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黄氏源流众多,作为王审知入闽八大姓之一,其谱系十分广大,历来对黄氏宗族的研究也不在少数。本文拟就泉州地区一支黄氏宗族进行宗族调查,与其他福建黄氏宗族不一样的是,此宗族入闽开基较晚,且源流也大为不同,其发展过程也值得探讨。对于此燕山黄氏的研究甚少,仅有少数论著中有所涉及,如吴幼雄在《古代泉州外来宗教史略》中曾提到泉州西门外南安丰州黄姓。历来关于宗族的研究的论著颇多,本文将不对此赘文回顾。泉州南安燕山黄氏开族始祖黄忠勇,原元大都燕京顺天府(今北京市)大兴县,姓答剌,名贞,字真,生于宋理宗淳祐六年(1246年)六月十六日。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登进士。黄忠勇入闽后,足迹不离福建东南沿海一带,元泰定三年(1326年)四月初一日卒于福州路总场官邸,返葬于南安县治西狮子山,入籍南安,遂为南安黄氏燕山派始祖,以“燕山”为灯号。
宗族历史发展过程
燕山黄氏发展至今,已成为今日当地较大的宗族,其发展历程是十分值得探讨的重要内容。其形成过程大致可分为迁入期、宗族形成期、宗族后发展期,其宗族后发展期又可分为宗族衰微期、宗族立足期和宗族扩展期。
(一)入闽任官开基期(元世祖至元庚辰年即1280年至元泰定三年岁次丙寅年即1326年)
迁入期,为燕山黄氏开族始祖黄忠勇入闽任仕开始,到其殁于官邸,葬于南安丰州为止。这段时间是燕山黄氏入闽,乃至定居于南安的重要时期。黄忠勇生有十子,亦随父在南安居住并各自传下子嗣。“子男十人,长沙裕早世,沙的后以事配薊门,次海达儿,次安童,俱以例即戎行,次武贤析居慈济宫,又次赛哥,次荣显,次漳童亦戎籍,次富童亦早逝,次贵童,即河清七世祖也。武贤、贵童皆葬于父墓左。”因此,燕山宗族迁入南安,形成较为庞大的家族系统,此阶段为燕山黄氏迁入期。
(二)化险为夷家族存续宗族形成期(元泰定三年即1326年至明崇祯己卯年即公元1639年)
燕山黄氏宗族迁入南安,形成较为庞大的家族系统之后,按照宗族发展的正常规律,其后续的发展,在忠勇公较为雄厚的家族基础之上,应是随着子嗣的扩展和播迁,顺利地发展和扩张,然而,其发展在宗族的形成过程十分独特,因此其形成期又可分为三个阶段:宗族衰微期、宗族立足期和宗族扩展期。
1、家族灾祸期。黄忠勇公于元泰定三年(1326)四月初一卒于官邸,距元灭亡(1368年)尚有四十二年。因其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随着元朝的覆灭,当时的燕山黄氏家族发展也进入了衰微时期。四十二年后(1368年),由于朝代更迭,元亡明兴,燕山黄氏宗族即从颠峰坠入万丈深渊,成为前朝的遗老遗少,被明朝官府镇压的对象。各个子嗣,遭遇了不同的待遇,或充军,或流放。四舍安童公,流放北京为民;六舍赛哥公,充军的话屯垦;八舍漳童公,遇难,其子妃保公及长孙粪生充军云南楚雄卫。还有一部分燕黄子孙,在当时的那种形势下,选择隐姓埋名,不敢称“燕黄”而称“紫云黄”。在燕山黄氏宗族的发展过程中,陷入了发展的低谷。但同时,由于充军或流放,也间接扩大了燕山黄氏播迁的范围,相当部分燕黄子孙成为了当地的开基祖,在当地繁衍子孙,这也是今日燕山黄氏子孙分布范围十分广泛的原因之一。
2、宗族立足期(明崇祯己卯年即公元1639年)。由于遭遇政治上的打压和迫害,燕山黄氏宗族的发展缓慢,在政治上无法通过求取功名来寻求宗族立足和发展的途径,因此,燕山黄氏宗族的真正确立和发展与传统宗族以功名立足的途径大为不同,而是反过来,通过经济上的立足来带动其政治地位的改变。笔者在燕山黄氏族谱中看到一篇泉州府知府胡器为柯氏妈撰文的《十房江夏母孺人柯氏墓志铭生传》,其内容转述如下:余守泉之十九年,丁秩序满。岁维辛丑(1421)仲秋,行谒天官选,道经武荣。前处士黄原德之子道生,赉其母柯氏行状,率弟侄罗拜之公馆,且曰:“孤弗怙,母且老,顾惟桑榆之景,翳虑弗延。墓域已营,而铭未有。托愿大人预赐铭笔,为他日幽宫贲,且昭文献,幸孰如之?”余曰:“黄之先名宦也,原德甫善人也,孺人淑德兼才,贤妇也,尤异人也,三者备,不为铭,得乎?”孺人,何称异人也?闻其手植花果,祝之,其生必荣。贷人金帛,息之其利必倍。捐赀佐修府治、邑治以千计。寺刹宫观、黄金檀樾,以累百计。雪峰铸钟弗成,孺人投以金钗即完,钟有钗迹,人称圣娘云。按状:圣娘柯氏,讳玉娘,号广心,行二。宋龙图阁学士述之裔孙,元主永春薄迪吉之仲女。生于前辛卯(1351)五月十三日。性聪慧,克娴姆教。既笄,归同邑黄原德甫。其先居朔方,答剌真公,以元贵戚仕为南安尹,赐姓黄,遂为南安人。子十,季曰贵童,号仁斋,原德父也。孺人饬妇道,首致敬於奉先,疏果之奠,必躬必亲;事舅姑孝,甘肥必调尝适意。教三子以礼法,皆素封有成立,原德甫性好客,交游皆达人文士,拥骑过从,必留憩越宿。原德甫不幸先逝,孺人号恸几绝,居丧三年,无违制。母傅氏,晚年婴疾,孺人奉汤药惟谨,往回翼其家,抚其侄,同底于成焉。子男三,长道生,娶吴氏。次佛生,娶陈氏。季普明,取陈氏。二女,曰鑑,适戴;曰恭,适孝廉陈时敏。孙男嫡庶一十二。呜呼,孺人以名家女配君子,闺仪壶则,著于内外。其为女、为妇、为姑,咸磬厥美。虽载籍所称,烈孝义慈,何以加焉?余仿柳宗元生志,以徵实录,若夫卒葬之年月,享寿之修短,瓜瓞之繁衍,姑厥以俟后之知者秉笔而续之。铭曰:象山之原,山环水沄。故坎而深者其幽宅,封而高者其莹坟。有郁佳城,瑞气氤氲;有隆其福祉,有衍其后昆。千古之下,过于此者,必肃而敬曰:此剌县尹之苗裔,柯龙图之女孙,尚勿毁其永存。按照一般礼制,泉州知府为普通民妇撰写墓志铭是十分少有的。在这篇墓志铭中,泉州府知府胡器十分清楚的讲述了撰写墓志铭的由来,其文中提到“捐赀佐修府治、邑治以千计”,说明柯氏妈确实曾出资帮助修葺过泉州府衙。同时,身为一名明朝的官吏,胡器竟不吝言辞,对元朝的燕山黄氏先祖高度赞扬:“黄之先名宦也,原德甫善人也”,表明燕山黄氏宗族在政治地位上的重新确认和回归。是燕山黄氏宗族立足于当地的一个重要标志。
3、宗族扩/发展期。藉由经济上的发展带动政治上的立足之后,燕山黄氏宗族开始加大宗族扩展,这种扩展除了经济上的保持之外,更多地体现在政治的努力和人口的扩张。而这段时期,也是燕山黄氏宗族撰修族谱最为集中的时期,所以燕山黄氏现存可考的族谱,均在四世至十世之间。以下是燕山黄氏历世修谱的记录:第一次修谱,为明正统丙辰(公元1436年),作者为五房四世孙童生,字敬叟与十房四世孙道生,字体贷,距开族一百一十年。第二次修谱,为明嘉靖十一年岁次壬辰(公元1532年),作者为十房六世孙麟,字允昭,号东楼重修;(是年十房八世孙河清,字应期,号莲峰,修新厝本房谱)。距第一次修谱九十六年。第三次修谱,为明万历辛己年(公元1581年),作者为十房八世孙潒清,字应萃,号东水会修。距第二次修谱四十九年。第四次修谱,为明万历辛丑年(公元1601年),作者为十房九世孙懋中,字有及,号受我汇修;十房九世孙师颜,字有发,号复斋,五房九世孙鸣勋,字稽甫,号建斋,委任精,字有察,修抄本。距第三次修谱二十年。第五次修谱,为明崇祯己卯年(公元1639年),作者为十房十世孙翼登,字学衡,号台翰暨五房九世孙鸣晋。八房九世孙道辟会族合修,值明忘,未完刻。距第四次修谱三十八年。从族谱修撰所间隔的时间上我们可以看出,七、八、九、十世几乎为代代修谱,在这个阶段主持修谱的以十房后裔为最多,其次为五房后裔,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出,在这个阶段,各个房派间的发展差距已较大。至此,燕山黄氏宗族在当地已发展成为地方望族,形成了自身的宗族体系。最后一次修谱也即最近的一次修谱,为共和壬午年(公元2001年),距第五次修谱为三百六十二年。
(三)宗族后发展期
燕山黄氏宗族后发展期为前面宗族扩展期之后续发展,但其已是宗族形成之后的阶段,因此另列出来,进行分析。其实,随着燕山黄氏宗族在三世的确立及其后世的发展,燕山黄氏作为宗族的形态已然形成,在明、清两朝,累计进士十人,文科举人三十八人,武举人十一人。任按察使、巡按、按察司、知府、通判、知县、教谕、训导达五十多人;任总兵、都督、诰命将军的七人。至于不满时弊飘然不仕者,或不愿催眉折腰事权贵者,亦不在少数。十三世黄纬公,奉命北上抗击沙俄入侵,以睿智与奋战打败犯敌,康熙帝亲迎十里。十世正升公,系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姑父,官至五军都督,率舟师入援南京,战场上被执,不屈殉节。
结论
泉州城乡的家族,无论大小,多为分散的家族成员个体经济,农村家族则多为自耕农或者佃农。而燕山黄氏,其发展过程经历了十分曲折且较为特别的过程,通过经济带动家族地位的确立,再通过经济来促进家族人员仕途的发展,相互作用,得以不断发展扩大。福建的黄氏宗族,其来源和分布向来十分广泛,但如泉州、丰州、燕山黄氏这样比较特别的开基祖和发展过程还是比较少见的,因此对其进行溯源追本,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参考文献
[1]南安市燕山黄氏家庙管委会.燕黄谱牒重光[M].南安市燕山黄氏家庙管委会,2004.
[2]中国研究会.泉州文史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燕山黄氏家庙管理委员会.燕山黄氏谱牒汇编[M].燕山黄氏家庙管理委员会,2003.
宗族历史发展过程
燕山黄氏发展至今,已成为今日当地较大的宗族,其发展历程是十分值得探讨的重要内容。其形成过程大致可分为迁入期、宗族形成期、宗族后发展期,其宗族后发展期又可分为宗族衰微期、宗族立足期和宗族扩展期。
(一)入闽任官开基期(元世祖至元庚辰年即1280年至元泰定三年岁次丙寅年即1326年)
迁入期,为燕山黄氏开族始祖黄忠勇入闽任仕开始,到其殁于官邸,葬于南安丰州为止。这段时间是燕山黄氏入闽,乃至定居于南安的重要时期。黄忠勇生有十子,亦随父在南安居住并各自传下子嗣。“子男十人,长沙裕早世,沙的后以事配薊门,次海达儿,次安童,俱以例即戎行,次武贤析居慈济宫,又次赛哥,次荣显,次漳童亦戎籍,次富童亦早逝,次贵童,即河清七世祖也。武贤、贵童皆葬于父墓左。”因此,燕山宗族迁入南安,形成较为庞大的家族系统,此阶段为燕山黄氏迁入期。
(二)化险为夷家族存续宗族形成期(元泰定三年即1326年至明崇祯己卯年即公元1639年)
燕山黄氏宗族迁入南安,形成较为庞大的家族系统之后,按照宗族发展的正常规律,其后续的发展,在忠勇公较为雄厚的家族基础之上,应是随着子嗣的扩展和播迁,顺利地发展和扩张,然而,其发展在宗族的形成过程十分独特,因此其形成期又可分为三个阶段:宗族衰微期、宗族立足期和宗族扩展期。
1、家族灾祸期。黄忠勇公于元泰定三年(1326)四月初一卒于官邸,距元灭亡(1368年)尚有四十二年。因其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随着元朝的覆灭,当时的燕山黄氏家族发展也进入了衰微时期。四十二年后(1368年),由于朝代更迭,元亡明兴,燕山黄氏宗族即从颠峰坠入万丈深渊,成为前朝的遗老遗少,被明朝官府镇压的对象。各个子嗣,遭遇了不同的待遇,或充军,或流放。四舍安童公,流放北京为民;六舍赛哥公,充军的话屯垦;八舍漳童公,遇难,其子妃保公及长孙粪生充军云南楚雄卫。还有一部分燕黄子孙,在当时的那种形势下,选择隐姓埋名,不敢称“燕黄”而称“紫云黄”。在燕山黄氏宗族的发展过程中,陷入了发展的低谷。但同时,由于充军或流放,也间接扩大了燕山黄氏播迁的范围,相当部分燕黄子孙成为了当地的开基祖,在当地繁衍子孙,这也是今日燕山黄氏子孙分布范围十分广泛的原因之一。
2、宗族立足期(明崇祯己卯年即公元1639年)。由于遭遇政治上的打压和迫害,燕山黄氏宗族的发展缓慢,在政治上无法通过求取功名来寻求宗族立足和发展的途径,因此,燕山黄氏宗族的真正确立和发展与传统宗族以功名立足的途径大为不同,而是反过来,通过经济上的立足来带动其政治地位的改变。笔者在燕山黄氏族谱中看到一篇泉州府知府胡器为柯氏妈撰文的《十房江夏母孺人柯氏墓志铭生传》,其内容转述如下:余守泉之十九年,丁秩序满。岁维辛丑(1421)仲秋,行谒天官选,道经武荣。前处士黄原德之子道生,赉其母柯氏行状,率弟侄罗拜之公馆,且曰:“孤弗怙,母且老,顾惟桑榆之景,翳虑弗延。墓域已营,而铭未有。托愿大人预赐铭笔,为他日幽宫贲,且昭文献,幸孰如之?”余曰:“黄之先名宦也,原德甫善人也,孺人淑德兼才,贤妇也,尤异人也,三者备,不为铭,得乎?”孺人,何称异人也?闻其手植花果,祝之,其生必荣。贷人金帛,息之其利必倍。捐赀佐修府治、邑治以千计。寺刹宫观、黄金檀樾,以累百计。雪峰铸钟弗成,孺人投以金钗即完,钟有钗迹,人称圣娘云。按状:圣娘柯氏,讳玉娘,号广心,行二。宋龙图阁学士述之裔孙,元主永春薄迪吉之仲女。生于前辛卯(1351)五月十三日。性聪慧,克娴姆教。既笄,归同邑黄原德甫。其先居朔方,答剌真公,以元贵戚仕为南安尹,赐姓黄,遂为南安人。子十,季曰贵童,号仁斋,原德父也。孺人饬妇道,首致敬於奉先,疏果之奠,必躬必亲;事舅姑孝,甘肥必调尝适意。教三子以礼法,皆素封有成立,原德甫性好客,交游皆达人文士,拥骑过从,必留憩越宿。原德甫不幸先逝,孺人号恸几绝,居丧三年,无违制。母傅氏,晚年婴疾,孺人奉汤药惟谨,往回翼其家,抚其侄,同底于成焉。子男三,长道生,娶吴氏。次佛生,娶陈氏。季普明,取陈氏。二女,曰鑑,适戴;曰恭,适孝廉陈时敏。孙男嫡庶一十二。呜呼,孺人以名家女配君子,闺仪壶则,著于内外。其为女、为妇、为姑,咸磬厥美。虽载籍所称,烈孝义慈,何以加焉?余仿柳宗元生志,以徵实录,若夫卒葬之年月,享寿之修短,瓜瓞之繁衍,姑厥以俟后之知者秉笔而续之。铭曰:象山之原,山环水沄。故坎而深者其幽宅,封而高者其莹坟。有郁佳城,瑞气氤氲;有隆其福祉,有衍其后昆。千古之下,过于此者,必肃而敬曰:此剌县尹之苗裔,柯龙图之女孙,尚勿毁其永存。按照一般礼制,泉州知府为普通民妇撰写墓志铭是十分少有的。在这篇墓志铭中,泉州府知府胡器十分清楚的讲述了撰写墓志铭的由来,其文中提到“捐赀佐修府治、邑治以千计”,说明柯氏妈确实曾出资帮助修葺过泉州府衙。同时,身为一名明朝的官吏,胡器竟不吝言辞,对元朝的燕山黄氏先祖高度赞扬:“黄之先名宦也,原德甫善人也”,表明燕山黄氏宗族在政治地位上的重新确认和回归。是燕山黄氏宗族立足于当地的一个重要标志。
3、宗族扩/发展期。藉由经济上的发展带动政治上的立足之后,燕山黄氏宗族开始加大宗族扩展,这种扩展除了经济上的保持之外,更多地体现在政治的努力和人口的扩张。而这段时期,也是燕山黄氏宗族撰修族谱最为集中的时期,所以燕山黄氏现存可考的族谱,均在四世至十世之间。以下是燕山黄氏历世修谱的记录:第一次修谱,为明正统丙辰(公元1436年),作者为五房四世孙童生,字敬叟与十房四世孙道生,字体贷,距开族一百一十年。第二次修谱,为明嘉靖十一年岁次壬辰(公元1532年),作者为十房六世孙麟,字允昭,号东楼重修;(是年十房八世孙河清,字应期,号莲峰,修新厝本房谱)。距第一次修谱九十六年。第三次修谱,为明万历辛己年(公元1581年),作者为十房八世孙潒清,字应萃,号东水会修。距第二次修谱四十九年。第四次修谱,为明万历辛丑年(公元1601年),作者为十房九世孙懋中,字有及,号受我汇修;十房九世孙师颜,字有发,号复斋,五房九世孙鸣勋,字稽甫,号建斋,委任精,字有察,修抄本。距第三次修谱二十年。第五次修谱,为明崇祯己卯年(公元1639年),作者为十房十世孙翼登,字学衡,号台翰暨五房九世孙鸣晋。八房九世孙道辟会族合修,值明忘,未完刻。距第四次修谱三十八年。从族谱修撰所间隔的时间上我们可以看出,七、八、九、十世几乎为代代修谱,在这个阶段主持修谱的以十房后裔为最多,其次为五房后裔,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出,在这个阶段,各个房派间的发展差距已较大。至此,燕山黄氏宗族在当地已发展成为地方望族,形成了自身的宗族体系。最后一次修谱也即最近的一次修谱,为共和壬午年(公元2001年),距第五次修谱为三百六十二年。
(三)宗族后发展期
燕山黄氏宗族后发展期为前面宗族扩展期之后续发展,但其已是宗族形成之后的阶段,因此另列出来,进行分析。其实,随着燕山黄氏宗族在三世的确立及其后世的发展,燕山黄氏作为宗族的形态已然形成,在明、清两朝,累计进士十人,文科举人三十八人,武举人十一人。任按察使、巡按、按察司、知府、通判、知县、教谕、训导达五十多人;任总兵、都督、诰命将军的七人。至于不满时弊飘然不仕者,或不愿催眉折腰事权贵者,亦不在少数。十三世黄纬公,奉命北上抗击沙俄入侵,以睿智与奋战打败犯敌,康熙帝亲迎十里。十世正升公,系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姑父,官至五军都督,率舟师入援南京,战场上被执,不屈殉节。
结论
泉州城乡的家族,无论大小,多为分散的家族成员个体经济,农村家族则多为自耕农或者佃农。而燕山黄氏,其发展过程经历了十分曲折且较为特别的过程,通过经济带动家族地位的确立,再通过经济来促进家族人员仕途的发展,相互作用,得以不断发展扩大。福建的黄氏宗族,其来源和分布向来十分广泛,但如泉州、丰州、燕山黄氏这样比较特别的开基祖和发展过程还是比较少见的,因此对其进行溯源追本,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参考文献
[1]南安市燕山黄氏家庙管委会.燕黄谱牒重光[M].南安市燕山黄氏家庙管委会,2004.
[2]中国研究会.泉州文史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燕山黄氏家庙管理委员会.燕山黄氏谱牒汇编[M].燕山黄氏家庙管理委员会,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