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不眠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yanlongb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纽约游学期间,我一直在听泰勒的《欢迎来到纽约》,随着迎面扑来的时尚、迷人、喧闹气息,心潮便随之澎湃。如果你没有来过纽约,就无从领略到这种奇妙的感受。

1.归零地的心灵震撼


  繁华是人们对纽约的第一印象,而纽约给我的第一印象却是严肃的、冰冷的。因为我的第一站是归零地。
  归零地是美国政府为了纪念发生在2001年的那场骇人听闻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在曾经是曼哈顿地标建筑的世贸双子塔大楼坍塌后的遗址上修建的一个大型纪念广场。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两个巨大的四方形下沉式水池,名为“反思池”,它的四周刻满了近3000名遇难者的姓名。反思池的水日夜不息地哗哗流着,清澈的水池里倒映着四周的摩天大楼。人们默默地站在水池周围,个个表情肃穆,只有低声耳语,没有大声喧哗,也没有人向水中扔一个石子……
  我静静地站在一旁,看到有人给铭刻着死者姓名的白色大理石上摆放鲜花,有人在低声抽泣。来到这里的人们,无不面色凝重,仿佛这场灾难与自己息息相关。我不敢想象,飞机冲进大楼的那一刻是个怎样的惨象,也不敢想象这场灾难给3000无辜的死难者和他们的家庭造成了多么大的痛伤,此时我心里一阵酸楚。我在默默地祈祷,希望这样的悲剧千万不要再一次在人类历史上重演。
  我凝望着这块记载惨痛教训的归零地,它是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永远不能忘记的“心碑”,我希望911事件中无辜的死难者的亡灵们在这里能够得到安息,也希望死难者家属在这里能够得到精神慰藉。
  面对这场灾难,美国人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了归零和铭记。尽管是在无比拥挤的纽约市,也要腾出一块空地来,修建一个洁净的水池,让处于烦乱之中的人们来此安静情绪,让处于哀怨之中的人们来此净化心灵,让人们牢记国耻,让一切从零开始。
  走上归零地的台阶,见到一群群西装革履的先生女士,提着公文包,低着头,匆匆地从路旁穿过,好像在上班的路上。是的,历史不能忘记,时代照常前进。面朝潮水一般的人群,我忽然感到,和平和宁静是如此地重要,生命是如此地值得珍惜。

2.向自由女神像眺望


  几乎人人知道,自由女神像便是美国的标志。很早以前,我就向往着有一天来到这尊雕像前,和她深深相望一次。这次来到自由女神像前,虽然她与原来的猜想有些偏差,但还是颇让人激动的。
  一下车,我们便奔向赫德森河入海口,走在港口木质的格板上,感受着带点腥味的海风。这片海并不像水晶一般的蓝,是那样的普通,以至于我一点也没有感觉到自己置身在一个什么世界著名的港湾。抬头间,便望见了海中间的那块小小的自由岛,岛中央矗立着一座通绿的雕像,那绿似乎曾经在梦中出现过,绿得深沉,绿得华丽。注目细看,这就是我期待已久的美国自由女神像啊!
  眼前一艘艘船只驶向海的那边,我便心急起来,想乘一只船来到自由女神脚下,去细细看看当年法国政府送给美国的这件高大上礼物。可我们只能站在海的这边,远远地眺望这座高大而神秘的雕像。她到底有多高?听说距离海平面90米呢!望着望着,一种敬畏之情便油然升起。自由女神像就站立在海的中央,不惧风吹日晒,一个多世纪了,日日夜夜站在那里。她头戴皇冠,一只手举着火炬,一只手托着美国《独立宣言》书版,安然的面容透着自信与满足。自由女神的英文名称是“LibertyEnlighteningtheWorld”,译为“自由照耀世界”,她象征着自由。
  我看着这片潮起潮落的大海和远处高高矗立的自由女神像,看着周围许多人驻足凝视女神像的虔诚笃信目光,突然间领悟到,这是广大的美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对自由和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我的心也便不由地自由飞翔起来。

3.时代广场与第五大道


  小时候读过一本书,叫《时代广场的蟋蟀》,里面以美国时代广场作为背景,塑造了一个复杂繁忙的世界。当我知道这是一个真实的地方时,便十分向往,总想一探究竟。后来,看《唐人街探案》和好几部美国大片都有时代广场的场面,更对这里产生了兴趣。
  当老师一声“纽约时代广场到了”,我們迅速望向窗外。街两旁是各种名牌商铺,大广告牌五颜六色地闪烁着,贴满字母的大篷车在路间驶过,行人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地在激情的音乐中涌动。站在时代广场,你会觉得仿佛自己置身于另一个世界,抬起头便会发现,每换一个角度,就是一番新的景象。而每一番景象,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或许在电视上见过,或许在杂志周刊上见过。可不是吗?处处是风景,处处有风情。
  时代广场果然有美国范儿,它被称作“世界的十字路口”毫不夸张。能一睹“世界的十字路口”繁华景象,真是幸运啊!
  下午参观纽约第五大道,这里是购物的天堂。车一停,我们便迫不及待地冲了出去。尽管望着街道两边的奢侈品,对钱包失去了点儿信心,但还是满心欢喜。
  我一手举着冰激凌,一手提着购物袋,在这繁华似锦的大街上转悠。放眼望去,各种品牌的专卖店应有尽有,店里放着轻快的音乐,浓烈的香水熏满整条街。我们穿梭于人群中,穿行在街道上,似乎一个小时的时间根本不够。一小时后回到了集合地点,看到同学们挤在一堆,互相打量着对方买的东西。突然听到了有同学被黑人抢钱的消息,心中不禁一颤。老师说,在这条大道上时有黑人靠“卖假光盘”的方式骗钱或抢钱。我忽然想起了刚刚在第一个十字路口看到的情景,有一个黑人硬生生给我们一个同学手里塞了两张光盘,然后这个同学似乎在使劲掏钱包,给了钱后,黑人才离开。当时我还以为是那个同学自己买光盘呢!庆幸我没有碰到这种情况。后来知道,这天在第五大道遭遇这样情况的同学还有三四个,有人损失较小,有人损失稍大。老师虽然报了警,但钱是拿不回来了。
  晚上回到酒店,正准备休息,忽然走廊里响起了阵阵铃声,这铃声大得刺耳。有人大叫:警报!警报!从小到大,我没经历过什么灾难,偏偏在美国就遇上了不幸?心中一阵颤栗。几分种后,警报声还在响,我们迅速跑到走廊,整个楼层闪着令人恐惧的白灯,警报声越发响亮。二话不说,我们几个拔腿就往楼下跑,这时大多数同学已经聚在了大厅里。我们看到美国的消防车队正鸣着警笛浩浩荡荡地开进酒店大院。原来是楼里的一个洗衣间着火了!好在火势已经得到控制。酒店的服务员开始向我们解释:“小问题!小问题!没事了!没事了!”唉!总算是有惊无险啊!
  纽约果真是一座特别的城市,它拥有许多美好和新鲜的事物,让人眼花缭乱;它是多种文化交融的中心,藏有无数精英人才,让人心向往之;它是一座喧嚣不息的不夜城,让人无比兴奋。同时纽约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光鲜的下面埋伏着阴暗,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险……
  这天夜里,我有点失眠,我想我的祖国了。
其他文献
张 晋 1962年生于北京,1990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系,1991年移居澳大利亚悉尼,2002年在悉尼创办华夏文化学校,现任华夏文化学校校长、澳大利亚华夏文化教育促进会副会长。曾整理十多万字的海外中文教学经验、人文交流体会在海内外报刊发表。  多年前,曾听到一位留学英国的学者说:英国人有两大法宝,一是英语,一是英镑。没有了这两样东西,英国将不“英”了!我一直认为,这位学者的观察非常深刻,因为
期刊
蓝天下,明亮的阳光将松、槐、柳各种行道树的影子清晰地投影到地上,描绘出大致的轮廓。影子之间有挺拔有矮小,有雄伟有温柔,有繁盛有稀疏。阳光明媚,树影婆娑。行道树虽都明亮地站立着,闪烁着光芒,但总能看出,参差不齐,形态各异。  如果说人和树是一样的话,那么我永远不会忘记贵州山区的那些孩子们。眼眸明亮,身影跃动,皮肤黝黑,嘴边带笑。不去看贵州山村崎岖不平的山路,破旧塌败的红泥墙,老旧损坏的黑板,嘎吱嘎吱
期刊
人说,日有所思,才有夜里梦境中所见所闻。梦里一切只不过是入梦着朝思暮想之物化成的几缕轻烟缭绕,然而朦朦胧胧之中竟也开始分不清何处为真,只是小心翼翼地守着那些易碎琉璃蜷缩在梦中一隅。  梦是面笼罩着茫茫水雾的镜子,隐去了时间在人身上雕刻的痕迹,让人仿佛又回青葱童稚。周邦彦倚靠在船舷边上,望着“一一风荷举”的夏荷之景却被触动,怀想曾经在吴门嬉水的种种。当他合着几点儿黄鹂巧鸣睡去,梦里又见五月渔郎,他样
期刊
她捧着那泛黄的纸页,怔怔地盯着,竟说不出话来。她本以为自己在缩小与它的差距,事实上,她正在离它愈来愈远……  小莫从小编织着一个作家的梦想。她总是渴盼着有一天,冲着自己出版的书,露出甜甜的微笑。她是天生热爱写作的精灵。当一支笔,一个日记本摆在她跟前,她就能乐此不疲地耗上半天,在本子上留下甜甜的印记。写作,就像对一个最信任的人倾诉,当她痛痛快快地吐露心声时,其乐无穷。“沙沙沙”,笔尖在纸上舞动时,她
期刊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的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这十九首诗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期刊
关于写作,我是着实喜欢文字作为我脑内思绪的载体,能够传达出藏在心底发酵已久的情感。毕竟作为一个不善言论的人,写作真的是一个集中宣泄的出口,况且,用反复斟酌的细致心态去研磨一件只属于自己的“工艺品”,是我生命的一点延续方式。你掌控着手下铅字万千,逐步将它们排列成独一无二的顺序,在赋予它们新生命之时,更是自我意识探入精神世界再生长的过程,偶尔绽露出几朵开在栅栏上的蔷薇,或是仰头看见另一个世界的月亮。你
期刊
那天是周日,我决定进城买书。  几天前,在德里大学英文系那间略显闷热的教室里,达斯教授手起指落,在“外国小说中的印度”长长的研讨名单中,为我划定了一位作家——Vidiadhar Surajprasad Naipaul,作为我本学期主题发言的对象。  维迪亚达·苏莱普拉萨德·奈保尔?好绕口的名字!他是谁?打哪来的?都写了些啥?我一头雾水。  可是又能怎样?眼看着名单上一串串不认识的人名,我只能暗叹一
期刊
说起归有光,大家可能马上会想到《项脊轩志》里那句“庭有批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樸实的话语,淡淡道出了对亡妻的思恋与怀念,不知有多少人读到此处潸然泪下。  明正德年间,归有光出生在一个日趋衰败的大族中。归有光自幼闻名乡里,九岁能成文章,十岁时作洋洋千余言《乞醯论》,十四岁应童子试,二十岁考赴南京参加乡试。年轻气盛的归有光,“弱冠尽通六经、三史、大家之文”,且背负着大家族复兴的责
期刊
一  我想,我是被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这本书给下了蛊了。  我第一次看《伊斯坦布尔》时,是2007年的晚夏,我在当时的读书笔记里这样写道:“乌云沉沉,疾风阵阵,远处有雷声。暴风雨前的风有一种寒气,透过脚尖往上走。空气里一种腥甜的味道。天的另一边,最后几朵亮云与乌云遥遥相对。一只黑色的鸟低飞过去,掠过白色月季的枝头,飞走了。一时间,鸟叫声四起,其声颇为自得。我收回眼光继续读书。帕慕克描述他黑白的伊
期刊
雷 雨 本名王振羽,国家一级作家,出版人,文史学者,出版专著多部。  乾道六年,即1170年,孝宗主政,临安一切如常,看似平淡无奇的一年,似乎并无大事发生。这一年的夏秋之际,南京依旧闷热烦躁,难得有片刻清凉。而此年距南宋灭亡的1279年还有百余年,而宋室南迁迄今已经43年了,主战与主和的纷争此起彼伏,一直不绝,但大体上还能够维持局面上的稳定。  这年夏季,准确地说,也就是7月5日至10日,已经4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