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尾点题合理灵动

来源 :作文周刊(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文章要善于点题。所谓点题,就是在文章的关键地方恰当使用精要语句点明文章题旨。点题有利于读者准确把握文章中心,不仅是使作文醒目、明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而且是避免考场作文偏题的有效手段。
  点题就性质而言,有明点和暗点两种。
  1.明点。所谓“明点”,就是紧扣文章标题,直接明了地说明题意。如《感知自然,近思远虑》这篇文章的结尾:“蓦然回首,芳草萋萋春已逝,阴阴夏木正当时。大自然的美永远伴随在你的身边,即使波涛汹涌,荷残叶落,她也从来不会走远,或许在我们的身旁,或许在书本间,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感知自然,近思远虑,自然就会与我们常伴。”该段文字以“感知自然,近思远虑,自然就会与我们常伴”收束,既呼应了题目,又明确了文章中心,就是“明点”。
  2.暗点。所谓“暗点”,是指语句与标题没有直接联系,只是在意义上含蓄地点出题意。如《知自然,亦要“感”自然》这篇文章的结尾:“我感激科技讓我认识了美丽的黄金风铃木。通过微信把图片分享出去,让更多人知晓这份美丽。明年三月让我们相约去看黄金风铃木吧,徜徉在金黄色的海洋中,跟随一个个‘风铃’共同起舞。那时你会发现,你不是玻璃窗外的看客,而是其中曼妙的一朵。”该段文字用“那时你会发现,你不是玻璃窗外的看客,而是其中曼妙的一朵”这样的文字结尾,揭示出文题的含义,表明了“知自然,亦要‘感’自然”的意旨。
  恰当的点题有利于读者快速、准确地把握文章要旨,通常情况下,可运用开门见山点题法和卒章显志点题法。在具体的写作中,该怎样体现出这两种点题方法呢?
  1.用形象比喻点题。如《赏之以文,考之以史》这篇文章的开头:“古人云:‘文如其人。’不错,阅读时总有此种体验:朗读李白的诗歌,仿佛看到了他的豪放洒脱:朗读杜甫的诗歌,仿佛体会到了他的忧国忧民;品读林徽因的文字,仿佛看到了她柔中带刚的美丽……作品与作者本人总是相似的,好像父母与孩子,血脉思维息息相通。”这里以“好像父母与孩子,血脉思维息息相通”,说明“作品与作者本人总是相似的”的看法,点明题意,生动形象。
  2.用精彩排比点题。如《我辈能腾飞》这篇文章的结尾:“即使找不到大海,也不要停止称颂不老泉的声音:即使风雪掩埋了道路,也请珍爱走过的路程:即使所有的坚守与追求可能只是徒劳,也依然要勇敢、要坚持——因为责任的重担在我们的肩上,我辈应腾飞!”该段文字以精彩的排比句式收束,运用让步假设的论证方式,最后落脚到“因为责任的重担在我们的肩上,我辈应腾飞!”上,呼应题目,照应开篇,明确观点,气势不凡。
  3.用具体设问点题。如《深入骨髓之爱》这篇文章的开头:“深入灵魂的热爱是怎样的?大概是深入骨髓,时刻挂念的一种感觉。能让一个人深入灵魂去热爱的是什么?是祖国,大自然;是某一个人,自己的父母;是远在千里的家;又或者只是一个兴趣爱好。其实不管怎样,一个人能找到自己终生热爱的事业或兴趣,抑或只是一个情感寄托,就是足够幸运的。”该段文字紧扣题意,以两层设问的形式开篇,既明确了中心大意,又醒人耳目。
  4.用巧妙反问点题。如《感知自然须躬行》这篇文章的结尾:“科技无法满足人们感知自然的所有需求,那么,何不将‘行万里路’当成我们的新准则,去体会黄山之奇、泰山之伟、长江之阔?要想感知自然,诸君请上路。”该段文字立足“当下”,使用反问句结尾,同时反问句式中加上排比短语,更加有力地表达了“唯有亲临自然,才能寻得自然的真谛”的观点,观点深刻到位,而且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5.用恰当引用点题。如《用眼去看,用心去听》这篇文章的开头:“星野道夫曾言:‘不同的人,即使站在同一个地方,透过各自的人生,看到的风景也有所不同。’感知自然的途径有很多种,或打开电视欣赏色彩鲜艳的荧屏,或轻点鼠标浏览千奇百怪的世界。而我认为,唯有走出房间,走进自然,用眼去看,用心去听,才能真正感受到自然的无限魅力。”该段文字由星野道夫的话引出自己的观点,表达了“唯有走出房间,走进自然,用眼去看,用心去听,才能真正感受到自然的无限魅力”的观点,引用名言,丰富了文章内涵。
  6.用简明议论点题。如《价值观念决定选择》这篇文章的结尾:“‘春是自然界一年中的新生季节,而人生的新生季节,就是一生只有一度的青春。’西塞罗这样定义青春。身处青春期的我们面对生活,唯有选择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才能真正充实自我,走向成功。”该段文字先引用西塞罗有关“青春”的名言,顺理成章地引出论题,明确应当“选择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然后通过议论点题,既总结了全文内容,又突显出文章观点。
  7.用真挚抒情点题。如《为什么你不再等待》这篇文章的结尾:“是呀,世间需要等待的人何止是一个残疾母亲,包括我们自己,有时会等待别人,有时也会需要他人等待。等待,是一种传递温暖的方式;等待,是一种拉近人与人距离的方式:等待,更是考验人的耐性的一种方式。慢一点儿,再慢一点儿吧,学会等待,用慢节奏的节拍敲打出温暖的旋律,融化寒冰。”该段文字将抒情与议论融为一体,有真情流露,又有事理阐释,不仅回答了“为什么你不再等待”的问题,更给人以心灵的撼动。
  开篇点题能让读者初步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写作要旨,起到开宗明义、引领下文的作用。结尾点题则让读者进一步明确文章内容重点和写作意图,收到画龙点睛、卒章显志的效果。当然作文点题的方式还有很多,都需要做到“简洁、明朗和醒目”,与文章内容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以上几种或开篇点题或结尾点题的方式值得借鉴。考生要活学活用,强化训练,通过合理、灵动的点题给文章添光增彩。
其他文献
【编者按】  两岸关系是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关系的简称。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实践充分证明,海峡两岸中国人有能力、有智慧把两岸关系的前途掌握在自己手中,通过交流合作增进感情融合,增加共同利益,实现共同发展。  2015年11月7日下午,大陆领导人习近平与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第一次握手,举行会面,坦诚交谈,就巩固两岸和平发展成果、推进两岸交流等问题交换意见。他们一致认为
期刊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对高考作文来说,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长短结合,整散交错,锤炼出极具个性化的语言,无疑能最大限度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巧用比喻,神采奕奕  1.巧用比喻,画龙点睛。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标题则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标题能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让标题吸引人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有效的就是根据特定的语境和文体内容,巧妙地使用比喻,
期刊
【模拟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60分)  在一首著名的校园歌曲中有这样一段:“洁白的雪花飞满天,白雪覆盖着我的校园。漫步走在这小路上,脚印留下一串串,有的直,有的弯,有的深呀,有的浅。朋友啊,想想看,道路该怎样走,洁白如雪的大地上,该怎样留下脚印一串串……”  请以“脚印”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标题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航: 
期刊
【佳作展示一】  每次给庄稼浇完水后,土地总是硬邦邦的,需要松土才行。我牵着黄牛,父亲扶着犁。我同黄牛走在前面,随走随留的脚印被父亲的犁掀翻,然后是父亲落在松软泥土上深深的脚印。  父亲是个老老实实的农民,除了种地,没什么其他的特长。他只会把脚深深地踏入土里,用手中的锄头将地里的杂草一一锄去,让它们不再偷吃庄稼的肥料。清晨起来,吃完早饭,父亲都会扛着一把锄头,哼着歌,走进地里,很快他的身后就会留下
期刊
【佳作展示二】  歌曲中唱到:朋友啊,想想看,道路该怎样走,洁白如雪的大地上,该怎样留下脚印一串串……我不禁问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里,又该留下怎样的一串串脚印?  我想起了奥林匹克公园里,那一串串运动冠军的脚印,它们是那样的坚实、有力。我明白了,那不是脚印,那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挥洒的汗水;那是屡败屡战,跌倒后爬起的执着;那是临危不惧,力挽狂澜的自信。  啊,脚印!它们不仅仅是运动员荣誉的象征,更
期刊
提起笔,思绪便不由地回到了那个盛夏,那个让我震撼,让我羞愧,让我醒悟的午后……  那一年的秋天,还在上初中的我一个人在院子里玩着,门“吱呀”一声开了,妈妈推门而入,左手拎着一团黑糊糊的东西。我跑过去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正在不断颤抖的刺猬,妈妈说这是她在田间劳作时,偶然瞧见的。这可激起我的玩性,我接过刺猬,不断地摆弄着。  夕阳渐斜,我已将刺猬安放在一个舒适的小窝中——一个内置竹筒的铁丝笼。我还细心
期刊
据中央气象台消息,12月2日,受较强冷空气的影响,华北中南部、黄淮、江淮等地的霾将逐渐减弱或消散,因此解除霾橙色预警,北京的空气质量也从重污染变成了1级优。北方地区吹来一阵大风,终于吹走了盘踞近一周的重度雾霾。  举目望天,蓝天又回来了;打开窗户,又敢深吸一口了;点开朋友圈,四面八方的朋友们又欢腾起来了。当北方的朋友在欢庆大风过境时,南方的朋友也在焦急地等风来。可见这一团冷空气,被我们寄予了多少希
期刊
【解题钥匙】  一、传记的基本特征  传记属于应用文体,同时兼具纪实性和文学性的特征。  纪实性要求传记记述的事是客观存在的,不能虚构。可以说,纪实性是传记的生命。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人,有真名实姓、生活经历、历史背景等,反映了人物在品行修养、志趣追求与才能业绩诸方面的真实面貌。写作时,这些事实是不能随意虚构的。  但传记又属于文学的范畴,具有文学性。它并非对历史原封不动地再现。
期刊
于敏是一个神秘人物,由于保密的原因,他的著述多未公开发表。直到1999年9月18日,于敏才重回公众视野,作为23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代表发言。在这之前,因为从事工作的保密性,他隐姓埋名长达28年。惊天的事业,沉默的人生,这句话浓缩了于敏与核武器研制相伴的一生。  1926年8月16日,于敏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1944年,他顺利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机电系。后来于敏发现,因为是工学院,老师讲
期刊
命题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年冬天,爸爸需要一些柴火,孩子找到一棵死树,把它砍掉了。到了第二年春天,令人惊愕的是,树干周围生出了新芽。爸爸看了看说:“孩子,别在冬天里砍树。”  是啊,大自然有四季,烂漫的春、绚丽的夏、丰硕的秋、萧索的冬……人又何尝不是呢?有时心情好,诸事顺,春风得意;有时坎坷、挫折接踵而至,让你仿佛置身寒冬。朋友,当你突遇寒流时,请记住:不要在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