事儿?莺莺戏张生,许仙白娘子儿,天天听得俺啊—嗨—俺更恋俺那个人儿。
  砣子南头
  哭夫
  啊—昏天昏地云卷浪翻,老天爷,你瞎了眼,为什么你不放过俺打渔的船?孩子他爹,孩子他爹,可不能撇下俺和孩儿你不管,你不能,你不能,你答应咱俩共百年,我盼我等,我等我盼,我等你,我等,我等你一万年!哪怕风浪打,哪怕我化作礁磐[5],等不到你归来,
  我永不回还!
  砣子南头
  俺那个人儿,是个能耐人儿,你上砣子南头去钓鱼儿,一朝四五十,连吃带分碎儿,还剩一大盆儿,俺那个人啊,是个勤快的人儿,俺那个人儿,管多出远门儿,不忘买胭脂儿,还有擦脸粉儿,司林布褂啊正可身儿,俺那个人啊是个有心人儿,俺那个人儿,是个好心的人儿,高贵俺啊疼爱俺,恨不得把俺托在手心心儿,啊—俺那个人儿,是个狠心的人儿,
  撇下俺一人儿,天天来上坟儿,你闭眼伸了腿儿,丢下我俺没人陪儿。
  革命战争时期,长山各岛的渔民在党的领导下,纷纷组织起来,减租减息、抗日支前、拥军优属,期间创作了大量的反应海岛人民的革命题材的小调,如《拥军调-摇大橹》、《挂红灯》、《光荣花》等。这些小调取材广泛,从内容到旋律,都颇具创意。海岛文化的兼容性在这里体现出来。《儿童团》的曲调竟与今天我们唱的《新年好》是同一曲源。当笔者听到年逾九十的老人们唱出他们儿时的儿童团歌谣时,被深深地震惊了。
  儿童团
  月儿弯弯,星巴闪闪/我们都是儿童团/站岗放哨,盘发证件/观察慎警躲汉奸/鬼子来了,我们就跑/跑到八路去报告/报告八路,那座长岛/打敌鬼子赶快跑
  值得注意的是,“长岛套曲”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表演或演唱程式,并经常由民间自发组织演出。这种演出活动在形式上和组织结构上与传统戏剧联系紧密。从某种意义上说,“长岛套曲”已具备了形成一种独特戏剧表演形式的基本要素,表现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雏形。   在蛮荒年代,渔民们要有一种属于他们的精神支柱,要有一种比语言更有震撼力、感召力的东西,那就是歌曲,那就是渔民小调。靠着这些耳熟能详,哼浏传唱,人们把祖辈传达的一种思想,一种精神顺利的传承下来,不断地在生产生活中发扬光大,使其成为海岛最具特色的文化。长岛套曲是长岛渔民在长期的渔猎生活中,战天斗海,顽强生存,一代一代创作出来的。它在海岛人世代的渔猎生活中,起到了鼓舞斗志,弘扬勤劳、勇敢、善良、乐观的精神的作用。渔家人在艰苦卓绝的渔猎生活中,靠着这伟大的精神支撑,世世代代高唱这些坚强、乐观、幽默的渔家小调。他们劳作着,繁衍着,生生不息。
  长岛套曲以其特有的海洋特色、渔家风味,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渔家生产和生活。“船行风浪中,渔号是中军”,海上生产是高风险作业,在风浪中是靠发自船老大口中的渔号来发号施令的,是靠全船伙计们齐声和唱来凝聚力量的。铿锵有力的渔号唱出了渔家人的粗犷豪情,唱出了渔民们生死劳作的艰辛。即使在风平浪静的月夜行船,渔民们也要哼唱委婉动听的《夜行船》。至于婚丧嫁娶、迎亲送客、节庆祭奠等都会即兴填词一唱众合。不管在什么场合,渔家小调都起到了任何语言所达不到的独特效果。这样一来,长岛套曲的曲调变丰富多彩起来:有的高亢有力,气吞山河;有的细声漫语,委婉动听。歌词有的诙谐幽默,谈笑风生;有的细致婉约,如泣如诉。长岛套曲的风格淳朴干净,唱出来的曲子句句发自肺腑。千百年来不断感动着、教化着世代的渔家人。
  长岛套曲经过上千年的传唱,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海岛文化。在文字还不十分普及的岁月里,它起到了教育启迪渔家后人、影响感化海岛居民的作用。特别是在近代的革命战争年代,它更是宣传、鼓动人民投身革命,支持革命,奋勇杀敌的战斗号角。在解放初期,党的政策、国家法令的学习普及无不是通过这些流传在渔家,人人耳熟能详的,填词即唱的渔家小调来完成的。这就是它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生命力的原因。
  但长岛渔歌也面临着相当尴尬的发展局面。虽然海岛渔歌至今仍在流传,但其演唱范围多限于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们,而欣赏范围则是全部岛民。为什么其他岛民虽然也喜欢听,但却不会唱呢?并不是渔歌有多么难学,只是没有人会在工业革命的后果——机械化造船,机械化捕鱼的时代,再唱着功能性极强的渔歌作业。随着科技的发展,出海作业的风险也越来越小。渔家大嫂的哭坟调也不再是对着海难中的亲人哭,而是逢丧便哭。我们知道历史,所以明白大风帆时代到机械化轮船时代的转换使渔歌不能繼续发展延续。对于年轻的渔民来讲,这却是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他们不在乎工业革命之类的历史,只知道换了新船,渔歌用不到了,用不到就不在作业中唱了,非常合乎生活逻辑。也非常实际。所以渔歌说面对的现实是必然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与爱唱的老渔民虽然也非常想把渔歌流传下去(这种心情还非常迫切,他们很怕渔歌失传),也偶尔教年轻人唱,但他们却把最大的希望寄托在像笔者这样的民间音乐研究者身上。他们希望笔者能通过专业的理论知识,把渔歌记录保存下去。这与我们学习中所希望的结果大相径庭。平时,我们更希望这些民族民间音乐能够在本民族(本地区)由“局内人”发展传承。可是现在我们所面对的却是他们希望由客位的方式来保存。(这里用了“保存”,而非“留存”,是因为笔者发现他们并没有想让渔歌继续发展,只要保留下来就很好了)。这也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与笔者同辈的岛民,比笔者更为局外人。他们虽然土生土长,但对渔歌这个个体却更不了解。也不感兴趣。让他们传承已经没有发展力和现实作用的东西,对他们而言可以算是一项负担了。也许老渔民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才无奈地做如此选择。
  更令人心痛的是,近年来一大批“海岛歌头”相继谢世,尚且健在的“歌头”和“船老大”也多在八十岁以上了。再不从这些德高望重的长者口中整理发掘出这些瑰宝,那将会造成巨大的文化损失和空白。
  在了解到情况后,与笔者相互协助抢救渔歌的是当地政府与文化局。令笔者非常感动的是当地的政府部门对渔歌抢救的重视与积极态度。他们作为渔家的后代,对渔歌的未来倾尽所有心力。他们成立了抢救、挖掘、整理小组,继续深入渔村各岛,对老艺人、老渔民进行普查、录音、录像。对渔民手中残存的歌词、曲谱进行抢救式整理,并在此基础上组织专业人员对搜集整理的渔家小调进行补充修正和完善。对已经自成体系的“砣矶曲调”进行整理,编补吸收各岛曲调,整理成更为完整的长岛套曲。尽量在采集过程中保持渔歌原生态的古朴与真实。整理后再将曲谱拿到老艺人和老渔民手中,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组织部分身体健康的老艺人和老渔民练唱编排,成立起长岛套曲演唱团,专门演唱最原汁原味的长岛套曲。多项举措积极实施,只为了一个目标:多一点留下长岛套曲的旋律与美好,多一点留下千年大风帆航海的沧桑印记。[6]
  注释:
  [1]长岛套曲:暂时的自定名。取意长岛诸多小曲连串成套,常做小戏演出
  [2]憩憩:长岛方言,意为打盹,半躺着休息。音qie
  [3]娘娘:即妈祖。长岛有北方海上最大的妈祖庙,见于明崇祯年代。岛民普遍信奉妈祖。妈祖又称海神娘娘,岛民皆亲切称其为娘娘。
  [4]渔家大嫂:方言,对渔村已婚妇女的统称
  [5]礁磐:长岛有座望夫礁,相传是一女子等候出海的丈夫,年年月月等候不动,化成礁石。岛上常用变成礁磐比喻女子等待出海的丈夫等得久。也寓意如礁磐般坚贞不变
  [6]本文的资料来自笔者在长岛渔村的访问、采录、整理。歌词文字部分由长岛文化局两位积极做抢救渔歌套曲工作的老先生胡迎先、郭贤坤共同整理。目前两位老先生又再下各岛,希望收集到更多的渔歌小曲。
其他文献
【摘要】:王世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人,因其绘画在艺术思想上具有共同的“仿古”特点,因而被尊称为清初“四王”。“仿古”这种画风得到了当时皇帝的推崇,“四王”画派被指定为当时画坛的“正宗”,得以雄踞于当代画坛百年,对后世的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四王”绘画倡导南宗绘画风格,绘画内容以山水画为主,绘画风格呈现“中和”之美,平心静气,消除浮躁之感,涵养平和仁爱之心的特点。因为“四王”绘画是当代绘画的先
期刊
【摘要】:在工业文明时代中,人类享受现代化生活的同时,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资源也在被人为的过度消耗。再生设计是为了更好的可持续发展,对资源的循环利用而减少资源浪费的一种设计行为。在环保性的产品设计中,就应该多考虑设计的再生性,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并节约资源。再生设计实际是对人类的发展和资源利用间的一种协调,从而为人们创造出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资源再利用;生态设计;可持续性;再生设计  
期刊
【摘要】:频谱音乐在瓦格纳时期开始萌芽,在印象主義时期和20世纪先锋派时期不断发展,随着电子音乐时期的到来逐渐成熟。  【关键词】:频谱音乐;历史;发展
期刊
【摘要】:本文重点考察由双音节动词与双音节名词组合而成的“V双+N双”句法结构。这种“V双+N双”结构一方面能够被理解为典型的述宾结构,另一方面则被理解为非典型的定中结构,因而形成了歧义,而这种同形异构的歧义现象对于语言的交际功能有着一定的阻碍。本文着重考察该歧义现象的形成,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相应的消除或减少歧义的途径,不断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使得语言的运用逐步达到准确、精炼、鲜明、生动的要求。 
期刊
【摘要】:洛阳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其在佛教音乐研究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佛教音乐则是中国宗教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佛教音乐在近2000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根植于中国传统音乐之中并随着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而传承。唐代,佛曲大盛,朝庭耽于佛曲,百姓则把庙会视为最重要的娱乐场所。佛教传入东土以后,其音乐风靡天下,而音乐的感染力和传播功能较之其他艺术更加强烈
期刊
摘要:“当代艺术”从时间上来说,指的是今天的艺术,深层次来说,是指具有现代精神和具备现代语言的艺术。其次,它广义是指包括后现代主义、波普艺术、女性主义、解构主义等的新艺术潮流,狭义是指艺术家对当代社会的个人表达。所以说,当代艺术的判断标准并非一种,而是多元化的。并且,当代艺术注重反映时代现实的问题,并不注重形式。理念是当代艺术的本质,只要把观点阐明,其形式可以是装置、行为、观念等。此外,当代艺术需
期刊
【摘要】:该文章试图从中国山水画的角度来解读阿恩海姆的“张力”理论以及张力的表现手法及形成因素,分析“张力”在中国山水画中的“运用”。从而找出中国山水画的“动感”,使人们对中国山水画和阿恩海姆的张力理论有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张力运动;中国山水;气韵;阿恩海姆  张力原是自然学科中物理学的一个术语,是物体内部存在的力的运动造成的一种紧张状态。然而每一副成功的艺术作品中却处处存在着张力
期刊
【摘要】: 从人类的诞生到今天,人们在创造新的交流方式上进行不懈的努力和探索:语言的产生、文字的创造、图像的出现等等,都使人类的交流进入一个更加文明的时代。不同的国家或民族之间的交流也因此逐渐频繁起来,形成了跨文化交际。长期以来,关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大多着眼于交际中肢体语言或副语言的使用、如何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等问题,图像的功能研究也大多聚焦在教学辅助作用的角度,而关于图像在跨文化交际中的
期刊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的召开,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号角,标志着我国的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对于乡镇层面来说,如何立足实际,丰富群众生活,繁荣基层文化,给广大群众以一种健康向上的文化引导,需要基层群文工作者去不断努力探索。以增强群众文化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提升群众文化的广度和深度,推动群众文化的普及和发展为目标;以提高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进基层群众文化的改革和发
期刊
【摘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广场舞作为一种群中文化形态勃然而兴,其凭借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简单大众化的舞蹈特色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与赞美,广场舞日益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和蓬勃发展的态势,极大推动大众文化建设。本文探讨了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在地位与作用,并提出了推动广场舞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广场舞;群众文化;建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