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传说的历史演变、景观叙事与节俗建构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yh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文公的贤臣,因“功不言禄”“割股食主”等事迹广受世人赞颂。关于介子推的传说记载繁多,每一种记载都在历史演变中不断丰富完善,除传说内容发生变化外,绵山作为景观叙事的呈现形式、寒食节作为节日习俗的建构形式也在为介子推传说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介子推传说 历史演变 景观叙事 节俗建构
  介子推也称介之推,是春秋时期晋国的贤臣,其“功不言禄”“割股食主”的传说被广为传颂,同时他又被称作“介神”,是山西介休绵山上尊奉的一位神灵。当地人为了表达对他的怀念与敬仰,于每年清明节前一天,禁烟火吃冷食,这就是历史上流行两千多年的寒食节。山西迄今仍流传着介子推的很多传说,对介神的崇拜十分兴盛。本文将对介子推传说的历史演变、景观叙事与节俗建构三方面内容进行分析。
  一、介子推传说的历史演变
  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的大臣。据传说,重耳因国内动乱而逃亡在外,一次因断粮多日饥饿难耐,介子推就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煮成汤献给重耳,重耳得知实情后大为感动,表示将来回国做了国君,一定要报答介子推。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便对随从他逃亡的人论功行赏。别人都得到官爵,唯独介子推一无所获,随后他便与老母一道隐居绵山。介子推死后,晋文公有所觉察悔悟,便把绵山的田地作为专祀介子推的田产。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最早记载有介子推的事迹,其中并未见“割股食主”的记载: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a
  《左传》的记载为我们呈现出介子推传说的历史书写,为之后各类记载和传说的出现提供了范本和基础。“割股食主”的故事最早见于《庄子·盗跖》,其云:“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b这个说法当来自民间传说。明代出现的《东周列国志》也用此故事介绍介子推的事迹,只是情节更加详备:“今子推隐身以要君,逗遛车驾,虚费时日,待其避火而出,臣当羞之!乃使军士于山前山后,周围放火,火烈风猛,延烧数里,三日方息。子推终不肯出,子母相抱,死于枯柳之下。军士寻得其骸骨,文公见之,为之流涕。命葬于绵山之下,立祠祀之。环山一境之田,皆作祠田,使农夫掌其岁祀。”c
  介子推的传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演化,从最初的隐士到割股食主、抱树焚死,越来越多情节的加入使介子推的形象不断丰富,这也是人物传说演变的一个共同特征。与此同时,民间对介子推的神化也较为显著,介子推相关的景观叙事空间也逐步固定。
  二、介子推传说的景观叙事
  有学者认为,景观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传说表现手段,景观叙事为传说呈现形态的多样性、长期性和稳固性提供了可能和条件。介休绵山可认为是介子推传说景观叙事的主要空间呈现形式,介公岭上有介公墓、介公草庐、介公祠等景观建筑。
  介公墓依山而建,墓旁有诗云:“青山埋忠骨,独见此坟丘。介公已仙去,风骨尚可留。”墓碑旁的石碑上还刊刻有一些纪念介子推的碑文,如《大宋国抱佛山回銮寺及諸寺院灵境之碑》:“当山有晋文公忠臣介子推,隐见于山,上有敕葬陵墓矣。”介公草庐相传是介子推母子隐居绵山时的栖身之所,最初的草庐早已崩坏,现存的是在1998年得到重建,供人凭吊用的。介公祠是供奉介子推的祠庙。据记载,介子推焚身后,晋文公在其草庐西侧立庙奉祀。晋太和二年(367),后赵皇帝石勒降诏“帝乡之神,多有灵应”,遂凿窟造像。北宋元丰二年(1079)春,神宗皇帝祈雨得甘霖,敕封介神洁惠侯爵,大兴土木进行扩修。明万历十四年(1586),朝廷又重修介公祠,为介神金装塑像,配祀介母和解张。清康熙、乾隆年间又屡加修葺。直到1940年,介公祠遭日军焚毁,化为焦土。1998年,介公祠在原址上得到重建,据称可能是海内外最大的石窟祠庙。大殿正中供奉威烈正神介子推,左侧为绵山圣母介母,右侧为清远正神解张。这些建筑成为介子推传说流传、延续的景观叙事空间。
  三、介子推传说的节俗建构
  介子推传说除呈现在历史记载和景观空间之外,节俗建构也是一种重要的展现形式,更能使介子推文化扎根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寒食节又名禁火节、寒节等,据说是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所设。最早记载寒食节的典籍是西汉末年桓谭的《新论》,文曰:“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虽有疾病缓急,犹不敢犯,为介子推故也。”d在西汉为纪念介子推有禁火寒食五日的习俗,而且已不限于绵山地区,扩大至整个太原郡。《后汉书·周举传》载:“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莫感烟爨。”e这里不仅说明寒食起因于“介子推焚骸”“神灵不乐举火”,而且此时的寒食节期已长达一个月之久。隆冬之日一个月不能举火,对老百姓的生活和健康无疑是有害的,所以到东汉末年,曹操曾下令禁止寒食。《明罚令》有云:“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有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且北方沍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f文中提到“绝火寒食”的辐射范围已由太原扩大到三晋各地,可见当时寒食习俗日渐兴盛,欲禁此俗,并非一纸政令所能实现。之后的历代文献也有对寒食节的记载,东晋陆翙《邺中记》载:“邺俗,冬至一百五日为介子推断火,冷食三日。”g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载:“昔介子推怨晋文公赏从亡之劳不及己,乃隐于介休县绵上山中。……百姓哀之,忌日为之断火,煮醴酪而食之,名曰‘寒食’,盖清明节前一日是也。中国流行,遂为常俗。”h这里的醴酪指杏仁麦粥,是当时的一种寒食。直至唐代,寒食节达到鼎盛,唐代诗人对寒食节俗也多有吟咏,如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胡曾《寒食吊介子推》:“绵上烟高标气节,介山祠壮表忠贤。只今禁火悲寒食,胜却年年挂纸钱。”i宋代以后,寒食节渐趋衰落,如南宋周密《癸辛杂识》记载:“绵山火禁,升平时禁七日,丧乱以来犹三日。”j明代以后,全国多数地区的寒食节合并于清明节中,寒食之俗日渐衰落。   目前,在山西绵山一带至今仍过寒食节,并且是和清明节一起过。寒食节主要习俗是禁火和冷食,家家生黑豆芽,摘柳芽,备树栽柳,蒸面塑“蛇盘兔”,做子推飞燕、子推饼、寒食粥、寒食面等节令熟食。这些食物既是祭祖扫墓的供品,又是绵山的传统特色食品。2008年,介休市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的称号,并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清明(寒食)文化节”。2011年,介休市的清明节(介休寒食清明习俗)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文化节期间,除每年举行寒食清明习俗祭祀、庙会、展演等活动外,主办方还会邀请专家学者齐聚绵山,一起就如何保护和发展这一传统民俗节日文化进行讨论,为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献言献策。
  历史人物介子推是介休绵山的文化瑰宝,对介子推的崇拜和祭祀是山西独特而重要的民俗文化现象,介子推内嵌的忠君护民、高风亮节等优秀品质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a 左丘明撰、蒋冀骋点校:《左传》,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75页。
  b 庄周著、陈鼓应译、王家训绘:《庄子》,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9页。
  c 冯梦龙著、蔡元放评、竺少华点校:《东周列国志》,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272—273页。
  d 桓谭:《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7页。
  e 司马彪撰、刘昭注补、刘华祝等标点:《后汉书》,吉林人民出版社,第1152页。
  f 曹操:《曹操集》,中華书局1974年版,第64页。
  g 陆翙:《邺中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页。
  h 贾思勰:《齐民要术》,团结出版社1996年版,第372页。
  i 侯清柏、张培荣辑录:《历代文人咏寒食清明诗词集》,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4页、第135页。
  j 周密撰、王根林校点:《癸辛杂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参考文献:
  [1] 张勃.介子推传说的演变及其文化意义[J].管子学刊,2002(3).
  [2] 段友文,闫咚婉.介子推传说的历史记忆与当代建构[J].民俗研究,2016(5).
  [3] 高专诚.历史和传说中的介子推与寒食节[J].沧桑,2008(5).
  [4] 庞朴.寒食考[J].民俗研究,1990(4).
  基金项目: 本文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20年度校级教学建设项目:少数民族预科班《大学语文》课程建设(项目编号:k20202201)研究成果
  作 者: 李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民间文学。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
其他文献
摘 要:沈從文的小说《丈夫》中对时空艺术的描写极具特色,能够在狭窄的时空面中展现出更为深远的社会图景。在对时空的论述中,本文分别从以小船为描写面的空间扩展,以傍晚娱乐时间为基础的时间扩散进行探究,最后分析了沈从文在小说《丈夫》中这样处理时空的意义。  关键词:沈从文 《丈夫》 时空艺术  时空是作家常见的审美的对象,离开了时空,一切生命都是虚无缥缈的艺术空壳,只有将艺术形象放在适宜的时空中,才能使
期刊
摘 要:“写实”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传统,但在今天的文学创作中,文学的“写实性”却受到了诸多挑战。本文以21世纪以来具有代表性的写实主义类型——“底层文学”作为研究对象,重探“写实”与“虚构”的重构关系。文章在追寻“底层文学”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世间已无陈金芳》与《篡改的命》中的“现实表征”与主体偏差问题,并认为“底层文学”在处理当前中国经验方面,虽有一定缺陷,但亦能够为当下的文学
期刊
摘 要:美国诺奖作家索尔·贝娄的小说《雨王亨德森》讲述的是亨德森在遇到中年危机之后前往非洲寻求精神的救赎与复苏的故事,在这部充斥着隐喻、宛如“象征的森林”一般的长篇小说中,亨德森的冒险故事主线背后始终暗含着一条隐藏的线索——水。“水”作为原型在小说中以不同的形象始终伴随在主人公的身边。本文运用原型批评的方法,简要分析这三处重要的水的意象,阐明了“水”的三次出现在整部书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与主人公的精
期刊
摘 要:《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中“次女叙事”的独特视角不仅再现了小说中家族身份的特殊代际对称,更以谐洽的人物关系与灵逸的记叙笔调美化了农乡面貌。这一叙事笔法所反映的显在乡土情结,也进一步弱化了作家本人对回乡集体伦理与个体价值间的“认同悖论”。现代语境下的读者则将宗教精神日常化、乡土人情理想化的小说描绘视为补足现代话语中“价值虚空”的取鉴对象,此虽简化了马金莲复杂而深刻的“认同悖论”,却揭示出民
期刊
摘 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物色观”的理论原则,并从“随物宛转”“以少总多”“江山之助”等角度进行阐述。“物色观”的提出对山水诗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山水诗见长的王维,在创作中虽未提及“物色”二字,但他的炼字遣词、情景关系无不贯彻着“物色观”的精髓,营造出山水诗的绝美意境。  关键词:“物色观” 山水诗 物我合一 “意境”  《文心雕龙·物色》道:“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期刊
摘 要:湘西的奇山异水孕育了朱雀城的野性与诗意。野性使人坚忍、勇猛、豁达、自由,而诗意使人含蓄、热爱生活、富有内涵。《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显现出那个时代湘西小城特有的源于自然的野性与文人雅致。野性中饱含诗意,诗意又因自然之野性而别具特色。野性与诗意相互交织,构成了黄永玉《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不同于沈从文作品的独特审美意蕴。  关键词:野性 诗意 侠客精神 文人雅致 审美意蕴  湘西书写
期刊
摘 要:红娘这一人物形象随着崔、张爱情故事的改写而不断丰富发展,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开始出现,到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有了较大改动,再到王实甫创作的杂剧《王西厢》发展到顶峰。红娘的形象也在流变中逐渐独立、丰满起来。在多重因素的综合下,最终形成了现在人们口中热情正义、乐于助人、机智果敢的典型人物形象,在民间流传甚广。  关键词:红娘 《莺莺传》 《董西厢》 《王西厢》  张生与崔莺莺冲破
期刊
摘 要:郭庆财的新作《南宋的学派之争与文学嬗变》选取“南宋学派之争”这一全新角度来探讨南宋学术与文学的关系,对南宋学派之争做了符合历史和逻辑的梳理考辨,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一系列学派之争与南宋文学走向之关系的看法。该书的特点主要在于:第一,对学派论争中的诗文作品进行认真的细读和分析,进而深探到理学家的性情和心理结构;第二,基于对文学的“纯”与“杂”之间边界问题的思考,对理学家诗文给予了全面而深刻的文
期刊
摘 要:19世纪的来华新教传教士将创作汉文小说作为传教活动的一部分,采用了之前为天主教耶稣会所摒弃的文化适应政策,通过改写或者重新创作,学习借鉴当时清末世俗小说的形式风格,与基督教教义相杂糅以达到更好的传教效果。但是,新教传教士的传教活动本质上也是西方帝国主义扩张和殖民的一部分,在文化适应政策下仍然是企图以基督教改变中国为目的的。这种霸权思想一部分通过与中国文化的适应进行掩盖,但在对“上帝”这一形
期刊
摘 要:作家张怡微以书写生活的“褶皱”见长,其文本内巨大的情感张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从短篇小说写作的角度出发,由其早期作品《呵,爱》入手,围绕着“浸满”“溢出”与“一点怀疑”三个关键词,探究张怡微的叙事风格及其在小说创作中如何通过凝视生活书写意味深长的故事和有血有肉的人物。  关键词:张怡微 《呵,爱》 小说创作  从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开始,一种“见微知著”型的写作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