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青海绚丽的名片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w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识青海,先从西宁开始。那么,如何向人们介绍西宁呢?是先行介绍西宁的园林呢?还是有着百姓大舞台的中心广场?还是坐落着青海省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的新宁广场?抑或是贯穿南北的麒麟湾?还是高楼成林的海湖新区……西宁四区三县,说哪哪儿都有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该如何将了解青海的这张名片———西宁介绍得简洁而富有诗意、“设计”得切实而绚丽呢?我恐怕没有能力做到这点,在这里只能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小时候听父亲绘声绘色地讲他的西宁见闻,很是神往。斯时我连县城桥头都没去过。对于所谓城市,全无想象力。直到14岁读初二时,由老师出面组织、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的一次西宁游中,我生平第一次乘火车到了西宁,第一次朦胧地阅读城市。老师把我们带进人民公园一玩就是一个上午,尚记得那天天气晴好,公园内花红柳绿,景色宜人。但吸引我们的却是在村里看不到的景致,“热闹”更能吸引我们。
  下午我们出了公园,跟着老师一路走,一路东张西望。到西门(抑或是大十字)时由于好奇心的缘故,我一不留神,掉队了。不用说当时挺紧张,四处紧跑着找“队伍”不得,只好向路人打听去火车站的路,我知道找到车站就不用怕了,老师和同学们一定会来的。现在想来,从西区的人民公园到东区火车站,竟然全程步行。为什么没有乘坐公交车呢?当时的西宁不至于没有公交车吧?可能是老师考虑到我们学生没有乘车费用而步行,抑或是我们第一次到西宁,步步新奇,处处是风景,逛着走很是高兴。
  第二次来西宁已经是22岁的年纪了,不为别的,只为找《青海湖》编辑部投稿。问来问去,这才对于西宁的街道名初步有了印象,那时的《青海湖》编辑部尚在黄河路xx号(具体多少号忘了)。后来,近四万字的中篇小说在编辑先生的修改和润色下,在《青海湖》发表出来了。更好的事情是省文联的领导认为我有文学创作潜力,让我参加了“青海文学院第五期学习”,使我有机会在西宁学习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当时住在红楼饭店,大概靠近塑料厂。这是1991年的事。
  时间将我从一个小伙子带入了人生的中年;却将西宁从“旧城”带进了一座现代化的“新城”。虽然我想着急说说西宁突飞猛进的巨变,但是先大体了解一下历史,更能看出今天西宁的出彩,更能展望西宁明天的辉煌。
  西宁地处青海省东部,黄河支流湟水上游,四面环山,三川会聚,扼青藏高原东方之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素有“西海锁钥”“海藏咽喉”之称。平均海拔2261米,地理坐标东经101°77′、北纬36°62′。地势自北向南倾斜,西北高,东南低,东西狭长,形似一叶扁舟。西宁市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高原古城。是我国黄河流域文化的组成部分。据城北区朱家寨遗址、沈那遗址和西杏园遗址等考古发现,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产、生活,繁衍生息。商周秦汉时期,河湟地区是古羌人聚居的中心地带。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将军在此设西平亭。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设西海郡。唐初(公元619年)建鄯州,成为青藏高原与中原的交通中转站。五代北宋时称青唐城,是吐蕃唃厮啰的国都,成为东西商贸交通的都会,兴盛一时。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宋军进入青唐城,改称西宁州(取名西方安宁之意),建陇右都护府。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改置西宁府。1914年裁西宁府,设西宁道。1926年,撤销道,改为西宁行政区,设西宁行政长官。1946年西宁改县为市,成为青海省省会。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仍作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西宁有着渊源流长的历史文化,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是青藏高原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我参与编辑《西宁城东文史资料》时,看到一篇《城东区大拆迁纪实》,写的是西宁火车站综合改造、枢纽工程项目征地拆迁、機场高速路(西宁段)拆迁、北山危岩体治理拆迁、林家崖拆迁、瓦窑沟治理拆迁等“拆迁促城市发展、拆迁惠及民生”的工程。文章中说:“扑面而来的大拆迁,曾经让我们不知所措,让我们寝食难安,也让我们欢欣鼓舞。如何看待牵动人心的拆迁、利益重新布局、决定城市面貌定位的大拆迁,想必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不同回答……”时过经年,作者在本文中提到的“两年之后,这里将矗立起一座规模宏大、设施一流、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环境优美的现代化交通枢纽商贸发展的黄金圈”业已实现。西宁建设,由此窥见一斑。
  在《青春去青海》一书中用这样一段话描绘青海:“青海是旅行家的热土,探险家的乐园,摄影家的天堂,修行者的依托,勇敢者和挑战者的战场,学者和科学家的百科全书,也是寻梦人心灵里最后的一片净土。在这里天很高,地很阔,人很小,心很大。来吧,这是一个大美的青海。”该书介绍了30个青海必看景点后说:“青海旅游,从西宁开始。”这是我完全认可的观点。从旅游局档案资料知道,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刚刚开放不久,无论是外国人、还是“四种人(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来青海旅游,吃住在西宁,观光市容市貌是必有的安排。
  有人说:“地图上,青海像一只蜷身腾跃的兔子,青海湖是它的眼睛。”青海,虽因境内有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但青海湖可以是青海的“眼睛”,但代表青海的绚丽名片,必定是省会西宁。
其他文献
时间:当代,夏季的一天  地点: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某村在建公路边  人物:祁六十一:土族,当地农民妲兰索:土族,村干部赵书记: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书记马工程师:县交通局干部  【幕启:隐约传来青海土族“花儿”的音乐,台上有一农房,门上面写着“土乡小院”,墙上写着一个“拆”字】  【祁六十一抬着售货的箱子,由房内出】  祁:(兴奋、旁白)我家尕奎考上北京的大学了,尕奎是我们家里出的第一个大学生,这个
期刊
许多航空公司希望加入航空联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因航司实力不同及地理环境的差异,联盟对其产生的影响也不同.本文对航空公司加入联盟前后经济性进行分析,从三方面呈现联盟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陈元魁先生是我省著名的民俗学家及作家,是省政府聘任的省文史研究馆员。他以自己的文学笔触,以善于捕捉民间生活细节蕴含社会核心意义的思想敏锐,以拥有巨量真实生活素材为前提,梳理、整合、提纯前辈们在地方文史方面那些零碎又缺少系统的内容,艺术化地再现青海民众日常生活从贫困单一到富裕丰满的演进过程,给后来人提供了一部部血肉鲜活的文史材料。  如果说在撰写以家族历史为主脉的长篇小说《麒麟河》时,他不得不注入很
期刊
本文作者就园林绿化大树移栽保活技术进行了探讨,望能最大限度提高新植大树的成活率和移栽质量,避免因大树死亡造成资源的浪费。
2018年9月28日至29日,“青海地方曲艺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座谈会”以及“2018青海地方曲艺展演”活动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举行。通过这次观摩活动,在为地方曲艺走向舞台成为常态化而欢欣鼓舞之际,不禁为传统曲艺在民间的发展忧心忡忡。曲艺来自民间,产生于民间,成长于民间,所以说曲艺是“市井文化”。它存活于民间土壤,离开民间土壤的氛围后,舞台化的曲艺更多展现的是视觉艺术,身着华丽盛装的演员被
期刊
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常涉及到高程测量。传统的三角高程测量方法已经凸显他的局限性。随着科技的进步,利用跟踪杆配合全站仪进行高程测量的新方法越来越普及,新方法既结合了水准
春日  高原春晚日升迟,  野地空山鸟语稀。  但得一场毛毛雨,  千山万壑换青衣。忆端午  又忆当年端午节,  香囊美艳小童追。  谁家阿姐笸箩里,  乡绣锦花蝴蝶飞。听雨  蒼生易老天亦老,  夜半无眠雨潇潇。  人间古来多烦恼,  凝愁运化泪飘飘。立秋  秋临寻句雨中行,  山道泞泥车自横。  遥想前年什川镇,  游人偏爱是残红。青稞  黄田百亩满山湾,  极目峰峦雪线连。  八月农家秋夕夜
期刊
随着社会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电力工业发展非常快速,然而根据我国输电配电的情况,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并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在电力市场标准化管理中,必须确保
期刊
在那波澜壮阔的烽火岁月,无数共产党人,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洪流。在烈火硝烟中,在白色恐怖里,他们用信仰、热血和生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璀璨瑰丽的生命华章。恪守信仰、不忘初心的“宣誓书”,坚韧决绝、宁折不屈的“绝命书”,舍生忘死、同敌人一决生死的“请战书”,赤胆忠诚、以身许党报国的“托孤书”,柔情万千、血色浪漫的“行军书”,温情脉脉、激扬励志的“两地书”,悲壮豪迈、荡气回肠的“无字书”……一段段传奇经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