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环境对大学生成长的作用及对策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shinoYu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成才的校园环境影响因素主要有学校的教学实验基础设施、生活设施、师资队伍、校园文化等,通过分析影响大学生成才过程的上述因素,探讨创建适合大学生成才的校园环境的基本途径。
  一、校园环境的内涵
  大学校园环境是指学校内部一切客观物质存在和以人际关系为中心并由此产生的文化意识现象的总称,它包括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和人际环境。这些因素分别从校园的硬件设施、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和人际交流环境等不同的层面影响着大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是校园的硬件设施。主要指设施齐备的教学楼,干净整洁的学生食堂、宿舍等硬件设施,能够给大学生青春的活力与美的享受,能够使大学生身心愉快、精神振奋、充满自信地工作和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的激情和创造力,同时,也能增强大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二是校园的制度环境。良好的校园制度环境是一所大学成功的必备条件和形成优良风气的必要因素。校训、校规,学生学籍管理规定以及各种教学设施使用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的认真执行,能够为大学生规范和谐地学习和生活提供保证,同时,也有利于学校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三是校园的文化环境。校园文化以其开放性、适应性的特点与社会紧密联系,社会上最新的思潮与时尚很快就会被校园文化所接受,最终使得校园文化日趋多元化。校园文化环境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结合大学生思想和生活的实际,积极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如通过举办党团活动、专题报告会、主题班会、征文、演讲、辩论赛包括晚会等,开展思想文化创建活动,使大学生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并通过校园网络、校园电视台、校报、院报、社团刊物、橱窗、板报等传媒手段,把主流思想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意识中,确保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正确方向。四是校园的人际交流环境。大学校园不是一个封闭的环境,学校和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无时无刻不在交流互动。通过在学校组织的各种教学实践、学生社团组织活动中有意识地甄别和摒弃人际交往中狭隘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可以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真诚善良、互帮互助、和谐共处的交往方式,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和谐包容的人际交流环境,为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二、校园环境对大学生成长的作用
  大学,是广大青年学子跨入社会前的重要一站,校园环境对大学生成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意志、人格的塑造,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以及能力、素质的培养起到积极影响和定型作用。[1]
  1.大学校园环境影响着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
  大学生作为一个思想活跃、有一定知识水平的特殊群体,处在校园环境中,耳濡目染着校园里的一切,他们的思想、观念也将会随之发生变化。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校园文化氛围浓厚的大学,大学生理想信念坚定,学习的目的明确,敢于承担责任,对自己的人生对周围的社会有积极的认识和正确的评判,同时能够自觉抵触不良思想的侵袭,以及大学校园少数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的影响,使其自觉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2.大学校园环境决定着大学生的情感熏陶、意志磨练和人格塑造
  高校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学生的智力开发,更主要是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情感熏陶和人格塑造。校园环境是陶冶学生道德情操,进行人格塑造的最为重要的外部环境,在校园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能够促使其观点认同、心灵感应和精神升华。对于自我意识强烈的青年大学生可以达到环境育人的效果。
  3.大学校园环境决定着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
  校园环境具有价值导向、心理构建、行为约束、集体凝聚等作用。健康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既对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具有导向作用,也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提供载体与保障。高水平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可以保障教师与学生顺利开展各种教学和学习活动;规范完备的校园制度文化环境可以保证各种规章制度得到有力的执行,以规范教师与学生的行为,也有利于各种教育资源的科学整合和利用,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求;此外,校园精神文化环境还可以将学校多年积淀的文化精髓引领教师身为世范、严谨求实的良好教风养成,以及激发学生刻苦学习、你追我赶、奋发向上的学风养成。
  4.大学校园环境决定着大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浓厚而又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环境(包括多样的知识内容,生动新鲜的创造力,探索进取的开拓精神)可以激发生活在其中的教师和学生积极大胆地进行发明创造,勇敢自信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对青年大学生的情商开发也有着催化作用,使之自学求知、博学多才,并有力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多方面发展。
  三、创建适合大学生成长的校园环境的基本途径
  1.围绕创建和谐平安校园,下功夫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一是以共同的理想来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和谐文化的建设。要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就要形成这样的思想共识,即让学生明白,只有把个人的理想和追求同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是从和谐文化出发,以培育人才为目的,切实关心大学生的发展,解决他们在成长成才中的困难。大学阶段是人格、心智不断健全的特殊时段,大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生活、学习、工作问题,需要我们为其排忧解难,解疑释惑,奉献出我们的爱心。要把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与和谐校园建设紧密地联系起来,以大学生的和谐成长来促进和谐文化建设,要关心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
  三是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所有教师都有育人的职责,专业教师不光要传授知识技术,还要积极参与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生活管理工作中来,在与学生的深入接触中,加深对大学生的了解,准确解读大学生心声,知晓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培养对大学生的深厚感情,带着感情参加日常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切实增强教学效果。高等学校新进青年教师都应做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在与大学生直接接触的过程中,摸索教书育人规律。
  四、是强化成才意识,推进优良学风建设。学风建设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要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成才教育活动,通过新生入学教育、著名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会、知识竞赛,科技创新大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和评优表彰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充分认识优良学风对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性,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勤奋刻苦的精神、科学严谨的作风自觉加强学风建设。
  五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主体是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以及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要积极利用课堂教学帮助大学生掌握正确认识世界的方法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党团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坚持深入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多和学生接触,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多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赢得学生的信任。要努力化解影响高校稳定事件的发生,对危机事件苗头要及时发现,及早处理,做好化解工作。
  2.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下功夫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一是要始终坚持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工作的首位。要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谐社会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发奋学习。
  二是要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深入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以共青团组织为核心,以学院和社会共建为纽带,以学以致用、服务社会和自主成材为基本要求,以专业调研、社会调查、勤工助学、志愿服务为主要方式的社会实践工作体系,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此外,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形成以青年志愿者协会为主体、“立足校园、服务社区”为原则、挂职锻炼为主要形式、专业和文化服务为主要内容、以社区为主要基地的青年志愿者服务体系,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3.围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下功夫完善大学生成才的教育服务体系
  一是以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为依托,做好奖优扶困工作。加大贫困生帮扶力度,拓宽贫困生资助渠道,完善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困难补助、奖助学金和社会资助为辅助的经济资助体系。
  二是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平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举办心理健康宣传活动月、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系列讲座,采取报告讲座、知识宣传、心理测量、档案建立、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心理沙龙、专题研讨等方式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加强心理咨询专业队伍建设,继续面向辅导员举办“全国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工作。通过开展学生心理援助工作,对有突出心理问题的学生要靠上去做工作,做到提前介入,防患未然,对突发事件及时妥善处理,确保学生的安全和学校的稳定,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咨询、心理健康测评、心理健康研究、心理危机突发事件预防干预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其他文献
信息技术课程是小学生科学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既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以应用软件为载体,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方法和操作能力,以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检验其学习效果的主要标准。  然而,现实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不容乐观,表面上看似学生最喜欢的信息技术课却常常是教师在专心致致地讲,学生却“醉心”于自己的网络游戏或QQ聊天,一节课下来,学生
期刊
《新课标》)把“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作为其基本理念之一,将培养学生的情感列入课程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必须改变长期以来我国高中化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认知、轻情感的化学教学模式,构建新的高中化学情感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贯彻好《新课标》的要求,从而促进高中生的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实现新课改的目标。高中化学情感教学模式适应了高中生学习化学的需要,使他们在教学活动中
期刊
语文教学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审美过程,许多名篇名作都是作者精心营构出来的情感世界。读者在学习阅读过程中,借助多媒体,使抽象思维变得更直观更形象,很快使读者与艺术品的心灵文汇,打开中学生情感的闸门,把中学生带入一个有血有肉的情感空间,领略作品丰富多彩的精神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从而达到“大语文”的教学目的。  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导入新课,触发美。  心理学认为感知是一切认识的开端,好的开
期刊
培养创造型人才是国家兴衰的关键,深入教育改革的重点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创造新能力。因此,作为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学生具备创新精神,以适应新时代对智能型全方位人才的需求。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创造思维的起点  中学历史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学生既熟悉又陌生,总是充满好奇。教师应让他们带着求知欲望去感知历史,积累知识,认识世界。新教材特别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每课都有诱发性导语,创设学习
期刊
作为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少不了要提问学生,一个好的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课堂教学上的提问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不仅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获得知识,掌握所学内容;还能有效地启迪学生智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新”——就是新意  就是说:教师的提问要新颖、要有新意。有一次在上二次根式时,出了一道
期刊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不假,如果人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以兴趣作为先导,相信效果是事半而功倍的。作为教师,应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工作的首要目标,让学生愿学,乐学,这样才能学得更多,更好。  激发学习兴趣方法多样,但如果从教师自身着眼,我认为可以从提升个人素质入手,塑造教师个人魅力,以达到吸引学生,提高兴趣的目的。  首先,应该做一名有责任
期刊
小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十分必要,对于小学生终身学习十分有利。小学生自主性学习是指:学生由原本在教师的督促下学习,或在家长的监督下被动地学习,变为自愿地、有计划地、独立地主动学习。学习的性质由“假学习”变成“真学习”。这样一来,假如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养成,那么学生的学习将会大大变样,学生学习的进步将会逐步、稳步提升。然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非一件容易事。  通过我在教学实践不断
期刊
从课堂教学的性质来说,课堂“对话”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围绕一个话题而在师生、生生、生本之间有序的互动交流的过程。其中,师生对话、生本对话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由于对话并不纯粹是一种原则状态,它是实践着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行为,因而,关键是如何对话。常用策略有以下几种。  一、设置问题,形成对话期待  设置问题,是教师立足之本,即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设置问题,构成悬念
期刊
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就是教书育人,是培养未来的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前途和命运。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具有不成熟、可塑性强的特点,他们的道德成长,其实也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关键就是要以人去影响人,而教师就是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青少年的道德成长的榜样。可以说教师这个角色在学校德育实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与德育工作息息相关。  俗话说“育人德为首,立事品为先。”然而在现阶段,有的教师被
期刊
现实生活中,人和人打交道时要用到语言,如:汉语、英语和日语,人和人打交道的语言,我们称为自然语言,因其是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当我们让计算机帮我们做事时,也要和它打交道,人和计算机沟通的语言叫计算机语言。  我们知道,计算机六亲不认,只认爹和娘(1和0),所以最初人们给计算机设计程序时,只能用它直接识别的二进制数码来书写指示它进行某种操作的指令,如一条二进制指令其形式是:0001 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