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与活动同在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n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也进行着不断地改革与创新。如何通过改变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方式,开发小学体育教学新的教学思路,在教学中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案和组织不同的活动,提高小学生体育课堂的创新能力呢?我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转变教学观念,摸索创新载体
  1.改变思想,求创新
  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健身意识。小学体育教学增加了在思想上培养学生体育创新意识的要求,以求让学生在主动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的同时,不断提升自我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断拓宽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空间。
  2.突破内容,求创新
  体育教师应不断进行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创新,改变传统课堂沉闷、无趣的状况。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要向着多样化、兴趣化、游戏化的方向发展,以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体育锻炼成为学生的生活习惯,形成体育与健康有机结合的良性循环。
  3.深化目标,求创新
  在确立教学目标中,必须在认真分析学习需要、学习者特征与学习内容的同时,关注学生在活动中创新思维的发展,特别是学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前提下,教师要有意识地引领学生手脑并用,用思维影响活动能力,最终产生创新能力。因此,界定好教学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二、创设和谐情境,营造创新氛围
  1.巧设活动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想方设法以教材为载体,有目的地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如在学习《立定跳远》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语言进行情境导入:“大家见过小青蛙是怎么跳的吗?今天我们就做一个青蛙跳荷叶的游戏,看看哪位同学比青蛙跳得好。”
  2.转变师生关系,引发学习欲望
  在师生关系的建设上,教师是主导,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态度。现实生活中,正是部分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偏袒、歧视和冷淡,才导致了学生对教师的不满、疏远乃至抵触。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付出真情,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对身体素质差、体育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更要多鼓励、多关心、多指导,努力地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3.改变评价体系,聚焦学习激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教会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质量进行自我反省、自我完善。在活动中,让学生主动、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在发现中寻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地位,让他们在自己的探索中接近真正的自我、认识自我、肯定自我,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树立起对体育学习的成就感,这也将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来,从而更好地实现知识的传播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三、倡导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这一要求落实到实际操作上,会给课堂教学带来主动、生动、互动的效果,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锻炼的积极性,创设出自我表现、自我证实、自强自信的氛围。
  1.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项目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的状况,制定出多种不同的体育锻炼项目来供学生选择。例如,跳绳、篮球、足球、踢毽子,丢沙包等等。这样的一个菜单式的选择不仅有利于教师方便、合理地规划学生的分组学习,解决学生兴趣不同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样“点菜式”的教学手段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改变了以往的只是由教师单一讲解、示范的反复操作。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协调解决他们所属的活动项目的规则制定,让他们根据体育活动的各种特殊性来思考项目的规则,以求学生自己找出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脑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领导能力,更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2.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好问是知识的窗户,创新的动机。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是探索求知的开始,也是探索新知的动力。当代教育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师,不仅要不断制造悬念,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创新,同时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观察、归纳、对比、联想等方法,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进一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地去解决问题。这样才符合新课改对小学体育教学的最终要求,使教师的教学力量、教学效率达到最大化,同时也能让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学习等学习方式得到完好应用。
  总之,小学体育教学要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符合新课改对小学体育教育的最终要求,才能让学生从小建立起完善的体育思想。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崔峦老师曾经说过:“在小学的阅读教学中,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教师要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入境入情,在陶情冶性情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细细品读、认真思考,我也深有同感。语文不是无情物,它本身栖息着浪漫和诗意,作者情感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语文教学要让情感流淌,让课堂充溢浓浓的人文情怀。  案例:  本次我有幸接受了我校组织的“三组一体”的语文课题研究课《爱如茉莉》的教学任
剪纸教学不仅仅是学习剪纸技法,更需要文化上的传播。优秀的美术作品无一不是“情”与“景”(意象)的完美统一,意与境总是相融无间,完美结合,浑然一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物我同一。作者的情感意蕴融入作品的意象是一个具体的创作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想象与情感起了内引的作用。那么,怎样激发学生剪纸的学习兴趣,发展创造性思维,使艺术情感之花得到升华?  一、激情引起兴趣  由生活实际进行课堂教学,针对具体内容
《面包发霉了》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课,为了迎接一次赛课,我信心十足地做了准备。  第一次试上,我完全按照教科书上的方式,提前一周让学生回家做实验。一周后试上时,实验结果大多数所见到的却不是“面包发霉”的现象,面包有发硬的,有不变的,极少数的发霉现象也不太明显。而我同时做的几组实验,也有与学生实验类似的结果。我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实验的那几天气温偏低;二是四个袋子比较大,我又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的引领下,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陶行知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线,是探究的内驱力,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而问题往往产生于具体的情景,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人际的沟通、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少人言辞匮乏,啰啰嗦嗦,主次不分;而有些人却文采翩翩,滔滔不绝,出口成章。是什么造成如此大的反差呢?归根结底就是两者平时词汇的积累,语言应用的差异的缘故。而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一个弊端,即人们往往重视“学”的训练,而忽略了“说”的训练。口头作文是学生具备精良表述能力的基础,也是培养未来复合型人才的
作文要与生活相结合,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就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很多学生认为写作文一定要写有意义的事,要写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对于琐碎小事则感到无必要写,这就限制了他们的作文内容。因此,教师首先应该纠正学生的这种观念,让他们认识到其实作文就是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感受。从而引导他们去积累身边的小事,去观察身边的事,积累素材
学生在习作中,常常为了造成“虎头、猪肚、豹尾”的效果,填塞一些文采斐然的大话、假话,导致作文缺乏学生的真情实感。这样的作文看似洋洋洒洒,实则空洞无物。没有真情实感的作文,缺乏的不是色彩,而是鲜活的生命力。如何让习作成为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乐园,已经成为作文教学中一个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是什么偷走了“真情实感”  小学生正处于天真烂漫的年纪,应该是最容易讲实话,最爱抒发真情实感的。但是,为什么在作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小鹰学飞》是一篇童话,课文第5节着重描述了小鹰在向更高的目标奋进的过程中所做出的巨大努力。两位教师对这一节的不同处理,引起了我的许多思考。  案例一:  师(指读第一句话):哪个词告诉我们小鹰很努力?(“鼓起劲”、“拼命”)大家齐读这一句。  (生齐读,加重“鼓起劲”、“拼命”两个词的语气)  师:这次小鹰飞得更高了,它累不累?  师:“急促地喘着气”是怎样喘气呢?谁能表演一下?
【案例描述】  《导体和绝缘体》由两个活动组成,一是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导电,二是判断教室里和家里哪些地方用到了导体,哪些地方用到了绝缘体。  上课前一天,我准备了木片、塑料片、陶瓷、纸板、橡皮、布、丝绸、皮毛、钢管、玻璃、铅笔、铜丝、铝丝(易拉罐)、铁丝、卷笔刀、硬币、导线、插座等待检测的物体和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等材料。  师:这是一个简单的电路,电流是怎么流动的?  生:从正极到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叶澜  音乐中蕴含着多种美的元素。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欣赏观,正确体味抽象的音乐美,成为新课改以来音乐教师们争相研究的课题。笔者边行边看,引领学生在快乐的40分钟里寻找美、呈现美、创造美,既有效提高了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也成就了精彩的音乐课堂。  一、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