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美育课程开设的策略研究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itage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生美育已成为近年来热点词汇,苏州大学每年开设大量通识类课程的同时,积极建设网络视频课程学习平台,截至目前,苏州大学网络视频课程学习平台开设课程507门,其中美育相关课程15门。笔者研究苏州大学美育课程之际,参与“江南音乐文化之美”慕课网络课程幕后工作,故拟结合实践经历,以苏州大学传统课堂课程与苏州大学慕课课程做比较,探讨当代大学生美育教育课程的全新途径。
  [关键词] 美育;网络课程;慕课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9)12-0052-03
  一、美育的定义
  有学者认为,德国哲学家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是现代美育思想的奠基人,他1795年出版的《美育书简》(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Man)中提出:“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力量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1]”是最早有关现代美育思想的论述;在我国,较早提倡美育思想的是教育家蔡元培于1912年发表的《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明确提出,美育教育是养成完美人格的必要条件[2];习近平于2018年座谈会上提出,当今中国明确美育教育是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2019年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讲话《做好新时代新学校美育工作》中开宗明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美育自始至终是国家高度重视的教育工作,在新时期,新阶段,更是国家重点发展的重大项目,本科生美育教育在历史长河中占有重要地位。
  当代美育,又称“美感教育”,亦可认为是“美学教育”“审美教育”。美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的教育[3]。不论是“美感教育”也好,“审美教育”也罢,美育的关键在于确定什么是“美”,如何判断“美”,如何欣赏“美”,想要形成独立鉴赏“美”的习惯,需要长时间的培养,仅仅在中小学期间进行美育是不够的,高校美育课程的开设弥补了美育课程时间上的缺失,现如今,高校美育课程开设数量汗牛充栋,为现今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二、苏州大学美育现状
  自2002年教育第13号令《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划》发布起,至2016年苏政办发75号令《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大学生美育教育课程逐渐成为高校通识课程开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苏州大学作为一流名校,教育重镇,历来重视大学生全面发展,每年开设大量的通识类课程,并且总数量逐年增加,累计开设通识类课程逾千门,坚持探索美育课程体系,累计开设美育课程逾百门,除此之外,苏州大学积极追随时代潮流,探索新型美育课程模式,积极建设线上直播平台,时至今日,已于各学区累计建设直播、录播教室63间,2019年开设通识类课程177门,美育教育课程25门;开设网络视频课程学习平台开设课程507门,其中美育教育相关课程15门;开设“慕课”课程34门,其中美育教育相关课程6门。苏州大学通识类美育课程的开设,经历了长时间的探索与尝试,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完整的体系,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逐步成熟,使得“慕课”这一新型的教学课程步入公众眼帘,苏州大学作为一所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百年老校,积极建设新型“慕课”模式下的美育课程,并积累了诸多成功经验。
  三、“慕课”模式与美育相结合的新型课程的优势
  “慕课”,音译于英语“MOOC”,MOOC为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缩写,意为大规模网络化开放课程[4]。慕课是基于互联网技术,以视频形式展现的高质量、广范围、互动模式新颖的开放式教育教学模式,基于慕课模式下的美育课程有别于传统模式下的美育课程。
  传统课程重视课程之间的互动,以及课后的反馈,缺点在于定时定点上课且时间较长,而美育课程有别于传统的文理课程。高校开设的通识类美育课程以作品欣赏为主,课程主要内容是讲解某一艺术形式的形成历史、背景故事、展现形式等;播放与某一艺术形式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等;组织同学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并最终以论文形式作为考试内容。相比之下,慕课模式下美育课程优势巨大:
  1优势资源整合,集众家之广,采众家所长
  笔者参与的苏州大学《江南音乐文化之美》慕课课程项目,以“江南”为地理背景,苏州本地音乐文化为主要内容,课程中所有素材、文稿、音乐演出资料、视频讲师均由苏州大学音乐学院负责。江南音乐文化指的是,江南地域背景下音乐文化的普遍特征,而“江南”一词所包含的地域范围相对笼统。“江南”本身就意味着特有的,甚至种类繁多的风格和流派,从这个意义上讲,“江南风格”也仅仅是一种地域性风格的统称[5]。“江南风格”尚且是一个地域性的风格统称,那么“江南音乐文化”实际上也是一个地域性音乐文化的统称,其包含多种形式的音乐艺术,故而结合苏州大学所处的苏州市内本土音乐文化,管中窥豹,以苏州本地音乐艺术形式的特征,来讲述江南音乐文化的总体之美。“江南音乐文化之美”作为总的课题,共包含六个子课题,分别是:“昆曲——雅致之美”“评弹——市俗之美”“吴歌——民风之美”“古琴——丝桐之美”“江南丝竹——和谐之美”“十番锣鼓——灵动之美”。一门课程包含如此之多内容,这是通识类传统课程中不可能做到的,但慕课可以凭借合理的课程布局完美地解决这一问题。
  传统美育通识类课程的开设,往往只有一两位教授负责整个课程的文稿撰写、内容布局及课程讲解。一方面,少量教师需统筹整个教学体系,难以保证成品的课程质量;另一方面,仅有少數教师组成的备课组,其形成的课程内容必然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难以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评判。而慕课课程并非如此,“江南音乐文化之美”下设共计六个子课题,每个子课题均由一位转为方向的教师带队,仅文稿撰写团队将近二十人,经由众多学者之手而形成的最终文稿,质量过硬,且教学内容公正客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以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师作为团队的核心,集诸多学者之所长,弥补过往个体学者研究的局限性。   文稿的质量决定了课程内容的基础,而所使用的媒体材料的质量则是课程内容的关键。慕课课程与传统的美育课程一样需使用多媒体文件,但慕课课程中所使用的视频、音频及图片内容质量更高,这得益于整个慕课团队对高质量课程内容的不懈追求,甚至邀请各行各业的业界名家作为视频录制的主要人物,只为展现原汁原味的正宗江南艺术文化。十年磨一剑,一柄宝剑需以匠心一遍遍反复推敲锤炼,一门好课更是需要面面俱到。
  例如:十番锣鼓课程撰稿过程中,由于十番锣鼓传人稀少,且音频、视频及图片数量稀少,音质较差,为了更好地还原历史上十番鑼鼓的真实面貌,团队亲自走访顾家音乐班,顾家音乐班以演奏江南丝竹和十番吹打著称,经商定,最终课题组决定邀请苏州民族管弦乐团演奏十番锣鼓经典曲目《下西风》及《金蛇狂舞》并现场录音,作为此次慕课课程的多媒体文件之一。
  为直观讲解现今评弹圈的实际情况,了解评弹唱腔的发音原理,在评弹课程录制现场,特邀苏州著名弹词演员、国家一级演员、江苏省苏州市评弹团副团长盛小云,于录制现场讲解苏州评弹历史,讲述名家轶事。
  昆曲课程的编排中,团队亲自赴苏州昆剧院,邀请国家一级演员、苏州昆剧院副院长、著名旦角演员王芳女士;苏州昆剧院副院长、著名生角演员俞玖林先生;国家二级演员、苏州昆剧院院长助理、著名净角演员唐荣先生等演员上台演出。拍摄完演出视频之后,邀请诸位演员回答了部分昆曲音乐中的常见问题,以最专业的角度来描述昆曲艺术的常见特征。
  吴歌课程中,团队特意前往白茆、芦墟、河阳等地,采访陆瑞英和杨文英两位国家级吴歌传承人,采集珍贵的吴歌音频及视频,梳理江南吴歌发展的历史脉络,等等。
  慕课课程的拍摄、录音及后期工作同样重要。“智慧树”是国内著名的在线教育课程制作公司,剧本设置专业,摄影技术扎实,根据实际讲课内容,将每节课的时间安排为十分钟左右,配以课前回顾环节、正式讲课环节、课后问答环节等。拍摄场景依据课程内容而定,如:拍摄评弹课程之时,特意将舞台布景成弹词演出的形式;拍摄吴歌课程时,选景地在苏州白茆山歌馆这一吴歌纪念馆;拍摄古琴课程时,前后前往吴门琴头、石听琴室等具有古琴气质特征的地方。总体而言,整个拍摄过程中,不论是编剧也好,取景也罢,都十分用心,且匠心独具。
  2课程配置合理,内容环环紧扣
  “江南音乐文化之美”整个课程共六个子课题,每个课题下设十二节课,每节课时长十至十五分钟。一方面,慕课课程整合资源能力强,将悠悠百年历史的昆曲特征仅用两三个小时讲完,高度压缩课程容量的同时依旧保证很高的质量;另一方面,高度压缩的课程被合理划分,每节课用时远短于传统美育课程,学习慕课的学生可以更高效地将碎片化的时间资源重新整合。慕课课程可以随时下载到移动存储设备中,方便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江南音乐文化之美”的课程编排便是出于“便于学生安排碎片化的时间”为出发点,故将每节课课程时间压缩至十分钟左右,高度要求课程质量的同时,减少每节课的容量,将整个硕大的课程细分为多个小章节,使学生可以在闲暇之余,观看慕课课程内容,学习慕课课程知识,整合碎片化的时间。
  为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每节课中所介绍的文化概念均有互动题目出现,这些题目较短,且较为简单,会在课程之中以对话框的形式弹出来,也被称为“弹题”,旨在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点。每节课程的开始都有对上期内容的回顾,而课程的结尾部分有对本期内容的提问及下期内容的预告,谓之“温故而知新”。[BW(S(S,,)]
  3课程受众群体广,受益群体多元化
  传统的美育课程,作为高校同时类课程的一部分,服务对象主要为本校在校大学生,而慕课课程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于互联网之上,所面对的受众群体不仅仅为本校在校大学生,而是面向整个社会群体,不论任何专业、任何年龄段的学生或者在职人员,都有机会选择自身感兴趣的课程进修,这体现了慕课课程的平等性及民主性。以视频形式在线学习,可以反复观看课程内容,有别于传统课堂一遍就过的学习模式,体现了慕课课程的反复性,这也使得学习慕课的学生,可以多次反复学习,进而掌握学习内容。
  四、慕课模式下美育课程所面临的挑战
  慕课课程自2012年入驻国内至今已来到了七个年头,时至今日,国内各种慕课课程开设已超过5000门,学习人数已超过7000万人次,与美学相关的慕课课程超过200门。慕课辉煌的背后,也掩盖了其部分教学反馈的问题,慕课美育课程所遇到的问题,普遍存在各高校各专业开设的各门类慕课之中,可以说,这是慕课课程模式中存在的弊端。
  “反馈”一词原由维纳(wiener)于1948年在《控制论》中提出,而后由美国教育学专家布鲁姆(BSBloom)引进教学领域,舒特(Valerie J.Shute)更进一步提出“教学反馈”是指教师与学习者之间以信息交流的方式来改变思想或行为,并提高学习者学习的过程[6]。教学反馈在传统课程中的体现有课堂提问、课后作业、随堂考试等多种形式,而这在传统通识类课程内容中占有很大比例,这也是为什么普通高校通常开设的通识类课程均需要三四十个课时,有些甚至更多,但至少会有一整个学期的课程安排,且最终会以各种形式进行期末考试。教学反馈无疑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慕课课程之所以每节课课时短小,是因为慕课本质是建立于互联网网络技术,课程内容以单向输出为主,纵然课程内容中设有诸多随堂考试、课后作业等环节,但相对于传统的课堂课程,慕课教师向学生输出知识内容的单向性过强,而学生向教师的反馈输出不足,导致课后交流不对等,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
  一方面,教学反馈是学生学习质量的“守门员”,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试金石”;另一方面,教学反馈也扮演着课程“监管者”的身份,缺乏高强度的教学反馈,学生的学习压力减少,部分学生在报名慕课课程之后,并没有养成“打卡上课”的意识,这也是慕课课程翘课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美育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素质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通识审美能力,“教学反馈”在美育教育课程中并非关键,这也便使得慕课形式的美育教育课程很受大众青睐。
  总 结
  苏州大学已建设美育教育多年,开设大量公共通识类美育教育课程的同时,与时俱进,积极参与新型互联网美育教育课程建设,努力探索新型课程模式。慕课课程因其高质量、广范围、互动模式新颖的特征,配合美育课程的开设,事半功倍,广受学生好评。笔者此次参与的“江南音乐文化”慕课工作,是苏州大学针对本地艺术文化特征而开展的美育工作,是地方高校以地方艺术文化为基础而开设的优质慕课美育教育课程。苏州大学积极尝试新的美育课程形式,大胆使用本土音乐艺术形式作为主要内容,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也推进了地方文化的传承及发展,各地高校均可以此为蓝本,将地方文化引入美育课堂,为高校美育工作及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起到积极作用。
  (指导老师:唐荣)
  (责任编辑:张洪全)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国内音乐教育逐渐国际化,声乐与钢琴的合作也越来越普及,结合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能力与学校的发展,发现培养学生钢琴伴奏能力的重要性。本文从高校音乐教育中钢琴与声乐这两项基本科目的现状与发展出发,通过对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钢琴伴奏的能力与培养的解读,来阐述本人对钢琴与声乐合作艺术的认识。  [关键词] 钢琴与声乐;合作;钢琴伴奏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 要\]广西彩调剧音乐在生成与发展、传播与衍变的过程中,深受当地多民族民歌文化的影响。多民族的民歌曲调是彩调音乐的重要来源之一,彩调唱腔中单句体、上下句体结构的唱腔,与民族民歌的音乐结构有着密切的文化因缘。彩调唱词还深受壮族民歌多样化的押韵形式,以及韵点繁多、换韵频繁的韵律特征的影响。  [关键词] 彩调音乐;多民族民歌;音乐结构;唱词韵律;吸纳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 广东汉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一样的名称,如乱弹、外江戏、汉剧、广东汉剧等,它是广东三大剧种之一。广东汉剧以其不可替代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及艺术特点,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收录,其具有的独特文化内涵,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资源。本文主要从广东汉剧的唱腔音乐、角色行当及其演唱与表演特点等方面来对其艺术特色进行阐述。  [关键词] 广东汉剧;艺术特点;唱腔;表演  [中图分类号]J60
期刊
[摘要]  广东流行音乐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文化成果,兼具商业性与艺术性。这支中国流行乐坛的岭南代表队兴盛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受益于改革开放的东风和地区经济的发达、音乐人及原创作品的积淀与产业化的推进,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其所具备的强势文化之态,在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的发展进程中不可多得。本文将从行业环境、代表性人物与作品、岭南派的文化特质三方面分析初探其兴盛原因,进而给予历史
期刊
[摘 要\]  钢琴重奏课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能够更好地适应就业需求。笔者以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例,对钢琴重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实践形式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希望为吉林省高师院校钢琴学科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钢琴重奏;课程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HT
期刊
[摘 要]  文章以赣州师专合唱团为依据,以期通过在高职院校组建合唱团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合唱团的组建和高职院校合唱团的管理等三方面的分析,获得高职院校合唱团在组建和管理环节应该具备的共性特点。  [关键词] 合唱团;组建;管理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9)12-0050-02  一、高职院校组建合唱团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普遍存
期刊
[摘 要]  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一系列伟大事业的创造中所形成的精神产物,具有鼓舞人心的强大力量,是共产党始终坚守的核心力量。在高校的音乐教学实践中,红色精神的传承是一种必然。当代高校的师生肩负红色精神的传播大任,《长征组歌》作为一部传播红色精神的优秀音乐作品,用音乐展示了红军长征途中所经历的千难万险与共产党人的坚韧意志,是红色文化的典范,也是红色精神的有力传承。  [关键词] 红色精神;高校音
期刊
[摘 要\]红色歌曲是弘扬我国革命年代无产阶级先烈们强烈的爱国情怀和不屈不挠的革命斗志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经典红歌具有明显的时代属性、民族精神以及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有利于帮助新时期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激发其爱国热情,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等。本文详细阐述了经典红歌的精神内涵,分析和探究了充分利用经典红歌资源,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方式,以期提升高校思政
期刊
[摘 要]  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可是在长时间发展过程中却呈现出了音乐文化遗失的情况,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环境下,外来文化对于我国传统文化造成了较为显著的冲击,人们很容易在这种环境下迷失自我、忘记传统民族音乐,所以本文也就高师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进行了分析,希望以此来有效提升音乐教育改革与创新效果。  [关键词] 音乐教育;改革;创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  文章以中国传统说唱作品经典《情探》与中国当代最流行的说唱作品《野狼DISCO》为例,通过比较中国历史说唱发展背景、当代说唱流变及其表现手法、唱腔结构、伴奏、表演载体的异同来阐释中国说唱随历史潮流前进的轨迹,并简要反映当代中国人对于说唱的审美偏好。旨在引起一系列对中国说唱的思考,让更多人了解中国说唱并从中得到有益启发,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中国说唱作品。  [关键词]当代中国流行说唱;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