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化学实验探究活动效果

来源 :考试·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ever_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开展探究性实验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就如何选择化学实验探究内容、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及探究实验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探究内容 ;实验教学;指导方法;注意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250-01
  1探究性实验的确定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设探究性实验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化学教学中实现态度、价值、过程、能力与方法目标的最好载体。教师要努力挖掘化学实验教学中富有启发性、探究性的实验内容,以化学实验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途径,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首要问题是确定探究活动的内容,即探究点应如何选择。
  (1)要有明确的探究目标。要分析探究内容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2)探究内容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探究活动中解决问题所需的能力应该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学生通过对已有的知识经验、各种能力的提取和综合,可以进行探究并能够获得一定的结论。
  (3)探究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把握。或者虽然不为学生熟悉,但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有一定新异性的探究内容也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动机,这样的内容具有探究价值。例如,以日常生活中小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性实验要具有可操作性,学生在学校实验就能够完成。
  另外,要注意从生产、生活实际挖掘素材设计实验方案,因为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的实验探究性强,能极大程度的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如钢铁的锈蚀和防护,燃烧和灭火,实验探究氧气的性质和实验室制法;酸、盐溶液分别与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的规律等等都可以设计成很好的探究性实验。
  2提高探究活动指导能力,加强探究环节训练 确保探究效果
  九年级的中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分析判断能力还不成熟,因此还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教师在探究性实验活动中要扮演过程的参与者、活动的组织者、方案的指导者、氛围的维持者和结论的仲裁者。作为指导者,教师要找准探究内容的切入点,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当探究活动过程遇到障碍时,要适时介入,加以引导,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心理氛围。作为调控者,教师应选择具有普遍迁移价值的学科核心知识,调控探究的开放度和深度,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探究学习。并且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的变化,关注探究性活动的整个过程,帮助学生自己对学习行为和结果进行评价。
  3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3.1探究实验应允许出现误差,不追求完美。
  由于器材、操作技能等多个原因,学生的实验结果和结论有时误差较大。教师若以此为契机提出问题,通过分析、讨论,找出原因,改进实验方法,这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会大有益处。切不可轻率指责、否定。同时,课前分组也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状况,对探究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小组或个人,教师应提供再探究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分析失败原因的基础上,改进实验方法,完成探究,消除失败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
  3.2在探究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到全体学生。
  首先并非只有基础好的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应该给每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极少发言的学生,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其次,探究式教学中,我们不仅采用个体探究,更应该合作探究或大班集体探究,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朗、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3.3作为探究活动的教师,教师的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自己去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探究的情境、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引导他们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为此,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发掘蕴涵在教材中的探究因素。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重要手段。在化学教学中不能满足于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还应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设计实验,注意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2)激发学生探究、思考的兴趣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学生有观察化学实验现象的兴趣,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思考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和探究原因的兴趣。引导学生学、思、疑、问,主动地进行探究活动。
  (3)敢于放手,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进行探究性教学,必须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敢于放手,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要注意启发学生去发现新的问题,引导他们找出与众不同的方法,想出与众不同的思路。教师应坚持正面激励、宽容和理解学生,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施方案,鼓励学生自己去观察、尝试、探究、实践,允许学生在探究中出现错误,不求全责备。使学生在自由、和谐、轻松的气氛中探究,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才能。
  总之,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认真确定探究性实验内容,提高探究活动指导能力,加强探究环节的方法指导,确保探究实验活动效果。
其他文献
摘要: 实验是物理概念,规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基础,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发展学生主体性,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这是物理教学中备受关注的问题。本文试从构建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有效发挥学生主体性,激励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主体;物理实验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
期刊
摘要:本文首先从学会排除干扰条件人手,树立学生尊重科学的意识,敢于从禁锢中走出来,以便更好地学好数学知识。接着从正确确定小数点的位置,灵活运用计数单位,解决有关和倍、差倍问题,单位换算,还原近似数,错中求解等方面涉及的小数问题举例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旨在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训练学生思维,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小数知识并能解答有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数教学;问题解析
期刊
摘要: 新课改强调教学要将传授知识、激发兴趣和提高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教改的关键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使他们爱学、乐学、会学。教师只有把自己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有机统一起来,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这就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中学教学;学习兴趣;培养  中图分
期刊
摘要:教师是人类桥梁的工程师,这个职业光荣而圣神,如何顺应时代的教育步伐,上好每一节课,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无限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教师追求的永恒的主题。课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江南北的每一个角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给我们的化学教学带来了一缕曙光。教师如何组织在新课改理念下设计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领航者和评价者"呢?
期刊
摘要:情境教学也称情景教学,是教学过程中通过用和教学内容相似的环境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对课堂知识,更加深刻和理解的教学方式。本文从初中物理的学习现状和教学现状分析,简单的阐述情境教学的意义及其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情境教学方法;物理教学;身临其境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246-02  选择适当的物理内容,利
期刊
摘要:课改实施以来,合作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逐渐成为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与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组合作;课堂形式;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233-01  高中数学新教材为师生的发展提供了
期刊
摘要:众所周知,数列题目是能有效考查考生综合能力的题型之一,因而已经作为近些年高考考查的热点和难点。夯实数列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到解题中,无疑在高考数学中是否能够脱颖而出举足轻重。本文主要研究递推数列求通项公式的方法,并以此为基础总结了求递推数列通项公式的几种常见方法。  关键词:递推数列;通项公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
期刊
摘要:统计学规律是以多种可能性和规律性为基本特征的规律。排球比赛中一攻得分率主要是以一攻效果统计来进行量化评价。采用录像统计法对第30届奥运会中国女排6场比赛录像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中国女排队员的一攻得分效果,并将队员之间进行横向比较,以期为中国女排今后的训练、比赛提供数据支持。  关键词:女排;一攻;得分率  中图分类号:G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2
期刊
摘要: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体现在方方面面。  关键词:道家思想;道教;两汉黄老之学;魏晋玄学;无为而治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289-01  道家即道家学派的名称,是道德家的简称,因老子的《道德经》而得名。这个"道德"跟我们现代人理解的"道德"的概念有很大的差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251-01  在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研究中,我发现学生对高中数学学习的不适应很大程度上是数学学习能力的滞后,从而导致进入高中之后数学学习很吃力,因为高中教材知识呈现的形式比较多样化,对数学的学习能力要求比较高,因此,根据初、高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为了让高一新生更早地适应高中课程,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