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多种因素制约,初中历史教学历来是冷冷清清、不堪回首的。本文从现状分析入手,呼吁要改变师生关系,优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科魅力和教学活力,让初中历史的教与学活动真正活跃起来。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困境;改革
初中历史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基础学科,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不受学校、家庭和学生所重视,始终位于被冷落的“待召”状态,致使初中历史教学也随之境遇尴尬。
初中历史课程和历史课教学之所以备受冷遇,原因在于:一是初中历史学科始终被排斥在中考大门之外,直接被贴上了十分醒目的“副科”标签,导致日常教学中能减则减、可有可无;二是因为初中历史天生姓“副”,学生学不学自然无所谓,把它看成要么是故事课,要么是精神调节课,还有就是“主课”学业补习课;三是尽管不少初中生喜欢历史,但是因为课业负担过重,书包减肥长期不见效果,连对付其他学科都显得力不从心,哪里还能有“非分想法”,只能有时候对历史偷偷地望上一眼,并悄悄地说上一句“爱你不容易”。四是历史教育观念陈旧落后,教学方法简单枯燥,教师缺乏一定的职业荣誉感,初中历史被打入冷宫的命运也就在所难免。
一、彰显历史学科魅力,树立科学教育观念
历史是一部丰富而鲜活的社会教科书,它具有社会教化和人文精神滋养功能,是人类认知世界、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因而历史课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一门极具生命活力的学科。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梁启超慨叹道:“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往事,惟此为大。”章士钊也说过:“灭人之国,先去其史。” 而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人生乐事。”龚自珍说:“智者受三千年史氏之书,则能以良史之忧忧天下。”以上圣贤所言,赫然道出了历史的使命感与伟大作用,也传递出历史教师的重大职责。
比如,历史上秦汉隋唐明的繁荣强盛增强了炎黄子孙无比的民族自豪感,而半部大清王朝的屈辱史则能让我们切身体验到“弱肉强食,落后挨打”的社会现实。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华民族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让我们自然产生爱国爱党的情愫。
煌煌历史,传承千秋;荣辱哀乐,催人奋进。这种由历史彰显出来的强烈魅力,作为初中学生,只有通过学习历史学科才能感受得深刻而又真切。与此同时,在历史学科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人的思想与品质就会得到不断的深化与升华。
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是师爱是产生学习兴趣的基础。师爱是教育者的根本宗旨和态度,也是感染和培养学生情感的最好手段。教师只有在爱生的基础上去关怀、理解和尊重学生,才能增强他们的向师心理,促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并对所任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是尊重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教师对待学生千万不能厚此薄彼,要一视同仁;真诚地信任学生,让他们从老师的信任中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尊严;要正视学生的差异性,实施因材施教,绝不能“选择”学生和“淘汰”学生;要尊重学生人格,不对学生乱发脾气,批评时不讽刺挖苦学生,不对学生说脏话;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让他们能够领略到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
三是期望是兴趣产生的内动力。期望就是预期达到的效果或目标。有的时候,教师对学生的肯定和期望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潜在能力,尝到能力发挥的快乐之时,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变被动学习为“乐学”“愿学”“善学”。所以,期望是学生兴趣产生的内驱力,是促成教学效果良性循环的关键。
三、优化历史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乐学善思
教学理念的创新只有通过教学方法才能表现出来。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索历史问题的空间” 。
一是寓情于教,师生互动。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已逐渐被普遍接受和推崇。学生们都渴望从传统历史课教学中解放出来。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寓情于教、教中有理,课堂上不能做到师生互动,还是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上,就很难让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只能是一句空话。
二是尊重史实,大胆思考。历史是不容篡改的,教学过程必须尊重历史事实。但是,尊重并非照本宣科,尊重不是一成不变,我们应当在尊重史实之上积极探索思考,努力创新教学形式。比如在教学明末农民起义和清军入关内容时,我引导学生把封建明朝的腐败与农民起义军的劣根性进行比较,再与当时清朝军事上的强悍与民族性格的相容性进行比较,通过几次比较,就把农民起义先成后败以及清军入关与清朝能够最终实现统一的原因、经过显现出来。这样,既能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锻炼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是结合现实,紧扣时代。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了解历史、掌握历史并为现实服务。通过对历史知识和事件的学习,为社会现实提供经验和教训。因而历史教学必须联系现实,使所教历史知识能为学生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服务。比如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可结合课本所学内容,组织学生走出校门,更好地去阅读、感受和探究历史,在拓宽视野的同时增强感性认识。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逐步爱上历史,进而从学会历史到会学历史。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教学理念、灵活教学方法, 进一步提高自身理论水平、文化底蕴、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认真总结、反思,把历史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崇恩赛.《以情优教研究》.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夏鹏.《历史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邱集中学)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困境;改革
初中历史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基础学科,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不受学校、家庭和学生所重视,始终位于被冷落的“待召”状态,致使初中历史教学也随之境遇尴尬。
初中历史课程和历史课教学之所以备受冷遇,原因在于:一是初中历史学科始终被排斥在中考大门之外,直接被贴上了十分醒目的“副科”标签,导致日常教学中能减则减、可有可无;二是因为初中历史天生姓“副”,学生学不学自然无所谓,把它看成要么是故事课,要么是精神调节课,还有就是“主课”学业补习课;三是尽管不少初中生喜欢历史,但是因为课业负担过重,书包减肥长期不见效果,连对付其他学科都显得力不从心,哪里还能有“非分想法”,只能有时候对历史偷偷地望上一眼,并悄悄地说上一句“爱你不容易”。四是历史教育观念陈旧落后,教学方法简单枯燥,教师缺乏一定的职业荣誉感,初中历史被打入冷宫的命运也就在所难免。
一、彰显历史学科魅力,树立科学教育观念
历史是一部丰富而鲜活的社会教科书,它具有社会教化和人文精神滋养功能,是人类认知世界、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因而历史课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一门极具生命活力的学科。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梁启超慨叹道:“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往事,惟此为大。”章士钊也说过:“灭人之国,先去其史。” 而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人生乐事。”龚自珍说:“智者受三千年史氏之书,则能以良史之忧忧天下。”以上圣贤所言,赫然道出了历史的使命感与伟大作用,也传递出历史教师的重大职责。
比如,历史上秦汉隋唐明的繁荣强盛增强了炎黄子孙无比的民族自豪感,而半部大清王朝的屈辱史则能让我们切身体验到“弱肉强食,落后挨打”的社会现实。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华民族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让我们自然产生爱国爱党的情愫。
煌煌历史,传承千秋;荣辱哀乐,催人奋进。这种由历史彰显出来的强烈魅力,作为初中学生,只有通过学习历史学科才能感受得深刻而又真切。与此同时,在历史学科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人的思想与品质就会得到不断的深化与升华。
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是师爱是产生学习兴趣的基础。师爱是教育者的根本宗旨和态度,也是感染和培养学生情感的最好手段。教师只有在爱生的基础上去关怀、理解和尊重学生,才能增强他们的向师心理,促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并对所任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是尊重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教师对待学生千万不能厚此薄彼,要一视同仁;真诚地信任学生,让他们从老师的信任中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尊严;要正视学生的差异性,实施因材施教,绝不能“选择”学生和“淘汰”学生;要尊重学生人格,不对学生乱发脾气,批评时不讽刺挖苦学生,不对学生说脏话;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让他们能够领略到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
三是期望是兴趣产生的内动力。期望就是预期达到的效果或目标。有的时候,教师对学生的肯定和期望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潜在能力,尝到能力发挥的快乐之时,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变被动学习为“乐学”“愿学”“善学”。所以,期望是学生兴趣产生的内驱力,是促成教学效果良性循环的关键。
三、优化历史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乐学善思
教学理念的创新只有通过教学方法才能表现出来。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索历史问题的空间” 。
一是寓情于教,师生互动。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已逐渐被普遍接受和推崇。学生们都渴望从传统历史课教学中解放出来。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寓情于教、教中有理,课堂上不能做到师生互动,还是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上,就很难让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只能是一句空话。
二是尊重史实,大胆思考。历史是不容篡改的,教学过程必须尊重历史事实。但是,尊重并非照本宣科,尊重不是一成不变,我们应当在尊重史实之上积极探索思考,努力创新教学形式。比如在教学明末农民起义和清军入关内容时,我引导学生把封建明朝的腐败与农民起义军的劣根性进行比较,再与当时清朝军事上的强悍与民族性格的相容性进行比较,通过几次比较,就把农民起义先成后败以及清军入关与清朝能够最终实现统一的原因、经过显现出来。这样,既能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锻炼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是结合现实,紧扣时代。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了解历史、掌握历史并为现实服务。通过对历史知识和事件的学习,为社会现实提供经验和教训。因而历史教学必须联系现实,使所教历史知识能为学生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服务。比如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可结合课本所学内容,组织学生走出校门,更好地去阅读、感受和探究历史,在拓宽视野的同时增强感性认识。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逐步爱上历史,进而从学会历史到会学历史。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教学理念、灵活教学方法, 进一步提高自身理论水平、文化底蕴、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认真总结、反思,把历史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崇恩赛.《以情优教研究》.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夏鹏.《历史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邱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