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训练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wb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小学教学中读的基本目标,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任务完成的标准。"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读得不符合要求时,有的教师只是简单地提一下"要注意读出感情"等要求后,让学生再读一次就过去了,长此以往,必将会影响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状况,认识到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因而教学必须重视和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要赏读与创设情境,改变"喧宾夺主"式朗读
  以往的语文课上,学生还未开读,教师就绘声绘色的读了起来,而且一读到底,过后,示意孩子学着老师朗读的样子读一读、练一练。可大部分的学生连生字关都未过,哪谈得上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又怎能遂了教师范读时的美好心愿,实现教师的期许呢?此种范读得不到实质性的效果。
  赏读,即是"赏语言,赏人情,学表达,明事理",这种朗读方式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朗读时,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就应该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中,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品背后所蕴涵的情感,让学生在学习中品析自己喜欢的词句。除读出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外,还要满怀感情地读,读出文句中的情感、意境以及"弦外之音"等。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才能随着作者感情的跌宕、心潮的起伏、思维的翻腾去心领神会。他们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扩大朗读训练面,避免"放任自流"朗读方式
  有些教师在低年级的语文课上,让学生朗读课文,并说"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话音刚落,学生立即顾自低头读起课文来。一观察,千篇一律,所有的孩子都在轻声读课文。的确,"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是一种张扬个性的读书好方法,可学生还未掌握几种读书方式时,就一味的放任自流,漫无目的地跟着感觉走,教师的美好初衷终成为一句空谈。
  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
  2、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避免指导过程"高耗低效"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如《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3、评读结合,采取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朗读是一种极具个性,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的体会即使一样,表达出来也肯定有所差异。学生口诵文字,心入其境,以朗读来倾吐自己的心声,就会读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地再现其情其境,把文中人物的所思所想活脱脱地表达出来。这时,学生才是一个真正的阅读主体,他们在阅读中才能真正体验到自己的劳动所带来的快乐,他们才可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因此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应该允许并鼓励学生通过各自独特的视角去体会,去解读课文,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
  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指定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正如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
其他文献
立人先立德,成才先成人。德育理所当然地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这已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一个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亿万个孩子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青少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兴则民族兴。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事关亿万家庭的切身利益,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
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目标,例中数学因其具有内容的抽象性、文化的深刻性、内涵的辩证性和严谨的逻辑性以及应用的广泛性、加上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明确性等特点,而显得尤为重要。探究型数学教学强调要求学生从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让中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出现的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问题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并在实现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能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
【摘要】英语是一门语言实践课,其需要达到的语言技能是要靠学生个人的积极参与和反复实践才能达到熟练的境界。英语老师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把学生看成能动的主体,促进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全员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英语教学学生主体作用。  随着时代脚步的不断前进,我国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改革创新,原来的"满堂灌"、"
内容摘要:苏联杰出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向教师们呼吁:“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就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给孩子以自信;就不要过早的给孩子下结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就要多使用激励性语言,让孩子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尊重 激励 发展 自信  苏联杰出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中这样呼吁——“让每一个孩子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非滔滔不绝地说,学生默默聆听,而在于引导启迪"。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但是,一直以来,传统教学难以摆脱由教师充当知识的"权威"者,让学生较被动地"吸收"知识这一状况。这也促使在语文拓展阅读教学创新方法的实践研究探索中如何让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由场上的"主演"转变为场内外的"辅导",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
【摘要】后进生的转化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这是一项"心的工程"。教师要用"平常心"、"匠心"、"爱心"去换取后进生的"动心",从而达到转化的效果。  【关键词】后进生教师平常心匠心爱心。  后进生问题是一个长期困扰我们教育教学质量的大问题,也是我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教育创新的严峻挑战,我们无法回避。认真思考一下,后进生问题还是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途径,从产生后进生的根源入手。以教师的"用心"去换取后
【摘要】 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在数学考试中获得较高的分数而往往只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以及数学解题技能的训练,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并且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品质才能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基础。本文将从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出发,浅议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永恒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要求日趋迫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创造志向,增强创新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借助数学故事,激发创造欲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家创造发明的故事,展现他们的思维过程,研究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例如,教学“圆周率
作为一名班主任,在从教的十几年里,我教过百十名学生,现在我深深地感觉到,学生是越来越不好教。去年班里转来的一个学生,在这学生身上发生的事情,让我不得不重新思考"教师"这一称谓的真正含义。  他叫小乐,是个七岁的小男孩,一年级的第二学期转到我的班上。从我见到他的第一眼,我深知这个"转学生"意味着什么。从一开始,我就在心底默默地告诉自己: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不管他以前怎样,从现在起,我一定要改变他!那一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让历史课堂焕发生机,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成为中学历史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历史 高效课堂  新课程改革,是学习观念、学习方式的变革。要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由传统的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要把教学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因此,进一步转变教学理念,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