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课堂教学开始由传授知识型向研究学习、主动探究型转变。针对本地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就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作如下探讨:
  一、引导自主探究,促进自主发展
  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分析课文面面俱到,教师滔滔不绝讲述,学生一头雾水,恹恹欲睡,课堂气氛沉闷。对作品的内容和中心的分析,完全是教师个人的理解,忽略了学生由于不同视角而产生的不同理解,抹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而自主探究阅读教学则把课堂重新还给了学生,脱离了传统教学理论的束缚,摒弃了传统阅读教学中“讲授型”和“讲问型”的方法,能真正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通过学生交流展示,“教”“学”并重,将教学关系由单向变为互动,把学习主体还给学生。
  下面是以读《语文周报》为例设计的课外阅读指导研讨课:教师备课:1.准备好《语文周报》(初二年级上册第35期);2.学生准备读书积累本《书海拾贝》;3.课前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活动过程:活动一:教师调查学生课外阅读所用的时间、读书方法及积累知识的习惯。结合学生的课外阅读与写作出现的问题分析得出原因,以引起学生重视阅读,同时以成功的例子,给学生树立榜样,增强阅读的欲望,提高阅读的兴趣。
  活动二:1.自主学习:学生自由略读《语文周报》,探讨方法,交流收获。2.男女分组比赛,谈谈读报的方法与收获。3.教师指导略读的方法:大略地看目录、标题、关键句段,了解大意。此环节旨在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略读报纸,学会整体上了解文章大意,从中有效地筛选和利用信息。
  活动三:1.引导理解精读的含义。批注、圈、画、点评作标记。2.合作交流。学生按四人分组自由选择文章板块精读,边读边在原文作批注,并填好读书积累本,然后交流精读的方法和收获,再指名回答。3.总结方法,归纳规律。(1)学生谈精读的方法,展示学生积累本。(2)肯定学生值得提倡的读书方法,指出不足。(3)教师总结精读方法。
  二、引导自主探究,鼓励存疑质疑
  我们在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和交流的同时,鼓励学生研究问题、提出问题、大胆质疑、崇尚好奇心,放飞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使学生不断质疑,逐步学会探索,并在释疑中研究创新。老师在指导学生质疑时,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写出自己的理解、认识,更重要的是要提出问题,把不会、不懂及联想到的问题均不受限制的写出来,并带到到课堂上质疑。如学习《天净沙·秋思》时,学生提出“主题突出悲凉之意,那么‘小桥流水人家’岂不多余,与主题不合?”在学习《山坡羊》时,学生提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难道不兴不亡的太平盛世中,百姓就乐吗?”在学习《七根火柴》时,教师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其中“无名战士最后牺牲,这个情节不合理。”学生争相讨论,教师总结引导:这一情节的安排体现了小说的艺术性……通过学生研究问题,提出问题,大胆质疑,逐步学会自主探索,并在释疑中研究创新,学生收获巨大。
  三、引导自主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研究能力,是自主探究阅读教学的重点,达成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即是自主探究阅读教学最终目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是激励法。通过课堂上提出一些具有探究价值,开放性的没有单一答案的问题,鼓励激发学生大胆想象,进行发散创新训练。
  二是情境法。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景和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与情感的体验中思考问题,诱发自主探究,创新思维之动机,逐渐形成研究习惯。
  三是发现法。提倡学生用发现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思考认识学习的规律和本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体验到发现的艰辛和成功的欢乐。如在学习《背影》、《台阶》课文时,老师不把文章中表现出父子之情直接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反复朗读,自主讨论交流去发现其情感相同点,发现叙事抒情技法上的相同点。
  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课文时,教师指导注意本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对话很能表现人物的性格。让学生参与课本剧的表演,在表演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对人物分析有一个更感性、更全面的认识。在理解人物性格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分析人物。学生联系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贾雨村、韦小宝,历史上的严嵩、秦桧等奸臣,还有刘邦等等,教师归纳:生活中,人的性格特点有多种多样,像大臣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像和坤、严嵩之类靠攀附权贵、颠倒黑白,我们的态度是批判的。但刘邦是为了正义事业而采取的一种策略是无可指责的,事实上没有一定的智谋,没有一定胸怀,什么事都难以做成。
  四、引导自主探究,做好社会调查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家庭图书资料、校园网或互联网查找资料,并做社会调查,到生产生活实践中收集信息,了解生活,获取第一手资料。既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为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又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
  在学习《三峡》一文时,我让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查找三峡风土人情、三峡地理位置、三峡风光、三峡神话、三峡诗词、三峡水电站等有关资料,学生拷取U盘,通过课堂展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祖国山河的壮美,同时,学生对三峡产生了兴趣,对《三峡》一文更是赞不绝口。还提出了三峡为什么会有如此美丽的风光,有如此湍急的水流等探究质疑问题。
  《让世界充满爱》是八年级的综合性活动,我让学生向社会最低层的弱势群体做社会调查,如清洁工人、下岗人员等做了调查,了解他们生活、精神及人生需求等情况。感受到自己的幸福,培养了爱心。通过收集和调查,感受到成功,自主学习的欲望更强了。学生将调查得到的资料,收集到的信息,在教师引领下,实现师生双赢,生生互赢。
  我们是以教师引领下的自主探究、互相交流、质疑存疑、创新发展为基本的主体教学模式。当然,学生自主探究阅读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隐性过程,而且在短期内难以看到效果。在当前的教学情况下,自主探究阅读教学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是适应初中学生心理,符合教育和谐发展规律的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模式,是使语文阅读教学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其他文献
当今的初中生而言,欲在古诗的情境中感受诗人的情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近乎“痴人说梦”.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只有授予学生以“渔”,才有可能让学生自己走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让学生在交流中达成自己知识的建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好的提问,能使全班学生都处于思考问题、参与讨论的积极状态,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何设计好课堂提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有位教育家说过:“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教师上课时都应该有一个个纵向的时间意义上的“问点”,只有课文空间上的问点和学生思维
一、搜集资料要有明确的目的  【案例1】《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的一个片断  师:同学们,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大家看,这是一张地震发生后的图片,图片上的内容惨不忍睹,请你结合课下搜集到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这次大地震。  生:这是我搜集到的图片,地震中有许多人丧生,有很多孩子无家可归。  生:我知道有很多人纷纷为灾区捐款捐物,献上自己的一颗爱心。  师:是啊,一场地震就是
一直以来,学生都对作文有着畏难、甚至恐惧的心理,写出来的作文大多是“任务式”作文.新课程要求学生作文“说真话、实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这给初中作文教学指明了方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具有不可忽视不可替代的作用.恰如其分的导入,会在最初的三四分钟内呈现出如夏夜星空般的绚丽,瞬间紧扣住孩子们的心弦.课堂导入方法不计其数,从课
一位美国教学法专家曾说:“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查出来。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技巧,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到成效的。”由此可见,提问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教学艺术。这绝不是一篇论文所能涵盖得了的。这里仅浅谈自己平时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要求使用提问时的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
期刊
众所周知,初中语文颁布了新的教学大纲,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可以说初中语文是以崭新面目出现,尤其是教学指导思想,要求“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因此,“创新”便成了素质教育的“灵魂”。但是,我们大多是普通的语文教师,想要在短时间内真的进行“脱胎换骨”式的全面“创新”教学,说实话,谈何容易呢?面对现实状况,我们必须正视它,但又不可回避它。我们毕竟是教师,校园更是传播先进文化思想的阵地。我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专家吕淑湘讲过:“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可以受用一辈子。”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达到知识彼岸的金钥匙,这是提高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方法。为此,我在多年阅读教学实践中,摸索了一点“篇”的自主学习方法,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收到了成效。  一、开宗明义,激发
1 “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  (1)民主教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人格魅力与学生成长有着重要关系。一个墨守成规,师道尊严的人,是不可能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的;一个师生关系紧张的课堂无法让学生进行真正的主体学习,更谈不上创造性。只有教师善于变换自己,自觉地充当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做学生的朋友和伙伴,尊重学生的人格,主体性教学才有可能。  (2)创设探究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个人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