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游戏的运用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nebud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体育游戏是游戏的一种,其基本特征是大众性、普遍性和娱乐性。在体育教学中,为适应教学,培养体育素质过硬的中小学生,应突出其娱乐性特征,做到游戏与教学相结合。其基本方法为集分结合、课间穿插、命题发挥和内外联系。同时要能做到让体育游戏在教学中适时运用、合理运用,要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总之,体育教学中采用游戏与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是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应在教学中坚持发展。
  【关键词】 体育教学“游戏”与”教学”结合
  
  1游戏与体育游戏
  早在人类社会初期,游戏就被人们作为教育和体育的手段,借助其对自己的后代进行教育、传授各种社会活动的经验,首先是劳动的经验。游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普遍现象。孩子们在自然玩耍中,随心所欲,超越了历史及风土规矩,所以游戏二字本身也就含有“玩耍”、“消遣”和“娱乐”的意思。
  何谓体育游戏?体育游戏也是游戏的一种。它是按一定目的和规则进行的一种有组织的体育活动,也是一种有意识的、创造性的和主动性的活动,其基本特征是大众性、普及性和娱乐性。体育游戏可分为活动性游戏和竞赛性游戏。竞赛性游戏是活动性游戏发展的高级阶段,如球类运动中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田径运动中的接力跑、障碍跑游戏等。竞赛性游戏有规定的场地、器材和比赛时间,有固定的成员和严格的统一规则,具有复杂的技术和战术,并且需要专门的训练。而活动性游戏,则不需要专门的训练,也没有较复杂的规则,参加人数、场地、器材以及比赛时间的严格限制,是最适于儿童和青少年的活动。
  2体育游戏的特点及创编选择
  2.1体育游戏的特点:①体育游戏是一个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②第二信号系统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③体育游戏的另一个特点是有虚构和假想成分及非生产性;④体育游戏具有竞赛的因素和一定的情节,这就增加了它的趣味性和吸引性。
  2.2创编和选择体育游戏遵循的原则:①游戏的内容和形式必须是健康的;②创编和选择的游戏必须有趣味;③创编和选择的游戏,内容在反映时代特点新的科学成就;④游戏的内容应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的品德教育;⑤创编和选择的游戏要方便教学,简单易行;⑥创编和选择的游戏要具有典型性。
  3体育游戏与体育教学
  3.1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的依据。
  3.1.1小学生的情趣特点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游戏与教学的结合。爱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在小学时期的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常常以直接兴趣为主动,这就要求体育教学应从学生的情趣特点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寓教于玩,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又能在娱乐游戏中体现体育教学内容,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
  3.1.2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游戏与教学的结合。小学生正处与身体发育阶段;其骨骼硬度小,韧性大,易弯曲变形;肌肉力量小,耐力差;心率快,肺活量小,负氧能力差,易疲劳。这些特点都决定了少年学生的运动负荷不能过大,运动时间不宜过长,否则,非但起不到通过上体育课来强身健体的作用,反而会给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把游戏与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少年学生在上体育课过程中有张有弛无疑是必要的。
  3.1.3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游戏与教学的结合。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都比较低,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似懂非懂的情况,这就说明体育教学只强调“教”是不够的,还必须同“玩”结合起来,通过做游戏等趣味性活动来启发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潜移默化。“教”,可以使学生明确体育课的目的、原则、方法;“玩”,则可以促进学生消化教学内容,增强实践能力。同时,通过有目的的“玩”,还可以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其个性,增强其创造能力。
  3.2体育游戏的教学任务。基于上述理由,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是十分必要的,而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也有其特定的教学任务:
  3.2.1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在游戏中,可以提高学生的跑、跳、投等基本活动能力,增强体质,并引导其学会正确的动作,为将来学习较复杂的动作和技能打好基础。
  3.2.2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等优良品质。游戏活动一般多是集体进行的,具有一定的对抗性。因此,在分组对抗中,可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并锻炼机智、果断、勇敢、顽强等优良品质。
  3.2.3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促进智力的发展。
  3.3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的基本方法。
  3.3.1集分结合。即在体育课堂上,由教师集中一段时间向学生讲授理论知识和练习规则,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体育游戏形式进行应用。如,在讲授身体平衡技能知识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单腿站立、单腿跳跃、单腿接力等比赛,把游戏与教学结合起来。
  3.3.2课间穿插。即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趣味性游戏,以活跃体育课堂气氛,刺激学生运动神经的活跃。如:在教授体操课时,可在课间放一段欢快的乐曲,让学生们尝试按着音乐节拍以舞蹈形式做体操;在队列练习时,穿插一些花样等等。这些都能使枯燥、紧张的体育课变得生动、轻松,具有吸引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3.3.3命题发挥。指在教授某种体育运动规范后,由教师统一命题,提出运动量和锻炼目的,然后由学生自己设计体育活动项目,自己做游戏活动。
  3.3.4内外联系。“内”是指校内的体育教学,“外”是指校外的体育活动,“内外结合”就是指把校内体育教学与校外学生体育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校外的“玩”按照体育教学的要求进行,实现校外“玩”为校内“教”服务。
  3.4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3.4.1体育游戏在准备活动中的应用。在体育教学中,一般性准备活动多为慢跑、行进操、定位操等,其反复使用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厌倦,导致课堂气氛呆板沉闷。所以,在一般性准备活动时,不妨采用一些奔跑类的体育游戏,如蛇行跑、换物赛跑、“冲过战壕”、“拉网捕鱼”等,或者用跳绳、跳橡皮筋、“老鹰和小鸡”、“穿过小森林”等方法。这些活动同样也能取到热身的效果。还有些游戏既起到活动肢体、提高兴奋性、集中注意力的效果,又有利于组织教学,例如“听口令做相反动作”、“叫号比赛”、“看谁先跑到”、“智取巧夺”等等。这些游戏形式多样、新颖、既是游戏内容又是组织教学的手段。
  在专门性准备活动中,则可以采用特定游戏进行特别训练。如在短跑教学中,可采用“黄河长江”、“喊号追人”等游戏训练反应速度和动作速度;在篮球课的准备部分,则可采用“运球接力”、“拍球比多”、“传球比快”等游戏使学生熟悉球性。运用体育游戏进行准备活动,目的是使学生从心理上和生理上为教学内容的基本部分做准备,通过准备活动表现出良好的身体机能状态和心理状况,把学生的兴趣性调节到适宜的状态,因此教师在组织游戏时一定要有效的控制和调整。
  3.4.2体育游戏在技术技能教学中运用。体育技术技能教学中,正确运用游戏法,可以改变单一枯燥的练习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变化的情况下强化动作技能,促进动力定型的形成。中长跑是一项有效发展学生心肺功能,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教材。但如果一味地按中长跑竞技比赛的要求,强行要求学生围绕田径场跑圈,容易使学生跑出恐惧、跑出厌倦,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果采用一些追逐游戏、越野跑,或者给长跑赋予一定的情景、情节,如“奔向2008奥运会”、“环球旅行”等,则可以使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丰富的想象中达到教学目的。
  在球类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降低球风、缩小场地,对规则进行改编,使学生充分体验到体育教学中成功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篮球教学中,“一人运两球”、“投活动篮”、“快来接球”等游戏将对篮球的基本技术游戏化,灵活了教学方法,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从而让学生在玩中掌握了篮球的基本技术和动作技能。需强调的是,在体育技术、技能教学中运用游戏法,要注意学生动作技能形成不同阶段的任务与要求。一般来说在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不宜采用游戏法,让学生能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熟练地完成动作技能,从而提高动作技能的动力定型。
  3.4.3体育游戏在身体素质练习中的运用。身体素质练习一般动作难度小、负荷大,但又比较单调。采用游戏法练习,可以增强趣味性,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如发展腿部力量的“开火车”、“立定跳远比赛”、“蛙跳接力”;发展上肢灵敏素质的“推小车”、“小小救护员”、“支援前线”;发展灵敏素质的“打龙尾”、“掷沙包”、“打活靶”、“看谁投得准”等游戏,可以在体育教学中根据不同的目的要求选择运用。游戏法用于素质练习时,学生比较兴奋,积极性较高,教师要注意运动量的控制,防止负荷过大,同时要采取安全措施,防止出现伤害事故。
  3.4.4体育游戏在整理活动中的运用。游戏利用于整理活动,有助于消除疲劳,促进身体机能尽快恢复,使人体更快地由紧张状态过渡到相对安静状态。一些小负荷的游戏活动,在大脑皮质所引起的兴奋可以加深运动中枢的抑制,促进其恢复,整理活动的游戏内容和形式力求做到轻松、活泼、精彩幽默,使机体的生理、心理得到放松。
  综上所述,体育游戏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健身作用。我们教师要根据体育教学的每个环节的任务要求,选择创编一些有针对性、适用性强的游戏方法,对学生实施健身教育,这也是目前学校体育教学的又一发展方向和改革途径。同时,体育教学还包含了卫生教育、文化娱乐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美育教育等等。这些教育与体育本身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塑造新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教书育人,是当前教改的重要方向,也是时代赋予我们新的使命。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应以它特有的教育环境、教育方法、教育规律和教育效果,发挥其育人的特殊作用。所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采用游戏于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是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当继续坚持应用和完善这种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小学心理学教育学
  2体育教学
  3体育与游戏
  4小学体育教学与身体健康
其他文献
【摘 要】 写作可以促进学生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全面发展。每位中学语文教师都应抓住教学契机,充分利用学生周围的一切资源,如生活实践、游戏活动、书本等激发其写作兴趣。  【关键词】 激发 挖掘 营造 兴趣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基础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成为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的写作
期刊
【摘 要】 兴趣是人类认识事物和从事各项活动的心理倾向,但是在旧的传统的体育发展思想指导下,体育教师往往不考虑学生的基础优劣,不考虑学生的个体需求,采用“填鸭式” “满堂灌”的方式,这种单调的学习过程严重导致了学生自我表现能力和兴趣爱好的抑制,学习积极性不高。本文根据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特点,探讨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途径,提高学校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 学生 激发 兴趣 成功 合作 反馈  
期刊
学生边听课,边默背,做到堂堂清。即老师讲一节课,学生背一节课,下课时,把老师讲的所有内容全背过。学生思维走在老师前面,高效率地利用课堂上的点滴时间,上完一节课有累的感觉。这样的课堂应接近高效课堂教学了。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
期刊
小学生的阅读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必须扩大课外阅读量。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陶冶性情。法国大作家雨果曾经深有感触地说:“种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逐渐熔化。”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与书交朋友,是语文老师应尽的责任。我们要还给学生真正的读书权利,让学生真正拥有自主阅读的机会,让学生固守内心独特的阅读感受,
期刊
“学困生”就是“对学习有困难学生的”简称。“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教学中的一个永恒话题,然而也是学校教育中不能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学生由于受家庭条件、遗传因素、早期教育所处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发展、学习自觉性的程度差异很大,学生的学习成绩自然会有优、中、差。要达到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必须要重视抓好“学困生”的转化
期刊
【摘 要】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现在学校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多媒体网络这一新型的教学手段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轻松走进数学课堂;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难点,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使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形象,易于学生接受; 有利于让学生互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有利于优化练习,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多媒体 魅力 数学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
期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方式认识数学,理解数学,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进而使他们在知识的学习与应用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探索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经验谈谈。  1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
期刊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应方式。表现为:或高兴、欢乐,或忧愁、悲伤,或赞叹、喜爱,或惊恐、厌恶。初中生由于年龄小、知识根底浅、活泼好奇,偏爱形象思维,乐于接受教师的富于情趣的方式。为此,我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倾注情感的感化、熏陶,收到良好的效果。  1以情激学  1.1情感投资,以爱结情。我利用课余时间经常深入到我教的班,像
期刊
语文教学是教学中的“老大难”,而作文教学又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难中之难”。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直接决定语文教学质量的好坏。新课标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因此,重视作文教学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然
期刊
1971年,科学家Frank Smith首次提出了“冗余”(redundancy)理论,他认为,阅读时信息来源有四个:视觉、听觉、句法和语义。这四个信息来源往往是重复的,如果阅读者能充分利用其它三个信息来源,就可减少对视觉信息的需求,他还进一步指出:语言的各层次都存在冗余现象(字母间,单词间,句子间和语篇间),因此读者如果能利用其它各方面的信息来源,就可以减少对阅读篇章可见信息的需求。可见,在语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