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校:价值、模式与创新路径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__yong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12月8日,主题为“未来学校:价值、模式与创新路径”的2018年首都教育论坛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举行。本次论坛由首都师范大学主办,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基础教育研究基地、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承办。来自北京市教委和中国教育学会的领导,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科大讯飞教育技术研究院及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北京市中小学校长及教师代表,在京高校的学生代表,以及多家媒体的记者、编辑,共计200余人出席论坛。本次论坛围绕“未来学校的价值与组织”“未来学校的课程与教学”“未来学校中的人与学习”“未来学校之未来思考”等進行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新时代,国家把教育放在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学校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主体,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转型深入推进、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与日俱增的形势下,未来学校改革与发展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
  未来学校的价值与组织
  未来学校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是未来学校的价值立场。未来学校的价值立场,可以理解为未来学校所持的教育价值观念、人才培养观念等,而这些决定着未来学校的教育样态。与会学者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首先,我们需要从整体上对未来学校有一个大致认识,所以对未来学校的概念性框架、培养人的路径以及未来学校发展的趋势等问题的讨论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素研究员从三个方面对上述话题进行了回应。第一,从四个模块建构未来学校的概念性框架:从中国特色维度、未来维度和全球化维度重新定义学校;新技术的运用有助于从时间特质、空间特质和科学特质等方面重新认识学习;在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精神家园、突破时空的学习场、信息技术助力的实践场、各学习要素互动的活动社区等方面重新理解课堂;在新技术支持下的学习状态分析、资源配置、多元评价,差异化学习方案助推的多元课程、多样课程以及教育生态承载的跨场域学习和共同参与的教育生态中重构学习路径。第二,未来学校培养新时代新人的路径。未来学校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特别是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社会情绪的学习、心智的成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智慧成长。第三,未来学校发展的八大趋势:教育重心的改变,课程的转变,PBL和EdTech在课堂上的崛起,人工智能支持的个性化学习,培养STEM与SMAC技能,运用学习平台进行过程性记录与评价,社交和情感技能日益受到重视,学校设计将由教育专家与设计师共同完成等。
  其次,我们应明确在技术与教育的关系中持怎样的价值立场。技术在未来学校中有着重要的价值,但是技术终归是手段,更好地教育学生才是目的,不能本末倒置。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宁虹教授认为,“AI 教育”应该以立足教育为基本理念,着眼未来教育存在形式,把握素质教育的实现和教育科学发展之根本,瞄准真实的“AI 教育”发生的先机。在具体实践上,宁教授指出,以语言作为渠道构建人类文明和人工智能教育之间的通道,并以虚拟学校案例阐述了其所倡导的以教育发生的构成性原理为依据的智能化教育培养具有“高度文明素养、完整世界观基础”的未来新人的积极价值。
  第三,我们还应明确在技术与生活的关系中持怎样的价值立场。技术虽特别重要,但人终归是复杂性的存在,因此,人的教育应面向生活。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康健教授从工业革命后近代科学哲学的发展谈起,以维科在《新科学》中对纯科学和理性主义的反对和对人类人文性和诗性逻辑的强调,说明了混沌理论、复杂理论在让人类回归整体和系统中的重要理论价值。依此理论基础,康教授分析了教育的复杂性和当前教育评价改革与课程教学改革中简化科学主义的弊端,指出了PBL和STEAM不是简单拼合课程的技术和方法,而是一种旨在推进教育公平的理念,并提出教育走向多元世界必须承认并遵循复杂性,避免细碎化、片面化思考,而此出路在于真实生活。未来教育必须面向真实生活,面向具有高度复杂性的、多变的人。
  未来学校的课程与教学
  课程与教学是学校培养人的核心载体,是学校教育系统的关键组成。因此,未来学校的课程与教学直接影响着未来人才和未来学校的发展。未来已来,关于未来学校课程与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开始。
  1.课程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建设
  学者从哲学立场出发,建构课程。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杨志成研究员从全息哲学的视角分析他对未来学校课程建设的认识。他以时间为线索,对源起于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现代教育的发展进行了简要的梳理,指出人工智能时代教育从知识本位到人本位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未来教育不是时间概念、目标概念和技术概念,而是超越现代的范式变革和基本本体的哲学超越。其中,最根本的是教育哲学的本体论变革。当前和面向未来的课程实践,其发展具有三大特征:以“综合 学科”解构杜威实用主义课程观、布鲁纳学科结构主义和威廉·派纳理解课程,以“儿童 经验”促成民主多元和生活世界的回归,以“情景 主题”在场生成并重构课程教学。站在课程哲学深化发展的角度,他阐释了以全息认识论为哲学基础所创建的未来全息课程的哲学体系,及由此发展的三元全息课程体系。
  学校实践者则从实践立场出发,进行了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北京市赵登禹学校徐唯校长介绍了学校的跨学科课程实践。跨学科课程有益于发展学生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等核心素养,最终促进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跨学科素养的提升,能够积极助力核心素养落地。赵登禹学校跨学科课程的实施以探访古北口、走进颐和园和打卡琉璃厂文化节三大项目化学习为依托,以合理的评价体系为保障,通过确定选题、共同探究、教师指导、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未来,赵登禹学校计划把选择课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   2.基于技术支持的教学与基于教学理念的教学
  未来学校的教学应该着重考虑两种方式的变革,一是基于技术支持,一是基于教学理念。
  技术支持在未来的教学中会有重要的应用,它必将影响着未来学校的教学方式。讯飞教育技术研究院刘邦奇教授从智能技术支持的视角探讨了未来教学。他认为,未来的教学是育人为本的教学、个性定制化教学、基于证据的教学、高效互动的教学、开放无边界教学和多元一体化教学。他还介绍了智能技术支持教学的三种典型应用,即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学、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评测和智能化教学平台——智慧课堂3.0,并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例对智能技术支持下的未来教学模式进行了说明。
  但是,未来学校的教学改革不能离开教学理念的支持。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中心小学马骏校长介绍了学校的PDC(项目驱动生成)教育实践。呼家楼中心小学启动的PDC教育项目的理念包括两个维度——从课堂到生活,学以致用;从学校到社会,让教育回归生活。该校以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设计了六大项目群(发现自我、了解自然、探秘科学、解读人文、回归生活、体验社会),明确了项目类别标准,以课程主修和选修为实施路径,构建了课时、课后、课外、家庭联动的实施模式。该校的PDC教育实践还构建了与美国、英国、日本、芬兰等多个国家进行深度合作、共同研修以及学生跨国界实践合作的国际交流平台,并进行了中外专家和项目导师指导、学生参与设计运营、跨学校跨学段跨学科自主项目式学习的PDC未来学校实践探索。
  未来学校中的人与学习
  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由学习而成人”,失去这一目的活動都不能称之为教育。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学习是未来学校教育必须要研究的课题。
  对未来学校中人与学习的探讨,离不开技术的视角,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余胜泉教授从大数据的视角探讨了此问题。他认为,教育大数据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微观表现,如学习的时间数据、学习的路径数据、学习的交互数据、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投入数据等。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分析学生的特征,发现学生的个性。教育大数据还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依托教育大数据能够进行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建模,从学习者行为角度了解学习过程的发生机制,从而优化学习过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进行学习问题的个性化诊断,等等。
  当然,对未来学校中人的学习的探讨,更离不开学生能力的视角。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芦咏莉校长主要从未来人需要具备的能力的视角探讨了未来学校中的学生与学习。芦校长引用丹尼尔·平克对于“面向未来的六种能力”的阐述,就未来教育的育人目标进行了深入讨论,认为内隐的思考(逻辑、推理、想象)能力、外显的表达/操作、自我的健康娱乐和心理的身份认同与协作应当是未来教育的重要育人目标。基于此,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进行了系统的人才培养规划和课程教学体系构建,力图培养学生思考力发达的头脑、良好的运动习惯和优秀的意志品质,以及家国情怀。
  未来学校之未来思考
  对未来学校教育的探讨不应该只停留在具体层面,作为教育人也应该跳出“具体”的圈子,在更一般的层面上进行思考。
  对未来学校的思考,需要基于根据时代特征进行省思的教育哲学视域。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蔡春教授结合信息化时代的社会变革,对未来学校教育的发展进行了深度的哲学省思。从可视化时代的图像与文字的意义与功能出发,提出信息时代的教育改革应当适应图像所具有的弥合成人与儿童世界的要求——直观性,并辨析了图像和文字的两种直观;从信息时代的知识与智慧关系出发,提出信息时代的教育应当转识成智,深度教学;从后工业时代的特征出发,提出教育应当从重视效率和方法转向重视理论的培养;从后物欲时代的实际出发,提出教育应当直面教育者来自贫穷时代的背景和受教育者的物质富裕生活之间的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自由和担当等高贵的人格和品质;从多元化时代的差异出发,提出客观看待控制与选择之间的调和,在学校教育中尊重自由发展和自主选择;从后真相时代诉诸情感而非理性的特点出发,提出教育应坚持追求真理,使社会充盈求真的氛围;从体验化时代的虚拟出发,提出学校教育中可能会存在“意见的真实取代文化知识”的危险;从专业化时代的简单性特征出发,提出教师以自己的复杂性去应对专业化时代的简单性,才可避免被机器取代。
  对未来学校的思考,需要基于人工智能发展的技术视域。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韩骏副教授从技术角度对未来学校的特征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未来学校的一些思考:其一,未来学校信息化支撑环境的建构是一个不断迭代、进化、发展和建设的过程;其二,将人工智能的知识图谱应用于各个学科,有助于学科交叉知识的提取和可视化,助推学科课程的整合与融合,并能够创造性地研发相关课程配套实验;其三,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分级综合测评,使得测评更合理、全面,如中文阅读分级智能测评和数学分级智能测评;其四,在现有学科课程中尝试“创客式教育”;其五,将人工智能用于学校教师教育环境构建与教师能力智能评价;其六,建设未来学校信息化支撑环境,等等。
  对未来学校的思考,还需要基于教育发展的历史视域。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朱永海副教授通过梳理过去的工业时代、现在的信息时代的教育特点,并在深刻分析未来智能时代的基本情况后,描绘了未来学校中教师的职业形态。其一,在教师的工作特点方面,体现高端品质的职业特征,凸显生命价值;其二,在教师的工作技能方面,具有生命特征的职业分工,体现生命回归;其三,在教师的工作目的方面,追求人机协同的智慧教育,达成生命智慧;其四,在教师工作内容方面,探寻人的生命的整体意义,实现生命关照;其五,在教师的工作方式方面,开展师生共同感悟的生命实践,践行生命教育。
  本次论坛主题明确,聚焦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前沿,回应了对未来学校的讨论与探索中的若干热点问题,深刻洞察了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并加深了对未来教育的理解。
  编辑 _ 汤灏
其他文献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教育集团成立于2016年1月,集团现有五个校区,协作单位近20家。  教育集团着眼于如何充分发挥龙头校优势,以文化、管理、师资、学案、课程为突破口,开展了一系列共享互联的探索与实践。  在广泛开展“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质量观”学习的基础上,形成“做有层次无淘汰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人皆可以为尧舜、三优培养”的文化认同与价值追求,并形成“集团章程”“行
1958年8月,以“全国农业经济科学讨论会”(后来通称“拔白旗”大会)为开端,国内一些高等院校的农业经济系和农经科研单位开展了“拔白旗”斗争,一些教授被批判,教学秩序陷入混乱。我虽然没有参加这次会议,但会后不久被派到教学秩序已混乱的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担任党总支书记,对1958年全国农业经济学界“拔白旗”运动的情况有一些了解。现根据当年“农业经济科学讨论会”的有关材料,并调查当时参与会议的一些
20世纪60年代,我在中央办公厅警卫局服务科当招待员。毛主席70岁生日那天,我有幸在颐年堂做现场招待服务工作,这是我在中南海27年里印象极为深刻的一次经历,那些值得回味的真情实景到现在仍然历久弥新,让我无法忘怀。    毛主席破例做寿      1963年12月26日,我和陶幼奇在颐年堂值班。一大早就接到毛主席的机要秘书打来的电话,得知下午4点半毛主席要在颐年堂接见六七位客人,一起吃晚饭并照相。刚
随着小说《林海雪原》及由此改编的电影、京剧、电视剧的广泛传播,侦察英雄杨子荣可谓名扬天下,妇孺皆知。几十年来,关于杨子荣的文章也多得难以胜数。但杨子荣究竟是怎样牺牲的?关键时刻枪为什么射不出子弹?似乎至今仍留下不少谜团。2011年2月23日《人民日报》刊登的“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中,关于杨子荣牺牲的情况是这样写的:“(1947年)2月23日,在追剿丁焕章、郑三炮等匪首的战斗中,杨子荣冲在最前面,
说《大公报》人才济济,主要指的是编辑、记者中能人众多。今天回忆起来,真是群星璀璨,目不暇给。说出一些名字,都令人不胜向往:范长江、孟秋江、杨刚、萧乾、朱启平、黎秀石、梁厚甫、张高峰、吕德润、高集、陆诒、李侠文、徐铸成、周太玄、查良镛(即金庸)、唐振常、季崇威、曾敏之、谭文瑞……但这些人与北京《大公报》基本没有关系,有的早在解放前就离开,有的在解放初期离开,个别人在北京《大公报》成立不久后调离。因此
1967年2月,1964级、1965级中国政府派往各国的留学生,根据国内的统一部署陆续回到北京。在周恩来总理的关照下,相聚在北京友谊宾馆。当时组织上对我们的一些具体安排都是在周总理过问下,由具体工作部门作出的。几十年过去了,当年周总理的亲切关怀和难忘教诲,历历在目。特别是他那次启动教育工作的尝试,总是令我难以忘怀。    果断排险 扭转危局    1967年1月18日,中国教育部、外交部联合发出通
1930年10月,毛泽东在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新余罗坊会议期间,约请兴国县永丰区参加红军的8位农民,开了一个星期的座谈会。1931年1月,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刚刚结束,毛泽东即将长达4万余字的《兴国调查》整理成文。1988年,江西省社科联和兴国县社科联联合组成调查组,对毛泽东在《兴国调查》中提到、分析的8个家庭进行了追踪调查,并同毛泽东当年的调查进行了比较分析。2008年6月,我又重新走访散居在兴
数学核心概念是数学概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概念体系中某些处于核心、枢纽位置的概念,一般对其下行概念或相关概念起着同化性迁移作用”。学校开展了相关的课题研究,充分发挥课题研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引导教师关注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1.激活机制,为课题实施护航  我们通过问题调研、理论学习、文献分析等方法,确定了“基于数学核心概念的小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研究”
素有“艺苑幽兰”之称的昆曲,有过雄踞于百戏之首的繁盛鼎盛,但至解放前夕几乎奄奄一息。随着重新整理改编的《十五贯》1956年在北京公演取得巨大成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评价,形成“满城争说”的空前盛况,这一濒临绝境的古老艺术又重获新生,被誉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堪称新中国成立初期文艺领域具有轰动效应的一件大事。    去芜存菁,面目一新    昆曲是我国古老剧种之一,因起源于江苏昆山地区而得
不论古今中外,在逆境中奋起抗争,在敌人威逼利诱下铁骨铮铮绝不低头的英雄,向来是被崇拜的对象。在法庭上,面对所谓的“审判”,拍案而起,昂首激辩,痛快鞭笞黑暗统治,更是让人肃然起敬。季米特洛夫在法庭上慷慨陈词,揭露“国会纵火案”是法西斯精心策划的阴谋;古巴革命传奇领袖卡斯特罗在法庭上发表著名的自我辩护词——《历史将宣判我无罪》,让大家津津乐道,引为经典。但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概和极少公开审判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