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现代化理论下的现代化之路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fei2237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现代化进程的现状出发,讨论生态环境因素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由此提出生态现代化是当前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内容。生态现代化理论主张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有着广泛的适用性和现实的迫切性,对当前全球气候问题乃至人类今后的生存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生态现代化;和谐社会;启示
  一、现代化进程的现状
  追求现代化是人类整体进化的原动力,它与不断满足人的需求、不断提高人的素质、不断培育人的能力、不断实现人的理想在本质上是一个事物在不同侧面的集合表现。由此出发,在人类整体进化的长河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创造与积累,国家富强与人民福祉的提高与巩固,先进文化与思想价值的发扬与延续,政治制度与人文规则的演进与创新,往往被视为是现代化的内涵本质与外在特征的总反映。
  社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传统意义的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经济社会向工业经济社会转变的过程。对发达国家来说,主要是指从工业经济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演化的过程;对于发展中国家,则主要是指其加快发展,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现代化历程大约从十六世纪起,首先在西欧,逐渐发生了一系列制度变革和政治、经济变革,使得现代化浪潮在十八世纪左右席卷了整个西欧和北美,形成了世界现代化历史上的第一个高潮。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中叶,社会现代化浪潮向世界其他地区扩散,形成了以日本和前苏联为代表的第二次高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批国家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建立起独立的民族国家,掀起了社会现代化的第三次高潮,这些国家在政治上取得独立之后,都面临迅速发展本国经济,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缩短同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物质生活方面的差距,巩固已经取得的独立地位的重大任务。因此,这些发展中国家都选择了“社会现代化”的道路,将其视为本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一过程直至今天还在继续。
  许多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以中国为例,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推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欧美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一直占据着主导、领先地位,因此世界经济、政治体系的主导权均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但是,当各国在进行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把经济层面的工业化,社会层面的城市化作为了现代化发展的主要目标却忽视了现代化进程的其他方面。
  反观现代化进程,全球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的增加,但现代化的进程中仍然出现了社会失调。迪尔凯姆、布朗和帕森斯等大多数社会学家看来,社会就是一个大的系统,社会系统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系统的各部分之间相互依赖,而且这种相互依赖具有一定的结构和顺序,有利于系统整体的自我维持,即所谓的“系统结构均衡”;二是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制约,如果某一组成要素发生变化,则其他要素也必须做出相应的变化,换言之,系统内任何一部分都不可能单独地发生变迁,这有利于整体系统的自我发展,即所谓“系统发展协调”。从这种观点出发,社会发展需要社会各个领域协调发展、整体推进。实践告诉我们,如果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环节的单方面突进,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协调跟进,最终结果将是整个社会发展趋于迟缓甚至停滞。
  纵观现代化进程,经济增长未能带来社会进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认为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就是经济的增长,虽然经济增长是社会的主要目标但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收入的良性分配。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收入分配会成为经济增长的先决条件。许多国家由于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没有做到收入的良性分配,致使现代部门中的富裕阶级拥有迅速增长的财富,一些政治权利掌握在富人手中,资源的分配逐渐倾向于城市,造成农村贫困的加剧,也使一部分国民产生仇富心理,出现了“打、砸、抢”的行为这样导致了整个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甚至导致整个国家的社会不稳定。这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行为最终会因非经济因素如社会福利、社会公平文化教育等而受到影响甚至是经济发展的停滞。这种“无发展的增长”状态表明,社会现代化是一个既涉及经济方面的发展有涉及非经济方面的发展的社会问题。另外,社会发展未能带来环境的改善。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化进程的必然结果。但是我们看到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人口不断的增加、集中以及工商业的发展对城市空间的要求。城市物理空间被最大限度的利用乃至超限度发掘和利用,相应的生态问题不断的涌现出来,如住房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等等。联合国在《生态系统和人类幸福:沙漠化》报告中指出,气候变暖导致占全球41%的干旱地区土地不断退化,全球沙漠面积正在逐渐扩大,众多人口将面临生计问题。由于气候变化因素和人类活动,干旱土地的退化已经不可避免,这是世界面临的最大的环境挑战之一。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忽略了环境的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地球的生态系统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冲击。面对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失调,生态现代化势在必行。
  二、生态现代化的内涵
  所谓生态现代化,指的是发生在生态环境领域之内但意义又超越了生态环境范围的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性变革。它包括两种内涵:(1)生态现代化作为一种结果和目标,指的是现代化社会不仅有发达的经济水平、高素质的人群和合理高效的社会构架,同时还应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2)生态现代化作为一种过程 ,指的是生态化的现代化 ,也就是其现代化进程同时也是生态理念的贯彻、生态工程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过程。也就是说,在社会整体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将生态环境作为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指标,将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确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和现代化发展理念。   生态现代化是一场波及面十分广泛的社会整体性的变革,它要求人们在运用生产力标准或经济增长速度来评估现代化水平和程度时,还必须评估支撑生产力发展的生态资源状况。生态现代化是生态文明发展的原动力。生态文明的发展又有助于加快人的现代化步伐 ,通过人的文明来带动社会整体文明,在生态文明、人的文明和社会文明三者的交互发展中,人类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消费方式等会发生全面的革命;催生着绿色自然力、绿色生产力、绿色消费、绿色科技、绿色政治文化等新生事物 ,推动着社会文明进入一个更加崭新的阶段,展示出人与自然和谐以及人与人和谐的美好景象。生态现代化是促进工业化朝着更环保的良性方向发展的理论基础。
  三、生态现代化的意义
  放眼全球,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迫使人们对当下的现代化模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对现代化的反思过程中,人们开始正视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一系列灾难,提出了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化的理论,例如:第二次现代化、再现代化、后现代化、超越现代化、解构现代化等。尽管对现代化的走向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走向,但是新的现代化理论都已经认识到目前全球的生态环境危机正成为制约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全球气候异常已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这种损失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更重要的是它已经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就像当今世界的粮食危机愈演愈烈,从前在非洲的饥饿问题,已经在其他国家出现如朝鲜目前因为干旱已经出现眼中的饥荒。如果连最底层的生存需要都无法满足,那么不论这个国家在军事、科技上取得多么辉煌的成就,也无法保证社会的稳定,更谈不上和谐发展。与此同时中国也不断的遭受着干旱的袭击,通常干旱都是在中国的北方发生,南方则是气候湿润、降雨丰沛。而近年来,许多南方地区却频繁的出现干旱事件。10年西部地区的干旱已经造成多省市人民生活受到影响,经济损失巨大,11年干旱区域更是扩大到江苏、安徽、湖北、湖南等非西部省份,许多湖泊干旱,大江大河水位达到历史最低点甚至全线断流。许多干旱地区生活、生产已经在受到严重的干扰。
  环境保护是生态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环境危机使我们深刻的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基础。在人与自然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情况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为人类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可以持续的根本性保护。只有爱护自然 ,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生命平等,才能找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平衡点,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因此,现代化不能还停留在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时期建立在剥夺和削弱生态环境资源的基础上,以环境的破坏换取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反现代化应该始终朝着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方向前进。现代化应该将人的价值和生态价值结合在一起,将各个民族、国家的局部价值和全人类整体价值的统一在一起最终实现当代人的现实价值和下代人的未来价值的统一。因此,现代化并不是非生态的,而是积极支持生态环境发展的现代化。生态现代化作为一项衡量一个社会现代化的水平和程度重要指标,它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作为终极的价值追求。
  四、总结与讨论
  生态现代化是基于一种后现代主义价值观基础上的思想,它注重社会结构的调整 ,促进环境的良性发展。生态现代化发于生态领域 ,但是它所引起的变革又不仅仅局限于生态领域,而是一场十分广泛的社会整体性的变革,必将引发现代化从政治、经济、管理、教育以及文化价值观等层面进行全面的认识和变革。生态现代化理论是一种乐观的环境观,它认为存在着这样一种可能性 ,当经济和社会发展时,保护好环境是最不容忽视的。生态现代化是对过去重经济轻环保的反省和对未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的监控,换句话说,就是不仅要对过去的现代化成果进行反省,还要对未来的现代化进程开展监督和控制工作,把生态现代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融入到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之中。因此,生态现代化理论是一种全面生态现代化的理论,它将现代化和生态化有机的结合起来,最终达到人类利用科学技术的进步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目的。
  参考文献:
  [1]李亚雄.《发展社会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陈瑜.生态现代化理论研究评述[J].吉首大学学报,2009(11).
  [3]方世南.生态现代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学术研究,2005(03).
  (作者简介:孟范惠,女,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理论社会学。)
其他文献
“智慧”手环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可能连命题人自己也不太清楚。下面,来谈谈我设计的“智慧”手环。首先,当然要说说“智慧”手环里的数据。这些数据,说白了就是迄今为止人类已
当前,现代邮政业在公司化运营、信息技术、地方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下,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在全国很多地方邮政企业,代理金融业务的收入在企业总业务收入中的占比超过70%,一些
对云南省参加健康体检人员中一份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标本S区基因序列测定,以了解其分子生物学特点。利用巢式PCR扩增HBV S基因片段,并对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将基因序列提交到
目的了解新疆阜康市包虫病患病和感染状况,掌握流行动态,为修正防治措施、提高防治效益提供基数资料。方法 2009年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对农牧民进行腹部B超检查和学生血清学检
根据近年一项有趣的实验显示,鼻子比眼睛有更强的记忆力。鼻子往往能记忆一生所闻到过的气体,而眼睛的记忆力在几个月后便有可能不准确了。 布朗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艾根进行了
物质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的对立、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对立、主要制造国中国与代表“普适价值”的西方国家之间的对立,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所揭示的商品的“二重性”——“使用
小学生天真烂漫,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但是由于年龄小,正在成长时期,各方面都不成熟,幼小的心灵易受影响。有的因某些原因,导致孩子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出现厌学等心理
目的以数学模型探索北京市乙型肝炎(乙肝)发病率变化规律,并进行预测。方法以1991─2008年全市乙肝发病率数据为基础,用SPSS 15.0软件拟合11种常见模型,预测2009─2011年发病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当今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的大事情;而对传统文化的追寻和思考,则更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新年伊始,上海文艺出版集团《“清华简”系年》正式出版,对一个
向《文明》杂志创刊十周年表示热烈祝贺《文明》杂志创刊十年来,通过杂志社全体工作人员卓有成效的努力,为广大国际、国内读者奉献了一份精彩无比、魅力独特的精神和视觉的享