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博物馆又爱又恨的乙方才是好的图录编辑

来源 :国际博物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博物馆办展览,需要出展览图录,通常还是花钱出。这时,出版社的编辑就成为天然的乙方。然而,如果仅仅满足于组稿,收稿,排版,印制,收钱,那只能算是一个合格的文字编辑。只有不断地敢于挑战甲方,在博物馆各种压力下发声,才有可能做出不一样的展览图录。
  策展与策书的过程是有许多共同点的。同样都是围绕一个主题,组织材料,搭建框架,寻找合适的表现形式,最终提供精神产品。同样要兼顾学术性与可看/可读性,也都要考虑到观众/读者的接受度。这些共性是两类产品得以互补的基础。
  其次,展览图录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产品,而是一个展览学术性与影响力的有效延伸,也是展览社会效益的实现方式。博物馆的展览策划,是一项极具学术含量的工作,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学术研究成果。限于临展的周期与展览场地等各方面限制,以及考虑到普通观众的接受度,有相当一部分学术成果无法在展厅即时展现。此时,附有研究性论文的展览图录大可以弥补这一遗憾,对专业研究者而言更是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2
  展览图录究竟是什么?
  首先,展览图录不是考古图录。展览图录的核心是文物,但重心又不是文物。展览图录如果仅仅停留在文物图片+说明的形式,那是不符合其“展览延伸品”的性质的。
  其次,作为“展览衍生品”的展览图录,理想中应包括特定的要素。
  1.展览的序(前言)。展览图录是一个展览的总括,有一篇序或前言,交代展览的缘起,展览的组织经过等,有助于观众或读者对展览有一个基本的印象。
  2.策展人手记。未必能做到每一本展览图录都有策展人手记,但一篇好的策展人手记,可能让人了解策展人是如何在一个点上发散思维,最终形成完整的策展思路的;也可能让人明白,在有限的场地里,策展人是如何规划展品与空间的关系,为观众设计合理参观动线的;或者也有助于向同行提供新技术新媒体在展览中运用的案例,等等。
  《铜塑美国西部》“策展人手记”中还收录了策展人陈同乐的手绘图,使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贴近展览、了解展览。(《铜塑美国西部1850—1925》,南京博物院编,译林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
  3.学术论文。每一个展览都有明确的主题,可能是基于时间线安排,也可能按文物本体设计,还可能另有应时应景的考虑。主题的设置,背后是学术研究者的心血。此时,学术论文应当是最能体现学术研究成果、阐释展览主题的方式。
  4.图版。展览图录,文物图版必不可少,也是重点。图版部分,结构应当是与展览相一致的,而内容上应突出对展品的深度诠释,形式上则突出设计感。这需要作者以学术研究的功底,把超出展厅说明牌的展品内涵以文字的形式交代给读者,也需要设计师根据展品体量、材质、重要性等,综合考虑版式的设计。这也是图录易于出彩之处,合理的工艺比如对开,拉页等,可以为图录加分不少。
  此外,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我们也考虑在未来的展览图录中,增加一些互动元素。例如,为图版部分重点文物附上二维码,读者扫描后可以进入微网站进行深度阅读,或是在一些反映表演艺术、形式感特别强的藏品附上二维码,扫描后可以获得声像体验,抑或是把图录中部分图片制作成明信片,观众可以凭此在展厅里进行体验互动等。
  《和·合》图录上附有“指尖上的‘和·合’”,读者通过扫取二维码,即可下载展览配套APP,大大延展了閱读体验。(《和·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之道》,南京博物院编,译林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
  个人以为,一本好的展览图录,可以集学术资源、陈列艺术、展品研究为一体,也可以让有兴趣的观众获得超出展览本身的享受,一方面弥补临展撤展后的遗憾,另一方面也可以部分实现“把展览带回家”的理念。
  3
  展览策划与图录的编辑应当在策划展览时被纳入统一考虑之中。
  绝大多数情况下,策展大纲与图录的编排是保持一致的。然而,展览作为一种立体、动态、即时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图录平面、静态、无时效性的出版物形式又略有区别,因此,两者强调的重点也不尽相同。此时,在策展阶段就把图录的出版考虑进来,不失为一个有益的形式。
  南京博物院这几年展览,从策展会开始,博书堂始终从头参与。这一阶段,是编辑了解策展人的思路,策展人则会对图录提出具体的要求,双方进行沟通。同时,编辑也会以一个普通观众或是准专业观众的角度,对展览与图录提出自己的建议。从小的方面说,展览与图录的命名,编辑部门也时有贡献;从大的方面说,展览与图录的结构、内容与形式,也往往在策展会上由团队经过头脑风暴后,形成相对统一的意见,再提交审定。
  4
  时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不得不说,我们编辑过的图录中,有几本都是急就章式的,因此也不是特别令人满意。一个展览的布展,陈列部可以加班,甚至连夜加班,但是作为编辑出版来说,其中所需的环节有诸多是自身加班无法控制的。比如书号的申请流程,往往需要一个月甚至更多;比如印制环节,印厂加班也没用,书印刷出来是需要有一个墨干的过程,更不用说如果有一些工艺还得完全手工操作。
  在我印象中,南京博物院的“百年旗袍”展图录,从接到电话说要出书,到书赶在展览开幕时如期送到,不过20天。当然,中国丝绸馆的旗袍很美,我们以南博社教部的美女们为模特,在南博民国馆拍摄的图片也很美,多少弥补了图录本身的遗憾。然而,这开了一个不好的头,尽管各方面都很满意,我们自己仍觉得,多点时间,可以做的更好。
  2015年10月,博书堂承担了福建博物院《博.戏——中国古代体育文物展》图录的编辑出版任务,也是只有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内容团队、编辑、设计师几乎每天都在沟通,完全处在战争模式,大约改了8稿,下游的印厂也被压的喘不过气来。最终图录赶在16号展览开幕前一天下午运到福建。福建博物院表示满意,除了有点薄,但对设计师和编辑而言,若是多点时间,其实是很容易解决这些遗憾的。   5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在展览策划环节,策展人无疑是最有发言权的;在文物说明环节,研究专家最具发言权。同样,在编辑出版环节,文字编辑与美术设计师的意见,应当得到尊重。这并非把各个环节的职能进行分割或者对立,只是事实证明,术业有专攻。在文字环节,编辑毕竟受过更系统的训练,在版式设计与整体装帧上,设计师提出的方案往往更能体现策展人的理念——哪怕最初策展人与编辑都有异议。
  当然,这几个角色是既统一又对立的,一本图录的文字、图片、版式,最终不会由哪一个环节单独决定,而是各方博弈平衡的结果。
  6
  出版经费的保障。
  从个人而言,我并不主张凡展览必出图录。但我希望值得出图录的展览,那就應该在展览经费里预留一块,免得出现馆方希望书出好,结果因为经费造成不上不下的局面。
  7
  整理一下,展览图录编辑与出版的三个阶段、各个环节,以及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些是有惨痛教训的。当然各环节有时是同步进行的,也偶有顺序调整。
  一、准备阶段
  1.定选题。这是与定展览选题同步的,或者略滞后。千万不能临开展的时候提出要出一本图录。这个提前量至少得有两个月。
  2.定书名。在此环节最重要的是书名和著作权责任人。没有这些无法申报选题,申报之后要改同样很花时间。而且,往往书名与展览都要进行改动。
  二、蓝图阶段
  1.定结构。内容上基本上与展览结构一致,形式上一般分为辅文(序或前言),学术文章(含策展人手记,图录独有),文物图版。
  2.定版式。设计师一般提供三到四个版式,供编辑与策展人选用。
  3.定纸张。不要小看,不同的展览,有不同的格调,要选不同的纸。
  4.定预算。很关键。没钱万万不能。
  三、实施阶段
  1. 定截稿日期。不得不遗憾的说,绝大多数图录的稿件,都很难做到齐清定。文字如此,图片更是如此。作为追求质量的编辑与设计师,都会经历无数催稿或是调整图片的噩梦。
  2. 正文定版。经过编辑的劳动和设计师的努力,版式确定,文字图片确定。
  3. 封面定版。这个环节最重要的,是如何协调编辑、设计师与馆长的意见。
  版权页与工作人员名单。千万不要忽视这一条,展览相关工作人员怎么排序,图录相关工作人员排序,以什么名义在图录上体现,都需要领导认可。
  4.印制。这时往往需要编辑与设计师下厂跟单,还经常需要策展人跟单,因为展品印刷的颜色需要和实物进行对比调色。
  执著而略带强迫症的乙方,让博物馆又爱又恨的乙方,或许才是好的图录编辑。
其他文献
早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收藏家就开始收藏自然界中的珍玩奇物,并认为它们具有不同的魔力,比如治病疗伤、延年益寿、促进生育和生殖能力,等等。到16世纪和17世纪,收藏逐渐朝着研究的方向发展,也为科学家提供了很多重要的物证,包括来自全球各地的石头、矿产、化石、壳类生物、解剖学和植物学中的标本以及制成标本的动物和鱼类等。如今在全世界都广受欢迎的自然历史博物馆,正是以其丰富而迷人的收藏,不断引诱着人们的好
期刊
他们是追踪遗迹、重现历史的跨时空侦探。在一砖一瓦和尘土泥沼中寻找属于过去的真相。他们学识渊博,四海为家,甘心忍受颠沛流离和超低收入,却享受于每一次发现成果的巨大成就感。他们是你不了解的“考古人”。  一封写给考古学家的情书,带你重回考古现场,重新发现考古学家们的奇闻异事与真实生活。  《与废墟为伴》  LIVES IN RUINS  「未读·探索家」系列  [美]玛丽莲·约翰逊 著  342页 4
期刊
摘要: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是我们党对于中国发展理论的实践探索。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党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发展理论。这个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更全面地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关键词: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
期刊
2015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终评结果已经揭晓,在参评的400多种图书中,有10本获选“十佳图书”,12本入选“优秀图书”。南京博物院编、译林出版社出版的《温·婉——中国古代女性文物大展》继荣获“2015中国最美的书”后,又入选“2015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可谓实至名归。  温·婉——中国古代女性文物大展  南京博物院 编  译林出版社2015年7月出版  南京博物院同名展览配套图录  
期刊
摘要:目前,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违法行政现象,严重损害了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文章从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存在问题、对策建议等方面对依法行政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依法行政;违法行政;行政法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C9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3)02—0085—03
期刊
摘要:针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及实践的发展和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及其在“两课’’的课程体系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应深入探讨其教学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4—1494(2005)01—0060—03
期刊
2015 中国最美的书  温·婉  中国古代女性文物大展  还记得今年夏日带给我们惊鸿一瞥的  《温·婉》图册吗?  那一抹淡妆宜人、樱红柳绿的细腻纸面;  那一卷完整展现古代仕女行乐图卷的风琴折;  那一册隐于字里行间的「书中之书」  ——不期而遇,典雅雍容。  2015年「中国最美的书」已揭晓,  由南京博物院编、姜嵩设计、译林出版社出版的  《温·婉——中国古代女性文物大展》  榜上有名。 
期刊
「访英之旅」绝对是上周的大热新闻,礼炮马车,奢华晚宴,球星自拍,霸屏一周妥妥的~ 当然了,在广大小伙伴被彭女士的时尚秀美得不要不要的时候,英方此次据称提前一年就开始准备的国宴,也的确吸引了不少注意。讲真,除了「料理黑洞」与大腐国这两个(似乎永远玩不腻的)梗之外,英国还有哪些值得我们津津乐道的点?  由英国埃塞克斯郡科尔切斯特和伊普斯维奇博物馆与南京博物院联合举办的「乔治王时代:1714—1830年
期刊
根据2010年Horizon Report: Museum Edition,未来4年内将在博物馆流行和成熟起来的科技应用包括:  ·2011年:手机和社会化媒体 (Mobile/Social Media)  ·2013年:增强现实与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Augmented Reality/Location-based Services )  ·2015年:基于手势的运算和语义网(Gesture-ba
期刊
9月7日,纪录片《纯真的记忆:奥尔罕·帕慕克的博物馆与伊斯坦布尔》(Innocence of Memories: Orhan Pamuk's Museum and Istanbul)在第72屆威尼斯电影节上首映。自此,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费里特·奥尔汗·帕穆克(Ferit Orhan Pamuk)构建的纯真博物馆已有了三种存在形式:2008年出版的书、2012年落成的博物馆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