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舞剧《仓央嘉措》的音乐特点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ongz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舞剧《仓央嘉措》作为2015年国家艺术基金最高资助项目,在表现形式与音乐创作上有很强的创新性,是一部“活佛”的史诗,更是一出“心灵”的舞剧。本舞剧共有五幕,通过三位不同年龄段的舞蹈演员,演绎出仓央嘉措短暂的一生。笔者有幸观赏了这部舞剧,虽坐在观众席中,但仿佛身临其境,用视觉、听觉和所感所想去诉说《仓央嘉措》这部舞剧带来的悲欢离合与动人故事。
  关键词:舞剧 《仓央嘉措》 音乐特点
  一、部分音乐片段解读
  刚进入剧场,便闻到了一股浓浓的酥油茶味道,昏暗的灯光在舞台后映射出残缺的木质背景,藏文与汉文刻写着“仓央嘉措”四个大字,朵朵祥云与点点烛光相得益彰,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当时的历史情境。
  温暖的第一幕带领我们走进西藏的一户普通农奴家庭,少年仓央嘉措和所有的孩子们一样拥有快乐的童年,可以尽情玩耍。音乐上以俏皮的竹笛表现少年仓央嘉措的人物形象,谱例如下:
  
  这段音乐为竹笛独奏,E宫五声调式,较活跃的快板,情绪灵动而活泼,音乐简单纯粹。简洁的音乐与人物形象、年龄、生活情境等紧密贴合,同时也符合该剧导演始终秉持的简洁风格。在谱例1中,连奏与跳音的结合使用,释放出了音乐的性格,充满朝气与欢愉,体现出了仓央嘉措幼年的无忧无虑及母亲给他营造的幸福生活。但在此幕中,一直贯穿着号角的声音,可以联想到仓央嘉措的童年生活可能会发生变化,为后面的故事情节埋下伏笔,推动着剧情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幕描写几年后寺庙里的仓央嘉措。此幕由悠扬的竹笛声引入,值得注意的是,舞台上并没有寺庙全景的模样,只是给观众展示了一条红色的砖墙上沿。寂寞的枯树、孤独的转经筒,无不暗示出少年仓央嘉措的孤独与忧伤。昏黄的灯光下,仓央嘉措与老师对坐,学习佛典与其他知识,与之相配的舞蹈是少年与老师两背相贴,舞步互相配合缓缓展开。此段由忧伤而深沉的弦乐做背景,加之大提琴如流水般的低吟,更加营造出沉静和略微愉悦的氛围。此时音乐中加入唱经,谱例中,旋律由二度和三度的级进构成,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均有同音重复。此旋律有佛教音乐《大悲咒》的音乐特点,凸显出藏传佛教的神圣与庄严。谱例如下:
  
  忽然,舞台上一根红绸掉落,弦乐用顿弓来表达音乐情绪的紧张,伴随着号角声的再次闯入,预示仓央嘉措将要面临人生的重大考验。
  舞劇第三幕描写几年后的宫里,在悠扬缓慢的藏族民歌声中,梦中的亲人们一一出现,依依惜别(谱例3见下页)。该段音乐为传统藏族民歌,慢板,E商五声调式,由两句构成,5+5的结构,曲调缓慢而悠扬、音乐简洁而质朴。第一乐句,旋律以高音E开始,持续4拍,像从远方飘来的袅袅余音。第二小节以E为起点,级进下行后,环绕进行到第三小节A。第四小节,由B经过四度音程E最终进行到全曲的最高点F,之后下行级进至全曲最低音E,从最高音至最低音大九度的音域,拉开了音乐的空间感。第二句从第六小节开始,音乐节奏密集,由F级进上行至E,第七小节回到主音E。第九小节由E跳进到B,再环绕下行回到主音E上。整体旋律形态为藏族音乐典型的枣核状,上行高昂的旋律走向象征藏族人民热情洋溢的性格,高点过后回到低点,表现了藏族人民含蓄、内敛、淳朴的形象。整个曲调符合藏族音乐的特点,展示了藏区广袤无垠的高原风貌,表现藏区人民洒脱的性格特征。这段音乐让我联想到藏区人民黝黑的皮肤、纯净的笑容,想到云雾遮挡下娇羞的珠穆朗玛峰。
  
  当仓央嘉措的母亲出现在队伍的尽头时,他想要上去拥抱,然而母亲双手放在头前,向他跪拜。此时,仓央嘉措的内心十分复杂:一方面,两人身份的巨大转变给观者以强烈的冲击;另一方面,他与母亲之间没有了以前的亲密,生分之感让他非常心痛。仓央嘉措身着僧袍,音乐由钢琴独奏引入,缓缓跳起了一段西藏囊玛舞。红色的长袍仿佛为此生的束缚,又像对母亲绵长的思念。此段配乐为《洁白的仙鹤》,谱例如下:
  
  此段音乐歌词源于仓央嘉措的诗歌,由李沧桑作曲,扎西顿珠演唱。歌曲平静、纯粹,速度很慢,由心而发。旋律为C商五声调式,为8+8+12的结构。第一乐句开始由扬琴细碎的敲击声引入,音乐级进下行进行到主音C,在第三小节时,首先旋律声部为八度大跳,人声上方加入由竹笛演奏的复调旋律。其作用为首先补充了律动,其次延续了旋律的曲调,给人以袅袅余音之感。第八小节结束在属音上。第二乐句从第七小节开始,旋律在第一句的基础上,增加两小节,强调主音。第八小节为两拍长音F,弦乐铺背景,起到丰富和声的作用,第十五小节连续三度上行至F,达到全曲最高音,形成小高潮,之后落回到主音C上。上方钢琴演奏14 1 14 1,三者交织在一起,欲说还休,似中国水墨画中的留白。第三乐句以两小节为一乐节,第二乐节是第一乐节的变化重复,强调属音,为结束做准备。第八小节,旋律回归第一乐句,为第一乐句开头两小节的重复,第九小节回到宫音F上,第十二小节尾音落在主音C上。
  旋律第二次陈述,钢琴的固定高音始终持续,烘托出仓央嘉措的内心,引领他找到自己的灵魂。本幕结束时,风雪交加,苍白的月轮挂在上空,仓央嘉措必须克服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勇敢前行。
  舞剧第四幕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仓央嘉措与美丽女子的双人舞。拉萨的八廓街上,人群熙熙攘攘。仓央嘉措偷跑出宫,慌张地走在人群里。男女主角相遇,伴随着热烈的音乐跳起藏族的民族舞蹈。男女主角相互吸引,但身体不可触碰,那种若即若离的情感被舞蹈演员演绎得淋漓尽致。他们之间的感情,也正是因为这种欲说还休的克制,才显得那么动人。舞蹈音乐再次以《洁白的仙鹤》为背景,象征仓央嘉措将尘世的爱转化为普世大爱的心路历程。这种爱是由内而外的蜕变,他也曾经迷惘、无助、孤寂,但绝处逢生,最终成就了六世达赖仓央嘉措。   舞剧第五幕,是戏剧冲突对比最为强烈的一幕,同时也把全剧推向了最高潮。宫中贵族窃窃私语,僧人将他团团围住。此时此刻,仓央嘉措的內心非常复杂。背景音乐中,不和谐的声音逐渐加强,强烈的力度与速度的对比推动了剧情发展。最后,仓央嘉措大彻大悟,把全部的自己融入佛中。舞台上,金色的布景、演员的表演、宏伟的音乐效果把全剧推向高潮。
  二、音乐风格类型
  本舞剧中,作曲家采用多种音乐风格混搭的形式,完美地将剧情、舞蹈与音乐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了乐与舞的交融。第一,原生态音乐风格。舞蹈作品中的民族性、本土性的音乐风格直接对舞蹈是否具有感染力、布景民族性是否鲜明产生了重要影响。舞剧开始在民歌为主调的乐声中边唱边打,热巴鼓的鼓点代表智慧,高高挥舞。这些民族性的乐器配合,使得音乐更有民族特色。第二,宗教性音乐风格。在舞剧《仓央嘉措》中,宗教音乐最富有旋律性,僧人们朗朗咏经的场景时刻浮现在眼前。演唱朗玛的声音自然流畅,声音从喉咙的底部发出,保持声音和气息的连续性和音乐的完整性。第三,交响性音乐风格。本部舞剧使用了大量交响性的音乐风格,例如在舞剧开场,由藏族特色乐器扎念琴引入,后加入弦乐,烘托、推动情节的发展。第四,近现代室内乐风格。在舞剧中,双人舞的部分运用了近现代室内乐风格,不同的乐器运用独奏的演奏方式来刻画人物的内心,推动剧情发展及人物成长。第五,流行音乐风格。作曲家大胆地将流行音乐运用到传统舞蹈作品中,男声用流行唱法进行独唱,简洁、空灵,感情自然流露,宛如从心底搅起一池春水。
  三、结语
  《仓央嘉措》是一部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作品,它包含了多彩的藏族舞蹈、优美的藏族音乐和独特的藏族场面等,以精彩的舞蹈语汇、完美的音乐以及独特的服装,将仓央嘉措与母亲、情人之间真挚的情感展现在舞台上。它重述了有关仓央嘉措的历史,让人们不再单一地认为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仅仅是一位会书写情话的诗人。在本剧中,我认为稍有欠缺的有以下两点:第一,在热烈的场面中,舞台布景略微简单,音乐、舞蹈、布景不成比例;第二,观众在欣赏后抓不到主题旋律,对音乐的记忆不深刻,如果能突出音乐主题会更好。
  作 者: 张茜,山西大学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
其他文献
摘 要:作家张怡微以书写生活的“褶皱”见长,其文本内巨大的情感张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从短篇小说写作的角度出发,由其早期作品《呵,爱》入手,围绕着“浸满”“溢出”与“一点怀疑”三个关键词,探究张怡微的叙事风格及其在小说创作中如何通过凝视生活书写意味深长的故事和有血有肉的人物。  关键词:张怡微 《呵,爱》 小说创作  从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开始,一种“见微知著”型的写作受
期刊
摘 要: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文公的贤臣,因“功不言禄”“割股食主”等事迹广受世人赞颂。关于介子推的传说记载繁多,每一种记载都在历史演变中不断丰富完善,除传说内容发生变化外,绵山作为景观叙事的呈现形式、寒食节作为节日习俗的建构形式也在为介子推传说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介子推传说 历史演变 景观叙事 节俗建构  介子推也称介之推,是春秋时期晋国的贤臣,其“功不言禄”“割股食主”的传说
期刊
摘 要:新海诚是广受热议的日本新生代动画导演。有人甚至将其比作“第二宫崎骏”。但新海诚的动画风格与宫崎骏截然不同,具体表现在其动画电影中的独白运用上。笔者将以《秒速五厘米》为例,结合日本“辩士”文化,深入剖析“新海诚式独白”的成因;并从角色塑造、情节串联及情感传达三方面阐述独白在动画电影中的作用。最后对国产动画的现状进行反思,并希望国内动画人能从新海诚的经验中获得启迪。  关键词:新海诚 动画 独
期刊
摘 要:主旋律电影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文化载体,如何在取得市场认同的同时,获得中国观众的深刻共鸣,真正起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是摆在文艺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重大课题。《我和我的祖国》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的献礼片,通过人民的主体性叙事,展现群众个体的小牺牲与大情怀,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现实情感映射出人与国之间内敛却炙热的情感,表现出深刻的人民意识与人文情怀,为中国主旋律影片
期刊
摘 要:《五人墓碑记》中的五个“义”字因主体差异产生了文人士子的“忠义”、江湖人士的“侠义”这双重意蕴。双重意蕴因目的和结果的一致性常常误导读者将朝廷对周公和五人的表彰混为一谈,而双重意蕴的矛盾性才是我们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五人墓碑记》 义 双重意蕴  张溥的《五人墓碑记》歌颂了五位为“义”而死的烈士。在五位烈士牺牲后,朝廷便修建了五人墓,并立石碑“以旌其所为”。  粗略读来
期刊
摘 要:王国维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国学大师,在多个学术研究领域留下了开创性的成果。其中,中国戏曲研究是他早期学术研究所开创的新领域之一。他的中国戏曲研究不仅对中国国内学界来说意义重大,同时也对日本的中国戏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聚焦于王国维的中国戏曲研究代表作《宋元戏曲史》和日本京都学派中国学的代表人物狩野直喜在京都大学所做的讲义《中国戏曲史》,探讨了狩野直喜对王国维中国戏曲研究成果的继承和补充。 
期刊
摘 要:书法艺术作为我国的艺术瑰宝,其传播发展能够对我国的文艺复兴起到重要的作用,书法艺术经过时间的打磨,其传播形式一直处于动态的变化当中,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中国书法的发展史也是中国书法的传播史。书法艺术受到社会环境、人文思想以及群众审美的影响,在不同时期的传播形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现代社会为书法艺术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便利的传播平台,本文将针对當代书法艺术的传播以及发展路径进行有效的分析。  关键
期刊
摘 要:纳兰作词“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词中运用了大量的冷色调意象,从而形成“哀感顽艳”的词风。他所使用的冷色调意象,色彩和感情相互交织,且数量巨大,清冷悲凉,在不同题材的词中又有着不同意义的表达。纳兰词中,冷色调色彩和清冷的感情往往并不是泾渭分明的,总是相互叠加产生浓烈的感情。  关键词:纳兰性德 词 冷色调 意象  前人谓纳兰之词,盖不脱一“情”字。以其真,所以立诚;以其深,所以善怨。纳兰系八
期刊
摘 要:“九江学派”创始人朱次琦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批判精神、“经世致用”思想对其学生康有为、简朝亮等人有着深远的影响。除此之外,他建立的“九江学派”在学术上影响了整个岭南学派;而他的思想通过其弟子康有为、简朝亮以及“简氏后人”和“康氏后人”,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现代政治改良与经济、教育、文化思想的发展。  关键词:“九江学派” 朱次琦 康有为 简朝亮 经
期刊
摘要:多数关于奥涅金“多余人”形象的评论研究更为关注的是社会历史的原因。本文拟从“自恋情结”的角度来解释奥涅金的各种行为。他的自恋表现在对自己外表形象的极度爱恋,对事业、精神上的追求缺乏兴趣,他逃避现实躲避婚姻,是一个碌碌无为,无所事事的“多余人”。  关键词:多余人 利他主义 利己主义 宗教衰落 过度自恋  普希金的名作《叶甫盖尼·奥涅金》反映了俄国19世纪20年代青年人的精神面貌。对奥涅金形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