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合力,挽救网瘾学生

来源 :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x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案基本资料
  1 背景资料
  李强(化名),男,16岁。重点中学高一学生,身体健康。父母是国家公务员,亲子关系融洽。
  2 班主任介绍
  刚上高一时,李强的成绩在班里处于中等水平,人际关系正常。高二刚开学,他在课堂上要么发呆,要么睡觉,慢慢地索性连作业也不交了。老师询问“为什么”,他总是支支吾吾,好象有什么隐情不便直接表白。与家长取得联系后,家长反映孩子最近一段时间“身体状况不太好,有时夜里胸闷、憋气,睡眠质量较差”。于是老师提醒家长关注孩子的身体,不要过于劳累,等身体恢复后再抓学习不迟。可是期中考试后,孩子的身体状况并没有明显好转,各科老师都反映他经常在课堂上犯困,总成绩很快落到全班倒数第一。
  3 家长叙述
  暑期期间,我们工作忙顾不上照顾孩子,他几乎天天玩游戏,一个月的电话费能达到二千多元!提醒、批评全不管用。开学后,因为家长坚决不允许在家上网,他就在放学后约初中同学泡网吧。父母非常焦虑,经常是下班后,到一个个网吧去找他,生拉硬拽地一起回家。现在把家长已拖得精疲力尽。
  二、原因分析
  尽管媒体报道中关于青少年迷恋网络游戏的例子很多,但当这种现象出现在我的学生身上时,我并没有把它简单化处理,而是认真分析其原因并寻找理论依据,以便为他提供科学有效的帮助。
  (一)理论支点——生态系统理论
  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由若干相互镶嵌在一起的系统组成,其中儿童最为熟悉的是“微系统”,这是个人在环境中直接体验着的环境。最典型的微系统是由父母和儿童组成的家庭,以及由教师和同伴组成的学校。
  儿童生态的另一个水平是中间系统,指儿童直接参与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与相互影响。例如,家庭环境质量可能会影响到儿童在学校中的自信心和同伴关系。
  儿童生态环境的第三个水平是外层系统。它是指那些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个人有着影响的环境。例如,父母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状况会影响他们在家中的行为,并因此影响到父母对儿童的抚养质量。
  儿童生态系统的最后一个水平是宏系统,指儿童所处的社会或亚文化中的社会机构的组织或意识形态。
  生态学模型启发我们:对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或称问题)的分析不应仅停留在微系统上,而应从各系统的相互联系中考察。
  (二)针对本个案的原因分析
  1 内因
  作为一名高中生,李强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外界的认可。这种需要暂时不能从学业成绩上得到满足,他需要在学业之外找到信心的支点。而设计精巧的网络游戏恰恰抓住了孩子的这一特点:每过一关,他都能体验到一种成就感。尽管是虚幻的,但也总能带来暂时的快乐。加之李强本身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因此很容易受到网络的诱惑。
  2 外因
  首先是家庭微系统的教育缺失。父母忙于工作,对孩子的内心需求没有敏感的捕捉和关注,亲子交流缺乏,家长没有拓展孩子的余暇生活,造成孩子精神世界比较空虚,把上网当成唯一的娱乐手段。在得知孩子沉迷网络后,家长采取了简单的压制、批评等方法,显然都没有奏效。
  其次是中间系统沟通不畅。在孩子暑期上网已经非常严重的情况下,家长碍于情面,没有及时将实际情况告诉老师,而是帮孩子隐瞒,谎称身体不适,使孩子上网行为愈演愈烈。等到家长也无法容忍、不允许孩子在家里上网时,仍然没有主动跟老师沟通形成教育的合力,而宁愿每天奔波于网吧之间,重复着“寻找——苦劝——强硬带回家——第二天再找……”的恶性循环。
  第三,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的不良影响。比如,受网瘾较大的同龄人影响、社区缺少青少年活动的空间、缺乏适合青少年年龄特点的活动等。这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辅导过程
  (一)认知疏导
  为了帮助他,班主任与他分析网瘾的危害,希望他在思想认识上首先戒除网瘾。这种平心静气的交流效果不错,有一段时间他主动请班主任收藏网线,帮助他强行克制上网的念头。但是到了寒假他又天天吵着上网,甚至拿补课的钱去网吧。
  李强的家长向戒网瘾专家求助,但孩子不愿配合。
  (二)间接书信交流,沟通亲子感情
  在一次题为“面对一次生命,你想说些什么?”的生命教育主题班会上,李强的父亲以家长的身份给全班同学写了一封感人肺腑的信。在信里,父亲把许多想对李强说的话用对待全班同学的语气说了出来,使李强受到很大触动。在发表感言时,他激动地表达了自己渴望珍惜生命、提高自我控制力的愿望。
  (三)以师生之情、同学之情加以感化
  在他生病住院时,班主任亲自去看望他,给他带好吃的,为他补课;同时动员同学通过电话、手机短信与他沟通,用积极、正向的言语关心他、鼓励他,让他体会集体的温暖,并逐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出于对老师同学的感激,他很长一段时间都没去网吧。
  (四)转换环境,重塑心灵
  通过上述努力,李强上网的次数明显减少了,跟家长的冲突也少了。这种种可喜的变化令老师、家长和同学振奋不已。但是,初中的网友见他上网少了,干脆追到现实生活中来找他。每次跟网友接触后,李强的思想总会产生较大的波动,给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措施带来很大的障碍。
  要想控制这些孩子不接触李强是很难的。彻底的解决办法只有——换环境。于是父母借工作变动的机会在高二结束后带孩子去了国外。
  (五)持续地付出,等待孩子转变
  父母出国后,整日为他操劳,从生活、语言、学习等各个方面全身心地帮助他。最明显的是父亲,出国前还是黑黑的头发,一副中年人的模样。可是出国后,由于自己工作上需要适应,再加上照顾李强,他的头发、眉毛都白了!一次,父亲开车带他外出,他无意中注意到了父亲的满头白发。这使他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就是自己尚在中年的父亲吗?怎么头发全白了?好像一夜之间苍老了许多!那一刻,他从心底感受到了亲情的力量,为自己糊涂的行为懊悔不已,终于自发地摆脱了网瘾的困扰。
  四、辅导效果与反思
  李强出国逐渐适应后,还给全班同学发来邮件,祝愿同学考上理想的大学,告诫大家远离网络游戏,一定不要对不起自己的父母!他父母也打电话告诉班主任,李强已经成功地戒除了网瘾,现在正在努力补习英文和文化课。
  这个学生的转化过程给了我很多启示。
  第一,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老师、家长、学生应该是一个互动的三角,三方只有坦率沟通,形成合力,才能及时了解学生最真实的心理状况,为学生提供科学及时的帮助。
  第二,在信息社会,家长应该引导孩子科学上网,对于孩子查阅资料、偶尔聊天等行为,横加指责往往并不能奏效。应跟孩子约定时间,引导其自我管理,并及时奖励孩子的进步。
  第三,如果由于家庭关怀缺失、学业压力过重造成学生心理失衡、依靠网络游戏排解不良情绪的现象,老师和家长应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制订科学的矫正策略,必要时请专家予以指导。尤其是家长,需要平衡事业发展和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不要以孩子的幸福和前途换取自己事业的成功,应该倾注在孩子身上的精力和情感不要挪作他用。
  第四,家庭、社会和学校应尽可能为学生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体会到网络之外有更精彩的生活召唤着他,从而自发地走出网络虚拟世界,重获健康人生。
其他文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可见,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
期刊
内容摘要:“随班就读生” 就是我们通常指的那些智力、听力有缺陷的儿童,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经常会受到各方面的压力和不公平的待遇,身心受到伤害,久而久之,产生厌学心理,养成了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如散漫、懒惰等。为了能更好的教育随班就读生,在教学中,我做到:1、耐心教育,培养良好习惯 2、关爱沟通,激发学习兴趣 3、措施得当,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随班就读生 心理 习惯 兴趣 措施  
期刊
一、基本资料:  小佳(化名),女,13岁,初一学生。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史。父亲是一名司机,初中毕业;母亲做会计工作,高中毕业。母亲曾经患抑郁症,目前还在服药。家庭基本和睦,无老人同住。  二、主要问题概述:  开学后不久,小佳一连请了几天假,在家中休息。班主任从家长那里了解到,小佳进入中学后就变得情绪低落,在班级中生活得很不开心,情况已经严重到不能去上学了。小佳的妈妈曾经患有抑郁症,家长、老师
期刊
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儿童心理障碍的总检出率为25.20%。因此,做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医,保护学生心理健康,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个性,。   一、消除自卑心理——重新建立自信  自卑感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作出偏低的评价,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并因此悲观失望、惭愧、羞涩甚至畏缩不前。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后进生的闪光点和兴趣所在,给他们创设尝试成功的机会,消除自卑心理,帮助他们重建自信。  苏联教育
期刊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一般地说,是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全体常态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目的的。它不可能仅靠个别咨询的方式实现,必须更多的凭借集体辅导形式来达成既定目标,而集体辅导的常态化渠道就是学科教学。但是,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它只能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而通过学科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则称为“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进入到“学科渗透”这一层面时,学校心理辅导才算是真正落到了
期刊
内容提要:不妨高看学生一眼,尤其所谓的是“后进生”。因为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认识出发,个别学生由于某些消极因素的影响,表现出在某个方面的落后,那是暂时的,一旦克服了这些消极因素,这样的学生是可以转化的。更何况,没有一个学生愿意一直这样。作为班主任,认真分析,恰当施教,用信任作钥匙,什么样的心灵都可以打开。  关键词:信任 积极心理  正文: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在担任校长期间,非常精彩地处
期刊
智障儿童由于大脑器官损伤而引起病态的高级神经活动,以及不良环境、不合理教育等,导致他们心理和行为方面的种种缺陷和障碍。其中自卑感、依赖心理、缺少自信心是最典型的表现。然而,这不是智障儿童的过错,这只是他们的不幸,而他们更应该得到父母、师长、社会各界的关心爱护,使他们缺陷得到补偿,以便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 矫治智障儿童的自卑心理  一般来说,大多数智障儿童进入特殊学校之前,
期刊
一、问题提出  过去我们在教育学生时,总是说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取长补短”这是拿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相比,“以长攻短”既无效,对有些学生来说又实在有些为难,反而会挫伤他们的自信心与自尊心,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因而这种教育方式忽视了学生个性差异的特点,是不适合每位学生发展的教育。多元智能理论谈到人有多种智能,每个人的智能都存在着差异。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如何实施个性化的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智能在不同
期刊
曾在一本杂志上读过一首老师写给学生的小诗。诗的内容是这样的:如果你要生长/我就是你的大地/给你厚重与营养/如果你要畅游/我就是你的海洋/给你惊涛与骇浪/如果你要飞翔/我就是你的蓝天/给你宽广与辽远/一颗心/与你同行/伴你到海角与天涯。一直以来,诗中那份浓浓的爱学生的心,让我感动不已。我要做这样的老师,像太阳一样洒向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不会只做探照灯,只把关爱放在学习好的学生身上,可能最不值得爱的学生
期刊
小磊,男,15岁,初三(1)班学生。头脑灵活,然而聪明才智不知用在何处;性格坚强,然而不是用在对待困难上。面对事物,总抱有一种“无所谓”的心态。挂在嘴上的一句口头禅就是“我无所谓,无——所——谓”。 他是一个高大的男孩,不胖不瘦,有男子汉的气质,留着板寸,显得很精神,一看就知道他是一个身体健康的孩子。眼神中透出一丝迷惘,流露着对世事的怀疑与不信任。没有一个青少年的轻松与快乐。  当初他拥有一个温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