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被广泛应用。然而,我们发现,在当前的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有的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没有实效。为此,我们对合作学习作如下的尝试和探索:第一、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第二、进行科学分组并明确小组成员的责任分工。第三、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第四、教会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第五、建立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才能真正成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有效形式。
关键词:思想品德 合作学习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8-065-03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与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遵循课标的这一观念,如今小组合作学习已逐渐成为思想品德课堂上的一大“亮点”,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教师主导下,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促进学生良好非智力品质的发展。而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正是我们《思想品德》教学追求的目标。但笔者发现目前的小组合作教学仍存在一些误区,影响着主体性合作学习目标的实现。如下面截取的两位思想品德教师的课堂教学片段,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开展合作学习中我们尚需注意的一些问题。
教学片断一:
老师在上七年级上册《学会调控情绪》这一教学内容时,从中国的射击手杜丽在北京奥运会上的初战失利到获得冠军心情变化导入新课,此时她想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杜丽的情绪变化,从而探究控制情绪的方法。她先让学生看书,后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们很快进行组合讨论,并回答出了答案……
教学片断二:
某教师在进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学时,先让学生观看了录像——我国社会面临的“七大难”(行路难、停车难、看病难、读书难、住房难、办事难、困难群众的生活难以及城市保洁难)问题后,然后教师说:“请前后两排同学互相讨论一下:这‘七大难’反映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当老师的话音刚落。第一小组的情形:每个小组都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每个人都在张嘴发表,没有人愿意听听别人的意见,也没法听清。看到有一学生因为自己已懂,就不再参与讨论了;第二小组的情形:当老师一宣布合作任务,组内的一个学优生就将自己的想法脱口而出,而同组的另几个女生就坐在旁边听他说,看他做,一会儿,组内就没有其他人发言了;第三小组的情形:一片安静;其他小组正在热烈地讨论着……大概学生讨论进行了3分钟后,这时候教师担心课堂余下的时间不够,就要求学生停下来,进行小组交流汇报。
片段一的问题,似乎无需小组讨论即可完成,片段二的结果,又似乎是撒出去的网难以收拢。
那么,初中思想品德课该如何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呢?这正是我们每位施教者必须探究的问题。下面,我结合一些公开研讨课和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优化小组合作教学的对策。
一、努力营造和谐气氛,创造有效合作学习的条件
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教师营造一个民主、平
等、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是小组合作教学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需转变教学观念,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平等的参与者身份、朋友和伙伴的身份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在备课时要备学生,要把学情放在首位,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基础,知道他们能够充当某一方面的角色;要用爱心为学生创造一种心灵放松,敢于探索求异的快乐的教学氛围,让大多数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之中,尤其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一定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耐心地引导他们,并鼓励他们自己去纠正,使讨论更具有发散和创新。让自己教得快乐,学生学得快乐,享受思想品德课教学,是新课标的要求,是学生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
二、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提高有效合作学习的效率
1、科学分组
合理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的前提。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而《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初中思想政治课要对学生进行公民的良好道德品质教育、健康心理素质教育、法律意识教育、社会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为此,教师要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进行细致的研究设计。首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个人交际、兴趣爱好等进行综合评定;其次,在4人小组中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也就是将男生和女生、学习成绩较好的和有一定困难的、性格内向的和性格外向的分到一起,这样建构小组至少有两个优点:一是同组同学之间能够相互帮助、相互支持,二是不同小组的学习可以比较,形成竞争。不过教师按此原则组合学生时,应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既要努力做到组与组之间的平衡,又要兼顾组内同学彼此之间的可接受性。最后,民主选举小组长,每组都有自己的雅名和口号,如“扬帆组”的口号是“善思协作,勇创第一”,“常青组”的口号是“齐心协力,所向无敌”……富有寓意的组名和口号,增强了组员的主人翁意识和小组的凝聚力。
2、合理分工
在一节思想品德公开课上,某老师让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后,将成果进行交流时说:“XX同学,你来说说看!”、“XXX同学,你有没有补充意见?”这就反映出合作学习根本没有明确的分工,所发表的意见也只是个人意见,而不是小组的集体智慧,有悖于合作学习目标的实现。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学生的特长、个性差异进行合理分工,也可以由合作小组的成员民主协商,自行分工,以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与优势,保证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实施。小组角色通常有合作组织者、学习汇报者、学习检查者、小组记录者等。对上述的思品课进行评课时,有老师提出建议:将合作小组成员的职责分工用表格的方式明确下来。笔者经过尝试,设计了如下表格(附表),并在思品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应用,认为这的确是一种好方法。小组需要合作学习时,只要填入小组雅号、组员姓名、相关评价、讨论结果记录,组内的角色分工还可以进行轮换,一旦角色明确,就不容易造成教学片断二中少数人包办小组合作学习的现象。这样有助于学生积极地承担合作的责任,也使课堂的合作学习有序有效地开展。
三、把握适合合作学习的契机,发挥有效合作学习的作用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是开展有效合作学习的必要条件。只有当学习的内容有合作的必要,学生有合作的心理需求时,合作才有意义,才不会出现如前文所指的教学片断一的现象,使合作完全流于形式。究竟在什么场合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要依据教材内容的难易、知识的前后联系以及所涉及问题的性质等诸多因素而定。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1.在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时,组织合作学习。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点往往也是难点问题,学生只有通过发挥自己的潜能、小组合作、全员参与、共同探究才能完成。如某老师在《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的公开课上,教学“取得成功的方法”,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单凭老师的讲解或学生的独立思考,学生很难真正理解。于是老师引入两个例子:莫顿.亨特的智慧(九年级语文课本有此内容)、刘翔的成功之路。提出二个小问题:(1)莫顿·亨特是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的,他的做法对于我们树立和实现自己的理想有何启示?(2)当刘翔发现跳高不能使他成为奥运冠军时,他马上进行了调整,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从中得到什么启示?组织学习小组议一议,通过小组探索、讨论与交流后,再全班交流,结合小组的发言,引导学生理解取得成功的方法有:坚定目标;具体规划,分阶段实施;理想要与实际相结合,缩短两者的差距等。实践证明:对于学习的重难点,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学生可能很快明白,但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还可能出现同样的思维障碍,而且学生的记忆也不会太深刻。而如果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能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2.当学生意见不统一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理解的深度、广度有差异,意见往往不统一,这正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好时机。比如:在讲七年级思想品德《拒绝不良诱惑》这一课时,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初中生上网利大于弊”和“初中生上网弊大于利”这两种不同意见,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和辩论。然后引导学生明白:初中生上网利弊共存,处于青春期的我们,要正确地利用网络带给我们的好处,同时要明辨是非,抵制不良诱惑,处理好上网与学习、生活,虚拟世界与真实生活的关系,才能保证身心健康地成长。这时,让学生合作学习,互相说说理由,不仅问题会越辩越明,而且学生间的包容意识也会得到及时地培养,学生间的对话精神也会得到积极地发扬。
3.遇到学生都希望解决的问题时选择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开展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初中思想品德课非常适宜开展合作学习,因为其中学生“需要”交流的问题很多。如:“你有过挫折的经历吗?”、“目前我国人民的生活是否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你觉得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和“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等问题。显然,这些问题是极具交流价值的,合作学习的效果远好于让学生单独回答,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状态,满足了学生解疑排难的内心需要。
4.解答“开放性”问题时,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思想品德》是一门综合课程,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开放性的题目,适宜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以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的好习惯,同时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例如,在一节七年级《做时间的主人》的公开课上,老师列出许多内容:写作业、看课外书、写日记、上网、看电视、与父母聊天、做家务、吃零食、散步等,让小组讨论如何科学安排时间。这类问题,往往没有固定的标准,没有现成的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四、教会合作学习技能,培养有效合作学习的习惯
要学生拥有良好的合作技能是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但学生的合作技能的形成与发展需要有意识地培养与训练。根据《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合作技巧训练,要训练学生耐心倾听别人的发言,乐于陈述自己的意见,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修改和补充自己原来的想法。同时,把合作技巧融入学生日常规范训练和自我教育之中,为此,我们主要培养学生“四会”: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思考、学会支持和帮助。
学会倾听。教师要引导学生去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不随便打断别人发言,专心倾听别人发表意见,积极思考别人的意见和观点,记住要点,并考虑这个发言有没有道理,整合不同的观点,去伪存真,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维和体验,汲取彼此的智慧,从而形成共识等。有不同的意见,必须等别人讲完后再提出来,如有疑问需要对方解释时,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并使用礼貌用语。
学会表达。同样一件事情,表达方式不同,效果就会不同。“一句话可以说得让人笑,也可以说得让人跳”。合作学习需要学生向别人发表意见、提供事实、解释问题等,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先准备后发言的习惯。由各组提交交流的用语,归纳整理后,再向全班公布,必要时借助肢体语言、图示和表演等手段来克服口语的不到位,以便更好地进行合作学习。对不好的用语要给予及时指正,努力培养有效合作学习的述说习惯。
学会思考。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结构是:个体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全班统一交流。独立思考应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基础,合作学习应是独立思考的补充和发挥。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机。
学会支持和帮助。合作学习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合作伙伴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支持,所以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对别人的意见表示支持,并能进一步扩充。要求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要向同学请教。要求学生主动关心别人,学会对同学说“不懂找我,我会帮助你的”。要求学生向别人提供热情、耐心、有价值的帮助。
五、建立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是开展有效合作学习的基本保证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主要遵循以下两条原则: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
1、学生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比较好的办法是:建立个人成长档案袋。它主要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具体由记录员负责统一上交一周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学习中各项指标的表现情况,课堂内的发言情况及学习成绩考查情况等,(每次教学测验的成绩换算成标准分,即用后一次标准分减前一次的标准分来记录某成员的最后得分,如某同学期中考试成绩为8分,期末考试成绩为8.5分,则该同学期末得分为0.5分,这样,即使平时成绩偏差的同学,也有可能为自己小组“立功”),在评价时采用优点放大说,不足缩小看的方法,由检查员负责记载好小组成员的个人成长档案卡。
2、小组的评价
小组评价中,一般采用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为此,在学完一个单元和学期期中、期末时,教师可给学生一定时间进行小组内评价。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合作中每个人的参与意识、学习态度、合作习惯和合作成效等,如某同学出现问题,组内共同寻找原因,共同解决。通过小组评价,小组内的同学能够互相取长补短,特别是原来一些得不到表扬的学困生在小组内经常得到同组同学的鼓励,有的还能得到同班同学的掌声,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日益高涨。
3、组与组之间的评价
教师通过每组每周的小计和测试的成绩换算后进行合计(组的分数以组内每一成员的最后得分相加,即为该小组的最终得分),每月一次总结,对进步较快的组或表现较好的组给予及时的表扬和奖励,表扬方式要具有刺激性、挑战性和新鲜性,如教师夸奖、同学之间夸奖、共同鼓掌、发奖品等,奖励时要以组为单位进行奖励。对得分靠后的组或表现消极的组要及时批评和指导,指出小组的不足,让这些小组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在开展有效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与研讨中,笔者感受颇深:有效的合作学习,可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新的动力,形成新的学风,也可使死气沉沉的班级面貌焕然一新,造就新的班风。最重要的是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可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真切地体会到合作成功的快乐。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老师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直接结果,又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从而最终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开展有效合作学习的教学对策的研究,是施教者一项长期的有效的任务,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学生潜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望未来,任重而道远。我将不懈努力,与同行一起,与学生一起,深入这一探究,争取做出更好的成绩来。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创新[M].新华出版社,2005
[3]刘吉林,王坦.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人民教育,2004.1.2
[4]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优化小组合作学习[N].中国教育报,2005.2.3
关键词:思想品德 合作学习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8-065-03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与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遵循课标的这一观念,如今小组合作学习已逐渐成为思想品德课堂上的一大“亮点”,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教师主导下,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促进学生良好非智力品质的发展。而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正是我们《思想品德》教学追求的目标。但笔者发现目前的小组合作教学仍存在一些误区,影响着主体性合作学习目标的实现。如下面截取的两位思想品德教师的课堂教学片段,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开展合作学习中我们尚需注意的一些问题。
教学片断一:
老师在上七年级上册《学会调控情绪》这一教学内容时,从中国的射击手杜丽在北京奥运会上的初战失利到获得冠军心情变化导入新课,此时她想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杜丽的情绪变化,从而探究控制情绪的方法。她先让学生看书,后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们很快进行组合讨论,并回答出了答案……
教学片断二:
某教师在进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学时,先让学生观看了录像——我国社会面临的“七大难”(行路难、停车难、看病难、读书难、住房难、办事难、困难群众的生活难以及城市保洁难)问题后,然后教师说:“请前后两排同学互相讨论一下:这‘七大难’反映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当老师的话音刚落。第一小组的情形:每个小组都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每个人都在张嘴发表,没有人愿意听听别人的意见,也没法听清。看到有一学生因为自己已懂,就不再参与讨论了;第二小组的情形:当老师一宣布合作任务,组内的一个学优生就将自己的想法脱口而出,而同组的另几个女生就坐在旁边听他说,看他做,一会儿,组内就没有其他人发言了;第三小组的情形:一片安静;其他小组正在热烈地讨论着……大概学生讨论进行了3分钟后,这时候教师担心课堂余下的时间不够,就要求学生停下来,进行小组交流汇报。
片段一的问题,似乎无需小组讨论即可完成,片段二的结果,又似乎是撒出去的网难以收拢。
那么,初中思想品德课该如何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呢?这正是我们每位施教者必须探究的问题。下面,我结合一些公开研讨课和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优化小组合作教学的对策。
一、努力营造和谐气氛,创造有效合作学习的条件
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教师营造一个民主、平
等、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是小组合作教学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需转变教学观念,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平等的参与者身份、朋友和伙伴的身份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在备课时要备学生,要把学情放在首位,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基础,知道他们能够充当某一方面的角色;要用爱心为学生创造一种心灵放松,敢于探索求异的快乐的教学氛围,让大多数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之中,尤其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一定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耐心地引导他们,并鼓励他们自己去纠正,使讨论更具有发散和创新。让自己教得快乐,学生学得快乐,享受思想品德课教学,是新课标的要求,是学生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
二、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提高有效合作学习的效率
1、科学分组
合理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的前提。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而《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初中思想政治课要对学生进行公民的良好道德品质教育、健康心理素质教育、法律意识教育、社会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为此,教师要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进行细致的研究设计。首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个人交际、兴趣爱好等进行综合评定;其次,在4人小组中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也就是将男生和女生、学习成绩较好的和有一定困难的、性格内向的和性格外向的分到一起,这样建构小组至少有两个优点:一是同组同学之间能够相互帮助、相互支持,二是不同小组的学习可以比较,形成竞争。不过教师按此原则组合学生时,应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既要努力做到组与组之间的平衡,又要兼顾组内同学彼此之间的可接受性。最后,民主选举小组长,每组都有自己的雅名和口号,如“扬帆组”的口号是“善思协作,勇创第一”,“常青组”的口号是“齐心协力,所向无敌”……富有寓意的组名和口号,增强了组员的主人翁意识和小组的凝聚力。
2、合理分工
在一节思想品德公开课上,某老师让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后,将成果进行交流时说:“XX同学,你来说说看!”、“XXX同学,你有没有补充意见?”这就反映出合作学习根本没有明确的分工,所发表的意见也只是个人意见,而不是小组的集体智慧,有悖于合作学习目标的实现。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学生的特长、个性差异进行合理分工,也可以由合作小组的成员民主协商,自行分工,以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与优势,保证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实施。小组角色通常有合作组织者、学习汇报者、学习检查者、小组记录者等。对上述的思品课进行评课时,有老师提出建议:将合作小组成员的职责分工用表格的方式明确下来。笔者经过尝试,设计了如下表格(附表),并在思品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应用,认为这的确是一种好方法。小组需要合作学习时,只要填入小组雅号、组员姓名、相关评价、讨论结果记录,组内的角色分工还可以进行轮换,一旦角色明确,就不容易造成教学片断二中少数人包办小组合作学习的现象。这样有助于学生积极地承担合作的责任,也使课堂的合作学习有序有效地开展。
三、把握适合合作学习的契机,发挥有效合作学习的作用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是开展有效合作学习的必要条件。只有当学习的内容有合作的必要,学生有合作的心理需求时,合作才有意义,才不会出现如前文所指的教学片断一的现象,使合作完全流于形式。究竟在什么场合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要依据教材内容的难易、知识的前后联系以及所涉及问题的性质等诸多因素而定。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1.在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时,组织合作学习。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点往往也是难点问题,学生只有通过发挥自己的潜能、小组合作、全员参与、共同探究才能完成。如某老师在《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的公开课上,教学“取得成功的方法”,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单凭老师的讲解或学生的独立思考,学生很难真正理解。于是老师引入两个例子:莫顿.亨特的智慧(九年级语文课本有此内容)、刘翔的成功之路。提出二个小问题:(1)莫顿·亨特是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的,他的做法对于我们树立和实现自己的理想有何启示?(2)当刘翔发现跳高不能使他成为奥运冠军时,他马上进行了调整,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从中得到什么启示?组织学习小组议一议,通过小组探索、讨论与交流后,再全班交流,结合小组的发言,引导学生理解取得成功的方法有:坚定目标;具体规划,分阶段实施;理想要与实际相结合,缩短两者的差距等。实践证明:对于学习的重难点,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学生可能很快明白,但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还可能出现同样的思维障碍,而且学生的记忆也不会太深刻。而如果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能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2.当学生意见不统一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理解的深度、广度有差异,意见往往不统一,这正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好时机。比如:在讲七年级思想品德《拒绝不良诱惑》这一课时,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初中生上网利大于弊”和“初中生上网弊大于利”这两种不同意见,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和辩论。然后引导学生明白:初中生上网利弊共存,处于青春期的我们,要正确地利用网络带给我们的好处,同时要明辨是非,抵制不良诱惑,处理好上网与学习、生活,虚拟世界与真实生活的关系,才能保证身心健康地成长。这时,让学生合作学习,互相说说理由,不仅问题会越辩越明,而且学生间的包容意识也会得到及时地培养,学生间的对话精神也会得到积极地发扬。
3.遇到学生都希望解决的问题时选择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开展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初中思想品德课非常适宜开展合作学习,因为其中学生“需要”交流的问题很多。如:“你有过挫折的经历吗?”、“目前我国人民的生活是否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你觉得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和“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等问题。显然,这些问题是极具交流价值的,合作学习的效果远好于让学生单独回答,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状态,满足了学生解疑排难的内心需要。
4.解答“开放性”问题时,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思想品德》是一门综合课程,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开放性的题目,适宜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以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的好习惯,同时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例如,在一节七年级《做时间的主人》的公开课上,老师列出许多内容:写作业、看课外书、写日记、上网、看电视、与父母聊天、做家务、吃零食、散步等,让小组讨论如何科学安排时间。这类问题,往往没有固定的标准,没有现成的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四、教会合作学习技能,培养有效合作学习的习惯
要学生拥有良好的合作技能是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但学生的合作技能的形成与发展需要有意识地培养与训练。根据《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合作技巧训练,要训练学生耐心倾听别人的发言,乐于陈述自己的意见,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修改和补充自己原来的想法。同时,把合作技巧融入学生日常规范训练和自我教育之中,为此,我们主要培养学生“四会”: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思考、学会支持和帮助。
学会倾听。教师要引导学生去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不随便打断别人发言,专心倾听别人发表意见,积极思考别人的意见和观点,记住要点,并考虑这个发言有没有道理,整合不同的观点,去伪存真,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维和体验,汲取彼此的智慧,从而形成共识等。有不同的意见,必须等别人讲完后再提出来,如有疑问需要对方解释时,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并使用礼貌用语。
学会表达。同样一件事情,表达方式不同,效果就会不同。“一句话可以说得让人笑,也可以说得让人跳”。合作学习需要学生向别人发表意见、提供事实、解释问题等,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先准备后发言的习惯。由各组提交交流的用语,归纳整理后,再向全班公布,必要时借助肢体语言、图示和表演等手段来克服口语的不到位,以便更好地进行合作学习。对不好的用语要给予及时指正,努力培养有效合作学习的述说习惯。
学会思考。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结构是:个体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全班统一交流。独立思考应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基础,合作学习应是独立思考的补充和发挥。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机。
学会支持和帮助。合作学习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合作伙伴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支持,所以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对别人的意见表示支持,并能进一步扩充。要求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要向同学请教。要求学生主动关心别人,学会对同学说“不懂找我,我会帮助你的”。要求学生向别人提供热情、耐心、有价值的帮助。
五、建立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是开展有效合作学习的基本保证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主要遵循以下两条原则: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
1、学生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比较好的办法是:建立个人成长档案袋。它主要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具体由记录员负责统一上交一周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学习中各项指标的表现情况,课堂内的发言情况及学习成绩考查情况等,(每次教学测验的成绩换算成标准分,即用后一次标准分减前一次的标准分来记录某成员的最后得分,如某同学期中考试成绩为8分,期末考试成绩为8.5分,则该同学期末得分为0.5分,这样,即使平时成绩偏差的同学,也有可能为自己小组“立功”),在评价时采用优点放大说,不足缩小看的方法,由检查员负责记载好小组成员的个人成长档案卡。
2、小组的评价
小组评价中,一般采用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为此,在学完一个单元和学期期中、期末时,教师可给学生一定时间进行小组内评价。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合作中每个人的参与意识、学习态度、合作习惯和合作成效等,如某同学出现问题,组内共同寻找原因,共同解决。通过小组评价,小组内的同学能够互相取长补短,特别是原来一些得不到表扬的学困生在小组内经常得到同组同学的鼓励,有的还能得到同班同学的掌声,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日益高涨。
3、组与组之间的评价
教师通过每组每周的小计和测试的成绩换算后进行合计(组的分数以组内每一成员的最后得分相加,即为该小组的最终得分),每月一次总结,对进步较快的组或表现较好的组给予及时的表扬和奖励,表扬方式要具有刺激性、挑战性和新鲜性,如教师夸奖、同学之间夸奖、共同鼓掌、发奖品等,奖励时要以组为单位进行奖励。对得分靠后的组或表现消极的组要及时批评和指导,指出小组的不足,让这些小组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在开展有效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与研讨中,笔者感受颇深:有效的合作学习,可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新的动力,形成新的学风,也可使死气沉沉的班级面貌焕然一新,造就新的班风。最重要的是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可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真切地体会到合作成功的快乐。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老师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直接结果,又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从而最终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开展有效合作学习的教学对策的研究,是施教者一项长期的有效的任务,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学生潜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望未来,任重而道远。我将不懈努力,与同行一起,与学生一起,深入这一探究,争取做出更好的成绩来。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创新[M].新华出版社,2005
[3]刘吉林,王坦.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人民教育,2004.1.2
[4]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优化小组合作学习[N].中国教育报,20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