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九二六年九月五日在四川万县发生的惨案(也称“九五惨案”),是北伐战争时期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它不仅是帝国主义干涉和扼杀中国民主革命的大罪证,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又一次生动记录。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九五惨案”事件始末的梳理,不仅仅在于回顾历史,更是对当代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九五惨案”;历史启示
1925年因“五卅惨案”而引起的全国反帝运动,使英帝国主义在华利益受到严重打击。为保住自己在长江上游的既得利益,1926年初,英国沿长江深入内陆,多次制造事端,并炮轰万县酿成血案,史称“万县九五惨案”。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九五惨案”的研究主要包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万县惨案电报一束》和《万县九五惨案史料汇编》等一些材料的出版,这些都是当时有关万县惨案的档案资料电文汇编,其对于研究万县惨案具有重要价值。
虽然前人对“九五惨案”多有研究,但本文首先研究从九五惨案发生的原因入手研究具体经过,然后得出重要历史意义,以期对当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有所启示。
一、“万县九五惨案”之起因
(一)不平等条约埋下惨案发生的历史伏笔
自近代以来,不平等条约中的领事裁判权和内河航运权,虽不是万县惨案爆发的直接原因,但无疑是根本矛盾所在。1876年的《烟台条约》,英国商船已获得长江上游至重庆的航运权,1902年的《中英通商条约》万县被开辟为商埠。以后逐渐英国的商船在此停泊,即使是条约中没有规定的军舰,也可以长江上航行自由,实际上这也是万县惨案的又一基本原因。英方商轮“万流”(原名Loong-mow)是当时长江上游中最大的轮船,被它撞沉和浪翻的民船的事件更是层出不穷。
(二)北伐战争的局势引发中英双方态度的变化
国民大革命时期,英国虽多次表示中立,但是1925年“五卅惨案”、“六二三”惨案相继发生,英国在华利益遭到破坏,损失很大。当时北京政府执政处于崩溃之际,内阁总理和成员更换频繁,当时财政捉襟见肘,在政府既无武力、财力控制大局的情况下,各个地方政府和军阀对政令命令都是漠视。当时的四川内,政治混乱、内战不断,没有对外交涉事物的省政府。由于北伐战争形势的变化,当时国民党、共产党也都纷纷派人前去四川运动,希望杨森能够顺应形势,加入北伐军中。当时以国民党党代表的身份朱德正在万县做杨森的工作。朱德一方面是对其拉拢使之有利于北伐进军,一方面也是想在四川开展运动,培养自己的实力,建立起地方党组织。
(三)云阳“万流”号事件是引发惨案的导火索
据杨森报外交部电文中记载“为大部详细陈之:查滇光轮于六月十三日在万县箱子石地方,浪沉木船一只,淹毙何心太、刘吉五、张田、王钱云、傅云生等六名;又万流轮于七月八日在鄂都立石镇地方,浪沉划子一只,淹毙六师营长田雨廷及勤务兵张复初、田云等三人.....”可以看出英国商船、军舰屡次发生浪沉事件。在此前的事件中,尽管四川方面一再抗议英国太古公司的类似行为,但都毫无成效。1926年8月29日云阳浪潮事件这一事件让事件是火上浇油,可以说是万县惨案的导火索。
二、“万县九五惨案”之经过
根据前文可知,此前中英双方关系已经变得十分紧张,但此时英方一贯态度强硬,英国希望派军舰驻扎在万县附近,以此来恫吓中国政府,让中国政府妥协,从而获得在中国的利益,所以双方矛盾激化,后在万县发生了“九五惨案”。
1926年9月3日,英国军舰“威警”号接到指示从重庆到万县,英国方面总指挥官连里(F.C.Darley),将“嘉禾号”改装后,4日早晨从宜昌出发,5日傍晚抵达,立即开始登上“万县”“万通”两轮,驱赶杨森派驻船上的守兵,企图将这两只轮船强行开走。双方争执不下,英国方向守兵开枪射击,停在两旁的英舰亦用机枪向守兵扫射。在于渊的带领下,进行了还击。英国见此达不到目的,就将准备将兵舰掉转铅头,对准万县南北两岸,进行炮击。发射炮弹一百一十九枚,英国战死军官三人,水兵四人。对于中国方面死伤人数,一直以来说法不一,有的说数百,有的说上千。根据李健民《民国十五年四川万县惨案》一文记录:“官方报告有两份:其一是北京派万县调查代表史悠明、冯执的民国十六年二月报告:另一份是万县知事周珏调查报告。”史、冯报告:“就地居民死五十五,伤六十一....除医疗及各项妨害损失记十九万元”。周珏的报告是“死亡人口六百零四,受伤人口三百九十八名,失踪人口二十余名....合计无形财物损失近一千万元左右”。通过“杨森通电”可知万县惨案死伤人数在一千以上。并且《朱德传》对此也有详细的描述:“.....但是,英舰凭藉着火炮优势,对人口密集的万县城区连续炮轰达两个多小时,使军民死伤千余人(其中死亡六百四人),房屋千余间被击毁,财产损失更不计其数...”因此,周珏的报告、“杨森通电”和朱德自传可知万县惨案造成死亡人六百余人,死伤共计千人以上。显然史、冯二人的报告中,各项损失少了许多,记录较为简单,未能说明真实情况。但无论当时的死伤人数如何,有一定是可以肯定的是万县惨案造成的财产损失不计其数。
三、万县惨案后各方的态度
万县惨案虽然惨烈,但是各方的态度反映却不尽相同,对比五卅惨案的反应来说,显然较为迟缓。这是因为:内战不断,导致民群的主义注意力没有集中到这方面,四川地形特殊,通讯手段比较落后。万县惨案是四川地方军人与英国轮船被扣所致,英国人采取武力手段回击,在过程中殃及百姓,这样近乎于一场军事战争,不免引起全国同胞的普遍共鸣。
中国共产党率先发表《中国共产黨为英帝国主义屠杀万县告民众书》,号召“只有民众起来,用自己的力量使用一切方法,对付这个强盗的英帝国主义”,“再形成第二个广大的反英的五册运动”。在中共四川省委和朱德领导下,发动群众成立了“万县英轮惨毙同胞学耻会”等组织。在反映的各个民众、社团中,包括士、农、工、商、学、军、警、政等。其中以学生、军警、商人为主体。
此后,不少万县工人进行罢工斗争;万县和工商界进行了罢市并发表宣言,拒绝购买英货;万县的师生们则走向街头到处张贴标语,进行演讲,文艺工作者和民间艺人写出了以“九五惨案”为题材的文章、诗歌和演唱材料,揭露“九五惨案的真相,激励人民不忘这血海深仇。在万县反帝斗争鼓舞下,一个声势浩少反帝群众运动在全国展开了。
惨案发生之后,北京政府保卫国民的性命与财产安全,本来是职责所在,不得不与英国方面进行交涉,但是因为政府一直以来对类似事情都抱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几乎都在附和英国方面的意见,欲在地方和平解决。
四、历史启示
(一)“九五惨案”告诉我们应铭记历史、奋力前行
“九五”惨案是近代历史上中华民族的悲剧性事件,当时的情况可谓是“惨绝人寰”,但是正是因为如此,许多中国人开始觉醒起来,意识到要团结一致,反抗帝国主义的暴行。我们今天的一点也应该铭记历史、不忘过去,特别是青年人可以通过此事成为爱国主义的重要教育资源,时刻记得自身作为中国人使命,不忘初心,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努力奋斗成为有为的年轻一代。
(二)“九五惨案”告诉我们国家前途命运与个人存亡息息相关
“九五惨案”发生时本来是英国商人与军阀杨森的摩擦升级,但是英国方面不息出动军舰,炮轰万县城,造成军民严重死伤、整个城市沦为火海。追究事件的起因就在于近代中国的衰弱,自身的主权被别国践踏,也正是古语所印证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果我们不难让自己国家强大,我们身为国家的一员也会饱受欺凌。
作者简介
刘艳玲(1993—),重庆万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史基本问题。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九五惨案”;历史启示
1925年因“五卅惨案”而引起的全国反帝运动,使英帝国主义在华利益受到严重打击。为保住自己在长江上游的既得利益,1926年初,英国沿长江深入内陆,多次制造事端,并炮轰万县酿成血案,史称“万县九五惨案”。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九五惨案”的研究主要包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万县惨案电报一束》和《万县九五惨案史料汇编》等一些材料的出版,这些都是当时有关万县惨案的档案资料电文汇编,其对于研究万县惨案具有重要价值。
虽然前人对“九五惨案”多有研究,但本文首先研究从九五惨案发生的原因入手研究具体经过,然后得出重要历史意义,以期对当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有所启示。
一、“万县九五惨案”之起因
(一)不平等条约埋下惨案发生的历史伏笔
自近代以来,不平等条约中的领事裁判权和内河航运权,虽不是万县惨案爆发的直接原因,但无疑是根本矛盾所在。1876年的《烟台条约》,英国商船已获得长江上游至重庆的航运权,1902年的《中英通商条约》万县被开辟为商埠。以后逐渐英国的商船在此停泊,即使是条约中没有规定的军舰,也可以长江上航行自由,实际上这也是万县惨案的又一基本原因。英方商轮“万流”(原名Loong-mow)是当时长江上游中最大的轮船,被它撞沉和浪翻的民船的事件更是层出不穷。
(二)北伐战争的局势引发中英双方态度的变化
国民大革命时期,英国虽多次表示中立,但是1925年“五卅惨案”、“六二三”惨案相继发生,英国在华利益遭到破坏,损失很大。当时北京政府执政处于崩溃之际,内阁总理和成员更换频繁,当时财政捉襟见肘,在政府既无武力、财力控制大局的情况下,各个地方政府和军阀对政令命令都是漠视。当时的四川内,政治混乱、内战不断,没有对外交涉事物的省政府。由于北伐战争形势的变化,当时国民党、共产党也都纷纷派人前去四川运动,希望杨森能够顺应形势,加入北伐军中。当时以国民党党代表的身份朱德正在万县做杨森的工作。朱德一方面是对其拉拢使之有利于北伐进军,一方面也是想在四川开展运动,培养自己的实力,建立起地方党组织。
(三)云阳“万流”号事件是引发惨案的导火索
据杨森报外交部电文中记载“为大部详细陈之:查滇光轮于六月十三日在万县箱子石地方,浪沉木船一只,淹毙何心太、刘吉五、张田、王钱云、傅云生等六名;又万流轮于七月八日在鄂都立石镇地方,浪沉划子一只,淹毙六师营长田雨廷及勤务兵张复初、田云等三人.....”可以看出英国商船、军舰屡次发生浪沉事件。在此前的事件中,尽管四川方面一再抗议英国太古公司的类似行为,但都毫无成效。1926年8月29日云阳浪潮事件这一事件让事件是火上浇油,可以说是万县惨案的导火索。
二、“万县九五惨案”之经过
根据前文可知,此前中英双方关系已经变得十分紧张,但此时英方一贯态度强硬,英国希望派军舰驻扎在万县附近,以此来恫吓中国政府,让中国政府妥协,从而获得在中国的利益,所以双方矛盾激化,后在万县发生了“九五惨案”。
1926年9月3日,英国军舰“威警”号接到指示从重庆到万县,英国方面总指挥官连里(F.C.Darley),将“嘉禾号”改装后,4日早晨从宜昌出发,5日傍晚抵达,立即开始登上“万县”“万通”两轮,驱赶杨森派驻船上的守兵,企图将这两只轮船强行开走。双方争执不下,英国方向守兵开枪射击,停在两旁的英舰亦用机枪向守兵扫射。在于渊的带领下,进行了还击。英国见此达不到目的,就将准备将兵舰掉转铅头,对准万县南北两岸,进行炮击。发射炮弹一百一十九枚,英国战死军官三人,水兵四人。对于中国方面死伤人数,一直以来说法不一,有的说数百,有的说上千。根据李健民《民国十五年四川万县惨案》一文记录:“官方报告有两份:其一是北京派万县调查代表史悠明、冯执的民国十六年二月报告:另一份是万县知事周珏调查报告。”史、冯报告:“就地居民死五十五,伤六十一....除医疗及各项妨害损失记十九万元”。周珏的报告是“死亡人口六百零四,受伤人口三百九十八名,失踪人口二十余名....合计无形财物损失近一千万元左右”。通过“杨森通电”可知万县惨案死伤人数在一千以上。并且《朱德传》对此也有详细的描述:“.....但是,英舰凭藉着火炮优势,对人口密集的万县城区连续炮轰达两个多小时,使军民死伤千余人(其中死亡六百四人),房屋千余间被击毁,财产损失更不计其数...”因此,周珏的报告、“杨森通电”和朱德自传可知万县惨案造成死亡人六百余人,死伤共计千人以上。显然史、冯二人的报告中,各项损失少了许多,记录较为简单,未能说明真实情况。但无论当时的死伤人数如何,有一定是可以肯定的是万县惨案造成的财产损失不计其数。
三、万县惨案后各方的态度
万县惨案虽然惨烈,但是各方的态度反映却不尽相同,对比五卅惨案的反应来说,显然较为迟缓。这是因为:内战不断,导致民群的主义注意力没有集中到这方面,四川地形特殊,通讯手段比较落后。万县惨案是四川地方军人与英国轮船被扣所致,英国人采取武力手段回击,在过程中殃及百姓,这样近乎于一场军事战争,不免引起全国同胞的普遍共鸣。
中国共产党率先发表《中国共产黨为英帝国主义屠杀万县告民众书》,号召“只有民众起来,用自己的力量使用一切方法,对付这个强盗的英帝国主义”,“再形成第二个广大的反英的五册运动”。在中共四川省委和朱德领导下,发动群众成立了“万县英轮惨毙同胞学耻会”等组织。在反映的各个民众、社团中,包括士、农、工、商、学、军、警、政等。其中以学生、军警、商人为主体。
此后,不少万县工人进行罢工斗争;万县和工商界进行了罢市并发表宣言,拒绝购买英货;万县的师生们则走向街头到处张贴标语,进行演讲,文艺工作者和民间艺人写出了以“九五惨案”为题材的文章、诗歌和演唱材料,揭露“九五惨案的真相,激励人民不忘这血海深仇。在万县反帝斗争鼓舞下,一个声势浩少反帝群众运动在全国展开了。
惨案发生之后,北京政府保卫国民的性命与财产安全,本来是职责所在,不得不与英国方面进行交涉,但是因为政府一直以来对类似事情都抱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几乎都在附和英国方面的意见,欲在地方和平解决。
四、历史启示
(一)“九五惨案”告诉我们应铭记历史、奋力前行
“九五”惨案是近代历史上中华民族的悲剧性事件,当时的情况可谓是“惨绝人寰”,但是正是因为如此,许多中国人开始觉醒起来,意识到要团结一致,反抗帝国主义的暴行。我们今天的一点也应该铭记历史、不忘过去,特别是青年人可以通过此事成为爱国主义的重要教育资源,时刻记得自身作为中国人使命,不忘初心,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努力奋斗成为有为的年轻一代。
(二)“九五惨案”告诉我们国家前途命运与个人存亡息息相关
“九五惨案”发生时本来是英国商人与军阀杨森的摩擦升级,但是英国方面不息出动军舰,炮轰万县城,造成军民严重死伤、整个城市沦为火海。追究事件的起因就在于近代中国的衰弱,自身的主权被别国践踏,也正是古语所印证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果我们不难让自己国家强大,我们身为国家的一员也会饱受欺凌。
作者简介
刘艳玲(1993—),重庆万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史基本问题。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