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动辄“不瞑目”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wy_p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说有名人宣称,说中国足球冲不出亚洲,他死不瞑目。迷狂者听了热泪盈眶,撕心裂肺地说,这是“时代强音民族心声”。我比较麻木,一点也没激动起来。各行各业都有存在差距的,按他的逻辑,谁能瞑目?我觉得一场足球赛能不能踢赢、本轮能不能出线,和我的关系不大。我只不过是个看球的,我也不赌球,我只看球踢得好看不好看,竞技状态如何——这才是一名观众的本分。同时,我也没什么立场,我从不倾向哪个队,不充当任何一队的“死忠粉”。“站队”其实很简单,如,和外地比赛,要盼南京赢;和外省比,要盼江苏赢;在亚洲比,自然要喊中国赢;世界比赛,国足早休息了,则希望黄种人赢……这个心态,有规律,没道理。不久,我就把自己淘汰了,不看足球了,时间耗不起。
  不过,我还是比较尊重那些“死不瞑目”者的情感,只是希望他们冷静、理性,人生苦短,该休息就休息,该瞑目就瞑目,不要和自己过不去,更不要给运动员增加压力。你告诉他们你死不瞑目,他们是不是就能舍生忘死?历史上,田横五百士式的球迷,摇旗呐喊,赌咒发誓,最终没有集体自杀的;南美反倒有把自己拥趸的球队球员干掉的,只因他们没踢赢,只因他们不让自己称心。
  后来,陆续有了球星踢假球舞弊进了监狱,一个一个的,后来领队也进去了,甚至金哨裁判也进去了。这可是把“死不瞑目”的球迷作践惨了。
  如果为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这个人身体力行踢了十几年球,壮志难酬,然后一心一意办足球,倾家荡产,眼见踢球的人变多了,他就不必死不瞑目了。再后,子承父业,如愚公一样挖山不止,七八代人,足球能和人家踢平了,踢得不难看了。再后,球踢得好看了,平起平坐了,也就不存在瞑目与否的问题,只会担心自己百岁生日那天的球赛好看不好看,足球就和“瞑目”无关了。
  每每听到拿“死不瞑目”懟人,就觉得不能太拿自己当回事。我们现在,比足球重要的事多着呢,不要动不动就拿死不瞑目逼人家;你不瞑目,他还是一味输。你都老了,老泪纵横,哭着喊着希望赢几场,球星听不见,即使听见,实力不如人,少输几个就对得起你们了。
  郭旺启荐自《扬子晚报》2017年9月26日
其他文献
我做人物专版时,她是最好的作者之一,无论知名人士、成功商人,还是小人物酸甜苦辣的人生,她都能掏出真心话来。不想却被两个农妇难倒。  两农妇所在的行政村,是三个自然村合起来的,她们分属两个自然村,相隔约两三里路,认识,平时没来往,看到打个招呼。  那是个大夏天,刘嫂开着农用小三轮车,去县城买猪饲料。回来看到李嫂的婆婆带着孙女,走得衣服被汗湿透了。刘嫂想大太阳下老人小孩会中暑的。“婶上来吧,我带你们。
期刊
费孝通曾言传统的乡土社会是个“无法”的社会,林语堂亦言在乡土社會里,“人们总是避开法庭,95%的乡村纠纷是由那里的长者们来解决的。牵涉到一项诉讼中去,本身就不光彩。体面的人们都以自己一生从未进过衙门或法庭而自豪”。  其实,传统社会并非没有法律存在,只不过在乡村自治的情势下,法律不大需要或难以全面深入渗透到广大的基层社会。乡村靠礼俗解决纠纷,产生“轻易不告官”的习惯,出现如费孝通所言的乡土社会“无
期刊
你有你的路。我有我的路。至于适当的路和唯一的路,这样的路并不存在。  人生路,已走过大半,回望来路,会想象,如果重回年轻时候,是否会选择另一条路,经历不一样的生命旅程?  当年轻的你面临选择时,总会听到各种声音:“这条路不适合你!”“这是一条弯路。”“我不希望你走我的老路!”“这样挺好,多安稳呀!”“现在的工作多好,别瞎折腾了!”然少有人跟你说,听从你的内心,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走你自己的路,我永远
期刊
古人送别是件大事。在出发前,远行的人要沐浴,送行者则会把远行者一直送到驿路的路口,并要“折枝相送”。折枝,所折的多半是柳枝。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正是“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清清柳色新”的时日,王维想必折的就是柳枝吧。《诗经》中《采薇》一诗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由此看来,柳树与送别的关系至少得有两千多年了。只是不知道当年的燕太子丹送荆轲的时候,易水邊是否也有柳枝可折;汉唐时长
期刊
著名表演艺术家游本昌大器晚成,直到50多岁才主演了自己的第一部大戏———电视剧《济公》,在剧中饰演济公。  剧中有一出济公在街市摊位上吃馒头不给钱的戏,原来是这样写的:济公闲逛到馒头摊位前,看到一笼刚出锅大冒热气的馒头,伸出脏兮兮的手拿起一个就走。老板叫住他说:“哎!你还没给钱呢!”济公回过头来,调皮地说:“吃个馒头还要钱?我不要了,还给你。”说完,将馒头放回笼屉里,只见,五个黑黑的指印印在了雪白
期刊
他是个当兵的。  小时候家里苦,因为太苦,妈妈做好最后一顿饭菜,离开了家。他才三岁,追出门去,拖着妈妈的裤腿不让走,妈妈还是走了。  离村子十里路有个小煤矿,没什么门路的人都去挖煤,他的爸爸也去,给他和弟弟挣学费,累得生了病。  12岁的寒假,他第一次下矿。矿洞高一米二,宽一米,人只能跪在地上,用铁镐一镐一镐地挖。挖出的煤扒到畚箕里,再挑到煤车。运出一车煤,大约七八块钱。透水,塌方,瓦斯爆炸……有
期刊
老舍先生在散文《宗月大师》里写,自己九岁还不识一个字,母亲虽然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可是每月间三四吊钱的学费,实在让她为难。他们家的阔亲戚刘大叔偶然来了,说要带他上学,所有的书本费、给先生的束脩等,家里都不必管,他担了。  老舍因此避免了成為一名大字不识一个、打铁垒墙的学徒或提篮叫卖的小贩。而那个散尽万贯家财广结善缘的刘大叔就是后来的宗月大师。宗月大师的功德泽被苍生,也惠及到我们,有幸看到老舍先生的《
期刊
人生是须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大处着眼,是说一个人身处这个世界、社会,总有其局限性,当我们看待事物、问题时,当我们选择人生道路、目标时,都应刻意地竭力地摆脱这些束缚和局限。人生是适宜长镜头、广角镜来看的,许多事情、事物要放在时间的长河里,来打量考量,才有意义,才能见其实质和价值,否则,不足提。“大处着眼”,首要是站得高望得远,一个人的心胸、眼界要开阔些,才能拨开眼前重重迷雾突破障碍,看
期刊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孔夫子把人生看得很透。不过现在情形已有些变化,平均寿命大为延长,血气未定的时期也就推迟,“戒之在色”已远不限于“少之时”了。君不见那些一把年纪的贪腐分子迷于情色,往往为此而贪腐或加重其贪腐乎?  中年好斗,亦为常见之事。至于年既老而贪得钱财,则尤为常见病多发病。五十
期刊
文学经典是一个弹性概念,通常是指那些影响长存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典范、指标、基石的意义。其实,这些作品大多留有知识精英的物权印痕,切合历史上中(产)等阶级的总体心理需求——因为只有读书人才可能掌控评说、课堂、图书馆、文学史,以及向公众传导文学信号的职能。经过一段不太长的歲月,迷信与公文不知何处去,很多文学作品却依赖众多读书人的齐心合力,仍能顽强地保值增值,一次次重返书架。  读书人五花八门,并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