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斗茶歌》常析(下)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727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人斗茶,除了民间“武斗”,也有文人雅士“文斗”。斗茶无关输赢,仅仅是一种闲雅逸趣和精神寄托。宋人唐庚《斗茶记》说:“政和二年三月壬戌,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予为取龙塘水烹之第其品,以某为上,某次之。”取新水,烹芳名,以品评茶品高下。
  宋人江休复《嘉佑杂志》中记载了一则蔡襄与苏舜元斗茶的故事:“苏才翁尝与蔡君谟斗茶,蔡茶精,用惠山泉。苏茶劣,改用竹沥水煎,遂能取胜”。可见斗茶时用水很重要。
  苏轼《天际乌云帖》记载了另一段蔡襄周韶斗茶的故事:
  杭州营籍周韶多蓄奇茗,常常与君谟斗,胜之。韶又知作诗……韶援笔立成曰:“陇上巢空岁月惊,忍看回首自梳翎。开笼若放雪衣女,长念观音般若经。”韶时有服,衣白,一座嗟叹,遂落籍。
  这一次蔡襄的茶品、水品都预先准备,均为上乘,无奈“杭人多惠”,周韶用的是“奇茗”,自非常品可比,于是蔡襄又落北了。而周韶则因为临席赋诗,自比“雪衣女”,而得落籍,成为一段佳话。
  我们继续赏析范仲淹的《斗茶歌》。“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茶味如甘露,饮罢如醍醐灌顶。茶香氤氲,斗试时如入芝兰之室,身心俱清。两句极写斗试茶汤香味景象。至于输赢结果,诗人则以幽默的笔触描写道:“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斗胜后如同登录仙籍,志得意满;斗输后则如同降将一般,含垢忍辱。这些都是描写民间斗茶场景的绝妙好词,不同于文士雅斗,不同于蔡君谟同苏才翁、周韶的文斗,决定是要分出胜负的。
  接下三联述说饮茶的功效。佳茗异?多产自山岩,论功不愧瑞草。可清神,可醒醉,可为屈子招魂,能令刘伶清醒。三联一气呵成,如金盘走珠,饶有趣味。接着诗人笔峰一转,从七言换作五言,恰如平地起波澜一般,赞叹说:“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诗词之趣味、之气势、之奥秘,在此和盘托出,真乃的是个中妙圣手也!
  范文正公不但文韬武略超群,而且胸怀坦荡,有古仁人君子之气度。我们读他的《岳阳楼记》,读他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词,无不散发着一种豪迈儒雅之气节。正是因为这样的胸怀和气度,才能将诸如点茶、烧香、挂画、插花这样的闲雅之事做到极精微处。唐宋时期,四般雅事不仅是文人墨客雅事的日常生活内容,也是籍此修养身心的途径。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念,乃是历代士子的人生准则。而籍茶修禅,又是这一儒家理念的升华,如同一朵优钵罗花,盛开在历史云烟和生命泥沼之中,吐露芬芳。
  接下三联换韵,又转为七言,继续说饮茶的功效。结尾一联不换韵,但出句增至十字,大有长波逐浪之意。却不料诗人忽然煞笔而住,轻轻吟诵道:“君莫羡花间女郎,赢得珠玑满斗归”,如同惊涛骇浪之中,忽然风平浪静,水波不兴,停楫罢橹,任意西东。文章之妙,于此尽矣!
  古代民间素有斗草之戏,又称斗百草,是汉族民间流行的一种游戏,属于端午民俗,最早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献中,唐代称“斗草”或“斗百草”。《刘宾客嘉话》云:“唐中宗朝,安乐公主五日斗百草。”宋代斗草之风与唐代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北宋词人晏殊《破阵子》词写道:“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将一双小儿女斗草赢后的娇态描写得惟妙惟肖。
  宋代女子斗草,男子则斗茶。范仲淹这首《斗茶歌》,艺术再现了宋代民间斗茶场面,也是历代画家们所钟爱的茶文化题材。南宋刘松年“斗茶图”、“茗园赌市图”、元代赵孟頫“斗茶图”等,都是描写唐宋时期男子斗茶场面的佳作。
  自元明以来,随着异族频繁入侵和专制统治,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出现断裂,诸如唐代煎茶、宋代点茶这样的传统艺能早已湮没无闻,稍稍有几分恢复者,观者往往惊怪不已,以为是“日本茶道”、或“韩国茶礼”,正所谓“数典忘祖”者也,令人唏嘘不已。这些其实是唐宋时期“四般雅事”之一,后来东传至日韩,并得到保留,在大陆却渐次式微甚至淹没了。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复兴的呼声越来越高,一些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了传统艺能的优雅和深奥,认识到了蕴藏其中的传统文化底蕴。仅就茶文化而言,如果要复兴中华茶道文化,就应该从唐代煎茶、宋代点茶开始,从煎茶、斗茶、分茶开始,这样才能找到中华茶道文化的源头。正如宋代理学家朱熹《观书有感》一诗所吟诵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本清源,反朴归根,这样中华茶道文化才真正有了“根本”,有了生命力,才能开放出美丽的花朵。
  这大概是范仲淹《斗茶歌》带给我们今人的一些启示吧?
其他文献
中正平和的对称、自然随形的留白,都是美好,一切都可以追根溯源。  每一种家具都有一种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子。悠久多元宗教和文化的融汇沉淀在我们的生活里。儒家的伦理、佛家的因果、道家的无为都是我们基因的片段。  人类智慧的积累就是人文,美好也就来自这既存的浩瀚智慧之中。  不同的品牌通过形式表达精神,以有形塑无形,以小概大,以少示多。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阐述,新注解。  新中式的典范——“平仄”和
期刊
“最轻松的时候已然离去了,更加困难的明天或许还在等着我们。”  2015年整体经济的大萧条给一直“艳阳高照”的茶叶市场带来了一场始料未及的“严寒”,纵使是近年来依靠身价倍增的岩茶、白茶大赚一笔的茶商们也有点招架不住,关于“危机”和“救市”,一时间引发业界唇枪舌剑。尽管熬过了叫苦不迭的2015年,市场也普遍预测2016年的形势会比2015年好,但外部环境仍不理想,许多问题亟待解决,2016年茶市破局
期刊
很多人不了解甘肃也产茶,甘肃给人的印象多停留在“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戈壁风沙里。但甘肃有陇南,所谓“陇南”,既是陇之南,亦是“陇上江南”。既称陇上江南,自然有茶的存在。陇南的茶主产于文县的碧口镇、武都区裕河镇、康县的阳坝镇等地。而我们的行程就会依次路过这些至北纬度的茶区。  碧口,古镇茶味  陇南离成都近,往陇南的路,历史上原是“难于上青天”的蜀山古道,如今已成通途。从成都启程,路途经过江油、剑阁、
期刊
《南靖县志》卷七记载:“茶炉出马坪,以白土为之,其色如施粉,雕刻花丽工致,以大壮炉为佳。”马坪为何方?“大壮炉”产地何处?其窑址又藏身哪里?长期以来一直是文史及茶业界的未解之谜。近日笔者与中国古陶瓷研究学会会员、漳州市收藏协会副会长郭榕飞再次来到人家村,在当地老人会的带领下,终于找到了名震茶艺界的漳州茶艺历史名炉“大壮炉”的窑址。  漳州茶文化历史悠久,茶道艺术源远流长。明末清初,漳州为福建东南沿
期刊
缘起  冬日萧瑟,却更令人生发围炉的念想。  煮茶,沐手,听香,借水澄心,品雅乐道,唯一炉一屋温暖。  茶、香、花、艺,尽在一席间。  诸般因缘和合,恰好一聚一会。  遇茶  不见冬日寒,但见茶色好,由一杯茶出发,却不仅仅是一杯茶。  喝茶中有水深波静、流水喧喧、众鸟喧哗、风摇霜染、雨润雪掩种种境界。  与茶相遇,一杯茶汤,在有情的心灵中不需要说话,也可以互相印证。  蝶翼  昔有庄周梦蝴蝶,今有
期刊
茶:武夷名丛大红梅  器:紫金口磨砂釉盖碗、配套壶承,花口琉璃茶海、仿明德化白瓷花口杯、鱼形铜杯托(日本回流)、玉竹茶则、日本老布、古铜花插(日本)  乙未年的暖冬,让原本腊月底就要盛放的梅花,推迟到了丙申年的初春。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林逋《山园小梅》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李煜《清平乐》  林阳寺梅园的美,借这两句诗词可表达一二。  唐代古刹——
期刊
所谓红水乌龙,其实就是传统的冻顶乌龙作法,以喉韵十足为最大特色,明显的焙火韵味与香气令人沉醉。顶级冻顶茶叶底边缘还镶有红边,即茶农所说的“青蒂、绿腹、红镶边”特征。茶汤入口后甘醇生津,在口腔内散发满满的饱和度,叶底开展后也不失鲜活柔软的特质。  友人杜苍林远从梨山带来了一款茶品,语带神秘地告诉我“绝对不曾喝过”。梨山?不就是台湾海拔最高的高山清香型茶品吗?看我一副不以为然的表情,杜君小心翼翼地剪开
期刊
慢气质,主要靠茶  左如  去年底,“主要看气质”像病毒一样蔓延了整个朋友圈。于是,自拍党们各种卖萌各种“晒”,刷的是“杠杠的”存在感。  其实,“气质”是老生常谈了,只不过在互联网+时代发生了“基因突变”,成为网络热词。我们常说“某人很有气质”,“气质”指的是个人内在涵养的外在体现。  气质,是举手投足间内在的自然流露,学不来,更装不来,是靠日积月累修出来的。就拿喝茶这件日常小事来说吧,妙玉的论
期刊
2016春节,老天爷格外赏脸,每日都给艳阳天。而此时,群花枝头春意闹,正是喝茶好时节。大年初六,三泡武夷山天心村斗茶赛的“状元茶”将我们一行人汇聚到“涤虑园”,下午时分,满地斜阳,万般思绪,皆付杯中茶……  三款“状元茶”分别为水仙、肉桂、大红袍品种,一场斗茶赛的标配成员。  首先出场的是水仙。但见干茶条索肥壮紧结匀整,色泽乌褐润,细闻干茶带有淡淡木质清香。  提壶高冲,鲜锐花香瞬间弥漫开来,一阵
期刊
陇南是甘肃之南,康县是陇南之南,所以,康县就是甘肃的最南端了。这里是陕甘川三省交界之地,自古又是羌、氐等少数民族的的聚居处,这也让康县的风土人情处处闪烁着迥异之光,比如这里有女婚男嫁的奇特婚俗,有与《阿诗玛》、《格萨尔》相媲美的特色民歌《木笼歌》,反映在美食上,就是这里有一种连茶学界权威人士都闻所未闻的茶:面茶。  这些年,我写过一些茶的小文章,也出版过一两册关于茶的书,在不少人眼里,我像是一个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