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了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心理特征,并针对不同病程期间的心理变化,提出不同的心理护理方法。对于患者,在艾滋病护理中,在注重一般护理时,更应加强其心理护理外,同时为其寻求来自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艾滋病心理家属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215-01
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免疫功能逐渐降低甚至丧失是艾滋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典型特征,病毒通过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使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明显低下,失去对外界感染的抵抗力,容易发生机会性感染和生成恶性肿瘤,最后导致死亡[1]。在中国,AIDS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全省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已发现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截至2010年10月底,我国累计报告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370393例,其中病人132440例;死亡68315例[2]。
HIV/AIDS患者普遍存在着心里障碍,还面临着公众的歧视、憎恶和抛弃。虽然高效抗逆转病毒(HAART)治疗是AIDS患者减少机会性感染、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3],但是患者患病后常感到无力防卫或没有希望,在病程中伴发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影响了抗病毒药物的治疗效果。HIV/AIDS不仅给患者身体和心里带来巨大的痛苦,而且给其家属带来深重的打击。他们在陪伴患者的诊治过程中,几乎与患者承受同样的压力。
了解艾滋病患者及患病家属在患者患病期间的心理感受,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为艾滋病患者提供关爱和温暖,使他们改变不良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减轻不良情绪反应,控制AIDS传播有重要意义。
1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分析
患者一旦确定被感染HIV便是潜伏期患者,一般经过7-10年或者更长的潜伏期后才会发展成艾滋病患者[4]。患者在疾病的各个时期会出现不同的心理特点,对自身变化十分敏感,心理状态会随着身体症状的变化而变化。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了解患者真实的心理状态,根据不同人群、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境况及不同个性素质,因人而异提供不同层次的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1.1艾滋病潜伏期。当患者被确诊为艾滋病时,由于对艾滋病的认识不足,认为艾滋病就是绝症,担心自己不久就会死去,常出现忧郁恐惧的心理,此时,生的欲望会降低,而死的欲望会增强。再加上社会上的人群对艾滋病的偏见和歧视,使患者感到被社会遗弃,孤独无助,认为自己死有余辜,出现身体不适也不敢对医生或护士讲,对康复极为不利,严重者会出现自残,甚至自杀的行为。部分艾滋病患者是由于输血或者献血而感染,常感觉自己是无辜受害者,是社会对不起自己,因此充满怨言,对社会抱着仇恨的态度,常常出现不冷静、冲动的行为。有的病人患病后甚至放纵自己或产生逆反心理,为报复社会故意伤害他人或将疾病传染给他人,以求得心理平衡。多数患者在经过了最初的恐惧、愤怒、忧郁会渐渐认识到现实是无法改变的,常找相关资料了解艾滋病知识,或希望医务人员详细讲解疾病的转归,告知生命的期限,希望能在短暂有限的生命里,发挥自己有限的人生价值。
1.2艾滋病前期。经过较长潜伏期的病程,患者常会因免疫力减弱,抗病能力下降而出现各种身体不适,患者常会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只是一时身体的不适,对医生自诉症状较轻,不愿意与艾滋病前期症状相联系,害怕自身疾病已处于艾滋病前期阶段,再次恐惧死亡来临。
1.3艾滋病期。频繁的感染使患者无法拒绝艾滋病末期的来临,常因身体病痛折磨需要住院治疗或长期居家治疗,此期患者因身体疲倦、乏力,沈默不语,情绪低沉乃至绝望,患者会将自己的疾病实情如实告知家人,期望得到良好的治疗和舒适周到的身心护理,延缓生命。
2艾滋病患者家属的心理特征分析
艾滋病目前仍为不可治愈的疾病,人们普遍存在对艾滋病认识的恐惧感。患者家属在得知诊断结果后,一般会感觉不知所措、难以接受事实。由于艾滋病往往被视为与滥交和不道德性行为有关系,因而部分家人感到蒙羞和愤怒。家长在绝望、恐惧、沮丧等剧烈的心理反应后都迫切希望了解有关疾病的全部信息,需要尊重和理解。
3护理对策
鉴于艾滋病患者护理工作的特殊性,护理人员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认真研究各项操作技术,不断提高让自己的操作技能更加娴熟。在确保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在工作中尊重患者的隐私。
3.1加强有效沟通,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护理人员需要以坦诚的态度面对患者,主动、亲切地与患者交谈,不歧视、排斥患者,让患者充分了解当前随访、关怀的目的,建立护患信任,消除患者心理顾虑,表达会对患者资料保密,让患者主动敞开心扉。认真倾听患者的自我表达,充分理解其处境和想法,让患者感觉到有人理解他,给他一种舒畅、释然和满足的感觉。对不同的心理特点进行不同的护理,对出现愤怒偏激的情绪,护理人员应先帮助其克服愤怒、悲观厌世的心理,告诉他们,这种过激的情绪都属于正常情绪反应,但长时间这样对身体有害,应正确的接受感染的现实,虽已感染,但从感染到病发还有很长的时间,生存时间的长短是可由自己情绪、态度等来改变的,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可延长生存时间。
3.2了解患者病程状况,减轻患者心理压力。艾滋病患者从感染HIV到艾滋病发,会经历潜伏期、前期和典型期。在不同的病程中,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不同的需求予以帮助。在艾滋病潜伏期阶段,帮助病人全面了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艾滋病病程各期的变化规律,切忌随意夸大其词恐吓患者,给患者的心理带来更大的负担。宜反复宣传艾滋病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药物等治疗措施而得到缓解的,能够较长时期存活,鼓励患者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疾病,唤起患者的希望和求生的信念。当患者萌发希望后,要进一步鼓励患者承担力所能及的生活事项,告知患者正常工作和学习,适当的活动会使身体受到直接锻炼,并能从压抑、焦虑、烦恼、苦闷中解脱出来,对身心会起到积极的调控作用。在艾滋病前期,患者因免疫力下降而频繁产生感染等各种身体不适状况,或者根据艾滋病治疗标准,需要进行免费抗病毒感染时,患者心理变化再度出现焦虑、恐慌、烦躁等变化,此期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告诉患者在艾滋病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症状,要让其保持信心,在对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因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身体功能的衰竭,大多不愿继续治疗,应及时地向患者宣传治疗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使患者有心理准备,主动克服困难,积极配合治疗。在艾滋病末期,患者开始出现全身衰竭、失眠、疼痛、不能进食等多种症状时,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在给予必要的支持疗法的同时,更应注意对患者良好的心里支持,用历尽磨难终于战胜病魔的实例,鼓励激发患者的求生欲望。
3.3建立良好的社会、家庭、同伴支持系统。由于艾滋病目前仍为不可治愈的疾病,人们普遍存在对艾滋病认识的恐惧感,加上对其传播途径的不科学认识,导致人们排斥和艾滋病人的正常接触,对患者和患者家属的压力都非常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通过媒体、网络等多种渠道,向广大市民宣传艾滋病的发病原因和传播途径,并强调来自他人的宽容和理解在患者治疗期间起到的重要作用,致力改变社会、大众对艾滋病人的歧视,以病人利益为优先考虑,避免泄露其隐私,尽力为艾滋病人建立良好的社会、家庭、同伴支持网络,让他们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中安心接受治疗和护理。
4小结
在艾滋病护理中,在注重一般护理的同时,更应加强其心理护理。因为心理护理对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心理护理对艾滋病患者是一种情感支持护理,对稳定病情,减轻患者痛苦起到重要作用,充分认识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反应和需求,实施正确的心理护理,有助于艾滋病患者生活质量提高。
总之,艾滋病的防治不仅是一个医疗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减少及消除心理问题已愈来愈成为控制、预防艾滋病蔓延和治疗艾滋病的迫切任务。
参考文献
[1]徐艳,柏春琴,范春红等.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2,27(1):71-7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EB/OL].http//www/mob.gov.cn
[3]白雪帆,张树林.艾滋病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医院出版社,2000:6
[4]冯景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分析和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22):80-81
关键词:艾滋病心理家属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215-01
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免疫功能逐渐降低甚至丧失是艾滋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典型特征,病毒通过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使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明显低下,失去对外界感染的抵抗力,容易发生机会性感染和生成恶性肿瘤,最后导致死亡[1]。在中国,AIDS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全省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已发现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截至2010年10月底,我国累计报告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370393例,其中病人132440例;死亡68315例[2]。
HIV/AIDS患者普遍存在着心里障碍,还面临着公众的歧视、憎恶和抛弃。虽然高效抗逆转病毒(HAART)治疗是AIDS患者减少机会性感染、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3],但是患者患病后常感到无力防卫或没有希望,在病程中伴发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影响了抗病毒药物的治疗效果。HIV/AIDS不仅给患者身体和心里带来巨大的痛苦,而且给其家属带来深重的打击。他们在陪伴患者的诊治过程中,几乎与患者承受同样的压力。
了解艾滋病患者及患病家属在患者患病期间的心理感受,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为艾滋病患者提供关爱和温暖,使他们改变不良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减轻不良情绪反应,控制AIDS传播有重要意义。
1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分析
患者一旦确定被感染HIV便是潜伏期患者,一般经过7-10年或者更长的潜伏期后才会发展成艾滋病患者[4]。患者在疾病的各个时期会出现不同的心理特点,对自身变化十分敏感,心理状态会随着身体症状的变化而变化。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了解患者真实的心理状态,根据不同人群、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境况及不同个性素质,因人而异提供不同层次的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1.1艾滋病潜伏期。当患者被确诊为艾滋病时,由于对艾滋病的认识不足,认为艾滋病就是绝症,担心自己不久就会死去,常出现忧郁恐惧的心理,此时,生的欲望会降低,而死的欲望会增强。再加上社会上的人群对艾滋病的偏见和歧视,使患者感到被社会遗弃,孤独无助,认为自己死有余辜,出现身体不适也不敢对医生或护士讲,对康复极为不利,严重者会出现自残,甚至自杀的行为。部分艾滋病患者是由于输血或者献血而感染,常感觉自己是无辜受害者,是社会对不起自己,因此充满怨言,对社会抱着仇恨的态度,常常出现不冷静、冲动的行为。有的病人患病后甚至放纵自己或产生逆反心理,为报复社会故意伤害他人或将疾病传染给他人,以求得心理平衡。多数患者在经过了最初的恐惧、愤怒、忧郁会渐渐认识到现实是无法改变的,常找相关资料了解艾滋病知识,或希望医务人员详细讲解疾病的转归,告知生命的期限,希望能在短暂有限的生命里,发挥自己有限的人生价值。
1.2艾滋病前期。经过较长潜伏期的病程,患者常会因免疫力减弱,抗病能力下降而出现各种身体不适,患者常会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只是一时身体的不适,对医生自诉症状较轻,不愿意与艾滋病前期症状相联系,害怕自身疾病已处于艾滋病前期阶段,再次恐惧死亡来临。
1.3艾滋病期。频繁的感染使患者无法拒绝艾滋病末期的来临,常因身体病痛折磨需要住院治疗或长期居家治疗,此期患者因身体疲倦、乏力,沈默不语,情绪低沉乃至绝望,患者会将自己的疾病实情如实告知家人,期望得到良好的治疗和舒适周到的身心护理,延缓生命。
2艾滋病患者家属的心理特征分析
艾滋病目前仍为不可治愈的疾病,人们普遍存在对艾滋病认识的恐惧感。患者家属在得知诊断结果后,一般会感觉不知所措、难以接受事实。由于艾滋病往往被视为与滥交和不道德性行为有关系,因而部分家人感到蒙羞和愤怒。家长在绝望、恐惧、沮丧等剧烈的心理反应后都迫切希望了解有关疾病的全部信息,需要尊重和理解。
3护理对策
鉴于艾滋病患者护理工作的特殊性,护理人员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认真研究各项操作技术,不断提高让自己的操作技能更加娴熟。在确保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在工作中尊重患者的隐私。
3.1加强有效沟通,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护理人员需要以坦诚的态度面对患者,主动、亲切地与患者交谈,不歧视、排斥患者,让患者充分了解当前随访、关怀的目的,建立护患信任,消除患者心理顾虑,表达会对患者资料保密,让患者主动敞开心扉。认真倾听患者的自我表达,充分理解其处境和想法,让患者感觉到有人理解他,给他一种舒畅、释然和满足的感觉。对不同的心理特点进行不同的护理,对出现愤怒偏激的情绪,护理人员应先帮助其克服愤怒、悲观厌世的心理,告诉他们,这种过激的情绪都属于正常情绪反应,但长时间这样对身体有害,应正确的接受感染的现实,虽已感染,但从感染到病发还有很长的时间,生存时间的长短是可由自己情绪、态度等来改变的,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可延长生存时间。
3.2了解患者病程状况,减轻患者心理压力。艾滋病患者从感染HIV到艾滋病发,会经历潜伏期、前期和典型期。在不同的病程中,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不同的需求予以帮助。在艾滋病潜伏期阶段,帮助病人全面了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艾滋病病程各期的变化规律,切忌随意夸大其词恐吓患者,给患者的心理带来更大的负担。宜反复宣传艾滋病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药物等治疗措施而得到缓解的,能够较长时期存活,鼓励患者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疾病,唤起患者的希望和求生的信念。当患者萌发希望后,要进一步鼓励患者承担力所能及的生活事项,告知患者正常工作和学习,适当的活动会使身体受到直接锻炼,并能从压抑、焦虑、烦恼、苦闷中解脱出来,对身心会起到积极的调控作用。在艾滋病前期,患者因免疫力下降而频繁产生感染等各种身体不适状况,或者根据艾滋病治疗标准,需要进行免费抗病毒感染时,患者心理变化再度出现焦虑、恐慌、烦躁等变化,此期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告诉患者在艾滋病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症状,要让其保持信心,在对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因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身体功能的衰竭,大多不愿继续治疗,应及时地向患者宣传治疗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使患者有心理准备,主动克服困难,积极配合治疗。在艾滋病末期,患者开始出现全身衰竭、失眠、疼痛、不能进食等多种症状时,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在给予必要的支持疗法的同时,更应注意对患者良好的心里支持,用历尽磨难终于战胜病魔的实例,鼓励激发患者的求生欲望。
3.3建立良好的社会、家庭、同伴支持系统。由于艾滋病目前仍为不可治愈的疾病,人们普遍存在对艾滋病认识的恐惧感,加上对其传播途径的不科学认识,导致人们排斥和艾滋病人的正常接触,对患者和患者家属的压力都非常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通过媒体、网络等多种渠道,向广大市民宣传艾滋病的发病原因和传播途径,并强调来自他人的宽容和理解在患者治疗期间起到的重要作用,致力改变社会、大众对艾滋病人的歧视,以病人利益为优先考虑,避免泄露其隐私,尽力为艾滋病人建立良好的社会、家庭、同伴支持网络,让他们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中安心接受治疗和护理。
4小结
在艾滋病护理中,在注重一般护理的同时,更应加强其心理护理。因为心理护理对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心理护理对艾滋病患者是一种情感支持护理,对稳定病情,减轻患者痛苦起到重要作用,充分认识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反应和需求,实施正确的心理护理,有助于艾滋病患者生活质量提高。
总之,艾滋病的防治不仅是一个医疗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减少及消除心理问题已愈来愈成为控制、预防艾滋病蔓延和治疗艾滋病的迫切任务。
参考文献
[1]徐艳,柏春琴,范春红等.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2,27(1):71-7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EB/OL].http//www/mob.gov.cn
[3]白雪帆,张树林.艾滋病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医院出版社,2000:6
[4]冯景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分析和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22):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