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山乡献忠诚

来源 :江西教育·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wisg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省级贫困乡——江西信丰县万隆乡中心小学校园,无论在烈日炎炎的盛夏,还是在朔风凛冽的隆冬,人们终日可见一个忙碌的身影。二十多年来,这位中年男子在山区小学教育的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从一名普通小学教师成长为全省首届中小学优秀校长。他,就是信丰县万隆乡中心小学校长李永忠。
  20世纪80年代初,李永忠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二十多年来,李永忠用自己的智慧和血汗在教育园地辛勤耕耘,获得了丰硕的成果——1987年,他被评为赣州地区“青年教学能手”。1990年、1992年和1996年,他三次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2003年,他被评为县级“十佳校长”。2004年,他被评为“县优秀教育工作者”。2006年,他又被授予“江西省首届中小学优秀校长”、“全省师德先进个人”、“赣州市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在李永忠的精心管理下,万隆乡中心小学自2001年以来连续四年获得县教学质量达标先进单位、县文明单位、县目标评估先进单位等十多项荣誉。
  
  强化学校管理 坚持德育为首
  
  李永忠自扎根贫困山乡从事山区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后,一直无怨无悔奋战在小学教育的第一线。 1993年,组织上起用他担任了万隆乡中心小学校长。
  14年来,他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把自己的青春和才华都献给了农村教育事业,在教职员工中赢得了很高的威望。这种威望除了他的勤劳和智慧,还与他的人格魅力交相辉映。李永忠自己是人才,也格外尊重和爱惜人才,在学校用人机制上,他运用丰富的教学经验,练就了一双识才的慧眼,凝聚成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使来到学校工作的青年教师人人都能各尽其才。
  在学校管理上,李永忠注重在民主办校上做文章。他始终认为,教师民主意识强,教学水平高,是学校宝贵的人才资源。在教育决策上,凡是事关学校发展方向性、长远性的大事,凡是涉及教职员工切身利益的大事,都搞“全民公决”,力争形成共识,拧成一股合力。同时,他善于处理好“多个声音”和“一个声音”的关系。在决策之前,他认为“杂音”越多越好,大家尽管各抒己见。但决策之后,就只能万众一心,“一个声音喊到底”。
  由于李永忠办事公正、公平、公开,领导班子所做的决策自然能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在学校,教师们只要一谈到李校长,便不约而同地将他的为人概括为三句话:“一是诚,没有架子,真心诚意为教师着想;二是纯,对待教师没有亲疏之分,与教师交朋友,心地纯真;三是实,不做表面文章,作风踏实,求真务实。”
  人们常说,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就是有没有一位好校长。为了强化村小的管理,李永忠不辞辛苦,经常深入到全乡12所村小,通过看现场、查记载、访教师、搞调研,充分了解各小学的实际情况。然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不能胜任校长工作的人调离,把懂管理、年龄轻、思想正、能力强的教师一一选拔上来,充实到校长岗位上。村小校长选定后,李永忠大胆对他们明责放权,村小的教导主任、事务主任均由村小校长提名,中心小学校委会审批聘任,从而增强村小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
  李永忠对村小领导班子的政策,给了村小校长一定的权力,同时也让他们有了一定的压力,使他们感到这既是一个职务,更是一份责任。李永忠的用人机制充分调动起村小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今,绝大部分村小校长尽心尽职,任劳任怨奋战在山村教育第一线,为全面提高全乡小学教育的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所学校,德育工作做得好不好,关键在师德好不好。李永忠在狠抓学校德育工作中,提出“教师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口号,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
  在抓学生德育工作方面,李永忠注重形成支部、行政处、教导处、少年大队、班主任、年级组分级管理齐抓共管的网络局面,将德育渗透各学科教学中。这种集“传道、授业、解惑”三位一体的做法,使学生在思想上、心理上、情感上自然而然地得到了良好道德的熏陶。李永忠根据新时期改革开放的特点,要求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以《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为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良好行为习惯教育,以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常抓不懈。万隆乡中心小学一直坚持优秀学生评选奖励制度、流动红旗评比和先进班集体评比制度,并且非常重视少先队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少先队作用,增强学生自理自治能力。李永忠认为,德育是关系到人一辈子的大事,所以要树立“德育无小事”的观念,要求教师从点滴做起,在持之以恒的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好品德、好思想、好习惯,使德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使学生如沐春风、茁壮成长。李永忠的良苦用心没有白费,14年来,由于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万隆乡中心小学的德育工作不断跃上新台阶,得到了县、市教育部门的表彰。
  
  倾心关爱师生 精心培养教师
  
  李永忠深刻地认识到,作为校长,不仅要培养人,而且更要关心人、团结人,只有稳定教师队伍,学校才有希望,学生才有出路。他注重从各个方面确保教师待遇,促进教师安心教书育人、尽心尽责、争创一流。基于这个理念,李永忠一直真心实意地帮助教师解决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让教师解除后顾之忧,奋发向上、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如龙头村小教师曾荣学,因不幸患高血压中风住院治疗,造成了家庭经济拮据。李永忠得知后,立即带上慰问金和营养品前往医院慰问。组织上的温暖与关怀使曾荣学深为感动,出院后,他一边治疗一边工作,克服种种困难一瘸一拐地坚持到校上课,坚守在三尺讲台上。十多年来,只要有哪位教师生病了,或哪位教师家庭发生了困难,李永忠都要挤出时间亲自登门看望、慰问,并酌情给予经济补助,力争最大限度地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让教师以校为家,以事业为重,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奉献自己的心血与汗水。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李永忠可谓不遗余力。近年来,学校建立了教工阅览室、多媒体教室和电子备课室,充实了大量各学科书刊,为教师开拓视野,及时掌握大量教育科研信息,提高专业素质,创造尽可能完善的条件。为了培养教师与学生的学习习惯,李永忠组织全校师生开展了“营造书香校园”活动,订购了几十种教育报刊,向师生推荐专家建议的必读书目,建立了教师专业素养书架。他还花大力气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应用技术的培训,使教师们基本上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操作与应用。如今,大多数教师都能运用电脑独立制作课件。学校还建立了激励机制,提供各项保障,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家、省、市、县的各类型教学比赛。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基本功,李永忠为新参加工作的教师指定“师傅”,开展传帮带,并于每学期举行不同形式的达标课、优质课、示范课,从备课、上课、说课、评课等多个环节,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
  在人事管理上,李永忠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教师工作评价体系,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实行了“双聘制”。 对于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学校也制定了相关管理办法以及考核制度。这些有力措施,不仅使学校“名师工程”规范有序,也进一步调动了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优化育人环境 提高办学效益
  
  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李永忠始终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进步,着力于落实“双基”教育。在教学实践中,他大力倡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创新法。他注重课堂教学,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向教学管理要质量,向教育科研要质量。近几年来,他亲自主持了国家级课题《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市级课题《农村留守孩心理教育问题的研究》等项目,与教师们一道,在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与此同时,他积极主张学生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加大了素质教育力度。如今,万隆乡中心小学以及各村小的教学已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成立了语、数、外、音、体、美等十多个课外活动兴趣小组。这些小组通过知识竞赛、写作比赛、文艺演出、讲故事、演讲、书画展览等各种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并在县文艺汇演、征文比赛、讲故事、才艺大赛中取得了好成绩。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的益智娱乐活动,使学生们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各年级各学科的平均成绩,都得到了相应提高。
  万隆乡地处信丰县西南隅,是一个边远贫困山区。直至1996年,学校房屋皆为平房建筑,一些解放前建造的房屋仍在使用,每逢雨天,到处都漏水,甚至无法上课。教职工居住的旧楼房也摇摇欲坠,每到刮风下雨,大家都提心吊胆。
  穷则思变,面对“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办学环境,李永忠决心建造一个优美文明的校园,使之成为孩子们学习和成才的摇篮、教职工家园。从1996年秋到2006年春,李永忠向上级争取了一部分项目资金,又经多方筹资,相继建成了教学大楼、教工宿舍、学生食堂、学生公寓,装备了远程教育装置,更换了所有的课桌凳,还建起了花圃和绿化带,硬化了校园地面,校园绿化率高达90%以上。
  如今的万隆乡中心小学,已是草色青青、绿树成阴,春花夏叶秋果冬青,一年四季都有悦目的风景。为了达到青年教师人留心留的目的,李永忠还积极争取资金开辟了一个占地三千多平方米的大操场,建有标准的篮球场和排球场。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因陋就简组织全体青年教师举行篮球、排球、乒乓球、拔河、卡拉OK等比赛。这些文体娱乐活动,使青年教师的身心健康大受裨益。
  短短十多年时间,李永忠额头上的皱纹增多了,两鬓也斑白了,但万隆乡中心小学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凝结着李永忠的呕心沥血和辛勤汗水,凝结着作为一名山区教育者的理性和思索。
  面对着成绩和荣誉,李永忠没有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他心里知道,要彻底改变贫困山区的教育面貌,前方的路还很长很长。我们仿佛看到,人到中年的李永忠正一步一个脚印地继续向前跋涉,向上攀登。(作者单位:信丰县教育局)
其他文献
《左贺的超级阿嬷》和《左贺阿嬷:笑着活下去》是日本作家岛田洋七的两部力作。广岛原子弹爆炸后,岛田洋七的父亲因受核辐射死去。家庭困窘,母亲只好将年仅八岁的昭广寄养在左贺乡下的外婆家。虽极度艰苦,但乐观的外婆却总有神奇的办法让日子过下去,让生活随时充满创意和欢笑!若干年后,“我”和“超级阿嬷”的感人故事,“因其传达的积极乐观的价值观,成为教育下一代的绝妙教材”。  左贺的阿嬷没有高深的文化底蕴,她只是
期刊
永丰县教育局党委加大力度健全农村中小学工会组织,全面规范工会工作程序,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作用,筑牢党群联系桥梁。  针对部分农村学校因各种原因或工会组织不健全、人员配备残缺不齐、工会工作不规范、活动不正常等情况,永丰县教育局党委按照《工会法》《中国工会章程》的规定,把加强学校工会组织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予以落实,要求中小学校将工会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候选人名单,拟定的选举办法及有关筹
期刊
日前,我国首个反映民办大学和独立学院综合办学能力状况的评价报告——《2007中国民办高校评价研究报告》正式出炉。在 “2007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上,江西蓝天学院跃居榜首。  记者来到江西蓝天学院采访,欣喜地了解到,从1994年至今, 江西蓝天学院从创办到发展为本科院校,13年完成“三级跳”:   从租用民房,到拥有占地几千亩、建筑面积100多万平方米的两个校区;   从几名教师,到拥有由大批专家
期刊
搞艺术的学生最张扬个性和崇尚自由,要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名学生党员可能比传授一门技艺更难。来自宜春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党总支的统计显示:目前该院在校学生490名,其中入党积极分子171名,党员48名,占学生总数的9.8 %。“这得益于学校开放式的学生党员发展模式。”音乐舞蹈学院党总支书记晏红洁说。  近几年来,宜春学院积极探索“开放式的学生党员发展模式”,建立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学员资格联审、学生党员发展对
期刊
7月1日上午,正值党的86岁生日,赣州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心系困难群众,联合章贡区解放社区,组织全体机关党员干部一同来到章贡区教师进修学校,与解放社区困难家庭开展结对帮扶见面活动,慰问社区27户困难家庭,并为27户低保户捐款5400元,为社区党支部送上了一批党建方面的书籍,将党的温暖、关怀带给了社区和困难群众。  7月1日下午,市政府副巡视员、市委教育工委书记李强带领委、局机关支部书记及有关科室
期刊
在赣北省级贫困乡,一座新颖的学校脱颖而出。这座学校以宽阔的胸怀、超前的意识,为大山里的留守儿童开展全托式教育服务,为信息闭塞的山村教师插上了实施现代教育的翅膀。这座省级绿色学校,便是武宁县官莲乡中心完小。自从2001年以来,在短短几年中,校长黎辉带领官莲乡中心完小的全体员工艰苦奋斗努力耕耘,在发展山区教育的实践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让穷山沟里的一所普通小学,成为全省农村义务教育示范学校、省绿色
期刊
一个人生了病,成了病人,就跟平常人不一样了。假如说之前你曾和他有过争吵,那么,此时你会有点内疚,会去医院看望他。假如他做错了事情,你本来想批评他,那么,就算了,总不能去批评一个病人吧。  大多数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健康的婴儿,并且快乐健康地成长,后来生了病,这个病是从哪儿冒出来的呢?我想,应该是人自己的生存状态(饮食、环境、心理等)不科学而造成的,既然是人自己生活不科学而造成的,当然也就能够通过调节
期刊
我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学生为本,构建了“两主一归一量化”的德育模式,取得明显成效,2006年,我校被宜春市教育局评为“德育示范学校”。    一、体现主体,增强德育工作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体现主体就是德育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发展的每个方面,尊重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学校在具体德育实践中坚持做到“五子”。  1.摆正位子,处理好班主任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由于学校实施了“
期刊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分别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加强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合作,对教育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我们有些班主任与家长沟通意识不强、沟通技能缺乏、沟通存在障碍,这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影响了学校工作的开展。作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应当善于处理与家长的关系,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展示自我,赢得信任    正如我们想了解学生一样,家长也会十分关心孩子的老
期刊
本刊讯(记者袁长新)9月8日,首届江西新疆克州高中班在南昌莲塘一中开班。省政府副省长史文清出席开班典礼并作重要讲话。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虞国庆主持开班典礼。  史文清首先代表江西省人民政府对来自新疆克州的同学们表示热烈的欢迎。他指出,举办江西新疆克州高中班,是我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对口支援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部署、支持新疆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加速培养人才、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