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教材内容设置蕴含丰富的德育因素。如何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与尝试。通过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利用我国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化学史教育培养学生不畏艰难、敢于创新的优良品质;通过环境保护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关键词: 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 德育渗透
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是每门学科的重要教育目标,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育人理念。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育人的主渠道。因此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教材内容设置蕴含丰富的德育因素。如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良好道德品质教育、环保意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如何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与尝试。
一、通过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构成世界的物质是运动的、变化的。化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与变化的基础性学科,具有自身规律性,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无不蕴涵着辩证唯物主义哲理。如质量守恒定律、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化学变化中的化合与分解、原子在一定条件下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带电的离子等。因此,化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挖掘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因素,并深入浅出巧比喻,千方百计多引导,使学生在学习化学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的同时,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辩证思维的基础。
二、利用我国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著名科学家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对祖国和人民无限的爱。他们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追求科学与真理,刻苦学习,报效祖国,为祖国人民造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如我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先生,在美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怀着一颗对祖国的赤胆忠心,断然拒绝国外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到祖国,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難,经过无数次实验与探索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1926年我国生产出的“红三角”牌纯碱获得万国博览会金奖,为中国争得了荣誉,为世界化工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还要与其他领域的著名科学家进行整合,形成教育合力,使学生受到充分感染,培养学生追求真理、不畏艰难、实现报效祖国的夙愿。如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先生,早年留学美国,新中国成立后,他冲破千难万阻,毅然回归祖国的怀抱,为我国军事科学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三、通过化学史教育培养学生不畏艰难、敢于创新的优良品质
每一个学科领域知识的创立与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几代学者、科学家艰辛努力、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和敢于创新的结果。每一学科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顽强、刻苦学习,追求真理的奋斗史。如瑞典化学家舍勒,为求真理,坚持不懈地探索与研究,发现了许多气体及合成了许多有机物,终于由一名药店学徒工成为世界著名化学家。再如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经过多年深入研究,终于推翻了统治化学界长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第一次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还有许多令人感动和震撼的故事。因此化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内容激励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刻苦学习、知难而进,并逐步养成去伪存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优良品质。
四、通过环境保护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是人类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注重与生活实际联系,把教材中的知识和相关链接内容,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方式,通过开展探究性学习,深入生活实际,进行走访、调查等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明确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灾难,从而变成自觉行动,使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保护好环境。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旧电池,做好垃圾清扫与分类,保护好花草树木,净化、美化校园环境等,培养学生珍惜环境、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实验教学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路径,因此备受化学教师重视,把化学实验教学当做一项重要教学任务落实到位,并指导学生制订实验方案,明确目标、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及注意问题,严格按照科学探究操作流程分步实施,同时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分析实验结论,对于一些实验结果不明确或有错误的现象,实事求是,认真查找原因,培养学生严谨科学态度和敢于探究、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
总之,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是新课程理念的必然要求,是教书育人的重要体现。因此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注重与学科特点、生活实际联系,切实提高德育渗透的实效性。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把知识传授与德育渗透有机结合起来,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更不能把化学课讲成品德课。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哪怕是只言片语,如感叹、赞美、惊讶、评论、总结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对知识掌握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对良好道德品质培养起到奠基作用。
关键词: 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 德育渗透
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是每门学科的重要教育目标,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育人理念。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育人的主渠道。因此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教材内容设置蕴含丰富的德育因素。如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良好道德品质教育、环保意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如何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与尝试。
一、通过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构成世界的物质是运动的、变化的。化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与变化的基础性学科,具有自身规律性,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无不蕴涵着辩证唯物主义哲理。如质量守恒定律、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化学变化中的化合与分解、原子在一定条件下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带电的离子等。因此,化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挖掘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因素,并深入浅出巧比喻,千方百计多引导,使学生在学习化学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的同时,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辩证思维的基础。
二、利用我国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著名科学家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对祖国和人民无限的爱。他们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追求科学与真理,刻苦学习,报效祖国,为祖国人民造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如我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先生,在美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怀着一颗对祖国的赤胆忠心,断然拒绝国外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到祖国,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難,经过无数次实验与探索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1926年我国生产出的“红三角”牌纯碱获得万国博览会金奖,为中国争得了荣誉,为世界化工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还要与其他领域的著名科学家进行整合,形成教育合力,使学生受到充分感染,培养学生追求真理、不畏艰难、实现报效祖国的夙愿。如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先生,早年留学美国,新中国成立后,他冲破千难万阻,毅然回归祖国的怀抱,为我国军事科学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三、通过化学史教育培养学生不畏艰难、敢于创新的优良品质
每一个学科领域知识的创立与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几代学者、科学家艰辛努力、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和敢于创新的结果。每一学科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顽强、刻苦学习,追求真理的奋斗史。如瑞典化学家舍勒,为求真理,坚持不懈地探索与研究,发现了许多气体及合成了许多有机物,终于由一名药店学徒工成为世界著名化学家。再如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经过多年深入研究,终于推翻了统治化学界长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第一次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还有许多令人感动和震撼的故事。因此化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内容激励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刻苦学习、知难而进,并逐步养成去伪存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优良品质。
四、通过环境保护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是人类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注重与生活实际联系,把教材中的知识和相关链接内容,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方式,通过开展探究性学习,深入生活实际,进行走访、调查等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明确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灾难,从而变成自觉行动,使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保护好环境。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旧电池,做好垃圾清扫与分类,保护好花草树木,净化、美化校园环境等,培养学生珍惜环境、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实验教学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路径,因此备受化学教师重视,把化学实验教学当做一项重要教学任务落实到位,并指导学生制订实验方案,明确目标、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及注意问题,严格按照科学探究操作流程分步实施,同时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分析实验结论,对于一些实验结果不明确或有错误的现象,实事求是,认真查找原因,培养学生严谨科学态度和敢于探究、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
总之,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是新课程理念的必然要求,是教书育人的重要体现。因此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注重与学科特点、生活实际联系,切实提高德育渗透的实效性。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把知识传授与德育渗透有机结合起来,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更不能把化学课讲成品德课。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哪怕是只言片语,如感叹、赞美、惊讶、评论、总结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对知识掌握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对良好道德品质培养起到奠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