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大自然的生命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78df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些松树,这些秋天的橡树,这些岩石,
  这水域晦暗而又为风所触动——
  我像你一样,你黑色的小舟,
  漂过那被凉凉的泉水所喂养的水域。
  大片的水下,自孩提时代起,
  我就梦见过奇异的黑色珍宝,
  梦见的不是黄金,或奇石,而是真正的
  馈赠,在明尼苏达苍白的湖下。
  这个早晨,也漂流于黎明的风中,
  我感觉到我的手,我的鞋,还有这墨
  水——
  如躯体的所有部位那样,漂流于
  肉体和石头之云的上空。
  几次友谊,几个黎明,几次对草丛的瞥视,
  几把被雪和热气所侵蚀的桨,
  于是我们从寒冷的水域上面漂向湖边,
  不再关心我们是漂流还是一直划去。
  (董继平 译)
  在美国当代诗人中,罗伯特·勃莱(1926—)是特别引人注目的一个。勃莱的几乎每首诗歌都在对自己倡导和推动的“深度意象”身体力行。读其诗,总是读到强烈的画面感和世界的神秘感。这首诗题冗长的《与友人畅饮通宵达旦后,我们在黎明荡一只小舟出去,看谁能写出最好的诗来》堪为勃莱的代表作之一。
  将一首诗界定为代表作,也就是我们发现该诗具有诗人全力以赴的诗学追求,发现该诗具有诗人最核心的写作理念,它体现了诗人最熟练的叙述方式和臻于化境的个人技巧。简言之,代表作是一个诗人在成熟期写出的极为出色与完美的作品之一。不是说诗人的其他作品就不出色和不完美,而是这首诗在诗人全部、或在他巅峰期作品中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不仅为读者喜爱,也为评论家们津津乐道。
  阅读勃莱,是阅读一种魅力,越是细读,会越觉其魅力无穷。它体现在诗歌的场景与个人的生命沉思相结合,勾勒出既有古典意味,又不乏现代思维的作品。就这首诗来看,处处给读者一种远离尘嚣的世外气息和隐秘于心的深沉热爱。诗歌的从容叙述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让我们看到,无论人在哪里生活和选择什么样的生活,都离不开热爱。诗人本就比常人更热爱生活,哪怕遁世的诗人,也会有遁世后的热爱。没有热爱,就不会有选择。在勃莱的诗中,我们能明显看出,诗歌不仅代表他的主题选择,还代表他的生活选择。
  从勃莱的选择来看,二战时曾在海军服过役的诗人放弃了前往大学教书的机会,宁愿终生居住在家乡明尼苏达西部的乡村。在他眼里,乡村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如果诗歌是大自然的馈赠,那么在工业社会,只有乡村才产生来自大自然的诗歌。此外,勃莱还终生保持了对中国古典诗歌如陶渊明、白居易等人的作品热爱。所以我们读勃莱的诗歌,会发现他笔下的描写还不乏中国古典文学的风味。在他的现代语言中,我们有读王维、陶渊明、白居易诗歌之感。似乎勃莱真正继承的,难说是他之前的美国诗人如弗罗斯特等人的遗产,而是中国古代大师们的衣钵。
  作为一个当代美国诗人,选择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继承,能说明勃莱既心仪中国古典诗歌的广博与沉静,自身还具有从中汲取养分的能力。从这首诗来看,处处是沉静,处处都流露勃萊对大自然的全身心投入。仅看诗题,勃莱的“友人”也与他性情相投,他们对生活有共同的旨趣,所以才能通宵达旦地畅饮,然后在“在黎明荡一只小舟出去”相约写诗。这种生活与中国古典诗人们的生活有相通之处。勃莱在相通中回溯到了自然深处,来自大自然的万物也更易在城市奔波的读者那里唤起情不自禁的向往。勃莱笔下出现的“这些松树,这些秋天的橡树,这些岩石,/这水域晦暗而又为风所触动”的意象,既是勃莱的生活所见,也是他心灵保持诗意与沉静的元素。在工业覆盖全球的二十世纪,来自大自然的事物已令人倍感疏远又倍感亲近。越在大自然中沉浸,人就越发现大自然本身的诗意召唤。这时候写出的诗歌就更有感染人和打动人的力量。任何一首打动人的诗歌,从来不是诗人的主观强调,而是自身被感染和打动,诗人这时候所做的,就是将打动自己的元素逐一呈现。那些元素来得越是自然,诗歌也越会出现得自然,读者的接受也更会自然。
  应该承认,选择一种生活,是该种生活对选择者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当选择者同时还是一个写作者时,他笔下的文字会顺理成章地将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和体验交给读者。这首诗集中描写明尼苏达湖边的生活景致,使我们不仅读到来自大自然的浓郁气息,还能读到勃莱选择远离尘嚣的生活内因,“……自孩提时代起,/我就梦见过奇异的黑色珍宝,/梦见的不是黄金,或奇石,而是真正的/馈赠,在明尼苏达苍白的湖下。”人很少能将童年的梦想保持一生,能够做到,就说明勃莱内心的梦想异常执着。人都有梦想,人都知道执着对生活的重要。当生活逐渐在人面前展开,放弃梦想的占据生活的绝大多数。所以保持梦想不易,没有与人生对抗的强大力量,根本做不到。这力量非关物质,只关乎人的心灵。我们从勃莱这首诗中发现,他很早就意识到他内心的梦想是大自然给予的“真正的馈赠”。大自然不会只对勃莱有所馈赠,对活着的每个人都有过同样的馈赠,但不是每个人都愿意用一生接受。能做到这点,就说明勃莱的梦想始终葆有绝大多数人已失去的珍贵初衷。
  保持初衷,是对生命有持之以恒的坚定认识。用简单而丰富的诗句,勃莱让我们看到他在大自然的生活场景以及他对精神生活的不懈追求,我们还能看到,近乎隐居的勃莱在生活中一切都不缺少,“几次友谊,几个黎明,几次对草丛的瞥视,/几把被雪和热气所侵蚀的桨,”这些诗句无法不令人读来动容。我们会不知不觉地渴望像勃莱一样,“从寒冷的水域上面漂向湖边,/不再关心我们是漂流还是一直划去。”在宁静如世外的生活中,所谓“关心”的确多余,大自然本身给我们无边的打开,人只需感受“漂流于黎明的风中……漂流于/肉体和石头之云的上空”。我们总希望自己的生活富于质量,面对勃莱,我们会发现他拥有的,正是我们渴望的生命质量——无时无刻不被大自然净化,无时无刻不让自己的心灵敞开。人最需要的,也就是心灵的敞开。所以阅读勃莱,不仅是阅读大自然的美和神秘,更让我们在物质至上的今天发现,与真正的大自然融为一体,是我们认识自己与生命的最好方式。
其他文献
“花瓶打破之后,把碎片拼凑起来时付出的一片爱要比它完好时把它的完整视为当然的爱更强烈。”1992年,沃尔科特凭借《西印度群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获奖演说中他如是说道。二十年后,他的诗集《白鹭》获得了艾略特诗歌奖。在这部终结之作中,他努力弥合着破碎的伤痛。  破碎根源于曾被殖民的历史,《白鹭》出版时,他的祖国圣卢西亚独立了不到半个世纪,因而在这部诗集中,沃尔科特依然在书写这段伤痕。他亲眼见证了殖民
期刊
我对女性诗歌的概念长时间感到隔膜,对怎么理解女性诗歌存有疑惑,作为女诗人,我对自己也一直没有这样的归类意识。  这里所指的女性诗歌应该是一种以女性写作为主体,带有特定美学指向、并且具有了社会学意义的诗歌写作。  很多年,常有人提出这个概念,我最初的理解是:“女性诗歌”或许是容易对女诗人写作产生局限解读的一个概念。通常,女诗人们都会说:没有,我不是女性诗歌写作,诗就是诗,如果要区分,那就是好诗与差诗
期刊
在春节的前十天,我就患了重感冒,开始只是咳嗽,咽喉有些疼痛,但没有发烧,以为吃点药就会有好转。没想到过几天,咳嗽更加严重了,到了腊月二十七,武汉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消息已经扩散开来,每个人都很紧张。我看到自己的症状,加上身体实在是受不了,担心感染上了新型冠状病毒这种病。于是,老婆陪我到医院做了CT检查,所幸确诊为普通肺炎。医生说本来要我住院治疗的,但医院没有床位安排了,只給我开了几天的药,吩咐我吃了
期刊
沈天鸿的现代诗歌理论及其美学建构,除了体现在他的《现代诗学:形式与技巧30讲》这本现代诗歌理论专著中,相当一部分还散轶在他的序跋之中。我认为,两者相加才能构成沈氏现代诗歌理论的完整体系。也只有从这两个方面同时出发,才能比较系统、全面地了解并“把盏”他现代诗歌理论的整个链条即完整谱系。  陌生感是诗歌的生命力所在。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中认为,“文学即技巧。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变得陌生,使
期刊
2020一开年,随着疫情的蔓延,中国人就进入了一种惊恐、彷徨和无助的境地,就像一列正常行驶的火车突然开进了不知所往的黑洞,也像一架正在巡航的飞机一下掉入了黑色的山谷。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惊恐万状、无所适从并十分无奈,数以万计的人呆在家中,数以亿计的人正常生活受到干扰,甚至中断了所有的工作,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也不得不受到严重的制约,让我们不断地感知像是世界末日的景像。在中国五千多
期刊
听到声音驳船来  听到声音驳船来  带着厚皮的鼓  和一面小布旗  顺着古闽江上流  听到声音驳船来  没有眼睛  也没有乌黑的大烟  也没有自己的螺旋桨  泛起高高的浪花  听到声音驳船来  像盲子那样慢慢地来  他看不见你  也看不见前面的水  还装着一百年也这样地过去  聽到声音驳船来  ——原刊于《作家》2018年第7期  推荐语  “听到声音驳船来”在整首诗里反复出现,富有质感地铺展在字
期刊
整整一个上午  父亲在花园里忙活——  除草,翻地,搭建花架,修理管线  他清空所有的杂物  为春天腾出位置  他觉得自己也是多余的  但却有足够的耐心  偶尔停下来  跟母亲说两句话  最后,他给柿子树  澆水  仿佛一瞬间  柿子便挂满了枝头  而他并不知道  我曾想把母亲的骨灰  在柿子树的根部  安  放  ——原刊于《封面新闻—名家方阵》2020年3月11日  推荐语  《根部》是一首写
期刊
女性诗歌曾经是一个十分热门的话题,后来也被一再提起、引发广泛的讨论。我在数个场合下被问及对女性诗歌的看法。在听到了关于女性诗歌的七嘴八舌的议论后,我不禁生出疑问(套用一个很俗的句式):当我们在谈论女性诗歌的时候,究竟在谈论什么?  在我看来,对女性诗歌的“女性”的理解至少有三个层面:其一,显然是一种性别(意识),也就是突出女性和男性在性别上的差异,这是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其二,是女性作为一种社会身
期刊
诗是古代文学的正宗,处于中国文化文类等级的上层,小说则属稗官野史,假语村言者流,很难想象尊卑观念深入骨髓的士大夫会屈尊纡贵,将二者嫁接为诗体小说,即便是叙事诗,与浩如烟海的抒情诗相比,也是凤毛麟角。  “叙事诗”与“诗体小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两个偏正短语,叙事诗的中心词是“诗”,即有叙事性成分的诗,而诗体小说的中心词是“小说”,即以诗歌形式写的小说,它们必须遵循各自的美学规范。诗的本质是言志缘
期刊
诗和散文(本文所说的“散文”是小说、戏剧、散文等非诗文体的统称)是有文体界限的。不清楚这个界限,就不配做诗人。《清诗话》收录了吴乔的《答万季·诗问》,共有27篇精彩的答问。说到诗文区别时,有这样一段话:“二者意岂有异?唯是体制辞语不同尔。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尽变;啖饮则饱,可以养生,可以尽美,为人事之正道;饮酒则醉,忧者以乐,喜者以悲,有不知其所以然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