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10-000-02
摘 要 体育旅游随着休闲度假旅游的兴起而迅猛发展。湘西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开发体育旅游上具有的与生俱来的独特优势。本文从美学的审美视角,分悦耳悦目、悦心悦意、志悦神三层次对湘西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审美价值进行挖掘,以期对揭示游客的审美期望,促进湘西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字 湘西 传统体育旅游 审美价值
旅游是二十一世纪当之无愧的朝阳产业。在中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对体育休闲性认识的加深,体育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业完善自身发展与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之一。体育旅游是以休闲度假、观光探险、康健娱乐为目的,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从事以体育项目为内容的旅游活动[1]。其中,民俗体育运动是体育旅游的重要内容之一。湘西地区以土家族苗族为主,共有33个少数民族聚居于此,种类繁多的民俗体育项目为此地区民俗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资源。作为民族风情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带给旅游者的审美价值是丰富多样的。“审美有不同层次,最普遍的是悦耳悦目,其上是悦心悦意,最上是悦志悦神[2]。”本文从此三层次研究湘西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以期对揭示游客的审美期望及促进湘西州民俗体育旅游乃至旅游产业的科学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一、悦耳悦目的审美感知
审美价值是审美客体中所包含的可以引起审美主体的审美感知,满足审美主体的审美需要的属性。悦耳悦目是审美主体最基本、最初级的审美感知形态。欣赏审美客体声、色、形等形式美,由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官美触发情绪,就是愉悦性精神需求,也是最普遍和大众化的审美需求。只有能够使审美主体迸发审美感受的审美客体,才具有审美价值。审美客体给予主体审美感受的丰富性与持久度与客体的审美价值成正比。湘西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该地区民俗风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家族苗族灿烂的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其极具民俗特色的声、色、形等形式美完全能够满足游客对“悦耳悦目”的愉悦性审美需求。
铜铃舞,又称八宝铜铃舞,是土家族传统舞蹈。土家族人通过此舞蹈向族神向王天子、彭公爵主和田好汉等进行祈祷仪式,以祈求平安昌盛、除灾免祸。传统的铜铃舞是土老司身穿八幅罗裙,头戴凤冠,吹响中角号,一手挥舞十八环司刀,一手摇响八宝铜铃,边舞边唱,动作刚劲有力。现代铜铃舞已发展成群众性舞蹈,在经过一系列的精炼改良后,男子独舞改为男女集体舞,并加工提炼了饲马、洗马、逼马、上马、跨马、溜马、奔马、勒马、下马等特色动作,舞蹈语义上保持了优美雄健的动作特征,形成为一种古朴而又崭新的民族民间舞蹈。刚柔相济的舞蹈风格,艳丽多姿的民族服饰,伴随着清脆悦耳的铜铃声,旅游者的感官被一一唤醒,陶醉其中。
又例如苗家的跳鼓。苗家跳鼓运动文化积淀深厚,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从内容上来看,跳鼓的种类主要有古丈、保靖、花垣等县的“团圆鼓”、“跳年鼓”、“筒子鼓”、“单人鼓”、“双人鼓”和“猴儿鼓”,凤凰县的“花鼓”,吉首县的“四人鼓”等等。从跳鼓的表演形式来看,有单跳、双跳、对跳、男女混合跳以及团体跳等等。在表演时将一面鼓置于木架之上,由一人或两人手持木棒敲鼓腰,由一人或多人手拿双头鼓槌击鼓。苗家跳鼓讲究步伐和鼓点节奏,其步伐有走三步、走三步踩三角和滚步翻身等等,其鼓点节奏有单点鼓、双点鼓、三点鼓以及转身鼓、行步鼓等等。跳鼓动作有的模仿生活:梳头、照镜、织布、绣花、推磨、打耙耙、淘米、煮饭、洗菜等;有的模仿生产:上山、下山、犁田、挖土、种地、插秧、挑担、车谷、晒谷等;有的融合武术动作:“猛虎下山”、“懒龙缠腰”、“观音坐莲”、“双星拜月”、“流星赶月”、“手挥琵琶”、“雪花盖顶”、“白马悬蹄”等。生动形象的舞蹈动作,或轻柔或磅礴的阵阵鼓声,在视觉和听觉上震撼着游客。
二、悦心悦意的审美体验
“旅游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其中包含两层意思,通过旅游:一是使人从日常生活造成的精神紧张中摆脱出来,使精神压抑得以解脱;二是通过旅游人们希望寻找日常生活中无法得到的满足,以弥补日常生活单调平乏之不足[3]。湘西州地处偏远山区,长久以来闭塞的交通恰使这里的身体运动方式带有强烈的地域性和浓郁的原生态审美价值。或秀丽的自然山水、险峻的地理奇景,或神秘离奇的民俗风情、宗教仪式,先天的地理优势和深厚的异域文化都为湘西体育旅游游客释放精神压力,以及寻幽探秘、冒险求异的心理需求提供了良好的“第二生活现实”环境。
与“儒家体育”的“修身为本”、“齐之以礼”、“义以为上”不同的是,湘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更具狂欢与冒险精神。抢贡鸡,又名抢花炮,在侗族中广为流传,被誉为中国的橄榄球运动。农历三月三,盛装打扮的侗寨人聚集在一起,为各自侗寨的花炮选手呐喊助威。用竹篾或藤条编织的花球由炮口射出的一刻,全场沸腾。只见选手们争先恐后追逐着花球,在泥中、在水塘、在屋顶、在树上,相互冲撞、滚爬、压叠、擒抱,直至真正的勇者“过关斩将”,将花球送到裁判台,顿时钟鼓齐鸣,炮响震天,好一副欢天喜地的狂欢场面。游客置身其中,仿佛置身于激烈刺激的竞技场,情不自禁的呐喊助威,释放自我。
湘西民俗风情浓郁,神秘奇异的宗教仪式往往能够引发游客探秘的心理需求。例如土家族古老而原始的舞蹈“茅古斯”,土家语称之为“古司拨铺”,意为“浑身长毛的打猎人”。茅古斯的服饰、道具、表演形式及内容均形象生动的向我们再现了父系社会至五代时期土家人的渔猎、农耕生产生活及婚姻习俗状,是公认的中国舞蹈及戏剧的源头和活化石,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茅古斯表演者赤着双脚,以稻草衣覆体,稻草帽遮面,头上用稻草和棕树叶拧成冲天的草辫,俨然以“茅人”形象象征远古蛮荒时代的先民。演出自始至终讲土话,唱土歌,许多语言至今未能翻译。茅古斯舞动作别具一格,表演时曲膝抖身,碎步进退,左右跳摆,摇头晃脑,全身茅草唰唰作响,头上五条大辫子左右不停摆动。茅古斯舞蹈刚劲激昂、粗犷豪放的表演,粗线条地勾勒出土家族从远古走到现代的发展历史,让游客得以领略到五荒时期的原始艺术美。
三、悦志悦神的审美功用
悦志悦神是审美的最高层次,它是享受文化熏陶的过程,也是取之所长补吾所短的教育过程。悦志悦神超越了对形式美片面的主观欣赏,更注重审美客体对主体精神的反作用。对湘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而言,“志”与“神”往往体现在民俗体育活动中蕴含的民族的性格、精神、心理、伦理道德。
爬花杆是苗族花山节的特定内容,主要有直爬、斜爬、顺爬、倒爬、叠着罗汉爬、舞着狮子爬、边吹芦笙边爬等多种表演形式。爬花杆中属边吹芦笙边爬最具代表性。首先,表演者边吹芦笙边绕花杆跳舞一圈,接着一招鹤子翻身飞身上竿,只见表演者头朝下脚朝上,四肢紧绕花杆,吹奏芦笙片刻后,翻转一百八十度,抱紧花杆继续吹奏,接着以双肘支撑全身之重量,一个鲤鱼打挺恢复到刚上杆的姿势,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到达杆顶。最后,须倒挂着身体,一边吹奏芦笙一边沿花杆滑下,在到达地面前一个翻身下地,以绕花杆跳芦笙舞作结束。
爬花杆在苗族拥有悠久的历史且至今流传盛广。盛传苗族的祖先名叫蒙子酋,原是中原某部落首领,后因战败,被迫迁徙。勇敢的蒙子酋在山顶高高的竖起了旗杆,用以召集失散的族人,决意与敌人一决死战。飘扬的战旗在战斗中被敌人射断,蒙子酋的八个儿子先后爬上旗杆企图重树旗帜,但是都被射杀,最终蒙子酋最小的儿子以倒爬旗杆,双手射箭的方式成功爬上顶端,插上了战旗。这是一场惨烈的战役,蒙子酋的儿女全部死在旗杆下,族人损失惨重;这也是一场虽败犹荣的战役,千百年来,苗家的后人始终铭记蒙子酋及其子女们敢于直视暴力、英勇无畏的精神。爬花杆不仅是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是苗族人对祖先霜露之感的表达,对苗族坚韧不拔、百折不饶、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也是对族人及外来游客进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基金项目:吉首大学校级课题《论湘西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涛.体育旅游探析[J].广州: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2).
[2] 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3] 陈涛.体育旅游探析[J].广州: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12).
[4] 凌冷.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审美价值[J].百色:百色学院学报.2008(10).
摘 要 体育旅游随着休闲度假旅游的兴起而迅猛发展。湘西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开发体育旅游上具有的与生俱来的独特优势。本文从美学的审美视角,分悦耳悦目、悦心悦意、志悦神三层次对湘西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审美价值进行挖掘,以期对揭示游客的审美期望,促进湘西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字 湘西 传统体育旅游 审美价值
旅游是二十一世纪当之无愧的朝阳产业。在中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对体育休闲性认识的加深,体育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业完善自身发展与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之一。体育旅游是以休闲度假、观光探险、康健娱乐为目的,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从事以体育项目为内容的旅游活动[1]。其中,民俗体育运动是体育旅游的重要内容之一。湘西地区以土家族苗族为主,共有33个少数民族聚居于此,种类繁多的民俗体育项目为此地区民俗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资源。作为民族风情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带给旅游者的审美价值是丰富多样的。“审美有不同层次,最普遍的是悦耳悦目,其上是悦心悦意,最上是悦志悦神[2]。”本文从此三层次研究湘西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以期对揭示游客的审美期望及促进湘西州民俗体育旅游乃至旅游产业的科学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一、悦耳悦目的审美感知
审美价值是审美客体中所包含的可以引起审美主体的审美感知,满足审美主体的审美需要的属性。悦耳悦目是审美主体最基本、最初级的审美感知形态。欣赏审美客体声、色、形等形式美,由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官美触发情绪,就是愉悦性精神需求,也是最普遍和大众化的审美需求。只有能够使审美主体迸发审美感受的审美客体,才具有审美价值。审美客体给予主体审美感受的丰富性与持久度与客体的审美价值成正比。湘西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该地区民俗风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家族苗族灿烂的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其极具民俗特色的声、色、形等形式美完全能够满足游客对“悦耳悦目”的愉悦性审美需求。
铜铃舞,又称八宝铜铃舞,是土家族传统舞蹈。土家族人通过此舞蹈向族神向王天子、彭公爵主和田好汉等进行祈祷仪式,以祈求平安昌盛、除灾免祸。传统的铜铃舞是土老司身穿八幅罗裙,头戴凤冠,吹响中角号,一手挥舞十八环司刀,一手摇响八宝铜铃,边舞边唱,动作刚劲有力。现代铜铃舞已发展成群众性舞蹈,在经过一系列的精炼改良后,男子独舞改为男女集体舞,并加工提炼了饲马、洗马、逼马、上马、跨马、溜马、奔马、勒马、下马等特色动作,舞蹈语义上保持了优美雄健的动作特征,形成为一种古朴而又崭新的民族民间舞蹈。刚柔相济的舞蹈风格,艳丽多姿的民族服饰,伴随着清脆悦耳的铜铃声,旅游者的感官被一一唤醒,陶醉其中。
又例如苗家的跳鼓。苗家跳鼓运动文化积淀深厚,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从内容上来看,跳鼓的种类主要有古丈、保靖、花垣等县的“团圆鼓”、“跳年鼓”、“筒子鼓”、“单人鼓”、“双人鼓”和“猴儿鼓”,凤凰县的“花鼓”,吉首县的“四人鼓”等等。从跳鼓的表演形式来看,有单跳、双跳、对跳、男女混合跳以及团体跳等等。在表演时将一面鼓置于木架之上,由一人或两人手持木棒敲鼓腰,由一人或多人手拿双头鼓槌击鼓。苗家跳鼓讲究步伐和鼓点节奏,其步伐有走三步、走三步踩三角和滚步翻身等等,其鼓点节奏有单点鼓、双点鼓、三点鼓以及转身鼓、行步鼓等等。跳鼓动作有的模仿生活:梳头、照镜、织布、绣花、推磨、打耙耙、淘米、煮饭、洗菜等;有的模仿生产:上山、下山、犁田、挖土、种地、插秧、挑担、车谷、晒谷等;有的融合武术动作:“猛虎下山”、“懒龙缠腰”、“观音坐莲”、“双星拜月”、“流星赶月”、“手挥琵琶”、“雪花盖顶”、“白马悬蹄”等。生动形象的舞蹈动作,或轻柔或磅礴的阵阵鼓声,在视觉和听觉上震撼着游客。
二、悦心悦意的审美体验
“旅游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其中包含两层意思,通过旅游:一是使人从日常生活造成的精神紧张中摆脱出来,使精神压抑得以解脱;二是通过旅游人们希望寻找日常生活中无法得到的满足,以弥补日常生活单调平乏之不足[3]。湘西州地处偏远山区,长久以来闭塞的交通恰使这里的身体运动方式带有强烈的地域性和浓郁的原生态审美价值。或秀丽的自然山水、险峻的地理奇景,或神秘离奇的民俗风情、宗教仪式,先天的地理优势和深厚的异域文化都为湘西体育旅游游客释放精神压力,以及寻幽探秘、冒险求异的心理需求提供了良好的“第二生活现实”环境。
与“儒家体育”的“修身为本”、“齐之以礼”、“义以为上”不同的是,湘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更具狂欢与冒险精神。抢贡鸡,又名抢花炮,在侗族中广为流传,被誉为中国的橄榄球运动。农历三月三,盛装打扮的侗寨人聚集在一起,为各自侗寨的花炮选手呐喊助威。用竹篾或藤条编织的花球由炮口射出的一刻,全场沸腾。只见选手们争先恐后追逐着花球,在泥中、在水塘、在屋顶、在树上,相互冲撞、滚爬、压叠、擒抱,直至真正的勇者“过关斩将”,将花球送到裁判台,顿时钟鼓齐鸣,炮响震天,好一副欢天喜地的狂欢场面。游客置身其中,仿佛置身于激烈刺激的竞技场,情不自禁的呐喊助威,释放自我。
湘西民俗风情浓郁,神秘奇异的宗教仪式往往能够引发游客探秘的心理需求。例如土家族古老而原始的舞蹈“茅古斯”,土家语称之为“古司拨铺”,意为“浑身长毛的打猎人”。茅古斯的服饰、道具、表演形式及内容均形象生动的向我们再现了父系社会至五代时期土家人的渔猎、农耕生产生活及婚姻习俗状,是公认的中国舞蹈及戏剧的源头和活化石,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茅古斯表演者赤着双脚,以稻草衣覆体,稻草帽遮面,头上用稻草和棕树叶拧成冲天的草辫,俨然以“茅人”形象象征远古蛮荒时代的先民。演出自始至终讲土话,唱土歌,许多语言至今未能翻译。茅古斯舞动作别具一格,表演时曲膝抖身,碎步进退,左右跳摆,摇头晃脑,全身茅草唰唰作响,头上五条大辫子左右不停摆动。茅古斯舞蹈刚劲激昂、粗犷豪放的表演,粗线条地勾勒出土家族从远古走到现代的发展历史,让游客得以领略到五荒时期的原始艺术美。
三、悦志悦神的审美功用
悦志悦神是审美的最高层次,它是享受文化熏陶的过程,也是取之所长补吾所短的教育过程。悦志悦神超越了对形式美片面的主观欣赏,更注重审美客体对主体精神的反作用。对湘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而言,“志”与“神”往往体现在民俗体育活动中蕴含的民族的性格、精神、心理、伦理道德。
爬花杆是苗族花山节的特定内容,主要有直爬、斜爬、顺爬、倒爬、叠着罗汉爬、舞着狮子爬、边吹芦笙边爬等多种表演形式。爬花杆中属边吹芦笙边爬最具代表性。首先,表演者边吹芦笙边绕花杆跳舞一圈,接着一招鹤子翻身飞身上竿,只见表演者头朝下脚朝上,四肢紧绕花杆,吹奏芦笙片刻后,翻转一百八十度,抱紧花杆继续吹奏,接着以双肘支撑全身之重量,一个鲤鱼打挺恢复到刚上杆的姿势,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到达杆顶。最后,须倒挂着身体,一边吹奏芦笙一边沿花杆滑下,在到达地面前一个翻身下地,以绕花杆跳芦笙舞作结束。
爬花杆在苗族拥有悠久的历史且至今流传盛广。盛传苗族的祖先名叫蒙子酋,原是中原某部落首领,后因战败,被迫迁徙。勇敢的蒙子酋在山顶高高的竖起了旗杆,用以召集失散的族人,决意与敌人一决死战。飘扬的战旗在战斗中被敌人射断,蒙子酋的八个儿子先后爬上旗杆企图重树旗帜,但是都被射杀,最终蒙子酋最小的儿子以倒爬旗杆,双手射箭的方式成功爬上顶端,插上了战旗。这是一场惨烈的战役,蒙子酋的儿女全部死在旗杆下,族人损失惨重;这也是一场虽败犹荣的战役,千百年来,苗家的后人始终铭记蒙子酋及其子女们敢于直视暴力、英勇无畏的精神。爬花杆不仅是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是苗族人对祖先霜露之感的表达,对苗族坚韧不拔、百折不饶、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也是对族人及外来游客进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基金项目:吉首大学校级课题《论湘西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涛.体育旅游探析[J].广州: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2).
[2] 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3] 陈涛.体育旅游探析[J].广州: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12).
[4] 凌冷.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审美价值[J].百色:百色学院学报.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