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为陈氏小品做小改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cat_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可否认,在小品组合石的创作方面,陈先生是一个佼佼者,他在小品组合石方面做了很好地探索和追求,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他在这个领域走在了前头。仔细研究陈先生的作品,由于石在作品中的比例偏小,使作品更像是有一种工艺美术作品特点。
  组合石的出现,是对天然观赏石的补充。使原本表现力较为单一的天然观赏石变得更为丰富、更有内容。大家都在呼吁,希望观赏石能够成为艺术品的一员,但艺术品的要求是要反映或者是表现艺术家的情趣、思想、爱好和造诣的作品,天然观赏石所能反映的这些东西是很有限的。也就是说,作为一个观赏石的发现者或收藏者,他想用观赏石来表现或反映他的艺术造诣或思想情趣是很被动和有限的。但小品组合石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既有天然性、野趣性,又有艺术性。同样的小件观赏石,它会随着创作者不同的构思、创作手法、表现形式而展现不同的内容,从而反映出作者在文学、艺术、历史方面的修养。无疑,上海的“陈老二”先生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陈先生小品组合石的创作,得益于他深厚的美术功底,使得他的作品主题突出,让人耳目一新,过目不忘。这也是海派艺术家、收藏家们共同的特点:凡事都要求精、求新、求不同。这一点,令我们不得不佩服。坦率地说,我们很多人是做不到的,即使想做,也要有好的构思,如果自己的动手能力有限的话,那些制作精细小道具的工匠可能都不好找。而陈先生以他精益求精的精神和独具慧眼的视角为我们呈现了一道道风格隽异的视觉大餐,让我们这些爱石者们享受到了不同的感受。不可否认,在小品组合石的创作方面,陈先生是一个佼佼者,他在小品组合石方面做了很好的探索和追求,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他在这个领域走在了前头。
  但作为观赏石家族中的一员,小品组合石的创作仍然不应离开天然性和野趣性,也就是说石头是主要的,这一点我同意《陈老二现象》文中所说:“配件添加与否、添多少,全由主角——奇石说了算……一味堆砌配件势必会拥塞,缺少中国审美中留白的雅致,就不美了。”仔细研究陈先生的作品,由于石在作品中的比例偏小,使作品更像是有一种工艺美术作品特点。如果把石头去掉,也不失为一件精美的木雕小件,或放上其他工艺品如小泥人或小雕件,还可能展示出不同的题材和内容。这里我冒昧试着分析一下发表在《中华奇石》2011年1 2期上陈先生的四件作品:“松下问童子”不必说,配件只有一棵松树,没有暄宾夺主,是符合我们大家认可的小品组合石形式的。“谋天下”整个配件与石头配制比较合理,较好地反映了几个人物的身份,高堂大院,绝非寻常人家,但背景墙上的仕女图让人感觉是几个文人在闲谈,而不像是政治家在谋大事。如果换成一幅表现雄心壮志的书法,或许对点明主题更好?“纪晓岚”也是被大家公认的优秀组合小品,但如果把所有配件取了,换一几架,上置几本线装书同样也能点题,还不使配件与主石抢戏。再说一下“大郎旧闻”,初看认为是一个店铺,看名字才知道这表现的是家里,真要有这么大的房子,开个餐馆好了,不用挑担走街串巷了。其实配件中房子的三面墙只要右面的一半就好了,就象戏台上布景一样,只需一个角,房子就有了。左边的空白,可以看成是屋里也可以是大街,两个人是在告别或是说话。这样,展示的空间大了,观者想象空间也丰富了。当然,这只是世俗的眼光。
  俗话说,站着说话不腰痛,我也试着制作过小品组合,深知其中的艰难与辛苦,以上所说可算是鸡蛋里头挑骨头。就陈先生在小品组合石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大家认可的,在小品石创作上有开拓之功。真心希望看到陈先生更多的优秀作品,让我们一饱眼福。一种好的文化我们需要学习,艺术则需要创新,有个性、有特色,而不是复制、摹仿,更无需推广。
其他文献
陈老二的戈壁小品能引发争议,就在于他已经能自由游走于“闷片”与“大片”的之间,不断转换两种制片人的角色而市场还未见惯不惊。  今天的讨论,我想先抛开“组合创作”不谈,“跑题”和大家聊聊电影。  酷爱通过迅雷快车下载电影的“土拨鼠”们,在心里有着“闷片”和“大片”的分类。顾名思义,闷片很闷。简单的剧情陈述与朴实的摄影手法被一两个骨灰级的演技派支撑着,让人在昏昏欲睡中坚持守完全场。但是,这样的闷片,往
期刊
至于配件是否用天然石而优于人工制作,我认为不一定,当然,有天然成形的石头配件最好,但如果天然石头的配件似象非象,大小比例、质地色彩都与主石不协调,那还不如用一些人工制作的配件。  说到小品组合,不由使我想起了八年前的往事,那还是杨靖女士在柳州担任某刊总编时,她曾很认真地征询我对小品组合赏玩有何看法。我当时也非常明确地表示,我并不十分赞赏这种赏玩方式。我总觉得,将一些拇指般大小的石头作为小鸡、小鸭、
期刊
编者按:由“陈老二现象”引发的对小品组合配件使用的探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关于小品组合的创作,有人说“创新的是对于奇石是发现的艺术观念的颠覆”,有人说“需要实践的才力与勇气”,有人仍然以传统赏玩方式为重……正如王华强先生所说:“在这个百家争鸣,相互影响的发展过程中,谁会对未来赏石标准影响更多,市场和时间会给出答案。”  赏石又称作“发现的艺术”,即注重奇石所表现的主题的发掘,实际上是将奇石作为一种
期刊
由“陈老二现象”所引起的关于小品石组合中配件的讨论,很有意义,笔者有以下认识求教于同仁。  一、小品石组合的配件,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配件好比戏剧中的道具,小至手中之物,大至桌椅板凳。广义的配件还包括陈设环境的营造,如演示的背板、背景及其上的挂件等。笔者此文指狭义的配件。  二、配件之于小品石组合,有不用、可用、必用这三种情况。两人对弈,以石为台,就不一定要置一方格的棋盘配件于其上,这是不用的
期刊
黄伟,中国观赏石协会会员、山西省石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山西省收藏家协会奇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奇石》杂志太原通联站站长。上世纪八十年代与石结缘,九十年代末开始玩石,2009年开石店“品石吧”。奇石收藏种类广泛,藏品每次参展均能获奖。赏玩奇石坚持求真、求美、求新,善于发现美和创造美,使之个·陛化、人性化和人文化,同时享受这种爱好带来的快乐。赏石心得:“一块石头,一个梦:一个爱好,一份乐;一分收
期刊
辛卯岁末,读过《中华奇石》杂志发表的《“陈老二现象”之奇石组合中的配件使用应适度》一文后颇有同感。  一、回首一路风景  众所阁知,自2005年小品石组合被系列报道后,创作、赏玩小品石组合的石友应声而动,很快便形成了一道时尚风景,甚至延伸到宝岛台湾。随后几年虽风光不如之前,但“潜流”仍在涌动。  2010年由山西省石文化艺术研究会和石家庄市桥东区观赏石协会共同策划并组织实施的“晋冀小品雅石组合艺术
期刊
由于小品组合现尚无统一的标准,各地的评分方法不一,大多靠感觉、印象打分,在实际评奖中,大部分作品优劣高低,确实一目了然。但在具体的阐述鉴评意见中,仍需依据各项要素进行综合分析评述,使鉴评工作更具科学性、规范性。  由台湾石友率先创作的特殊赏玩方式——小品组合,其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力,令人耳目一新,短短几年在大陆石界迅速传播兴起。我国西北地区的内蒙古、新疆地区戈壁小品石极为丰富,其质优形奇、润洁
期刊
2011年11月13日是星期天,我们五位石友结伴到南京六合横梁去觅石,一路谈笑风生。大家不时欣赏着窗外秋色,效外的田野到处呈现出一派秋色怡人的景色,雨后的天空更显明朗,山旁的野菊格外漂亮。一阵秋风吹来,树叶轻轻地飘落下来,就像一只只金色的彩蝶在空中飞舞,飞落在乡间的道路上,仿佛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  我们无暇去欣赏这金秋美景,却兴致颇高地谈论着近日石友们寻觅到的美石。上午八点半已来到南京雨花石文
期刊
闻章,本名靳文章。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身边禅》、《把握人生未知的命运》、《活卦》、《韩羽》、《小兵张嘎之父》《一步一步莲花》等。  喜欢石头的人是越来越多了,为什么呢?是因为石头越来越值钱了么?有的人可能看重的是石头的含金量,但真正喜欢石头的人,并不在钱上用心。  我所在的石家庄,有一大批喜欢石头的人,其中有一批人是诗人。我就是在诗人刘小放先生的引导下,喜欢上石头的。诗人为什么喜欢石头呢?因为
期刊
采访:吴蕊贤  刘静,一位二线城市的普通奇石经营者。从当年贸然下海,到多次艰难转型,再到逐渐摸索出自己的经营之道,她的经营轨迹和心路历程,或许对你有所启发。她在舍弃、转变和坚守之间的抉择,也是许多石界人士的缩影。  不舍些东西,就没有生路  本刊:你是在什么情况下进入石界的?  刘静:在2003年开石店之前,我像很多人一样“正正常常”的。听别人讲地底下出石头,还能卖钱,我觉得不可思议:地底下出的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