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毫米的极限里探索民族的艺术语言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ylj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毫米,一个突破性的命题


  早年我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习雕塑,系统地接受了西方舶来的雕塑体系训练,然而我却始终不能满足于这样的训练。我从骨子里渗透的是东方的血液,我想我始终是要突破这种“舶来体系”。
  “我的忧伤从那里开始”系列作品,是将雕塑的整体厚度压缩在5毫米的极限物理空间内,进行薄浮雕大尺度、多层次的感官空间塑造,作品的层次和空间感已达到了十级以上。然而,面对这样一个大尺度的作品,观者无论站在任何一个角度欣赏,都不会产生透视变形。
  在5毫米的厚度里进行大尺度、多层次的雕塑创作,并非传统的雕塑方式可以胜任,设定这样一个极限的命题,正是因为我作为一个中国当代的艺术人,始终有这样一种使命感,就是尽自身的能力创造出具有当代中国民族所特有的雕塑艺术个性语言,希望我个体的努力,能够为这个事业做出一点贡献。


《艱辛的历程》 243x247CM 人生总是再与生存和命运抗争,时而欣慰,时而迷茫。

5毫米极薄的厚度与空间


  我倾向于人文主义的创作,何为“人文”?我所理解的“人文”是指:艺术人对于“人性” 深度的一种怀念与沉思。人文主义的创作不仅仅表现形体姿态或是光影色调,而是更加注重表现“灵”与“魂”,与抽象艺术、观念艺术等相比,人文主义的艺术作品让人更容易亲近,观者能够更迅速地感悟和理解,并与其形成更为深刻的共鸣感,引发对作品的深思。
  “我的忧伤从那里开始”系列作品创作始于2011年6月。
  2011年一次偶然的艺术实践采风使我了解到在国内还存在着贫困地区,在此之前一直生活在城市里的我接收到的信息往往都是生活的美好,我们如何用美的形式来装饰生活,自身艺术实践的思考点也一直局限于形式美感之上,这种形式美的感觉使我感受到生活似乎有些不真实,那时的我认为“贫困”与”孤独”这个词离我的生活还很“遥远”。
  我不描写人性的复杂和丑陋,而是更深入的刻画那些所能让我感动的具有坚毅的、勇敢的、执着的、有正向力量的人生状态。描绘在逆境中那种“质朴”而又“坚韧”的状态,“质朴”代表一种真诚的气质,“坚韧”代表着一种不屈的奋斗精神,这种感动便是:“质朴与纯真,坚韧与执着”。

艺术创造的过程近乎灵魂的修行


  我的作品都不是速成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创作本身需要时间,更重要的是,我相信时间能够赋予作品更多的意义。我用了五年的时间创作了先期的三件系列作品:“艰辛的历程”“远山的期盼”“岁月的忧伤”。
  在创作的过程中,我逐渐感觉到作品的塑造需要慢下来,这一慢就是五年,慢才能更好地去聆听与思考,这是一种心灵上的感觉,慢能使人更深层次的体会、感受和表达,在作品的塑造过程中我逐渐在沉思,我为何而做?我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我塑造作品的意义又是什么?是要表达一种“美”还是一种“深度”?“圣灵”所赋予我区别于他人双手深层次的含义又是什么?我的人生要怎样更接近“圣灵”所赋予我的特有?


《远山的期盼》220x173CM 期盼是一种“距离”或是一种“伤感”,渴望距离的渐近,渴望伤感的消离。

  每次看到作品塑造中那期望而又彷徨的“眼神”,使我深深的感受到那种对话非语言所能表达,而是一种共鸣,一种在心灵上深层次的触动与交流,感受到“它”的凝视仿佛在倾诉与抗争。

站在西方的肩膀上,而民族性已经融入了我的血液


  东、西方两种艺术体系、两种文化的共同作用,使得我能够走上今天的创作道路。中国有着非常好的传统浮雕形式和悠远漫长的艺术积淀,正是这些给与了我丰厚的艺术养分,在超薄浮雕的创作过程中,我不自觉地运用了中国人的意象思维。我的雕塑作品不是西方雕塑意义上的,实在的形体和层次的表现,而是通过我的直觉与感知,以个性化的形体和空间来塑造,并赋予作品意蕴和内涵,打通人的感官,展现出震撼力与冲击力。这种写实的创作手法,我称之为“意境写实”。它不是简单地再现,而是通过我的思考、萃取与塑造,让人感受到情感与温度,进而产生共鸣感。我想,正是融汇在我血液里的民族性的文化积淀,让我走上了这样一个独特的道路。民族性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不能忽视的“血脉”,基于这种“源点”出发,艺术人才能创造出独立于世界的艺术语言。


《岁月的忧伤》230x138CM 岁月是一种喜悦,也是一种悲情。



  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中国雕塑家协会会员。
  参展与创作:
  2001年 雕塑人体作品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收藏;
  2003年 参与奥运徽宝的设计,并进行奥运徽宝的原型设计与制作;
  2005年 北平往事之失落的京韵,入选北京市第四届新人新作展;
  2009年 为前中宣部秘书长沈一之创作青铜肖像雕塑;
  2010年 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圭白创作青铜肖像雕塑;
  2017年 “岁月的忧伤”作品被权威学术期刊《中国雕塑年鉴》(2017)收录。
其他文献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一首由袁枚诗改编的歌曲,经央视播出后,让梁俊家喻户晓。一年多过去了,梁俊现在在做什么?他的诗性教育实践之路走得怎么样?  本期“天下公益”会告诉你这个答案。  在中国,有许多像梁俊这样的年轻人,因为自己的理想,选择了一条与大多数人不一样的路。  2016年,大学生村官秦玥飞选择扎根农村当一名村官,发起组织了“黑土麦田青年扶贫队”。留洋学生严晟
期刊
快速高效的现代社会,水笔顺应时代潮流,使用之便捷,使用率之高,呈大红大紫之势。谁的抽屉里没有一两支水笔?钢笔,书法艺术的先祖,已悄悄退出历史舞台,居于幕后。谁要找一支钢笔写字,有时候还真有一定难度。钢笔作为文化的象征,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  记得曾经流传这样的笑话,如果一个年轻男子去相亲,在中山装上衣口袋里别着一支钢笔,代表这个人有文化,是读书人。如果别着两支钢笔,说明这个人还是个高材生,至少念到
期刊
香港维多利亚港日出全景  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开放涉及金融账户和金融产品的深层次改革。从日本、韩国金融开放的历史经验教训来看,通过粗放的方式过快推动金融领域的深度开放,有可能会对经济带来较大冲击。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开放更多需要渐进式改革,开放的次序和进度更多地取决于湾区先行试点的探索进度和创新引领作用。建议从湾区金融监管、个人金融账户、个人统一授信和联合产品等四个方面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开放创新的破
期刊
待售的工程机械  工程机械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作为装备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于国民基本建设工程的施工机械总称,主要应用领域有城乡道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国防、水利、电力、交通运输、能源工业等方面,应用范围广,品种繁多,属于资本、劳动、技术密集型行业。行业竞争格局基本稳定  工程机械行业在历经五年之久的发展低潮以及2017年快速恢复和增长后,迎来了全面发展的2018年,全行业坚持高质
期刊
花冠皱盔犀鸟(2019年摄于云南盈江)棕扇尾鹰喂杜娟(2019年摄于河北平山)须浮鸥(2018年摄于山东泰安)  鸟一直是我钟情的表现对象,它丰富的种类、美丽的毛羽、优美的身姿、动感的体态,以及争斗、捕食、哺育等充满故事趣味的生活场景,都深深吸引着我的眼光,尽管我越来越迷醉于鸟类为我提供的丰富多彩的主题和瞬间画面当中,但在拍摄中却也一度布满过挑战,因为我发现要拍摄这些趣味瞬间,并没有初看上去那么容
期刊
花与穗(一)  在伟大的拉林河上。我化身一条鱼,从海拔400米向1600米的拉林河上游溯水而上。我想到达大河的源头。生命短暂无常,由而渴求异变。这在里,一条鱼也不例外。  这是4月的夜晚。一个有点亢奋,有些无序,苏醒和别离同步发生的春夜。风从暗云穿过,树影渡过流波。河流中似有熟悉的水稻气息——或许是陈年稻茬的泥土味。有些涩,有些香,还有些甘甜。梦幻不可或缺地贴附在我的鳍翅,带来流水的喃喃自语。  
期刊
金融是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的经济工具之一。金融使得劳动分工、规模效益与技术进步成为可能,没有金融,工业革命不可能发生,所以说,金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凡是硬币,都有两面。金融最基本的功能是资金的融通以及期限、规模与风险的转换,其最大的困难就是信息不对称,而信息不对称很容易引发金融风险。过去一百年来的数据表明,凡是遭受过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国家,长期经济增长表现都相对弱一些。  2007-2009年
期刊
《资本的红盖头——局部》140x180CM 布面油画 2018  弘正这一系列作品主要是基于当今消费文化和网络文化所作的一些思考和探讨。作品总体取名为《扫描枪系列——资本的红盖头》,资本是推动消费文化衍生的原动力。  作品意象的架构是围绕当下购物消费中无处不见的“扫描枪”展开的,扫描枪和条形码无疑是这个消费时代物质基础的终端。而弘正提取这样一个形象(扫描枪),它好比一个“社会词语”,他在画面上正置
期刊
几年前和一位互联网金融从业者聊到现金贷新规和上市互联网金融平台。他问我说,跌了这么多,X平台(2017年上市的某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股票能不能买?然后自问自答道:跌这么多,深坑反弹,机会来了。  而事后看,下跌才刚刚开始。“善水者溺于水”,正如很多资深投资者折戟P2P,很多互联网金融从业者也没赚到钱,大家的共识一直是分化加速,头部平台受益,但为何股价跌个不停呢?培育长期价值创造能力  日本有家工厂,
期刊
八月的午后,一辆小型面包车行驶在西班牙南部宽阔的高速公路上。车窗是暗色的,除了司机之外,剩余四五乘客,有些在低声闲聊,有些在闭目酣睡。  车内播放着西班牙古典吉他曲,有一首尤为动听。我轻轻地问擅长吉他的朋友,朋友说,这首曲子叫做《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  “阿尔罕布拉宫,不就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吗?”我问道。朋友点点头:“再过两小时我们就到那儿了。”这首吉他曲听起来优美舒缓,但同时又带着一丝失落和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