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徽省金寨县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县、全国第二大将军县,是红四方面军的主要诞生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在革命战争年代,金寨县先后有10万多英雄儿女参军征战,绝大部分血洒疆场、为国捐躯。解放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的就有11000多人。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金寨县时深情地说:“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回想过去的烽火岁月,金寨人民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
在投身革命的金寨儿女中,有这样一位曾为中央领导做过饭的炊事班战士,他叫李开文,在毛泽东身边工作了11年,是中央特灶班的班长。
弃家参军,泪别金寨
李开文离开大别山,一别就是17年。
离开大别山的时候,他已经35岁了。比起那些年轻的“红小鬼”,李开文略显沧桑。其实,在这之前,他早已在为红军做事,不过那时只是一名赤卫队员。
李开文所在的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二一九团,随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大别山时,走得太匆忙。他记得那一天是1932年农历八月十九日,黄昏时分,部队接到了命令,说声走,当即开拔。要去哪儿?他不知道,团长也不知道。只知道蝗虫一般的敌人,一下子从四面八方向大别山扑来。红军战士虽在七里坪、河口、胡山寨几地浴血奋战,但终因敌众我寡,不得不挥泪西撤,强行突围。
这次强行突围,使李开文获得了成为一名红军战士的机会。这机会,来自他的一双铁脚板。这双铁脚板是他从小烧窑练就出来的,更是到燕子河租田种地时练出来的。别看他个头不高,不到一米六,但人壮实,担子一上肩,一天可以走上100多里的山路,早把脚底板的老皮儿练厚。因为脚功硬,吃得苦,人又忠厚,接到突围命令时,他就被团长从赤卫队里挑出来,正式转为红军的担架兵。当兵的同时,也就当上了担架一班的班长。
“那一天,也巧,大部队从金寨县的板棚出发,正是从我家屋后经过。我不敢进屋,只偷着望了几眼,就跟着队伍走过去了。”1976年,李开文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这样说。
“队伍就从你家屋后经过,你也没有进家里向爱人告个别?”记者有点不理解。
“爱人?”李开文一怔。
“啊,我是说,你没去同老婆打声招呼?”
“没有。”
“来不及?”
“是不敢。”
“——为什么?”
“你想,”李开文说,“她刚生下了一对双胞胎,才16天,我一进屋,准当俘虏。我这个人不怕白狗子的子弹,就怕老婆的眼泪。”
就这样,他心一狠,走出了家门。
谁知,李开文却被跑出来看过路队伍的大儿子李锦旭发现了。8岁的李锦旭哭着、喊着,奔到他的跟前,说:“爸,妈妈天天念着你,等你回家呢!”
他不敢看孩子,更不敢停下。
“李班长,你还是回去看一下吧!”边上的担架队员也忍不住地劝他。
李开文这才停下来,回了一下头,望一眼哭成了泪人的儿子。但他马上又转过脸,走得更快了。他再没有停下,但眼泪已经把视线模糊了。
这时,李锦旭疯了似的冲过来,一下抱住他的一条腿不放。李开文不由一惊,不敢再犹豫了。他狠下心,一脚把儿子踢开。
被踢了一脚的李锦旭,呆在了地上,没有再追。李开文也没再回头。就这样,他离开了板棚,离开了金寨,离开了大别山。
回忆起这段往事,虽已过去了半个世纪,李开文仍然禁不住眼圈发红。他沉默了半晌,才对记者说:“革命是不能回头的,我的命大,当年许多战士就牺牲在西撤的路上。”
西征路上,死而复生
西撤的路,是杀出来的一条血路。成为红军战士的李开文,虽然一天都没有摸过枪,但一样拼杀在最前线。枪声一响,他就带着他的担架一班,两眼不眨地盯住火线上的战士。战士们冲上去了,他们就地卧倒。有人负伤倒下了,他们就冲上去将伤员抬下去。
为甩掉围追堵截的敌人,部队忍痛丢掉了笨重的武器,轻装前进。但担架上躺着的伤员,不可能丢掉。因此,李开文带领的担架班,每一天都在负重前行。
离开了大别山根据地的红军部队,如同离开亲娘迷了路的孩子,突然打响的遭遇战越来越多。因此,常常要不停地冲锋,连天连夜急行军。大路都让给敌人了,红军只能走小道,走那些没人愿走的山道。李开文脚上的草鞋早就磨破了,一走就留下了一个血脚印。
七十三师数千名干部战士都患上了烂脚病,一边赶着路,一边痛得龇牙咧嘴,忍不住地叫起来。有些战士吃不消,开了小差……担架班里的一个老乡,一天也想要溜走,被李开文发现了。李开文冲上去一把将他抓住。
老乡苦苦哀求:“李班长,我撑不住了,放我回家吧!”
李开文问:“回大别山去?”
“是。”
“你咋这么糊涂?你以为你还回得了大别山?”
老乡不解地望着李开文。
李开文开导说:“你参加了革命,就成了离弦的箭,没有了回头的路。现在大别山已经落在敌人手里,你回去就等于去找死。既然回去是一个死,不如跟着队伍杀一条活路来!”
老乡哑巴了半天,最后跟着李开文归了队。
在穿过敌人最后一道防线时,李开文抬着伤员一口气跑了30多公里山路都没有换肩。直到听说终于冲出敌人的封锁线了,他才敢喘口气。就在放下担架的那一瞬,他猛地觉得一股巨大的热浪从胸中喷射上来,吐出了满口的鲜血。
经过一路浴血苦战,李开文跟着队伍从皖西一直走到川北。这天刚到汉中附近,他们又被尾随而来的敌机发现了,数十枚炸弹扔进了躲闪不及的担架队的人群中。随着山摇地动的爆炸声,尘土弥漫,血肉横飞,还没等李开文反应过来,他一下就被埋进了碎石泥土中。
战士们把他扒出来的时候,见他已面如土色,不省人事。大家都认定他已经牺牲,便把他拖到死人堆里,准备找个地方统一安葬。 那个被他劝回归队的老乡,听说李开文在这次敌机的空袭中中弹身亡,怎么也不相信。他在死人堆里,硬是扒出了李开文。他哭喊道:“李班长,我是你老乡,你可不能就这样走了啊,我还要跟你奔一条活路呢!”
老乡一边抹泪一边下意识地将手指头伸到李开文的鼻子跟前去,竟发现还有气。
老乡大吃一惊,连忙跑到炊事班,找来小半碗米汤,撬开李开文的牙齿喂进去。就这样,李开文竟被他喂活了过来!
这消息被团长知道了,团长说:“这小子,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这以后,抬了一路别人的李开文,自己躺在了担架上,被抬着随队伍到达四川省的通江县,他被送进了医院。
这一住,就是一年。
刚开始,李开文浑身上下像散了架,一动,哪儿都痛。最痛的,还是他的心。当他知道自己的两只耳朵在那一声惊天动地的爆炸声中被震聋了,便感到自己成了一个大废人,再也当不成红军战士了,痛苦得几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后来医生告诉他,除了两耳伤残,他的五脏六腑都还没有问题。李开文这才渐渐平静下来,于是开始数着日子过,盼望着出院的那一天。
不久,他就能自己动弹了。能动,他不愿再麻烦别人,就一点一点地溜下床,从地上爬,自己去上厕所。再后来,可以站了,他就咬着牙,扶着墙,一步步、一天天,练习走路,盼着早日康复,回到担架班去。
草地行军,身焐湿柴
终于熬到了出院的这一天,李开文却突然改变了主意,他找到自己的部队,对团长说:“给我一支枪吧,我要当个真正的战士!”
团长说:“你早已经是个真正的战士了!”说罢瞅着李开文哈哈大笑。
这把李开文笑傻了。他不知道自己要求扛枪上前线打仗,有什么好笑的。
团长摸着自己的耳朵大声对他说:“聋子怎么可以打仗呢?你现在连担架班也去不成了。”
李开文一下愣住了:“那我还能干什么?”
“你就去烧饭吧。”
李开文听到了,却不说话。
团长大声问:“怎么,你不乐意?”
李开文无可奈何地说:“只要能留在部队,就好。”
团长见李开文回答得有些勉强,皱了皱眉头。李开文生怕团长改变主意,让他脱掉军装,便慌忙用才学会的四川话大声答道:“要得!”
1935年8月,当上了红军炊事员的李开文随部队进入草地。自古以来,人们都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可李开文最“难为”的还不是“无米之炊”。没有米,可以用青稞下锅;没有青稞了,可以杀掉战马;没有战马了,还可以去拣苦马菜煮了吃——苦马菜,真苦!滤了5遍水到嘴里还苦。后来连苦马菜也挖不到了,还有皮带——那会儿的皮带添上水熬成汤可以充饥。即便连皮带也吃光了,还有能吃的草根呢。
最难的,是没柴。尽管草地上满眼是草,可那些草就像战士身上的军衣,整天裹着雾气,罩着寒气,湿漉漉的。甚至到了宿营时,也找不到一块儿干地皮。再说了,草地上的天,说变就变,一天数变,一会儿大雨滂沱,一会儿冰雹如注,一会儿又是漫天飞雪。有许多战士走着走着,就倒在了泥沼中,再没有走出草地。
进入草地不久,人们便发现,李开文很快变得面黄肌瘦,肚子也开始浮肿,浮肿得连走路也成了问题。但是,部队住下来之后,他的身体一下又变了回去,大家这才注意到,他的肚子不是浮肿,那是他把能引火的湿漉漉的柴草,塞进自己的衣服里,他是在用自己的体温把那些湿柴焐干,赶到宿营时,好马上把军灶烧着。
于是,在他所在的团,乃至他所在的师中,他的军灶每天总是第一个在草地上升起炊烟。他的军灶就成为全团乃至全师炊事班的火种。李开文的名字,也就跟着他的火种,在军中被到处传颂!
当上特灶班长,成为劳动模范
当中国工农红军会师会宁后,李开文被调入中央红军。他做梦也想不到,调入中央红军后,不久又被派往延安,直接分配到党中央机关。一去,就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炊事班班长,接着又调任中央特灶班班长,天天同毛泽东生活在一起。
有人羡慕地问李开文:“你做了毛主席的炊事员,一定感到很骄傲吧?”
李开文听了,慌忙说:“我哪敢骄傲。不能瞎讲。毛主席不搞特殊化,我们不是只给毛主席一人做饭。在特灶班吃饭的,有毛主席,还有周副主席、陈云部长、李富春部长,多着呢。”
当然,他又说,有时毛泽东写文章写得很晚,他发现锅里的饭菜已经凉了,还不见主席的秘书来,他就会把饭菜重新热一热,亲自送过去。
有一次,其他首长的饭菜都由秘书们取走了,就是不见毛泽东的秘书。李开文就端着热好的饭菜,给送过去。那是隆冬季节,到毛泽东的窑洞时,门一推开,一阵寒风也跟着卷了进去。他禁不住打了一个冷战。
听到开门声,毛泽东抬起了头,恰好看到了李开文在打冷战,他马上停下笔,说道:“老班长,我看你穿得太单薄了。”
李开文忙掩上门,连声说:“不冷,不冷,我习惯了。”
毛泽东笑着,干脆丢下笔,起身取出一件羊皮背心递给他。李开文放下饭菜,一个劲摇手,执意不要。但毛泽东坚持要给,不要不行。
毛泽东说:“叫你穿上就穿上,你个小,我个子大,抗冷。你老班长要是冻病了,我就吃不到你做的那道我最爱吃的菜了!”
李开文穿上羊皮背心,抬起头问:“主席,我做的哪样菜,你说最爱吃?”
毛泽东说:“当然是红烧肉嘛!”
李开文一听,反而有点不好意思。他刚来就听说,毛泽东是湖南人,最爱吃湖南的红烧肉,他就偷偷地跑去请教了别的炊事班的大师傅,回来后照着葫芦画瓢,试了几次,自己都觉得拿不出手,没想到竟得到了毛泽东的充分肯定……
新中国诞生前夕,从中央机关文化学校归来的李开文,被陈云找去谈话:“组织上准备安排你到天津糖厂当副厂长,有何意见?”“我想回老家。”他毫不犹豫地谢绝了。
就这样,他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土地——革命老区金寨县,到响山乡当了一个粮仓主任。在这平凡的岗位上,他又干出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被评为红管家、劳动模范。
1956年,赴北京参加全国粮食战线英模大会,是李开文后半生的又一个辉煌点。在大会主席台上,毛泽东见到了李开文:“啊!老班长回来了。”他一边拉住李开文的手,一边伸出大拇指说,“真了不起,你回去又得了一个劳动模范!”
(责任编辑:徐嘉)
在投身革命的金寨儿女中,有这样一位曾为中央领导做过饭的炊事班战士,他叫李开文,在毛泽东身边工作了11年,是中央特灶班的班长。
弃家参军,泪别金寨
李开文离开大别山,一别就是17年。
离开大别山的时候,他已经35岁了。比起那些年轻的“红小鬼”,李开文略显沧桑。其实,在这之前,他早已在为红军做事,不过那时只是一名赤卫队员。
李开文所在的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二一九团,随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大别山时,走得太匆忙。他记得那一天是1932年农历八月十九日,黄昏时分,部队接到了命令,说声走,当即开拔。要去哪儿?他不知道,团长也不知道。只知道蝗虫一般的敌人,一下子从四面八方向大别山扑来。红军战士虽在七里坪、河口、胡山寨几地浴血奋战,但终因敌众我寡,不得不挥泪西撤,强行突围。
这次强行突围,使李开文获得了成为一名红军战士的机会。这机会,来自他的一双铁脚板。这双铁脚板是他从小烧窑练就出来的,更是到燕子河租田种地时练出来的。别看他个头不高,不到一米六,但人壮实,担子一上肩,一天可以走上100多里的山路,早把脚底板的老皮儿练厚。因为脚功硬,吃得苦,人又忠厚,接到突围命令时,他就被团长从赤卫队里挑出来,正式转为红军的担架兵。当兵的同时,也就当上了担架一班的班长。
“那一天,也巧,大部队从金寨县的板棚出发,正是从我家屋后经过。我不敢进屋,只偷着望了几眼,就跟着队伍走过去了。”1976年,李开文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这样说。
“队伍就从你家屋后经过,你也没有进家里向爱人告个别?”记者有点不理解。
“爱人?”李开文一怔。
“啊,我是说,你没去同老婆打声招呼?”
“没有。”
“来不及?”
“是不敢。”
“——为什么?”
“你想,”李开文说,“她刚生下了一对双胞胎,才16天,我一进屋,准当俘虏。我这个人不怕白狗子的子弹,就怕老婆的眼泪。”
就这样,他心一狠,走出了家门。
谁知,李开文却被跑出来看过路队伍的大儿子李锦旭发现了。8岁的李锦旭哭着、喊着,奔到他的跟前,说:“爸,妈妈天天念着你,等你回家呢!”
他不敢看孩子,更不敢停下。
“李班长,你还是回去看一下吧!”边上的担架队员也忍不住地劝他。
李开文这才停下来,回了一下头,望一眼哭成了泪人的儿子。但他马上又转过脸,走得更快了。他再没有停下,但眼泪已经把视线模糊了。
这时,李锦旭疯了似的冲过来,一下抱住他的一条腿不放。李开文不由一惊,不敢再犹豫了。他狠下心,一脚把儿子踢开。
被踢了一脚的李锦旭,呆在了地上,没有再追。李开文也没再回头。就这样,他离开了板棚,离开了金寨,离开了大别山。
回忆起这段往事,虽已过去了半个世纪,李开文仍然禁不住眼圈发红。他沉默了半晌,才对记者说:“革命是不能回头的,我的命大,当年许多战士就牺牲在西撤的路上。”
西征路上,死而复生
西撤的路,是杀出来的一条血路。成为红军战士的李开文,虽然一天都没有摸过枪,但一样拼杀在最前线。枪声一响,他就带着他的担架一班,两眼不眨地盯住火线上的战士。战士们冲上去了,他们就地卧倒。有人负伤倒下了,他们就冲上去将伤员抬下去。
为甩掉围追堵截的敌人,部队忍痛丢掉了笨重的武器,轻装前进。但担架上躺着的伤员,不可能丢掉。因此,李开文带领的担架班,每一天都在负重前行。
离开了大别山根据地的红军部队,如同离开亲娘迷了路的孩子,突然打响的遭遇战越来越多。因此,常常要不停地冲锋,连天连夜急行军。大路都让给敌人了,红军只能走小道,走那些没人愿走的山道。李开文脚上的草鞋早就磨破了,一走就留下了一个血脚印。
七十三师数千名干部战士都患上了烂脚病,一边赶着路,一边痛得龇牙咧嘴,忍不住地叫起来。有些战士吃不消,开了小差……担架班里的一个老乡,一天也想要溜走,被李开文发现了。李开文冲上去一把将他抓住。
老乡苦苦哀求:“李班长,我撑不住了,放我回家吧!”
李开文问:“回大别山去?”
“是。”
“你咋这么糊涂?你以为你还回得了大别山?”
老乡不解地望着李开文。
李开文开导说:“你参加了革命,就成了离弦的箭,没有了回头的路。现在大别山已经落在敌人手里,你回去就等于去找死。既然回去是一个死,不如跟着队伍杀一条活路来!”
老乡哑巴了半天,最后跟着李开文归了队。
在穿过敌人最后一道防线时,李开文抬着伤员一口气跑了30多公里山路都没有换肩。直到听说终于冲出敌人的封锁线了,他才敢喘口气。就在放下担架的那一瞬,他猛地觉得一股巨大的热浪从胸中喷射上来,吐出了满口的鲜血。
经过一路浴血苦战,李开文跟着队伍从皖西一直走到川北。这天刚到汉中附近,他们又被尾随而来的敌机发现了,数十枚炸弹扔进了躲闪不及的担架队的人群中。随着山摇地动的爆炸声,尘土弥漫,血肉横飞,还没等李开文反应过来,他一下就被埋进了碎石泥土中。
战士们把他扒出来的时候,见他已面如土色,不省人事。大家都认定他已经牺牲,便把他拖到死人堆里,准备找个地方统一安葬。 那个被他劝回归队的老乡,听说李开文在这次敌机的空袭中中弹身亡,怎么也不相信。他在死人堆里,硬是扒出了李开文。他哭喊道:“李班长,我是你老乡,你可不能就这样走了啊,我还要跟你奔一条活路呢!”
老乡一边抹泪一边下意识地将手指头伸到李开文的鼻子跟前去,竟发现还有气。
老乡大吃一惊,连忙跑到炊事班,找来小半碗米汤,撬开李开文的牙齿喂进去。就这样,李开文竟被他喂活了过来!
这消息被团长知道了,团长说:“这小子,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这以后,抬了一路别人的李开文,自己躺在了担架上,被抬着随队伍到达四川省的通江县,他被送进了医院。
这一住,就是一年。
刚开始,李开文浑身上下像散了架,一动,哪儿都痛。最痛的,还是他的心。当他知道自己的两只耳朵在那一声惊天动地的爆炸声中被震聋了,便感到自己成了一个大废人,再也当不成红军战士了,痛苦得几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后来医生告诉他,除了两耳伤残,他的五脏六腑都还没有问题。李开文这才渐渐平静下来,于是开始数着日子过,盼望着出院的那一天。
不久,他就能自己动弹了。能动,他不愿再麻烦别人,就一点一点地溜下床,从地上爬,自己去上厕所。再后来,可以站了,他就咬着牙,扶着墙,一步步、一天天,练习走路,盼着早日康复,回到担架班去。
草地行军,身焐湿柴
终于熬到了出院的这一天,李开文却突然改变了主意,他找到自己的部队,对团长说:“给我一支枪吧,我要当个真正的战士!”
团长说:“你早已经是个真正的战士了!”说罢瞅着李开文哈哈大笑。
这把李开文笑傻了。他不知道自己要求扛枪上前线打仗,有什么好笑的。
团长摸着自己的耳朵大声对他说:“聋子怎么可以打仗呢?你现在连担架班也去不成了。”
李开文一下愣住了:“那我还能干什么?”
“你就去烧饭吧。”
李开文听到了,却不说话。
团长大声问:“怎么,你不乐意?”
李开文无可奈何地说:“只要能留在部队,就好。”
团长见李开文回答得有些勉强,皱了皱眉头。李开文生怕团长改变主意,让他脱掉军装,便慌忙用才学会的四川话大声答道:“要得!”
1935年8月,当上了红军炊事员的李开文随部队进入草地。自古以来,人们都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可李开文最“难为”的还不是“无米之炊”。没有米,可以用青稞下锅;没有青稞了,可以杀掉战马;没有战马了,还可以去拣苦马菜煮了吃——苦马菜,真苦!滤了5遍水到嘴里还苦。后来连苦马菜也挖不到了,还有皮带——那会儿的皮带添上水熬成汤可以充饥。即便连皮带也吃光了,还有能吃的草根呢。
最难的,是没柴。尽管草地上满眼是草,可那些草就像战士身上的军衣,整天裹着雾气,罩着寒气,湿漉漉的。甚至到了宿营时,也找不到一块儿干地皮。再说了,草地上的天,说变就变,一天数变,一会儿大雨滂沱,一会儿冰雹如注,一会儿又是漫天飞雪。有许多战士走着走着,就倒在了泥沼中,再没有走出草地。
进入草地不久,人们便发现,李开文很快变得面黄肌瘦,肚子也开始浮肿,浮肿得连走路也成了问题。但是,部队住下来之后,他的身体一下又变了回去,大家这才注意到,他的肚子不是浮肿,那是他把能引火的湿漉漉的柴草,塞进自己的衣服里,他是在用自己的体温把那些湿柴焐干,赶到宿营时,好马上把军灶烧着。
于是,在他所在的团,乃至他所在的师中,他的军灶每天总是第一个在草地上升起炊烟。他的军灶就成为全团乃至全师炊事班的火种。李开文的名字,也就跟着他的火种,在军中被到处传颂!
当上特灶班长,成为劳动模范
当中国工农红军会师会宁后,李开文被调入中央红军。他做梦也想不到,调入中央红军后,不久又被派往延安,直接分配到党中央机关。一去,就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炊事班班长,接着又调任中央特灶班班长,天天同毛泽东生活在一起。
有人羡慕地问李开文:“你做了毛主席的炊事员,一定感到很骄傲吧?”
李开文听了,慌忙说:“我哪敢骄傲。不能瞎讲。毛主席不搞特殊化,我们不是只给毛主席一人做饭。在特灶班吃饭的,有毛主席,还有周副主席、陈云部长、李富春部长,多着呢。”
当然,他又说,有时毛泽东写文章写得很晚,他发现锅里的饭菜已经凉了,还不见主席的秘书来,他就会把饭菜重新热一热,亲自送过去。
有一次,其他首长的饭菜都由秘书们取走了,就是不见毛泽东的秘书。李开文就端着热好的饭菜,给送过去。那是隆冬季节,到毛泽东的窑洞时,门一推开,一阵寒风也跟着卷了进去。他禁不住打了一个冷战。
听到开门声,毛泽东抬起了头,恰好看到了李开文在打冷战,他马上停下笔,说道:“老班长,我看你穿得太单薄了。”
李开文忙掩上门,连声说:“不冷,不冷,我习惯了。”
毛泽东笑着,干脆丢下笔,起身取出一件羊皮背心递给他。李开文放下饭菜,一个劲摇手,执意不要。但毛泽东坚持要给,不要不行。
毛泽东说:“叫你穿上就穿上,你个小,我个子大,抗冷。你老班长要是冻病了,我就吃不到你做的那道我最爱吃的菜了!”
李开文穿上羊皮背心,抬起头问:“主席,我做的哪样菜,你说最爱吃?”
毛泽东说:“当然是红烧肉嘛!”
李开文一听,反而有点不好意思。他刚来就听说,毛泽东是湖南人,最爱吃湖南的红烧肉,他就偷偷地跑去请教了别的炊事班的大师傅,回来后照着葫芦画瓢,试了几次,自己都觉得拿不出手,没想到竟得到了毛泽东的充分肯定……
新中国诞生前夕,从中央机关文化学校归来的李开文,被陈云找去谈话:“组织上准备安排你到天津糖厂当副厂长,有何意见?”“我想回老家。”他毫不犹豫地谢绝了。
就这样,他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土地——革命老区金寨县,到响山乡当了一个粮仓主任。在这平凡的岗位上,他又干出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被评为红管家、劳动模范。
1956年,赴北京参加全国粮食战线英模大会,是李开文后半生的又一个辉煌点。在大会主席台上,毛泽东见到了李开文:“啊!老班长回来了。”他一边拉住李开文的手,一边伸出大拇指说,“真了不起,你回去又得了一个劳动模范!”
(责任编辑:徐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