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又好又快发展中开创“两个率先”新局面

来源 :群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UCH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立足“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宏伟目标,提出“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并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作出了全面部署。学习贯彻省党代会精神,必须紧密联系常州实际,敏锐地把握当前发展新阶段的新趋势新特征新要求,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理念、发展方针、发展思路,进一步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开拓进取,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好中求快、优中求进。全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又好又快的发展方针,是在科学判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不是简单的词序变换,而是我们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重要标志,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从1990年至2005年平均增速9.7%,经济总量也由全球第11位上升到第4位。但支撑这一高速增长的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式发展道路,单位GDP能耗比发达国家平均高40%,不少地区“有水皆污”、“逢雨必酸”,中国经济发展在“快”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由此造成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
  十六大以来,中央先后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特别是近三年多来,着重从指导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目标入手,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根本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驶入良性轨道,并实施财政和货币双稳健的政策,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抑制过高增长势头,实现软着陆,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又好又快战略方针的提出,就是这一系列举措合乎逻辑的深化和发展。
  正确理解和把握又好又快的方针,必须全面科学地认识“好”与“快”的辩证关系。“好”是对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要求,“快”是对发展速度的追求。“又好又快”,就是把“好”放在首要的、决定性的位置,以“好”来统领“快”,坚持“好”中求“快”。是“好”字打头,还是“快”字当头,发展结果大不相同。只有质量好、效益高、消耗低、污染小的发展,才能使“快”具有值得追求的实质意义和正面效应;反之,不“好”的快速发展,则是一种资源的不良配置,从全局和长远来看得不偿失、难以为继。同时,在发展中以“好”来统领“快”,也是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优化资源配置的必然要求。强调“好”并不是对发展重化工产业的否定,不是强调利益分配的绝对“公平”。在当前的现实条件下,在“好”的统领下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省委对常州的殷切期望。省委书记李源潮去年6月在常州考察工作时,对常州近几年来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认为常州的发展“最突出的一条就是在开拓创新中破解发展难题,在经受考验中保持发展势头不减”,并指出“常州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将要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希望常州坚持抢抓机遇、率先发展不动摇,立足全省发展的“第一方阵”: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特色,走科学发展之路:坚持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走和谐发展之路。“经过下一个五年的努力,能够建设成为产业先进、群众富裕、文化发达、城乡繁荣、人居环境优美的长三角名城。”
  中央的战略部署和战略方针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省委的殷切期望是对我们的巨大鞭策。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又好又快”战略方针的重大意义,正确理解和把握又好又快发展的科学内涵,认真总结常州在以往发展中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奋力开拓,埋头苦干,积极推进常州经济社会向又好又快发展的转变。
  
  二、在“四个坚持”的导向中体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
  
  面对新阶段的发展新要求,实现“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的转变,我们有的同志在思想观念、工作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目标压力不到位,对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定位还需进一步明确。二是思想观念有差距,面对标兵更远、追兵跨越的发展态势,有些同志没有真正达到居安思危的境界。三是考核奖惩力度小,严密的考核机制与责任追究的有效手段尚待完善。四是攻坚克难办法少,面对发展困难和矛盾,习惯于常规手段,习惯于现成照搬,在抢抓机遇、超越自我、推动又好又快发展方面还要研究探索新办法。
  只有改变看法,才会改变做法。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有关精神,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良好机遇,既充分看到有利条件,又清醒认识自身不足,按照“思路一以贯之,重点更加突出,工作注重效果。方法独特管用”的要求,巩固科学发展的共同理想,凝聚“五大建设”的前进动力,推动“两个率先”的大好局面,加快实现经济社会向又好又快发展的提升。
  在工作的方针导向上必须着重把握好以下“四个坚持”:一是坚持科学发展。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必须注重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注重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注重促进社会发展和关注民生民情,既讲GDP,又不唯GDP,既讲传统GDP,又讲绿色GDP,以转变增长方式带动发展质量的提升,以结构效益支撑发展速度,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够全面、不够协调的问题,真正实现以县为单位的全面小康。二是坚持好中求快。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中央和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更是我市实现“两个率先”、巩固“第一方阵”的需要。准确领会中央精神,准确把握自身方位,清醒看到发展差距,在“好”的基础上实现较快发展,做到思想上不出现误区,发展中不出现偏差,在科学发展中保持健康的增长速度,在宏观调控中保持合理的投入规模,在可持续发展中保持争先进位的良好势头,坚定不移地把推进重大项目、促进有效投入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继续保持外资、民资、投资等重点指标大幅增长的跨越势头,继续保持经济总量健康增长的发展势头。i是坚持全面创新。在新的形势下,生产要素制约刚性,区域竞争更加激烈,发展矛盾日益突出,迫切要求我们创新创新再创新。思想上要坚决冲破一切阻碍发展的束缚,方法上要坚决改变一切阻碍发展的陋习,机制上要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弊端,着力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工作思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方式方法,在创新中挖掘增长潜力,在创新中拓展竞争空间,在创新中缩短发展差距。四是坚持求真务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求真务实:确保常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真抓实干。要做到任务逐项分解到人,压力逐级放大传递,指标不折不扣落实到每个增长点。同时,加强力量整合和重大问题的协调推进。切实增强工作执行力,在真抓中练真功,在实干中出实绩。
  
  三、在推进六项重点工作中具体落实又好又快的 要求
  
  2007年是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年,是贯彻落实省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现以县为单位全面小康的决战之年和增强综合实力、尽力缩小差距的关键之年。我们必须把思想和行动进一步统一到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方针上来,统一到省委对常州发展的科学定位和殷切期望上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又好又快作为对全市工作的总要求,在党委和政府各项工作中切实加以贯彻落实,以力争“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市、建设长三角名城为总目标,努力开创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
  一是以有效投入为切入点,着力优化产业结构。目前最现实的选择、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进一步深化开放开发,以有效投入为切入点,以超千万美元、超亿元投入的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项目为推进重点,以改变督查方式、加大考核奖惩力度为硬措施,通过抓投入上项目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层次的提升,努力实现外资大跃升、民资大投入、项目大推进,确保全年有效投入增长20%以上。
  二是以实施“五大工程”为抓手,深入推进创新创业。全面实施科技创新“五大工程”和高新技术产业“三倍增”计划,全年实现规模以上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500亿元,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1.8%以上。真正形成创新政策向企业倾斜、创新资源向企业汇聚、创新机制在企业建立、创新意识向企业家灌输的大好局面。
  三是以提高生活水平为落脚点,加快富裕常州建设。继续坚持富民优先,抓紧制定并组织实施《富裕常州建设行动纲要》,重点解决就业、创业、增收、保障问题,全面建设富裕常州。在就业富民上下功夫,确立以就业促富裕、以就业促和谐的理念,让更多具有劳动能力和工作意愿的劳动者就业,全年新增就业4万人:在鼓励创业上下功夫,大力弘扬“三创”精神,确保今年新增私营企业8000户以上,新增注册资本100亿元以上;在保障惠民上下功夫,以私营、个体、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快提升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探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多方承担的筹资机制:在扶贫帮困上下功夫。着力加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的基本利益。
  四是以生态市和文明城市建设为载体,全力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做优做美城市环境,以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为目标,围绕畅通交通、拉开框架、彰显特色、统筹城乡,切实做好一南一北现代化新城区的规划编制,确保科学理性实施,防止和杜绝大开发、大投入、大建设中出现历史性的偏差和失误。全力建设文明城市,开展人民满意行动,2008年基本达到文明城市的主要指标。
  五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努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围绕中央“二十字”方针和市第十次党代会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五个新”要求,进一步坚持以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逐步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机制,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
  六是以兼顾各方利益为方针,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注重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切实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认真落实好政府为民办的十件实事工程,力求实现发展有序、利益协调、社会稳定的良性互动。
  责任编辑:丁和平
其他文献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自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区域内,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进行了一场被称为“南线战略决战”的淮海战役。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以60万兵力,对阵国民党军队80万兵力作战,歼敌55.5万人。至此,人民解放军消灭了国民党军在南线的精锐兵团,解放了长江以北的豫皖苏广大地区,造成了“饮马长江、解放全国”的有利态势,蒋介石被迫宣告“引退”
期刊
1975年靠45万元自筹资金创办的沙钢集团,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拥有总资产1100亿元,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职工一万五千人,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电炉钢和优特钢材生产基地。2007年沙钢列中国企业五百强第36位,中国制造业企业五百强第12位,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面对市场化进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集团党委不是回避矛盾,而是正视这些问题,在总结以往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
期刊
在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梁保华省长说。我省今年要在五个方面取得明显进步。  ——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新进展。坚持好中求快、优中求进。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更加注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努力促进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  ——统筹发展开创新局面。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加大“三农”、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和苏北发展的工作力度,努力促进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发展互动并
期刊
省委、省政府已经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启动新一轮沿海开发。对于盐城来说,实施沿海开发既是策应和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也是盐城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    一、沿海是盐城新一轮发展的新优势、新空间    沿海是盐城优质资源集中、最具发展潜力和希望的地区,是盐城未来最重要的增长极,盐城的优势在沿海、出路也在沿海,沿海兴则盐城兴。  沿海资源丰富。海岸线长、滩涂面积大。海岸线长582公里,占江苏省的
期刊
30年前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拉开了中国农村土地经营权改革的序幕,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效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使得中国的农业生产呈现出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30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局限性,尤其是土地以户为单位经营的局限性开始凸现出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已成为我国农村新一轮改革的热点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我省在2004年实施了
期刊
江苏沿海地区地理环境优越,经济资源丰富,具备良好的新能源开发条件,尤其是风能资源十分丰富,而且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已列入国家“十一五”发展的规划之中,这是江苏沿海风电产业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将十分有利于我省沿海地区打造新兴的绿色产业基地,也必将对我省新时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一、江苏沿海发展风能的特殊优势    风能是目前最有开发利用前景和技术最为成熟的一种新能源和可再生
期刊
题记:2008年的11月9日至18日,我在灾区绵竹度过。这短短的10天经历远比我的30年人生要重了沉了很多。在绵竹的每一天。我的脸都是湿漉漉的,我的眼圈是红的;每一天。都会遇到很多江苏的老乡。和他们用家乡话交谈;每一天,心情都如同翻滚的岷江一般,难以平静。江苏援建队伍承载着7600万家乡人民的希冀。在这片几成废墟的土地上帮助绵竹人民重建家园。听到看到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点点滴滴,深深烙在我心底。
期刊
引言:当前,由“次贷危机”这一只“美国蝴蝶”所引发的金融危机,正煽动着“翅膀”飞向全球的每一个角落。从虚拟经济飞向实体经济,由发达国家飞向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体,在我国正由沿海飞向内地。由外向型行业飞向其他行业。面对“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如何从理论上作出深刻的阐述,或者说这场金融危机引发了哪些理论上的思索,带着这些问题,在牛年即将来临之际,记者在金陵古城访问了江苏省委党校经济学部主任、教授孙月平
期刊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重大部署。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加强和谐社区建设,对于进一步提高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强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沟通联系,满足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的各种需求,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增强社会的凝聚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浦区是连云港市中心城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目前共有72个社区,社区建设工作面广量大
期刊
近年来,无锡市以创新社会化志愿者活动模式为突破口,着力有序引导、着力全民参与、着力规范管理、着力拓展阵地、着力打造品牌,不断提升志愿者活动的吸引力、动员力和凝聚力,有效推动了全市志愿服务活动的持续健康发展,使志愿者活动成为公民道德实践的有效载体,在建立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与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创建文明城市、展示城市形象的有力支撑和璀璨亮点。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