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校大学生职业道德现状的剖析,指出导致当代大学生职业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职业道德;大学生;教育;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220-01
随着市场竞争激烈化,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职业技能、道德、纪律、作风的要求不断提高。大学生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因此学校要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培养,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培养敬业和奉献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目前高校大学生职业道德现状
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现状令人担忧,用人单位反馈回的问题如就业履历掺假、随意签约毁约、缺乏团队意识、缺乏敬业精神、眼高手低等等,数不胜数。当代学生注重“个人理想和价值的实现”,只愿意从事待遇高、条件好的工作,同时学生诚信观念普遍淡漠,对诚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学生凡事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考虑他人、集体的利益,经不起挫折、受不得委屈。
二、导致当代大学生职业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课程设置上的缺陷。目前高校教育中。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学校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却没有更多的关注;在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中注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而对学生道德品质修养教育重视不够。现行的思想品德课对此基本没有具体、专门论述。
(二)家庭教育上的疏忽。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生活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繁荣发展的时代,是父母的心中的宝贝疙瘩,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过怕苦日子的父母竭尽全力为孩子们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过分宠爱甚至溺爱孩子,导致许多大学生在意志力、忍耐性、吃苦耐劳等方面严重不足。
(三)社会上的消极影响。市场经济提倡个性化和多元化,使學生个人本位主义倾向有所抬头。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例如金钱至上、见利忘义等观念渗透到学生中。同时,一部分家长拉关系、走后门,为子女找工作,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影响大学生对事物的正确判断。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著名成功学家卡耐基曾经指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基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靠人际关系。国际教育理论界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提系即与人相处和合作的品德与能力。”这充分说明高校都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有利于使大学生正确认识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明确自己将来的社会角色。
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贯穿于整个校园学习生活中,通过课堂教育和实践活动等形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具体措施如下:
(一)新生入学教育。大学生一入校,就开始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了解校史、学院各专业的优势地位及发展方向,了解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教学科研成果,使学生初步树立职业理想及职业道德。通过新生军训,加强学生的集体观念、组织纪律观念,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的精神。
(二)理论学习。充分利用德育课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思想政治修养》等课程,向学生灌输和教育正确的思想认识。在毕业班开设就业指导课等,让学生了解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要求,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树立强烈的职业道德意识:并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职业道德、职业纪律。
(三)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提高高校老师、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教师言传身教,用自己对职业的热爱、对工作的责任心、对学生的尊重来教育、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教师身上体会到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四)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艰苦奋斗、自强自立的意识,另一方面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了解社会对职业的要求,寻找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需求的缔合点,将所学的职业道德知识转化为精神力量。毕业实习则是让学生直接接触社会,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获得职业满足感和成就感,并学习处理上下级关系,对大学生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提出具体的要求和规定,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职业品质以及责任意识。
(五)邀请社会各个行业,尤其是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相关行业中的先进模范、优秀企业家、优秀教师、优秀毕业生给大学生作生动的讲座报告,讲述他们的优秀事迹,用良好的职业道德感染激励学生。
职业道德教育,不但关系到学生是否成才,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发展,还关系到国家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因此,职业道德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武卫红,从大学生就业看高校通识教育的问题与对策,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第1期
[2]韩春光,诚信卡:给就业加道“防火墙”[N],中国教育报,2004-02-25
[3]侯玮,潘利伟,侯居茌,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诚信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8)
[关键词]职业道德;大学生;教育;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220-01
随着市场竞争激烈化,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职业技能、道德、纪律、作风的要求不断提高。大学生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因此学校要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培养,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培养敬业和奉献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目前高校大学生职业道德现状
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现状令人担忧,用人单位反馈回的问题如就业履历掺假、随意签约毁约、缺乏团队意识、缺乏敬业精神、眼高手低等等,数不胜数。当代学生注重“个人理想和价值的实现”,只愿意从事待遇高、条件好的工作,同时学生诚信观念普遍淡漠,对诚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学生凡事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考虑他人、集体的利益,经不起挫折、受不得委屈。
二、导致当代大学生职业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课程设置上的缺陷。目前高校教育中。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学校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却没有更多的关注;在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中注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而对学生道德品质修养教育重视不够。现行的思想品德课对此基本没有具体、专门论述。
(二)家庭教育上的疏忽。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生活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繁荣发展的时代,是父母的心中的宝贝疙瘩,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过怕苦日子的父母竭尽全力为孩子们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过分宠爱甚至溺爱孩子,导致许多大学生在意志力、忍耐性、吃苦耐劳等方面严重不足。
(三)社会上的消极影响。市场经济提倡个性化和多元化,使學生个人本位主义倾向有所抬头。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例如金钱至上、见利忘义等观念渗透到学生中。同时,一部分家长拉关系、走后门,为子女找工作,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影响大学生对事物的正确判断。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著名成功学家卡耐基曾经指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基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靠人际关系。国际教育理论界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提系即与人相处和合作的品德与能力。”这充分说明高校都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有利于使大学生正确认识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明确自己将来的社会角色。
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贯穿于整个校园学习生活中,通过课堂教育和实践活动等形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具体措施如下:
(一)新生入学教育。大学生一入校,就开始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了解校史、学院各专业的优势地位及发展方向,了解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教学科研成果,使学生初步树立职业理想及职业道德。通过新生军训,加强学生的集体观念、组织纪律观念,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的精神。
(二)理论学习。充分利用德育课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思想政治修养》等课程,向学生灌输和教育正确的思想认识。在毕业班开设就业指导课等,让学生了解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要求,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树立强烈的职业道德意识:并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职业道德、职业纪律。
(三)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提高高校老师、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教师言传身教,用自己对职业的热爱、对工作的责任心、对学生的尊重来教育、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教师身上体会到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四)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艰苦奋斗、自强自立的意识,另一方面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了解社会对职业的要求,寻找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需求的缔合点,将所学的职业道德知识转化为精神力量。毕业实习则是让学生直接接触社会,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获得职业满足感和成就感,并学习处理上下级关系,对大学生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提出具体的要求和规定,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职业品质以及责任意识。
(五)邀请社会各个行业,尤其是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相关行业中的先进模范、优秀企业家、优秀教师、优秀毕业生给大学生作生动的讲座报告,讲述他们的优秀事迹,用良好的职业道德感染激励学生。
职业道德教育,不但关系到学生是否成才,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发展,还关系到国家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因此,职业道德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武卫红,从大学生就业看高校通识教育的问题与对策,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第1期
[2]韩春光,诚信卡:给就业加道“防火墙”[N],中国教育报,2004-02-25
[3]侯玮,潘利伟,侯居茌,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诚信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